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病患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病患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1-01-26 20:17:08

相关推荐

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病患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能够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帕金森病患的转移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病患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重病患者的转移在医疗看护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有诸多类似研究。例如,通过引入国外家属迁移应激量表(familyrelocationstressscale,frss)并在icu肿瘤患者家属这一人群中进行应用,以为icu患者家属迁移应激评估的发展提供借鉴。对icu肿瘤患者家属进行实质性访谈,了解icu肿瘤患者转出icu后家属心理感受和需求,为icu肿瘤患者家属心理干预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构建迁移计划模式,验证干预模式在icu肿瘤患者家属中的应用效果,以减少icu肿瘤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发生,提高家属的照顾能力,提升icu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由于科技及医疗水准的提高,使得人们的寿命不断地增长,同时因伤而残者的存活率也提高不少,因此现今社会有相当多行动较为不便的病患人士,但也由于科技的发达,这些病患人士等行动不便人士仍可通过适当工具而保有相当自行行动的能力,现在病患人士的活动范围已不同于昔日仅能局限于居所附近等有限的区域内。各种有助于行动不便人士自主活动的器具或便于转移病患的病患转移装置ptd(patienttransferdevicesfordisabled&elderly)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其中尤以轮椅最为常见及重要,通过轮椅的帮助,行动不便人士可以将其活动范围有效地扩大,以改善其生活质量。早期的轮椅以手动为主,必须要由其他的人帮忙推动,才可行动,如此对于行动不便人士的活动就造成相当大的不便,否则行动不便人士必须要上半身健全,以手自行推动轮椅移动。对于上半身不健全或是较为虚弱的人而言,轮椅实非合适的选择。

随着技术的发展,市面上出现了诸多电动轮椅。由于电动轮椅或电动代步车本身配置电力驱动的传动系统,非常有利于使用者自行活动,不加外力,更有甚者,由于电力驱动不同于石化燃料的驱动装置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深受使用者地喜爱。电动轮椅针对不同的使用需求,开发出了具有诸多功能的轮椅。例如,公开号为cn105963087a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方便如厕的折叠式轮椅骨架,包括左扶手架以及右扶手架,所述左扶手架与右扶手架通过一折叠装置连接,所述折叠装置包括一与所述左扶手架可旋转连接的左折叠架以及一与所述右扶手架可旋转连接的右折叠架,并且所述左折叠架与右折叠架相互可上下旋转连接,所述折叠装置的前侧下方装设有一支撑装置、后侧与所述支撑装置、左扶手架、右扶手架三者之间形成一可容置一马桶的容置空间。通过设置折叠装置与支撑装置,使得用户在使用轮椅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如厕,只需操作轮椅移动到有马桶的卫生间,再操作轮椅后退到马桶上方,就能直接在马桶上方进行方便,不需要再让医护人员进行清理,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负担。使得轮椅能够设置便于如厕的结构,以便于其能够方便行动不便者通过轮椅使用马桶。还例如公开号为cn110013395a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前后轮轴距可变的辅助站立轮椅,包括后车架、前车架、后轮、前轮、坐垫总成和靠背总成,后车架、坐垫总成和前车架延伸臂通过坐垫辅助连杆构成一组四连杆机构,坐垫总成和坐垫辅助连杆依次通过靠背角度摇臂和靠背角度连杆构成另一组四连杆机构,坐垫总成的底部与后车架之间设有用于驱动坐垫总成转动的电动推杆。本发明通过两组连杆机构的联动实现轮椅坐垫和靠背抬起时前轮后移,辅助轮椅坐垫向上抬起并让出更多的前部空间,提高了轮椅对患者站立时的支撑,便于患者站立姿态的调整,使用更加安全;并且在轮椅恢复坐姿状态时,轮椅的前后轴距更大,提高了轮椅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还例如公开号为cn109044648a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方便调节座椅宽度的医疗康复轮椅,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调节装置,所述空腔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两个滑槽,所述滑槽内安装有滑块,同一侧的两个滑块为一组,同一组的两个滑块之间共同固定有连接块,两个连接块的一侧分别转动连接在调节装置的两侧,所述连接块的另一侧固定有移动板,所述空腔的两侧均设有开口,两个移动板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开口并延伸至车体的两侧。本发明解决了不同的患者在使用轮椅时,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轮椅宽度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不方便对随身携带的物品进行放置的问题,灵活性强,操作简单,方便使用。

