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李莲英绝活让慈禧欲罢不能

李莲英绝活让慈禧欲罢不能

时间:2023-09-05 06:25:52

相关推荐

李莲英绝活让慈禧欲罢不能

李莲英出生在直隶河间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人。咸丰七年,即公元1857年,才九岁李莲英通过同乡、大太监沈兰玉的介绍,由郑亲王端华送进皇宫而当上了一名太监。

李莲英入宫后名叫李进喜,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他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跟前侍候。后,慈禧太后给他起名叫李莲英。

此时大太监安得海正得慈禧宠爱,红得发紫。李莲英和安德海两人虽同时进宫,地位却差得很远。后来安得海因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即公元1869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太监不准私自出宫为由砍头身亡。

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

后来李莲英的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连英成功的秘诀吧!

不过,李莲英最成功的秘诀,还在于他掌握着让慈禧高兴舒心的头上技艺,也就掌握了一套为女人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当时人称“小篦李”。甚至后来朝中大臣弹劾李莲英时,还在奏章里把李莲英称作“小篦李”。李莲英为何会有这种让慈禧舒心高兴的头上技艺呢?

原来,李莲英出身贫寒,幼年即父母双亡,后来进宫做了太监。进宫后,李莲英在其同乡、大太监沈兰玉的帮助下,做了“梳头房”的小太监,其职责仅仅是帮助梳头太监准备工具,还轮不到他直接为妃嫔们梳头。

当时慈禧乃是咸丰皇帝的贵妃,既是渴望权力的强人,也是爱美好新的女人,很喜欢在服饰打扮和发型变化上做文章,常常弄得梳头太监非常紧张。由于经常挨骂,梳头太监们成天唉声叹气。李莲英得知这个情况后,决定抓住机遇出头,便借故告假10天,直奔青楼妓院而去。

青楼妓院是勾引男人厮混的场所,妓女为了引人注目,其打扮和发型,往往别出心裁,这就是李莲英此行的目的。李连英找个杂货店买了一个小竹篮,篮里装了些生发油、宫粉、胭脂、绒花、通草类的闺秀梳妆之物,从此叫卖于八大胡同的花街柳巷,出没于青楼妓院的花魁粉头之中。

其后的10天的时间里,每天日上三竿时,正当“清吟小莲”的姑娘们梳妆打扮之际,“生发油,宫粉胭脂啊!”的悠扬叫声便会传入她们的耳鼓,进而打动她们的心弦,只闻得一阵香风,只听得一片珠落玉盘的“咯咯”娇笑,只觉得眼前一花,一个个浓妆艳抹、粉面桃腮的姑娘移动莲步,婷婷娜娜而来,如风摆杨柳雨打芭蕉,再看那发式,有的如喜鹊登枝,有的如孔雀开屏,有的如天上云霞,有的如水中波影。

李连英一边暗暗赞叹姑娘们丽质天生,更擅打扮,一边细细观察揣摸那些发式,一一记在心里。

不几天,他和这些倚门卖笑的姑娘们混得厮熟,有时竟得以登堂入室去卖,这也给了他不少方便,让他隔着“水晶帘”细细地看姑娘们梳理青丝、盘缕发髻的技法,如此这般一来,到离约定期限还有七八天光景时,京城内青楼妓院里的各种梳头样式差不多都让他看了个遍,学了个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苦练,李连英终于熟练地掌握了30多种新发式的梳理方法。

回宫后,李莲英天天苦练梳头本领,感到火候已成,便找到为慈禧的梳头太监和同乡沈兰玉,反复恳请他们向慈禧推荐自己。第一次给慈禧梳头的时候,他大着胆子将青楼妓女的发型梳在了慈禧的头上。

梳头完毕,慈禧对着镜子反复察看,随后不禁凤颜大悦,脸上开了花。就这样,李莲英获得了梳头太监的地位,能够天天接近慈禧,从此迅速发迹。10天的青楼妓院的厮混,成为了李莲英人生轨迹的拐点。

同治十三年,26岁的李莲英接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的职务。这个职务一般需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而李莲英此时进宫刚满。

光绪五年,李莲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慈禧日益大权独揽,李莲英的声望地位也变得显赫起来。李莲英31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和敬事房大总管平起平坐了。

