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科学与宗教的和解:宇宙宗教情感是科学研究背后的动力

科学与宗教的和解:宇宙宗教情感是科学研究背后的动力

时间:2020-07-03 06:28:56

相关推荐

科学与宗教的和解:宇宙宗教情感是科学研究背后的动力

本文是基于《爱因斯坦自述》一书来谈科学与宗教

说到宗教,我会想到一些与此相关的信仰。

而我已有的认知里,这种信仰最常见的便是佛教。

类似于佛前忏悔,去寺庙拜佛,祈求神明的庇佑都可以看做是宗教在我们身上的影子。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将我们引向宗教信仰的动力是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痛苦。

爱因斯坦的表述更温情,他说是各式各样的情感在引导人们信仰各自的神明。

在原始社会,真正让人们全身心投入信仰的是一种恐惧大自然的情感。

这让我想到宣科先生说的音乐源于恐惧。

这种建立在惧怕基础上的宗教,称为惧怕宗教。这种宗教没有创教人,是自发形成的。随着信仰的加深,有一个特殊的阶层逐渐形成,他们就是僧侣阶层。僧侣们给自己的定位很独特,他们称自己能连接上天和凡间,把人们的疾苦告诉神明。

这让我想到纳西族的东巴教,东巴(宗教职业者)作为人与神、鬼之间的媒介,他既能与神打交道,又能与鬼说话。能迎福驱鬼,消除民间灾难。能祈求神灵,给人间带来安乐。

宗教的成因中除了恐惧还有一点,那便是社会冲动。人们犯了错误之后便希望得到上天的原谅、帮助和安慰。时间一长,这种恳求得到宽恕和指引的愿望便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上帝。

这便是宗教发展的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

宗教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文明社会的道德宗教。

道德宗教是第一次听说。

书中提到,犹太民族流传下来许多经典著作,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宗教由原始的惧怕宗教发展到后期的道德宗教。《新约全书》中就记载了许多这样的事情,并且这些事情还在继续发展。

从道德这两个字出发,还是会让人想到“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现在也被应用在人的五行中,指代一个人的品德。

书中进一步指出,并不是原始社会的信仰就全是惧怕宗教,而文明社会的信仰则全是道德宗教。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纯粹的,都是两种模式的混合。区别在于所占的比例不同,原始社会宗教中惧怕性占的比例大,道德性占的比例小,文明社会中则与之相反。这种比例的大小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宗教信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信奉的上帝都是在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都能在这些上帝的身上找到一些人类的特征。

这一点在爱因斯坦的一篇演说中阐述得尤为精彩,但又深刻。

人们相信有一个人格化的上帝存在,它能给人安慰和指导:这个观念因为比较简单而容易被愚钝的心灵所接受。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观念本身有致命的缺陷,这个缺陷一直是被人们意识到的。这就是如果神是全能的,那么人的所有行为都应当是神的作品;在这样全能的神的面前,人们哪里需要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负责呢?在作出赏罚时,神会对自己作出评判。仁慈和公正的神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呢?

也许我们都犯过这样的错误,而这是有危害的。

爱因斯坦在书中说到,要想获得美德,宗教代表们应当放弃那个人格化的上帝的教义。他们的教义中应当增加人类身上培养出来的善、真和美。这是一个比较困难但意义非凡的任务。

宗教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形式很纯粹,并且它里面的上帝不好用人来描述和形容,所以很难向一般人讲明白,爱因斯坦将这个阶段的宗教称为宇宙宗教情感。

自古至今,都有人感觉到人类很渺小,人类那种处心积虑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动机是那样无聊,方法是那样笨拙,完全没有逻辑和秩序可言。但是大自然或者说整个世界,却无时不透露出不可撼动的庄严和无比精密的思维。于是便有人觉得人类的生活很无趣,真正伟大的是宇宙。这些人中有人会将宇宙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在很早的时期,宇宙宗教情感就出现了。比如在著名的《诗篇》中就有所反映。最强烈的体现这种感情的还要数佛教,叔本华在著作中很详细地描述了这一点。