此外,由于使用者在轮椅上处于长期的坐卧状态,从而极易导致压疮的产生,因此,现有的轮椅越来越重视轮椅翻身功能的实现。例如,公开号为cn104825284b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翻身功能的站立平躺式轮椅,托脚机构分别与坐垫架和轮椅车架转动连接,坐垫架通过滚轮放置在轮椅车架上,坐垫架上设有翻身机构,坐垫架与左靠背架和右靠背架转动连接,行驶机构、翻身机构、站立机构和平躺机构分别与控制结构连接,实现翻身、站立、平躺以及万向行驶控制。该发明通过起背机构和托脚机构两个电机协同实现平躺功能,也可单独运行一个电机实现单起背功能,并在后驱动轮后装有防倾轮,万向小轮前面的托脚架下部加设有前防倾轮,增加轮椅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将翻身功能结合到站立平躺轮椅车,通过单边靠背和坐垫同时翻起实现自动定时翻身功能,帮助长期卧床的病人减缓臀部、背部的长期受压,降低褥疮的发生几率,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但是该发明的轮椅至少存在如下问题:1、轮椅的宽度尺寸无法调节,因此导致轮椅的中轴面固定,当使用者翻身后,使用者的重心会产生偏移,进而会与轮椅的中轴面产生偏移,从而极易造成轮椅的侧翻。2、由于其存在侧翻的风险,限定了其使用环境必须是轮椅静止不动时,方可执行使用者的翻身,并且由于轮椅的宽度是无法调节的,在使用者出现突发状况需要进行紧急转移并且遇到例如是窄门的狭窄区域时,轮椅会无法通过或者需要停止轮椅以让使用者翻身后方可通过,进而导致时间的耽误,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本发明旨在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病患转移装置。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要素:

