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爱伦·坡诗集》的读后感大全

《爱伦·坡诗集》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3-04-26 00:09:44

相关推荐

《爱伦·坡诗集》的读后感大全

《爱伦·坡诗集》是一本由(美)爱伦·坡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3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伦·坡诗集》读后感(一):超过140字的短评

翻译要扣分,读起来很不顺畅,感觉需要读原文。之前买来匆匆翻了一下序,以为是少年习作就一直放着没看。《帖木儿及其他诗》序花了14页怼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大部分的诗没什么感应,还要感谢安娜的专辑《Poetica》,有感应的诗有梦中梦、黄金国、睡美人、乌鸦、征服者爬虫。附录的创作哲学可以说是非常棒了,诗歌原理有些地方不是很赞同。后半部分出现的几首“谜诗”基本读个乐呵。感觉爱伦坡的创作观念在自己的诗里体现不多(多半是我水平太低没有发觉),相比诗的话,我可能更喜欢他的小说。《阿尔阿拉尔》(自己说篇幅不宜过长还写那么长!)读了好几遍还是一头雾水……还有吐槽一下抒情诗,看起来爱伦坡的恋情是相当频繁,明明已经娶了小表妹了。最后,书的装订让人感觉很容易散架。

《爱伦·坡诗集》读后感(二):我爱诗

《爱伦·坡诗集》

爱伦·坡(美国)

诗集 曹明伦/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11月一版一印 ISBN 9787540456573

读了爱伦·坡的小说以后,我觉得他的小说写得很出色;读了爱伦·坡的诗以后,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如果说他的哥特风格的小说有迎合市场、吸引读者、维持生计的出发点,那么在诗歌当中,他真正完全彻底地发挥了自己的文学才华、践行了自己的文学理念,虽然他没有明说,但是我感觉,诗对于坡而言,具有一种不可玷污的崇高感,因此而伴生的,是他身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自己和作品的骄傲。

他也理应骄傲。

爱伦·坡对诗歌的理解是纯粹的,他认为诗歌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何种韵律、何种情调、何种主题,最终的目的和核心,都是要承担起表现美的责任——而“理”(Truth)和“情”(Passion)则属于散文的职责。诗之所以为诗,是且仅是因为它可在启迪心灵的同时对其施予刺激。能够施予这种刺激的,无疑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的超凡之美,以及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悲哀情调,当这种美在诗人的心中勾动起了一种敏感的情愫,诗情随之诞生,当美的逝去使得哀伤情调高涨萦回,诗歌便自然流出,因此,读爱伦·坡的诗,会发现他大部分最精彩的作品中都带有一种求之不得或者美人殇逝的哀情(顺便一提,爱伦·坡短短的四十年生命中的复杂情史我看了几遍都没能捋清楚),他毫不吝惜笔墨而又极度精心地斟词酌句,打造出完美的诗句来描述美人、描述他对美人从肉体到灵魂的爱,描述中,又让人感觉那倾世的美丽,已是明日黄花或者遥遥距离,这种不可得的幻灭感似乎与他颠沛流离、贫困苦楚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紧紧地握在我的手里

一粒粒金光灿灿的沙粒——

真少!可它们仍然溜走,

从我指尖溜向大海深处,

而我常哭问——我常哭求!

上帝啊!我难道不能够

把这些沙粒儿抓得更紧?

上帝哟!我难道不可以

从无情波涛留黄沙一粒?

我们所见或似见的一切

难道只是一场梦中之梦?

