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新探究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新探究

时间:2019-10-23 03:14:11

相关推荐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新探究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强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都无一例外地提出教育要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才会因此有生命力。如何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呢?笔者结合近年来对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教学内容选取源于生活

新《课标》要求《思想品德》的内容要回归生活,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注学生生活,将反映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其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所以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拓展道路,提供帮助。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本中的事例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很难产生共鸣。教师完全可以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来加以说明,或者干脆就让学生举例,效果肯定要比一些过时的案例好。这就是说,要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教师在使用教学内容的选取中,必须针对学生生活或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或课题研究,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与时效性,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二、课题导入联系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初三《思想品德》(鲁教版)《感受现代科技》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我想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说生活中与科技有关的东西和事件(信息方面、交通方面、生命健康方面、饮食方面)。”从学生熟悉的科技产品入手,从身边的事例分析入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情绪高涨,发言踊跃,纷纷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手机、克隆技术、液晶电脑、基因蔬菜、网络等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大吗?带来怎样的变化?”这样就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情境问题设计体现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情景问题的设计中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如在《做个人聪明的消费者》教学中我现场搞了一个问题情景:情景一:你是如何选择商品的?出示如下幻灯片:

影响你选择商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广告?B、同学的推荐?C、推销人员的解说?D、自己的需要?E、其他?

你在购买商品时主要看重商品的:A、质量?B、价格?C、品牌?D、外观?E、其他?

你购买的商品有没有上当受骗?你是怎样处理的?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在对消费行为的评价、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增强了他们作为消费者应有的维权意识。接着我设计了“我是如何维权的?”这个环节,让学生说自己的故事、说家人或朋友的成功消费经历或消费心得。要求学生说明维权的原因、维权的过程、维权的结果。学生通过分析总结身边人维权的经历,进一步感受到作为消费者应有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此情景活动通过对教材资源和学生生活资源的挖掘和整合,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学生的分析、评判,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认同和接受正确的维权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最终回归于生活。

四、实践活动融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曾提出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生活在线”、“交流”、“感悟”、“探究(平台)”等栏目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我们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学“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之前,笔者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其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解决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理解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还培养了学生宣传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必将大大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实现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和谐统一,使他们在体验中分享学习的乐趣,获得生命与个性的自由与发展 。

因此,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方式,是拓展深化新课程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社会的要求、时代的进步。应努力使学生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发展。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