如本文所用的词语“模块”描述任一种硬件、软件或软硬件组合,其能够执行与“模块”相关联的功能。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病患转移装置,至少包括:底板,其形状能够由平板状限定,使其能够与地面呈大致平行的状态;滚轮部,其能够设置于底板的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地面方向上的第一表面上,其中,滚轮部能够伸长以增大底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或者滚轮部的长度能够缩短以减小底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支撑部,其能够设置于底板的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地面方向并且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上,使得行动不便者能够坐卧于所述支撑部上,其中,所述支撑部至少包括用于支撑人体臀部的第一支撑板、用于支撑人体上半身的第二支撑板和用于支撑人体下半身的第三支撑板,在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支撑板能够铰接至第一支撑板的沿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所述第三支撑板能够铰接至第一支撑板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并且与所述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绕所述第一支撑板旋转的情况下,行动不便者能够由平躺姿态切换为坐姿姿态,在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并且与所述地面大致平行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均能够被划分为能够相对旋转的用于支撑人体左半身的第一支撑区域和用于支撑人体右半身的第二支撑区域,其中,在所述第一支撑区域与所述第二支撑区域相对旋转的情况下,行动不便者能够由所述平躺姿态切换为翻身姿态而带动其重心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使得行动不便者的重心在大致垂直于地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滚轮部的中轴线之间的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能够由小于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大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所述滚轮部至少能够具有第一使用形态和第二使用形态,在所述第一使用形态下,滚轮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大于底板的宽度,其中,在滚轮部由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滚轮部的宽度能够减小,使得所述垂直距离能够按照所述中轴线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由大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小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滚轮部还能够具有第三使用形态,在所述第三使用形态下,滚轮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小于底板的宽度,其中,在滚轮部由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所述第三使用形态的情况下,滚轮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减小,并且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能够增大,使得实现病患转移装置转向的转向力能够减小。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滚轮部至少包括第一滚轮机构、第二滚轮机构、第三滚轮机构和第四滚轮机构,所述第一滚轮机构和所述第二滚轮机构均能够设置于底板的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三滚轮机构和所述第四滚轮机构能够设置于底板的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端部上,其中:所述第一滚轮机构、所述第二滚轮机构、所述第三滚轮机构和所述第四滚轮机构均至少包括伸缩杆和万向轮,其中,第一滚轮机构和第二滚轮机构的伸缩杆的长度能够大于第三滚轮机构和第四滚轮机构的伸缩杆的长度,使得底板能够呈现第一端部高于第二端部的状态,或者第一滚轮机构和第二滚轮机构的伸缩杆的长度能够小于第三滚轮机构和第四滚轮机构的伸缩杆的长度,使得底板能够呈现第一端部低于第二端部的状态。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底板的第一端部上设置有呈圆弧状的第一滑动槽,底板的第二端部上设置有呈圆弧状的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一滚轮机构和所述第二滚轮机构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槽中以使得其能够沿第一滑动槽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第三滚轮机构和所述第四滚轮机构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动槽中以使得其能够沿第二滑动槽的延伸方向滑动,其中:在所述第一滚轮机构和所述第二滚轮机构沿所述第一滑动槽滑动的情况下,和/或在所述第三滚轮机构和所述第四滚轮机构沿所述第二滑动槽滑动的情况下,滚轮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减小,并且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能够增大。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第一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与第二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的连线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情况下,和/或在第三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与第四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的连线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情况下,滚轮部处于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其中,第一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与第二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之间的第一距离和/或第一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与第二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之间的第二距离能够大于底板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宽度尺寸,其中:支撑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能够限定出第二宽度尺寸,滚轮部在第一使用形态下限定出的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均能够大于所述第二宽度尺寸,并且所述第二宽度尺寸能够大于第一宽度尺寸。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第一滚轮机构沿第一滑动槽朝向第三方向滑动,并且第二滚轮机构沿第一滑动槽朝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滑动以使得第一距离由大于第一宽度尺寸的状态切换为小于第一宽度尺寸的状态的情况下,和/或在第三滚轮机构沿第二滑动槽朝向所述第四方向滑动,并且第四滚轮机构沿第二滑动槽朝向所述第四方向滑动以使得第二距离由大于第一宽度尺寸的状态切换为小于第一宽度尺寸的状态的情况下,滚轮部处于所述第二使用形态,其中:在滚轮部处于所述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第一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与第二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的连线能够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或第三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与第四滚轮机构对应的万向轮的连线能够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其中,在滚轮部由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使用形态下,病患转移装置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最大宽度能够由所述第一距离或第二距离减小为第二宽度尺寸。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滚轮机构沿所述第一滑动槽朝向所述第三方向滑动,或者所述第二滚轮机构沿所述第一滑动槽朝向所述第四方向滑动的情况下,和/或在所述第三滚轮机构沿所述第二滑动槽朝向所述第四方向滑动,或者所述第四滚轮机构沿所述第二滑动槽朝向所述第三方向滑动的情况下,所述滚轮部处于所述第三使用形态,其中:在滚轮部处于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第一滚轮机构所对应的万向轮与第二滚轮机构所对应的万向轮之间的直线距离能够小于第一使用形态下的第一距离,和/或第三滚轮机构所对应的万向轮与第四滚轮机构所对应的万向轮之间的直线距离能够小于第一使用形态下的第二距离。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病患转移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底板上并与所述滚轮部连接的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能够为滚轮部沿第一滑动槽和/或第二滑动槽的滑动提供驱动力,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至少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第一旋转轴转动设置与所述底板上,使得第一旋转轴能够绕其自身中轴线旋转;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底板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啮合连接以为第一旋转轴的旋转提供驱动力;所述第二旋转轴嵌套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中,使得第二旋转轴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轴转动,其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于底板上并与第二旋转轴旋转以为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转动提供驱动力;所述第一滚轮机构或所述第三滚轮机构能够连接至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滚轮机构或所述第四滚轮机构能够连接至所述第二旋转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病患转移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配置形状能够由平板状限定的底板,使得其能够与地面呈大致平行的状态;配置能够设置于底板的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地面方向上的第一表面上的滚轮部,其中,所述滚轮部配置为其能够伸长以增大底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或者其长度能够缩短以减小底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的工作模式;配置能够设置于底板的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地面方向并且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上的支撑部,使得行动不便者能够坐卧于所述支撑部上,其中,所述支撑部配置为至少包括用于支撑人体臀部的第一支撑板、用于支撑人体上半身的第二支撑板和用于支撑人体下半身的第三支撑板,在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支撑板能够铰接至第一支撑板的沿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所述第三支撑板能够铰接至第一支撑板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并且与所述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绕所述第一支撑板旋转的情况下,行动不便者能够由平躺姿态切换为坐姿姿态;在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并且与所述地面大致平行的第二方向上,将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均能够被划分为能够相对旋转的用于支撑人体左半身的第一支撑区域和用于支撑人体右半身的第二支撑区域,其中,在所述第一支撑区域与所述第二支撑区域相对旋转的情况下,行动不便者能够由所述平躺姿态切换为翻身姿态而带动其重心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使得行动不便者的重心在大致垂直于地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滚轮部的中轴线之间的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能够由小于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大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所述滚轮部还配置为至少能够具有第一使用形态和第二使用形态的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使用形态下,滚轮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大于底板的宽度,其中,在滚轮部由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滚轮部的宽度能够减小,使得所述垂直距离能够按照所述中轴线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由大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小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使用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所述滚轮部配置为还能够具有第三使用形态,在所述第三使用形态下,滚轮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小于底板的宽度,其中,在滚轮部由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所述第三使用形态的情况下,滚轮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减小,并且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能够增大,使得实现病患转移装置转向的转向力能够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的底板与滚轮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的处于第一使用形态下的滚轮部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优选的处于第二使用形态下的滚轮部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优选的处于第三使用形态下的滚轮部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优选的滚轮部与第一驱动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优选的病患转移装置的主视图;和