爱伦·坡在《创作哲学》当中分析他广为传播的名作《乌鸦》时,用的几乎是一种近乎科学实验的精准方法,从诗的韵律到线索词的选用,然后根据词来敲定诗的情调和结局,接着一步步向前推导出内容,他冷静地旁观和剖析自己的“肉体”使我感到害怕,在我看来,他故意引导读者恰恰忽略了一点,即他写作的动机(绝非仅仅为了写出一部作品来证明自己)——情感动机。即使不能草率地认定诗中那位明知答案依然诘问不休以证真相的男子就是埃德加·爱伦·坡自己,仍然可以猜想触动他写出这样一部作品的,正是对一份已然消逝的美的无法接受却又无可奈何的感情,是一种对生活残酷真相麻木逃避却不得不面对的冰凉悲哀,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幻灭和不可捕捉,是他自己坦言的心灵的“刺激”。这,似乎是爱伦·坡希望我们自己从诗中领悟出来的内心。

我说爱伦·坡对诗歌的态度是纯粹的、骄傲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得到了他的肯定,我喜欢他的这首致科学的十四行诗:

科学哟!你是时间忠实的女儿!

你变更一切,用你眼睛的凝视。

为何要这样蹂躏诗人的心坎儿,

兀鹰,你的翅膀是阴暗的现实?

他何以爱你?何以认为你深奥,

你总是不愿任凭他去漂泊游荡,

不愿他去镶满钻石的天空觅宝,

纵令他展开无畏的翅翼去翱翔?

你不是已经把狄安娜拖下了马车?

不是已经把山林仙子逐离了森林,

让她去某颗幸运的星躲灾避祸?

你不是已从水中撵走水泽女神,

把小精灵赶出绿茵,然后又从

凤眼果树下驱散我夏日的美梦?

这首诗写作于1829年,我们知道,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就被科学技术大大地推进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境遇的改善的作用是以前任何工具或者技术都无法比拟的,但与此同时,它改变的还有人的思维观念。科学和科技带来的效益和利益的增长使得人们不再畏惧自然,同时也不再欣赏自然,他们更愿意将目光自恋地投射在自我身上,一切都是为了自我的更加强大,即使是以牺牲曾经庇护他们的自然为代价。这种傲慢而狭隘的目光所导致的,就是感性情感的丧缺——人只关注利益,不再欣赏美。而文学——诗歌——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对美的欣赏和赞颂,于是,我们再也无法诞生如但丁、荷马、屈原、歌德等伟人的伟大的诗歌,这对于将美将诗歌视作自己的使命的爱伦·坡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荒谬和痛苦,所以,他将科学怒斥为兀鹰,痛苦地谴责它对一切美好的驱离。然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隐藏的矛盾性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并且越发地格格不入,一个将“富强”和物质文明视作自己首要甚至是唯一发展目标的社会,文学和精神建设只不过是文件夹被遗忘的最后一页。诗人明明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在世界和历史当中的唯一伟大性,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回答他的叱问。

除了这些以外,爱伦·坡很喜欢玩文字游戏,特别是在那些献给自己钟情的“美人”的诗歌中,他把美人的名字拆解,将每个字母藏在诗的每一行,或者句首,或者句中,按照某种规律排列,更加令人称奇的是,这一类诗的内容往往能够在抒发情意的同时暗示了这些规律(当然,非英文译作很难体现这种奇妙)。这样看似得意的游戏,实际上正体现了爱伦·坡的大才,也总让我想起自己在年少时曾经幼稚的尝试,不知道当时的某位或者如今的自己,是否还能一眼洞悉往昔青涩甜蜜的秘密。

2月25日

我的青春是一个长梦该有多好

愿我的灵魂长梦不醒,一直到

那永恒之光芒送来黎明的曙光

每天都要读好书

《爱伦·坡诗集》读后感(三):爱伦·坡的诗歌(by 曹明伦)

60余首诗外加一出没写完的诗剧,这就是爱伦·坡留给世人的全部诗歌作品。然而爱伦·坡的文学生涯却是始于诗歌并终于诗歌,而且他也首先把自己视为一名诗人。他一生共出版了4本诗集,它们是《帖木儿及其他诗》(1827)、《阿尔阿拉夫、帖木儿及小诗》(1829)、《诗集》(1831)和《乌鸦及其他诗》(1845)。

