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内阅读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内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3-11-29 21:00:57

相关推荐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内阅读题及答案

1.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文题目

九年级上册的古文比较少,大概就是以下几篇

21.《陈涉世家》 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

23.《隆中对》 陈寿

24.《出师表》 诸葛亮(这篇是重点)

剩下的都是古诗了、、、

25.词五首

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课外古诗词背诵

观刈麦 白居易

月夜 刘方平

商山早行 温庭筠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

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 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不知道是不是要那几篇小说、、、、

17.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18.杨修之死 罗贯中

19.范进中举 吴敬梓

20.香菱学诗 曹雪芹

就是这些了、、、、、

2. 求初中语文人教版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谢谢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②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1.写出画线处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①②两句。

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学①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②知③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④知也。”

23.解释红色字。

①而________ ②知_________ ③而___________ ④知___________

24.写出画线处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是学习知识在于提高自己。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显示了孔子为学的谦虚风度。

D.“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解释文言语句中红色词语有误的一组是:(2分)

A.不见曦月(日光) 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B.属引凄异(连接) 毳衣炉火(鸟兽身上的细毛)

C.夏水襄陵(漫上) 乘骑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举)

D.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 词语中红色字与“民弗从也”中的“从”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力不从心 B.投笔从戎

C.欣然从命 D.言听计从

1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

15. 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中曹刿与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对话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B.曹刿在“彼竭我盈”的情形下发出“逐齐师”的号令。

C.“可以一战”、“故克之”和“故逐之”都表明曹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D.“惧”齐师在败绩之时“有伏”是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

上面的给你参考。

你应该从基础入手,把测评、练习册中的东西弄好,在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看看虚词并灵活应用,就能得高分。

3. 跪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的文言文选择试题及答

《大道之行也》 1、给加粗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① 选贤与能( )________________。 ② 男有分,女有归( )________________。

③ 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________。 ④ 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一)语段点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用课文原话填空。

2、翻译划波浪线的语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4、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二)迁移过关 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

乃掘地,遂得水。────────────注 ① 管仲、隰(xí)明: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② 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下便有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 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 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 jǔ 通“举”,选出来 ② fèn 职分、职守 ③ wù 憎恶、憎恨 ④ xiǎn 少 2、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3、对偶 排比 4、礼记·礼运 儒 战国 秦汉(二)1、① 讨伐 ② 山南 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可是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 3、老马识途 提示:(二) 1、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意,首先我们应对所释之词各项意义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加以选择。“伐”有讨伐、砍伐之意,“阳”有山南水北之意,故本题作“讨伐”,“山南”解。

2、翻译须注意几点:词语语意上的特殊性(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的活用,通假字等),句子的语序(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当然更多的句子是很普通的。

3、这是考查我们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能力。由古文推断成语多从内容出发,以抓中心、人物特征、事物本质为主。

- 《五柳先生传》习题精选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_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_______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__________________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

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 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 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⑵ 往,到;希望、愿望。

⑶ 安然自若的样子。 ⑷ 冷冷清清的样子。

2、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 3、⑴ 态度率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⑵ 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

4. 求九年级上语文文言文复习题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2b 4b 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 6?河曲智叟无以应 7?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8?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意思对即可)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是一篇 故事,选自《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而不平?( )4.翻译下面的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 ”(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 语气。

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 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 ,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 ”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 ;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 。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 答案:1.寓言故事 列子 2.D 3.顽固 愁什么 4.⑴你太不聪明了 ⑵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讽刺 驳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何苦而不平 7.言这有理即可(二)捕蛇者说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彻: 齿: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分) (1)傲尔远逝 (2)斗折蛇行 (3)犯寒暑 11.填空、简答。(3分) (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1分)(2)甲文段运用 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 形成强烈反差。(2分)答案:8.彻:笔直照射齿:年龄 9.Bl0.(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 (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3)冒着严寒酷暑11.(1)唐柳宗元 (。

5. 9年级上册语文名校课堂有关古诗中的习题与答案

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夕。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云梦本是二泽,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平地,便并称云梦泽。

撼摇,因洞庭之波直抵岳阳城下。端居指隐居,因为上有圣明之君而不去报国,感觉有愧,故曰“耻”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后两句皆暗喻想从政而无人援引。

5、《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按《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评“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悲寂寥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排云冲破云层8、《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沙溪》(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5-14

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阅读点滴

士子心态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古代士子的思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也是士子们的梦想。为了获得登天子堂的机会,士人们想尽办法,打开通往天子堂的通道,干谒文章和干谒诗就是文人士子们通往天子堂的一种方式。干谒,指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而干谒文章和诗歌就如文人士子们的投名状一般,以文章和诗词彰显自己的才华,吸引当政者眼球,求得被欣赏的机会。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也如此类诗歌。

这是一首干谒诗。度娘上给予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公元7,29岁的孟浩然游洞庭湖,登岳阳楼而作,写给宰相张说;一个是公元733年,45岁的孟浩然西游长安,写给宰相张九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汛,作为长江中游最大的湖泊,容纳了整个夏日的洪水,因而是水面最宽阔的时期。湖水辽阔,水天一色,水在天上,还是天在水中,已经混为一体了。首联就是一个宏大的场面,从而引出了千古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第三句又是一个大的场面,古代云、梦本是二泽,分布于湖北湖南段长江南北,二泽之水蒸于天空,从而滋润更广大的山川原野;湖水汤汤,水波激荡,大有撼动岳阳城之势,让人震撼。

辽阔的湖面,激荡的湖水,激动人心,也震撼人心,想要渡过去,非一叶扁舟可行了,需要大的舟楫才能保证平安渡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就是孟浩然写诗赠张丞相的目的了,张丞相你就是那首大的舟楫呢;孔圣人都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我这样在家闲居(端居),岂不是让圣明的皇上蒙羞吗?诗人表明了心态,想要出来为朝廷做事。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指当朝执政之人(张丞相),张大人啊,你主持国政,我是非常崇敬的呢,但我在野之身,无法追随左右,只能徒然表示羡慕之情了。能够在八月秋汛且“波撼”的时节,悠闲的垂钓,不为汹涌波浪所撼,这样的行为,非有大气魄、大胸怀、经历丰富之人,不能为也。“徒有羡鱼”暗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淮南子?说林训》),我不敢垂钓,只好退而向先生学习了,希望获得先生的教诲和提携。

这首干谒诗,从湖水开始,湖水辽阔,湖波荡漾,于是自然滑向渡水,由渡水联系到了写诗的目的——干谒,想要从闲居状态,渡向为朝廷做事的工作状态,这就需要你张大人提携了。措辞上没有“求”字,没有阿谀之词,非常自然的表明了想要为朝廷做事的心迹,文人的求职,都显得如此委婉、含蓄而又满含希望,确有特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