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虽说这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这是太监中从未有过的。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慈禧却为李莲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令人不解的是,李莲英虽受慈禧恩宠,却始终未能离开慈禧,当上敬事房大总管。慈禧与李莲英几十年形成的感情非同一般。慈禧在政治上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心狠手辣的独裁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感情脆弱、害怕孤独的老女人。

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奴婢换了一茬又一茬,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只有李莲英了。晚清太监刘兴桥等人回忆说,慈禧与李莲英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烦恼并最会服侍她的只有李莲英。

据《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记载:“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莲英:‘莲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莲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李莲英实际上成为晚年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伴侣”。

慈禧对李莲英的宠信与日俱增,确实引起朝野的议论和不安。有人说李莲英权倾朝野,收受贿赂,投到他门下就能当高官;有人说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甚至还有人说他陷害拥护维新、站在光绪一边的大臣。

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四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已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检阅。慈禧就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前去巡阅。

由于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生父,身份高贵,因此要加派太监、御医随行。而醇亲王是一个城府很深且非常谨慎的人,他主动要求派李莲英随行,以减少太后对自己的猜忌,慈禧马上批准了。

醇亲王五月初一回北京复命,这时朝廷中一片不满之声。监察御史朱一新向光绪上奏,批评派李莲英随醇亲王视察海军。他们还说李莲英妄自尊大,结交地方官员,收受贿赂,理当查处。但慈禧却下令将朱一新由御史降为主事。

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10月22日,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连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于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二月初二,离开生活了51年的皇宫。当时内宫主政的隆裕太后,为感谢他在宫中服役多年,准其“原品休致”,就是带原薪每月60两白银退休。

作为一个太监,李莲英的身份极为卑贱。不同的是,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爱,他享受到了皇宫太监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财富也滚滚而来。

但也正因与慈禧的这层特殊关系,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李莲英死于宣统三年,时年64岁。这时,绵延了200多年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灭亡只在旦夕之间。

揭秘:两幅慈禧肖像留下的千古之谜

哪个慈禧更真实?

荷兰人华士·胡博用他的两幅慈禧油画肖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百年谜题。这两幅画,容貌的细节不同,精神气质更是迥异,这是什么原因呢?哪幅画更接近晚年慈禧的真实面貌呢?

如果慈禧知道这位画家还另外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她还会对他说“Good”吗?

当一位荷兰画家把他绘制的肖像小样交给慈禧审阅的时候,太后出人意料地用英语评价道——“Good!”

这是1905年曾经真实发生的一幕。慈禧讲出这句英语并不奇怪,此前,她曾多次问过当时担任外务部右侍郎的伍廷芳,英语中“好”字怎样说。慈禧也曾向伍博士问过其他一些英语词汇的发音。不过,也许由于潜意识的作用,她从来没有问过英语里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汇——“谢谢”和“对不起”。不管怎样,说“Good”,证明慈禧对这幅画十分满意。然而,对画家来说,令客户满意的作品,一定是最真实的么?至少,这位叫做华士·胡博(Hubert Vos)的画家心中,大概不作如是想。如果说“Good”的慈禧太后知道他此时心中打的主意,只怕会改用满清十大酷刑来招待这位客人。因为,这位荷兰画家还另外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太后并没有见过。

如果到颐和园参观,在德和园里可以看到一幅镶嵌在落地镜框里的油画,高234.5厘米,宽144厘米,画中的慈禧坐在硬木靠椅上,透视合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显得保养极好。专程从荷兰赶来修复这幅油画的文物专家安娜·范·格里文森评价道:“几乎可以感到太后脸颊上脂粉的质感。”在很长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这是慈禧的油画肖像中最为真实准确的一幅。能得到这样的评价,与华士·胡博的艺术造诣是分不开的。