《帖木儿及其他诗》出版于1827年5月。爱伦·坡在这本诗集的序言中说:“构成这本小书的大部分诗都写于18至18间,当时作者还是个未满十四岁的少年……这名少年对世界尚一无所知。诗只能出自他的心底。”严格说来,这本诗集中的10首诗只是爱伦·坡的习作,但这些“出自心底”的习作翻开了爱伦·坡人生体验的序章,它们在内容上已表现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关切和探求,在形式上已显露出了他那种具有梦幻般节奏的艺术特色。书名篇《帖木儿》欲揭示对世俗功名的追求到头来终将是虚幻。《梦》和《模仿》痛惜美好的童年像梦境一样消逝。《金星》和《湖》表现了少年诗人的孤独和孤傲。而在《亡灵》一诗中,爱伦·坡似乎已开始在暗示死亡乃美之永恒或者是《梦》中所说的“永恒之光”。对这本只有40页的小书,笔者唯一不解的是扉页上的题记,因这则题记引用的是库珀的两行诗:“年轻人头脑易发热,心儿易激动,/总爱犯下错误等成年时改正。”虽说这则题记可牵强附会地解释为帖木儿为了王冠而牺牲了爱情,但总观全书内容,更贴切的题记似乎应是爱伦·坡二十二年后写出的两行诗:“我们所见或似见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梦中之梦。”(《梦中之梦》)

《阿尔阿拉夫、帖木儿及小诗》于 1829 年在巴尔的摩出版,收诗12首,其中5首为《帖木儿及其他诗》中旧作的修订稿,如《帖木儿》一诗由原来的400余行缩写为241行。书名篇《阿尔阿拉夫》可以说是一则寓言或一种象征。爱伦·坡在这首长422行的诗中继续着他对生存与死亡、现实与梦幻的思考。阿尔阿拉夫(Al Aaraaf)是阿拉伯神话中一个既非天堂亦非地狱的灵魂寓所,但在爱伦·坡的想象中,这个寓所成了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曾观察到的一颗行星,成了上帝派来接获释灵魂的“天国大漠旷野中的一块绿洲”,那儿“没有凡尘间的浮沫沉渣,有的全都是美人与鲜花”。此集中的《梦境》等短诗似乎也都在重复或深化前一本诗集的主题。在这些诗中,爱伦·坡继续用他独特的意象和象征表现他独特的人生体验:精神之孤独、对自我的逃避、对死亡的预见以及对理想之美的渴望。这种体验当然超越了他的时代,故当时批评家多以为他的诗不过是诗人青春期的梦呓。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有中国学者还撰文说这些诗有“不知所云的朦胧倾向”,并认为这种倾向是由于爱伦·坡“颓废的心理”、“扭曲的灵魂”、“病态的大脑”和“消极反动的世界观”所致。其实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解读和欣赏爱伦·坡这些诗已不再困难,因为存在主义作家们早已把孤独、死亡和逃避自我阐释得淋漓尽致,波德莱尔们也早已把爱伦·坡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了象征主义。

1831年4月《诗集》出版于纽约。爱伦·坡在序言中首次为诗下了个定义。他说:

依我之见,诗与科学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诗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快感,而不是求得真理;诗与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诗的目的是获得含混的快感,而不是明确的快感。只有达到了这个目的才算是诗。小说赋予可感知的意象以明确的情绪,而诗所赋予的是不明确的情绪。要使意象给人的感觉不确定,音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要素。因为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是一种不确定的概念。音乐与给人以快感的思想结合便是诗。没有思想的音乐仅仅是音乐,没有音乐的思想则是散文,因为它的情绪是明确的。