“宇宙宗教情感”,让我想起偶然在《西藏生死书》里看到过的一段话,其中就出现了宇宙情感几个字。具体的那一段话我引征不到了。

大概意思是说在我们个人情感之外,有一种更高维的情感指引着我们,那便是来自宇宙的。这是我当时对它的理解。我承认每当我情感受挫时,试着从宇宙情感的指引去获得慰藉,都无济于事。它不能给我实在的开怀,提供的只是一种精神的指引,也就是我会觉得个人和宇宙之间还是有断联的。

如果让我今天再去理解这个处境,**我会说我们个人的情感太渺小了,也不足以抵抗来自外界的各种洪荒之力。**然而当我们情感不顺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把自己蒙蔽在里头,以为那就是全部,殊不知,接下来你还得去完成正在做的事,不然断节就从这里开始了。又怎么可能向前呢?

如果情绪来得太过激烈,激烈到让你歇斯底里,这个时候你只要意识到这不过是个坑,来自宇宙情感的指引便是,你要反省自己,冷静下来,避过这个大坑。

这种宇宙宗教感情没有明确的教义,也没有以人为原型塑造出来的上帝,它是怎样一代代地传下来的呢?

在作者看来,传播这种宗教情感不是靠言传身教,而是给它创造出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和氛围。这样一来,它们自然就会在某些适合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也正是艺术和科学的魅力所在。

由此,作者得到了一个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概念。这个概念同我们通常的理解有所不同。

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坚信科学与宗教是势不两立的。一个人只要他深信事物发展中的因果逻辑,那他就不会相信有神。当然了,这种人必须是那种坚决遵循逻辑的人。这种人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宗教,无论是惧怕宗教还是道德宗教。

有人因为科学与宗教势不两立,就说科学有损于道德,爱因斯坦不能接受这个观点,他说道德的基础是对他人的同情,对教育的关心,以及考虑到社会的需要;这里面并不包含宗教。

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断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只是为了死后能入天堂享福,或者不下地狱受罪,那也不算是有道德。

在他看来,这些科学研究背后的巨大动力便是宇宙宗教感情。这种动机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的,只有那些呕心沥血钻研科学的人,和对科学付出了极大热情的人才能了解到这股力量。由于不被大众了解,所以这股力量推动科学家做出的研究看上去远离现实生活。宇宙合理性不过是世界上理性的一点微弱反映,就是为了让认识前进这么一小步,开普勒和牛顿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忍受了多年的寂寞。他们一边迫切地希望了解它,同时又对它持有坚定的信念。

有些人只从是否取得了成果来看待科学研究,他们不了解真正的科学和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忍受着来自周围的非议,但还是坚定不移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影响到了分散在世界各地,甚至几百年后的其他科学家。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知道迫使这些科学家忘我研究背后的动力,这个动力让他们无所顾忌越挫越勇直至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让认识前进一小步。这个动力就是宇宙宗教感情。

爱因斯坦引用当代伟人的一句话来表达这种情感: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唯物主义时代,这个时代里真正投身于宗教的便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

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在演说中的表述或许可以与此相互补充。

科学能够帮助宗教完成使人类从欲望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任务。科学的目标不止是发现规律,预测这些事实。它还能将所发现的归结为数目尽可能少的几个彼此独立的概念元素。科学正是在这种努力中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就,尽管这种努力常常会被当做是妄想。但凡是在这个领域里探索过的人,都会对这种努力感到敬佩。从个人愿望和欲望中完全解放出来的科学家对于理性,总是抱着谦恭的态度,因为理性是极其深奥的,对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对于宗教来说,这种谦虚的态度就是宗教的态度。因此,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不仅消除了宗教的糟粕,而且也将我们的生活态度提升到了宗教的精神境界。

在他看来人类精神的终极目标不是对生和死的恐惧,也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对理性知识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有良知的真正的教士就必须首先是一个导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原创:科学与宗教

原创:科学与宗教

2023-02-13

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

2018-10-12

科学 宗教 与信仰

科学 宗教 与信仰

2022-05-21

当代科学与宗教的对话

当代科学与宗教的对话

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