华士·胡博,本名Hubert Vos,1855年生于荷兰,在中国期间一度用名胡博·华士,但被清朝官员提醒在中国姓应在前,于是改而自称华士·胡博。他是荷兰最出色的肖像画画家,曾为荷兰女王、朝鲜国王、李鸿章、袁世凯等绘制过肖像。他是欧洲最早开始重视有色人种肖像画的艺术家,也是唯一为慈禧画过像的男画家。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德和园里这幅画,并不是华士·胡博为慈禧所绘的唯一肖像。1906年,他在巴黎画廊展出了另一幅慈禧的画像。画中的慈禧完全没有德和园所存油画中的慈祥温和,而是带着咄咄逼人的表情。展出中曾有报刊评价此画——“最佳处就是双眼,让人直视片刻就不得不闪避开,仿佛这位东方的太后就在你的面前,肆意燃烧着她的权势和淫威。”这幅画现存于哈佛大学福格美术博物馆。

颐和园和巴黎画廊,哪一幅肖像才是慈禧的真容?

那么,这两幅画中,哪一幅更接近真实的慈禧呢?华士·胡博虽然曾两次访问晚清的中国,但是他见到慈禧并为其画像的机会,只有一次。

华士·胡博第一次到中国,是1899年。说来这次旅行颇有些浪漫,那是他环球结婚旅行的一站,他娶了夏威夷公主凯克拉尼(当时夏威夷在一位女王的统治之下,还没有并入美国)。在中国,他曾经为庆亲王奕劻、李鸿章、袁世凯等画像,并曾提出想为慈禧和光绪画像,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不过这几张画还是为他带来了机遇。1905年,慈禧命人邀华士·胡博来中国为自己画像,其原因据说是因为看到了胡博为奕劻所绘肖像,十分欣赏。

1905年6月,经伍廷芳邀请,胡博来到北京。从6月20日开始,共画了四次,但他并不知道绘画的地点。他的记述称,是从兵部衙门随同伍廷芳和载振前去画像的,“走入城关,看到荷塘环绕花园,乘小船进入,而后在殿宇中等待太后的到来。”后人估计,胡博作画的地点是中南海,在当时慈禧经常居住的仪鸾殿附近。胡博回忆当时“光从左侧射来”,这正是巴黎展出的那幅画很鲜明的特征。在这里,胡博画出了肖像的小样,而后在酒店将作品完成,在获得酬劳后离开中国。三年后,慈禧死去,胡博再不曾见过这位太后。

据国内文物考古专家统计,仅仅是慈禧尸体上的穿戴和铺盖上镶缀的大小珍珠,就多达23540颗。此外,还镶有各种翡翠、白玉、祖母绿1470块。在当时,一颗一钱左右重的大珍珠,起码要价值千金甚至万金。

慈禧尸体的头顶,安一柄翡翠荷叶,脚下放一个玉石大莲花。这是慈禧生前想出的主意,让自己死后头顶荷叶,脚踩莲花,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后便能好运“连莲”。

在慈禧尸体的四周,堆满了黄金、美玉、翡翠、各色宝石雕琢而成的各种无价之宝,有白玉雕琢的罗汉、骏马,有黑玉雕琢的黑荸荠,有天然长成的玉藕,有翡翠和宝石雕成的瓜果梨桃。

其中的两个翡翠西瓜是稀罕物,这两个翡翠西瓜雕的都是从中间切开的形状,一个绿皮红瓤黑子,一个绿皮黄瓤黑子。

最稀罕的,当数两棵翡翠白菜,绿色的菜叶,白色的菜干和菜心,菜心上停了一只碧绿的蝈蝈,菜叶上落着两只黄色的马蜂,整棵白菜和蝈蝈、马蜂,都是用一整块翡翠雕成的,真是巧夺天工,价值连城。

在这些奇珍异宝都放进棺材之后,棺材里还有缝隙,于是,又倒进满满的4升珍珠和2000多颗宝石进去才填满。最后,盖上一件缀有6000多颗珍珠的网珠被,才把棺材盖盖上。

由此可以推断,两幅画像,描绘的都是1905年的慈禧,时年69岁。显然,在巴黎展出的那幅慈禧肖像,更为符合这个年龄。

也有与此结论相反的证据。首先,现存当时慈禧的照片中,其形象与德和园的画像更为接近。颇有人回忆慈禧晚年保养得法,显得比真实的年龄年轻。不过,考虑到当时的照片都要经过严格的修版,真人与照片相差很大的现象并不罕见。其次,在胡博的回忆中,绘画现场宝座后面是竹林图案的帘子,慈禧身边有盛放苹果的盘子,两边还有孔雀毛大扇。这些,都与德和园画像的背景更为一致。

然而,胡博在回忆中讲到,他最初试图绘制的慈禧肖像,是“希望画成背景较暗,略带神秘色彩的图画”。在巴黎展出的慈禧肖像正是如此,一条龙在背景中似隐似现。也许这幅画才是胡博心中理想的创造?