虽说爱伦·坡后来为诗下的定义更为精练,如“诗之所以是诗,仅仅是因为它可在启迪心灵的同时对其施予强烈的刺激”(《创作哲学》第10段),再如“ 诗是有韵律的美之创造”(《诗歌原理》第17段),但《诗集》序言中的这则定义与他自己的诗作最为相称,因为在现代诗人中,少有人像他那样写诗时“既用眼睛又用耳朵”。这本集子里的《致海伦》、《以色拉费》、《海中之城》、《睡美人》、《丽诺尔》和《不安的山谷》等新作都是音乐与思想结合的典范。《致海伦》只有3节,每节5行,形式精巧,音韵和谐,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位“精疲力竭的流浪者”因发现了“理想之美”而感到的平静。《睡美人》舒缓的节奏使爱伦·坡那种梦幻曲的音律和超自然的气息更为水乳交融,使读者似乎也觉得香消玉殒的伊蕾娜是在沉睡。在《不安的山谷》和《海中之城》中,诗人抽象的理念完全渗入了具体的意象,无论是“在无名荒冢间摇曳落泪的百合花”,还是“苍昊之下那汪忧郁凄清的海水”,都会把读者引入诗人对死亡和毁灭的冥想和体验。

《乌鸦及其他诗》出版于1845年11月,距《诗集》的出版整整十四年。爱伦·坡在该书序言中对此作了一番解释。他说:“一些没法控制的事使我一直不能在任何时候都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而如果幸运的话,这本应该成为我终身选择的领域。对我而言,诗并非一个目的,而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应该受到尊重,它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为了人们微不足道的报偿或更微不足道的赞赏而被随意唤起。”爱伦·坡在这十四年间写诗不多,但却从未停止对其原有诗作的修改,所以收在他第四本诗集中的29首诗都是精心之作(另外该集还收入了诗剧《波利希安》5个选场)。书名篇《乌鸦》可谓爱伦·坡诗歌理论乃至文学理念最全面的体现,其主题是他认为最富诗意的“美女之夭亡和失美之哀伤”。为了效果的统一性,他只写了108 行;为了格律的独创性,他配置了一种前人未尝试过的诗节;为了情节的复杂性,他故意让主人公一开始把乌鸦翅膀拍窗的声音误认为是敲门声;为了艺术作品的暗示性,他设计了一个其字词不变,但其寓意却不断变化的叠句——永不复焉。按照他在《创作哲学》末段中的说法,读者读到全诗最后两节便会“开始把乌鸦视为一种象征,不过要到最后一节的最后一行,读者才能弄清这象征的确切含义——乌鸦所象征的是绵绵而无绝期的伤逝(emblematical of Mournful and Never-ending Remembrance )”。

有必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学者的误读误释,不少读者以为爱伦·坡这只乌鸦象征死亡,认为乌鸦“在诗中其实就是捉摸不定的鬼魂”,是“突簌而至的无常”,是“魔鬼的化身”。爱伦·坡若闻此论,不知会作何感想?但愿他能理解“诗无达诂”之含义。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爱伦·坡又唤起了他所尊重的那种“激情”,接二连三地写出了《尤娜路姆》、《钟声》、《黄金国》和《安娜贝尔·李》等10余首诗。《尤娜路姆》和《安娜贝尔·李》仍以美女夭亡为主题,但这次诗人哀悼的是他的亡妻弗吉尼亚。《黄金国》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终生追求、至死不渝的信念。《钟声》一诗似乎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丁丁锳锳的银钟(雪橇之银铃)欢快悦耳,可惜只有14行;铮铮鏦鏦的金钟(喜钟)其乐融融,不过也只有20行;当当啷啷的铜钟(警钟)延续了34行,凄厉刺耳的钟声好像无处不在;幽幽咽咽的铁钟(丧钟)长达44行,哀婉忧郁的钟声似乎永不停息。爱伦·坡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当然也想到了芸芸众生的命运,因为认真读过钟声的读者往往都会想到一个海明威式的问题:那幽幽咽咽的丧钟为谁而鸣?

选自曹明伦《爱伦·坡其人其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