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时间:2021-10-21 09:52:35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

[简析]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⑤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4、成分省略

(1)省略主语。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例如: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然( )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

[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谎报,一定按实情告神。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察清断明,但一定尽诚心来处理)

[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

(3)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例如:

①至则无所用,放之( )山下。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 )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

[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例如: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简析]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5、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被动句

“华?”的词语:

华诞 华丽 华盖 华章 华夏 华彩 华胥 华灯 华山 华侨 华裔 华表 华年

华美 华贵 华发 华赡 华翰 华光 华轩 华人 华英 华颠 华泰 华胄 华皓

华盛 华西 华滋 华清 华采 华润 华衮 华实 华旦 华虫 华冠 华辉 华林

华夷 华荣 华耀 华星 华茂 华景 华晖 华楚 华宗 华池 华严 华容 华府

华佗 华胜 华月 华风 华屋 华灿 华筵 华绮 华奥 华勋 华岳 华靡 华曜

华芝 华萼 华誉 华婉 华岁 华笺 华乐 华汉 华藻 华渚 华语 华嵩 华缘

华藏 华里 华封 华国 华銮 华诩 华竞 华纳 华簪 华鬘 华焕 华域 华腴

华构 华缨 华言 华京 华岱 华叶 华艳 华秩 华裾 华甸 华妙 华魄 华族

华崧 华篇 华膴 华望 华首 华鬓 华烛 华辀 华显 华北 华色 华素 华重

华奢 华绪 华平 华苹 华敏 华精 华辞 华东 华中 华省 华骝 华贯 华衍

华名 华侈 华南 华* 华敻 华辇 华邃 华历 华钟 华旷 华离 华鲸 华坊

华毂 华幄 华饰 华好 华鄂 华的 华薄 华丝 华选 华甍 华鳞 华要 华节

华工 华臧 华鲜 华序 华铅 华镳 华阶 华缄 华霍 华资 华馔 华绂 华镫

华阀 华问 华荐 华缛 华藕 华伍 华蕚 华枯 华浄 华宠 华他 华珰 华髓

华榱 华净 华伪 华说 华孽 华辩 华壤 华爪 华覆 华使 华职 华辙 华近

华扁 华整 华剧 华蚤 华镊 华诬

“?华”的词语:

韶华 铅华 浮华 菁华 繁华 芳华 风华 奢华 年华 升华 月华 才华 精华

光华 中华 清华 雯华 物华 昭华 春华 荣华 豪华 英华 瑶华 岁华 露华

京华 琼华 翠华 文华 天华 熙华 梦华 舜华 虚华 金华 玉华 日华 霜华

泰华 高华 重华 秾华 若华 九华 妍华 琪华 鬓华 朱华 桂华 南华 棣华

丰华 太华 朝华 芬华 皓华 龙华 东华 流华 丽华 莲华 皇华 淳华 章华

凝华 纷华 玄华 容华 素华 水华 碧华 苕华 辉华 德华 丹华 秋华 空华

白华 葩华 桐华 烟华 宝华 国华 黄华 云华 勋华 世华 声华 秀华 星华

莹华 无华 梅华 祥华 翔华 蕣华 承华 青华 苍华 昌华 雨华 琅华 鬘华

香华 晶华 泉华 撷华 浪华 阳华 曙华 凤华 雪华 妙华 郁华 颜华 尊华

含华 竹华 五华 纤华 棠华 生华 冰华 川华 贲华 冬华 时华 剑华 珍华

栾华 管华 西华 芫华 嵩华 女华 联华 音华 闲华 建华 情华 岳华 灵华

泪华 鲜华 桃华 端华 瞬华 澄华 菱华 百华 曾华 宣华 昆华 寿华 镜华

敷华 贞华 积华 幢华 衮华 陵华 余华 神华 遒华 雄华 散华 帝华 鞠华

红华 四华 石华 徽华 戎华 蹇华 寒华 松华 呈华 归华 珧华 火华 鹊华

井华 蕃华 词华 侈华 名华 二华 道华 冶华 吐华 淹华 咸华 摭华 潼华

韡华 疏华 兔华 冲华 莺华 贯华

“华?”的词语:

华封三祝 华而不实 华亭鹤唳 华藏世界 华严世界 华星秋月 华屋山丘

华不再扬 华屋秋墟 华冠丽服 华北平原 华屋丘墟 华屋山邱

“?华”的词语:

春华秋实 风华正茂 才华横溢 物华天宝 荣华富贵 韶华如驶 风华绝代

龙华三会 中华民族 南华真人 西华葛帔 以华制华 风华浊世 朝华夕秀

青华帝君 东华真人 莲华世界 金华夫人 南华老仙 中华民国 年华垂暮

空华外道 白华之怨 清华大学 光华夺目 繁华损枝 石华娥绿 才华盖世

开华结果 青华仙真 衔华佩实 才华超众 金华将军 拈华摘艳 石华娥绿

南华真经 西华葛被 词华典赡 天华乱坠 金华仙伯 遗华反质 删华就素

“华?”的词语:

雍容华贵 锦瑟华年 一梦华胥 芳年华月 雍荣华贵 鹤归华表 鹤唳华亭

朱轮华毂 金莲华炬 忆鹤华亭 鸿图华构 放马华阳 遥遥华胄 辽东华表

马入华山 辽天华表 辽阳华表 掠卖华工

“?华”的词语:

豆蔻年华 含英咀华 朴实无华 水木清华 锦瑟年华 铁树开华 踵事增华

虚度年华 秋实春华 掇菁撷华 悃愊无华 及笄年华 悔读南华 花信年华

含菁咀华 以华制华 啜英咀华 水石清华 风信年华 富贵荣华 枯杨生华

咀嚼英华 寒木春华 惨绿年华 轻薄莲华 一现昙华 惨绿年华 枯树生华

朴素无华 直朴无华 黜羡遗华 直扑无华 直权无华

1. 初中文言文被动句

“。。见。。于。。”表被动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我担心被秦王欺骗而有负于赵国

“。。见。。”表被动

例句::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牧羊》

翻译: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或者;徒见欺

翻译;白白被欺骗

无标志的意念被动句

例句: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翻译:被举荐为孝廉公没有答应。

2.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汇集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 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尝贻余核舟一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 状语。 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如: ①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四、宾语前置(略) 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一)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 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 句子叫否定句)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 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例如: ①(刘)预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 ②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③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②唯利是图(图利) ③唯命是听(从命) ④唯你是问(问你)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 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例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 的宾语前。

3. 文言文被动句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