图7是本发明优选的病患转移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底板2:滚轮部3:伸缩杆

4:万向轮5:第一滑动槽6:第二滑动槽

7: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9:第三滑块

10:第四滑块11:第一驱动部12:安装孔

13:支撑部14:第二驱动部

1a:第一端部1b:第二端部1c:第一表面

1d:第二表面

2a:第一滚轮机构2b:第二滚轮机构2c:第三滚轮机构

2d:第四滚轮机构

11a:第一驱动电机11b:第二驱动电机11c:第一旋转轴

11d:第二旋转轴

13a:第一支撑板13b:第二支撑板13c:第三支撑板

13d:第一支撑区域13e:第二支撑区域

14a:第一推杆电机14b:第二推杆电机14c:第三推杆电机

α:倾斜夹角w1:第一宽度尺寸w2:第二宽度尺寸

d1:第一距离d2:第二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病患转移装置的底盘,至少包括底板1和设置在底板1的沿大致垂直于地面方向上的第二表面1c上的滚轮部2。通过滚轮部2能够实现底板1的移动。滚轮部2配置为能够与底板1产生相对位移的工作模式,即滚轮部2的长度能够增大或减小,使得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间距能够增大或减小。当底盘用于支撑病患转移装置以使得行动不便者能够位于底板1上时,通过增大或减小底板与地面之间的间距,能够改变行动不便者的重心,进而在例如需要病患转移装置以较高速度移动时,可以降低行动不便者的重心,从而达到降低翻车风险的目的。当使用者在处于乘坐地铁或电梯等较为拥挤的环境中时,由于其处于坐姿,使得其被周围的人群包围,进而处于视线被阻挡的状态或者处于空气不流通的状态,此时可以升高行动不便者的重心以降低其视线被阻挡的程度或者提高其空气接触量,进而能够避免行动不便者由于呼吸不畅导致的病情加重。

优选的,滚轮部2至少包括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均能够设置在底板1的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部1a上。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均能够设置在底板1的沿第一方向且与第一端部1a对应的第二端部1b上。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能够按照两者的第一连线能够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式设置于第一端部1a。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能够按照两者的第二连线能够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式设置于第二端部1b。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方向能够是水平向右的方向或者水平向左的方向。第一连线、第二连线和第一方向能够均大致平行于底板1或地面。通过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能够限定出四个与地面的接触点,进而能够提高底板1与地面的平行度,从而提高底盘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优选的,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均至少包括伸缩杆3和万向轮4。万向轮4能够设置于伸缩杆3的沿其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上,伸缩杆3的与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二端能够连接至其对应的第一端部1a或第二端部1b。例如,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一端部1a。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二端部1b。伸缩杆3能够呈倾斜状态以使得其延伸方向与底板1之间能够限定出倾斜夹角α。优选的,伸缩杆3可以是电液推杆,进而能够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方式实现伸缩杆3的伸长或缩短。优选的,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各自的伸缩杆3能够设置为同步控制的工作模式。进而当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各自的伸缩杆3均伸长相同长度时,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能够增加。或者当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各自的伸缩杆3均缩短相同长度时,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能够减小。优选的,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各自的伸缩杆3还可以设置为独立控制的工作模式,进而使得不同的伸缩杆3能够具有不同的伸缩长度。例如,如图2所示,当下坡时,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的伸缩杆3的长度能够大于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的伸缩杆3的长度,使得底板1能够呈现第一端部1a高于第二端部1b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底板1之上的行动不便者过度前倾。或者,当上坡时,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的伸缩杆3的长度能够小于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的伸缩杆3的长度,使得底板1能够呈现第一端部1a低于第二端部1b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底板1之上的行动不便者过度后仰。