慈禧并不想要一张完全真实的画像

不妨再看看胡博关于绘画过程的详细描述。他说,在巴黎展出的慈禧肖像,是离开中国后参照他在北京所画小样绘制的。这个小样显然不是慈禧审阅过的那个,而是他当年6月20日第一次绘画后制作的另一个小样。这是因为,在6月20日的绘画完成小样后,清廷方面曾提出一系列更改要求,包括:去掉眼睛上下、鼻子等处的阴影,眼睛加大,眉毛要直,嘴角要朝上,嘴唇要丰满。据说,这是慈禧亲自提出的要求。

胡博正是根据这个要求完成了第二个小样,先经过载振等人的审阅,感觉满意后再次转交慈禧。这一次,慈禧又提出眼睛要向上睁开一点。这样,再次修改的小样才成为德和园保存肖像的蓝本。可以看出,德和园肖像上,这些修改意见都得到了充分的响应。胡博也明白了,慈禧并不是如自己所推测的那样想要一张完全真实的画像。

簇拥着慈禧尸体的这一棺奇珍异宝,到底价值几何呢?有人估价起码在1亿两白银以上,可称得上富可敌国了。据说,当年大清王朝的年财政收入大约为白银5000万两左右,而当时国库所库存的白银还不足7000万两。

也正是这笔举世罕见的巨大财富,由此给死后的慈禧招来来了举世罕见的飞来横祸。

死后的慈禧太后拥着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仅仅在地宫内安睡了,便遇到了那个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东陵大盗孙殿英。

1928年7月4日至10日,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派兵封锁了清东陵,用了整整7天7夜时间,盗掘了清东陵最富有的两座陵寝——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

孙殿英指挥手下的匪徒们,先把地面的宫殿里供奉的名目繁多的珍宝一扫而光,然后用炸药炸开了地宫人口,钻进阴森恐怖的地宫里,在一个汉白玉石的宝床上找到了慈禧的梓宫——那口巨大的金丝楠木金漆宝棺。

孙殿英指挥部下对慈禧陵和乾隆陵的奇珍异宝进行了一次史上空前的疯狂洗劫,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军阀孙殿英一手制造的清东陵盗宝大案。.

然而,令慈禧本人想不到的是,尽管她能够把可敌国的宝藏随葬在自己的棺材里,但却不能够在身后留住那些可敌国的宝藏,而只能是由此招引来盗陵大盗,将她自己的陵墓中的宝藏盗抢得一干二净,她自己所能够留下来的也只是后人无尽的不耻与唾骂,这大概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大贪婪者的最终结局。

巴黎画廊中的慈禧,双眼上下都有明显的阴影,突出了眼袋的存在,而且明显画出了弯曲的眉骨,显示慈禧的眉毛是重新画过的。鼻梁更加坚挺,突出了额头的川字文,嘴角很明显地向下弯曲,嘴唇棱角分明——在西方这或许都是表达人物具有强大决断力的一种手段,但东方人看来,是有一点女生男相,可能感到不舒服。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慈禧才要求进行修改。

由此可以推断,巴黎画廊的作品,与胡博的第一个小样更加接近。换句话说,也就是与真实的慈禧更加接近,因为胡博在制作第一个小样的时候,目的肯定是尽量真实。

仔细端详这幅肖像,诚如胡博对慈禧的描述——“坐得笔直,显出坚强的意志,脸上皱纹也带着深意似的。”也只有这样一个刁悍的那拉氏,才能够解释那个时代一件件令人惊怵的往事吧。