优选的,底板1的第一端部1a上设置有第一滑动槽5。底板1的第二端部1b上设置有第二滑动槽6。第一滑动槽5和第二滑动槽6的形状均能够由圆弧状限定。第一滑动槽5中设置有能够滑动的第一滑块7和第二滑块8。第二滑动槽6中设置有能够滑动的第三滑块9和第四滑块10。第一滚轮机构2a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一滑块7。第二滚轮机构2b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二滑块8。第三滚轮机构2c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三滑块9。第四滚轮机构2d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四滑块10。进而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能够沿第一滑动槽5滑动。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能够沿第二滑动槽6滑动。

优选的,通过第一滚轮机构2a以及第二滚轮机构2b沿第一滑动槽5滑动和/或第三滚轮机构2c以及第四滚轮机构2d沿第二滑动槽6滑动能够调整滚轮部2的形态,使得滚轮部2至少能够具有第一使用形态、第二使用形态和第三使用形态。如图2所示,在第一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b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或第三滚轮机构2c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四滚轮机构2d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情况下,滚轮部2处于第一使用形态,其中,第一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b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第一距离d1和/或第一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第二距离d2能够大于底板1在沿第二方向上的第一宽度尺寸w1。第二方向能够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方向可以是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方向。

优选的,在第一滚轮机构2a沿第一滑动槽5朝向第三方向滑动,并且第二滚轮机构2b沿第一滑动槽5朝向第四方向滑动以使得第一距离d1由大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切换为小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的情况下和/或在第三滚轮机构2c沿第二滑动槽6朝向第四方向滑动,并且第四滚轮机构2d沿第二滑动槽6朝向第三方向滑动以使得第二距离d2由大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切换为小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的情况下,滚轮部2处于第二使用形态。在滚轮部2处于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第一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能够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或第三滚轮机构2c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四滚轮机构2d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能够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

优选的,在第一滚轮机构2a沿第一滑动槽5朝向第三方向滑动,或者第二滚轮机构2b沿第一滑动槽5朝向第四方向滑动的情况下和/或在第三滚轮机构2c沿第二滑动槽6朝向第四方向滑动,或者第四滚轮机构2d沿第二滑动槽6朝向第三方向滑动的情况下,滚轮部2处于第三使用形态。在滚轮部2处于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第一滚轮机构2a所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b所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直线距离能够小于第一使用形态下的第一距离d1,和/或第三滚轮机构2c所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四滚轮机构2d所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直线距离能够小于第一使用形态下的第二距离d2。优选的,如图3或图4所示,第三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方向,第四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

优选的,如图5所示,底盘还包括第一驱动部11。第一驱动部11设置于底板1上,并与滚轮部2连接,进而能够为滚轮部2沿第一滑动槽5和/或第二滑动槽6的滑动提供驱动力。具体的,第一驱动部11至少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1a、第二驱动电机11b、第一旋转轴11c和第二旋转轴11d。底板1上设置有呈贯通状的安装孔12。第一旋转轴11c转动设置于安装孔12中,使得第一旋转轴11c能够绕其自身中轴线旋转。第一驱动电机11a设置于底板1上并且与第一旋转轴11c啮合连接。例如,第一驱动电机11a配置有外齿轮,第一旋转轴11c上设置有外齿轮,进而通过齿轮啮合的方式实现第一驱动电机11a与第一旋转轴11c的啮合连接,最终通过第一驱动电机11a能够以手动或自动的方式实现第一旋转轴11c的旋转。第二旋转轴11d嵌套设置于第一旋转轴11c中,使得第二旋转轴11d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轴11c转动。第二驱动电机11b设置于底板1上并与第二旋转轴11d连接,进而通过第二驱动电机11b能够以自动或手动的方式实现第二旋转轴11d的旋转。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重复的内容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病患转移装置,至少包括底板1、设置在底板1上的滚轮部2和支撑部13。通过滚轮部2能够实现底板1的移动。滚轮部2配置为能够与底板1产生相对位移的工作模式,使得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间距能够增大或减小。支撑部13能够设置于底板1的第一表面1c相对应的第二表面1d上。通过行动不便者能够坐卧于支撑部13上,进而通过增大或减小底板与地面之间的间距,能够改变行动不便者的重心,进而在例如需要病患转移装置以较高速度移动时,可以降低行动不便者的重心,从而达到降低翻车风险的目的。当使用者在处于乘坐地铁或电梯等较为拥挤的环境中时,由于其处于坐姿,使得其被周围的人群包围,进而处于视线被阻挡的状态或者处于空气不流通的状态,此时可以升高行动不便者的重心以降低其视线被阻挡的程度或者提高其空气接触量,进而能够避免行动不便者由于呼吸不畅导致的病情加重。

优选的,支撑部13至少包括第一支撑板13a、第二支撑板13b和第三支撑板13c。第一支撑板13a设置于底板1上,第一支撑板13a的沿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上铰接有第二支撑板13b,使得第二支撑板13b能够绕第一支撑板13a旋转。第一支撑板13a的沿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端上铰接有第三支撑板13c,使得第三支撑板13c能够绕第一支撑板13a旋转。再次参见图6,第一支撑板13a能够用于支撑行动不便者的臀部,使得行动不便者能够坐于底板1之上。第二支撑板13b能够用于支撑行动不便者的上半身。第三支撑板13c能够用于支撑行动不便者的下半身。当第一支撑板13a、第二支撑板13b和第三支撑板13c均处于与地面的大致平行状态时,其上的行动不便者能够处于平躺姿态。当第二支撑板13b相对于第一支撑板13a顺时针旋转而呈现斜向上的姿态,并且第三支撑板13c相对于第一支撑板13a顺时针旋转而呈现斜向下的姿态时,能够实现行动不便者由平躺姿态向坐姿姿态的转变。具体的,如图7所示,第一支撑板13a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均可以设置有呈圆球状的球铰头。第二支撑板13b和第三支撑板13c上均可以设置铰接孔,进而当球铰头嵌套于铰接孔中时,能够限定出球面副,进而使得第二支撑板13b和/或第三支撑板13c能够绕第一支撑板13a旋转。

优选的,如图7所示,在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并且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第二方向上,第一支撑板13a、第二支撑板13b和第三支撑板13c均能够被划分为能够相对旋转的用于支撑人体左半身的第一支撑区域13d和用于支撑人体右半身第二支撑区域13e。具体的,第一支撑板13a、第二支撑板13b和第三支撑板13c各自的第一支撑区域13d和第二支撑区域13e彼此枢接,进而当第一支撑区域13d或第二支撑区域13e的第二驱动部14伸长时便能够实现行动不便者的翻身。当第一支撑区域13d和第二支撑区域13e的第二驱动部14同时伸长且伸长长度相同时,便能够实现行动不便者由平躺姿态向坐姿姿态的转变。