慈禧死后究竟陪葬了多少稀世珍宝

1908年10月22日,清光绪皇帝死后的第二天。74岁的慈禧太后在安排妥当了光绪的葬礼、确定溥仪继位之后,吃过午饭就突然晕厥过去了。任凭宫内太医们使尽绝招,也没法留住慈禧太后的性命。

慈禧太后的安葬,完全是按照她生前的精心安排进行的。因为慈禧在生前已经提前把难以计数的奇珍异宝和金玉祭品陆续送往她在清东陵的陵寝地宫金井中安放,死后随葬在棺椁中的奇珍异宝,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据史料记载,慈禧是在32岁那年贵为西太后的。与东太后慈安一起垂帘听政的她,便开始在大清王朝的皇家陵墓——清东陵内给自己和慈安太后精心挑选风水宝地,修建万年吉地。

慈禧、慈安两座陵墓的选址和规划设计据说整整花了9年时间才完成,之后用了6年时间建造陵寝,总计耗费白银500多万两。这两座规制相同的陵寝建成后,在清代的诸后陵中已经是最豪华和最漂亮的了。

然而,贪婪的慈禧并不以此为满足,在东太后慈安死后,慈禧利用一手遮天独自掌权之机,以她的陵寝定东陵年久失修为借口,于1895年 (清光绪)下令重建。

慈禧陵寝定东陵的重建工程耗时长达,耗费的钱财难以计数,直到她死的前几天才宣告结束。重建后的慈禧陵,建筑材料之贵重,工艺之精美,装饰之奢华,均居于清朝皇后陵寝的之首,甚至超过了清朝某些皇帝的陵寝,就连大清皇宫紫禁城也难以企及。

清代帝后的棺材,称为梓宫。慈禧的梓宫比普通棺材大几倍,共分为内棺和外椁两层,都是采用极其名贵的金丝楠木打造的。金丝楠木产自云南的原始森林中,质地细腻,能散发出馥郁的清香,被誉为稀世奇珍。

据说,尸体入殓于金丝楠木打造的棺材中,可千年不朽。一副金丝楠木棺材从云南运到京城,光运费就得花40万两银子。慈禧的金丝楠木棺材表面,漆了49道金漆,然后用藏文写了四天王咒语,以此护佑慈禧的亡灵。

据史料记载,在慈禧入殓时,她的尸体上穿了一层又一层精美寿衣,每一件寿衣上都点缀满了珍贵的珍珠和宝石。仅其中的一件金丝串珠彩绣礼服和一件绣花串珠褂,即缀有大珍珠420颗、中珍珠1000颗、小珍珠1500颗。

慈禧头上戴的是一顶镶满了珍珠的珠冠,其中最大的一颗珍珠大如鸡卵,重达4两(16两1斤的老秤),应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之一,估价是2000万两白银。她脖子上挂的是三串朝珠,一串由红宝石串成,两串由800多颗能释放出五彩光泽的东珠串成。

她口中含的是一颗夜明珠,这颗夜明珠最为神奇,是由两颗珰珠,也就是半圆珠组成的。两颗半圆珠分开来,透明无色,合拢成一颗圆珠,便会发出耀人眼目的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能照见人的头发丝。

这是一件稀世珍宝,其价值无法估算,据说含在口中能保尸骨不化。慈禧的手中,握着从东太后慈安那里弄来的那颗大如鸡卵的硕大东珠。她脚上穿的,是一双镶满了珍珠和宝石的朝靴。

在慈禧尸体殓入金丝楠木棺椁之前,先在内棺底部铺了三层非同一般的褥子。第一层,铺的是一床厚约7寸的金丝宝珠棉褥,缀有大小珍珠12640颗、红宝石85块、白玉203块。

第二层,铺的是一床绣满了荷花的珍珠丝褥,缀有一钱重的珍珠2400颗,光这些珍珠就价值132万两白银。第三层,铺的是一床绣佛串珠薄褥,上面绣有佛像,缀有成串的珍珠。

满是珠光宝气的慈禧尸体殓入棺材后,在尸体上盖了一床西藏活佛进献的、据说能帮助亡灵尽快走向西方极乐世界的陀罗尼金被。这也是一件稀世珍宝,明黄缎底,捻金织成,上边织有佛像、佛塔和25000字的经文,镶有大珍珠820颗,精致得无与伦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