通过第一支撑区域13d和第二支撑区域13e的相对旋转能够实现行动不便者由平躺姿态向翻身姿态的转变。第一支撑区域13d和/或第二支撑区域13e可以配置第二驱动部14,使得第一支撑区域13d和/或第二支撑区域13e能够基于第二驱动部14的驱动而产生旋转运动。具体的,参见图6,第二驱动部14至少包括第一推杆电机14a、第二推杆电机14b和第三推杆电机14c。第一推杆电机14a、第二推杆电机14b和第三推杆电机14c均可以设置在底板1上。第一推杆电机14a能够与第一支撑区域13d和/或第二支撑区域13e所对应的第一支撑板13a连接,进而通过第一推杆电机14a的伸长或缩短,能够带动第一支撑板13a转动。第二推杆电机14b能够与第一支撑区域13d和/或第二支撑区域13e所对应的第二支撑板13b铰接,进而通过第二推杆电机14b的伸长或缩短,能够带动第二支撑板13b的转动。第三推杆电机14c能够与第一支撑区域13d和/或第二支撑区域13e所对应的第三支撑板13bc铰接,进而通过第三推杆电机14b的伸长或缩短,能够带动第三支撑板13c的转动。当第一推杆电机14a、第二推杆电机14b和第三推杆电机14c同时伸长并且伸长的长度均相同时,能够实现行动不便者的翻身。在第一支撑区域13d与第二支撑区域13e相对旋转的情况下,行动不便者能够由平躺姿态切换为翻身姿态而带动其重心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使得行动不便者的重心在大致垂直于地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滚轮部2的中轴线之间的沿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能够由小于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大于设定阈值的状态。例如,如图7所示,当行动不便者向上翻身时,其重心会向上移动,进而会使得重心与滚轮部2的中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增大。设定阈值可以是零。滚轮部2的中轴线是指:第一滚轮机构2a的万向轮和第二滚轮机构2b的万向轮的连线的中点与第三滚轮机构2c的万向轮和第四滚轮机构2d的万向轮的连线的中点所构成的连线。

优选的,滚轮部2至少包括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均能够设置在底板1的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部1a上。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均能够设置在底板1的沿第一方向且与第一端部1a对应的第二端部1b上。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能够按照两者的第一连线能够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式设置于第一端部1a。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能够按照两者的第二连线能够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式设置于第二端部1b。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方向能够是水平向右的方向或者水平向左的方向。第一连线、第二连线和第一方向能够均大致平行于底板1或地面。通过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能够限定出四个与地面的接触点,进而能够提高底板1与地面的平行度,从而提高底盘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优选的,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均至少包括伸缩杆3和万向轮4。万向轮4能够设置于伸缩杆3的沿其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上,伸缩杆3的与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二端能够连接至其对应的第一端部1a或第二端部1b。例如,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一端部1a。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二端部1b。伸缩杆3能够呈倾斜状态以使得其延伸方向与底板1之间能够限定出倾斜夹角α。优选的,伸缩杆3可以是电液推杆,进而能够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方式实现伸缩杆3的伸长或缩短。优选的,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各自的伸缩杆3能够设置为同步控制的工作模式。进而当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各自的伸缩杆3均伸长相同长度时,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能够增加。或者当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各自的伸缩杆3均缩短相同长度时,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能够减小。优选的,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各自的伸缩杆3还可以设置为独立控制的工作模式,进而使得不同的伸缩杆3能够具有不同的伸缩长度。例如,如图2所示,当下坡时,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的伸缩杆3的长度能够大于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的伸缩杆3的长度,使得底板1能够呈现第一端部1a高于第二端部1b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底板1之上的行动不便者过度前倾。或者,当上坡时,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的伸缩杆3的长度能够小于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的伸缩杆3的长度,使得底板1能够呈现第一端部1a低于第二端部1b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支撑部13之上的行动不便者过度后仰。

优选的,底板1的第一端部1a上设置有第一滑动槽5。底板1的第二端部1b上设置有第二滑动槽6。第一滑动槽5和第二滑动槽6的形状均能够由圆弧状限定。第一滑动槽5中设置有能够滑动的第一滑块7和第二滑块8。第二滑动槽6中设置有能够滑动的第三滑块9和第四滑块10。第一滚轮机构2a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一滑块7。第二滚轮机构2b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二滑块8。第三滚轮机构2c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三滑块9。第四滚轮机构2d所对应的伸缩杆3连接至第四滑块10。进而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能够沿第一滑动槽5滑动。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能够沿第二滑动槽6滑动。

优选的,通过第一滚轮机构2a以及第二滚轮机构2b沿第一滑动槽5滑动和/或第三滚轮机构2c以及第四滚轮机构2d沿第二滑动槽6滑动能够调整滚轮部2的形态,使得滚轮部2至少能够具有第一使用形态、第二使用形态和第三使用形态。如图2所示,在第一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或第三滚轮机构2c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四滚轮机构2d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情况下,滚轮部2处于第一使用形态,其中,第一滚轮机构2b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第一距离d1和/或第一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b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第二距离d2能够大于底板1在沿第二方向上的第一宽度尺寸w1。第二方向能够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方向可以是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方向。优选的,支撑部13在沿第二方向上能够限定出第二宽度尺寸w2。滚轮部2在第一使用形态下限定出的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能够大于第二宽度尺寸w2。第二宽度尺寸w2能够大于第一宽度尺寸w1。

优选的,在第一滚轮机构2a沿第一滑动槽5朝向第三方向滑动,并且第二滚轮机构2b沿第一滑动槽5朝向第四方向滑动以使得第一距离d1由大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切换为小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的情况下和/或在第三滚轮机构2c沿第二滑动槽6朝向第四方向滑动,并且第四滚轮机构2d沿第二滑动槽6朝向第三方向滑动以使得第二距离d2由大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切换为小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的情况下,滚轮部2处于第二使用形态。在滚轮部2处于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第一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能够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或第三滚轮机构2c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四滚轮机构2d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能够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在第二使用形态下,病患转移装置的最大宽度由第一距离或第二距离减小为第二宽度尺寸w2,即此时病患转移装置的最大宽度是由支撑部的宽度进行限定。通过上述设置方式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一者,现有技术中,为了提升病患转移装置在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其滚轮之间的距离通常设置为大于病患转移装置宽度并且固定不变的形态,由于病患转移装置宽度的固定不变,导致行动不便者无法通过例如是窄门等间距较小的区域。本发明的各万向轮之间的距离能够进行调整,进而能够便于病患转移装置通过窄门等间距较小的区域。同时,本发明的病患转移装置的支撑部13的形态能够改变,进而能够适用于阿尔茨莫病患或帕金森病患的使用,使得该病患能够呈现平躺姿态或坐姿姿态。二者,在第一使用形态下,滚轮部2在沿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大于底板1的宽度。在滚轮部2由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滚轮部2的宽度能够减小,使得行动不便者的重心在大致垂直于地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滚轮部2的中轴线之间的沿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能够按照中轴线沿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由大于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小于设定阈值的状态。例如,如图2和图4所示,当行动不便者向上翻身时,第二滚轮机构2b和第四滚轮机构2d向上移动,使得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均减小,此时滚轮部的中轴线也向上移动,进而能够确保行动不便者的重心在大致垂直于地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滚轮部2的中轴线之间的沿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能够小于设定阈值,即处于接近重合的状态,进而能够降低偏心导致的病患转移装置侧翻。同时,由于本发明的滚轮部2的宽度能够进行动态调节,因此可以在移动过程中实现行动不便者的翻身,同时支撑部经过翻转后能够使得病患转移装置的整体宽度大大减小,进而能够便于病患转移装置通过窄小的区域,最终节省转运时间以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三者,在第三使用形态下,滚轮部2在沿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小于底板1的宽度,在滚轮部2由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第三使用形态的情况下,滚轮部2在沿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减小,并且其在沿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能够增大,使得实现病患转移装置转向的转向力能够减小。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当滚轮部由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第三使用形态时,滚轮部在竖直方向上的宽度减小,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增加。即轮间距减小。当看护人员推动病患转移装置移动并且需要进行拐弯转向时,能够降低病患转移装置转向时所需的转向力,进而降低看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优选的,在第一滚轮机构2a沿第一滑动槽5朝向第三方向滑动,或者第二滚轮机构2b沿第一滑动槽5朝向第四方向滑动的情况下和/或在第三滚轮机构2c沿第二滑动槽6朝向第四方向滑动,或者第四滚轮机构2d沿第二滑动槽6朝向第三方向滑动的情况下,滚轮部2处于第三使用形态。在滚轮部2处于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第一滚轮机构2a所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b所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直线距离能够小于第一使用形态下的第一距离d1,和/或第三滚轮机构2c所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四滚轮机构2d所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直线距离能够小于第一使用形态下的第二距离d2。优选的,如图3或图4所示,第三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方向,第四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

优选的,如图5所示,底盘还包括第一驱动部11。第一驱动部11设置于底板1上,并与滚轮部2连接,进而能够为滚轮部2沿第一滑动槽5和/或第二滑动槽6的滑动提供驱动力。具体的,第一驱动部11至少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1a、第二驱动电机11b、第一旋转轴11c和第二旋转轴11d。底板1上设置有呈贯通状的安装孔12。第一旋转轴11c转动设置于安装孔12中,使得第一旋转轴11c能够绕其自身中轴线旋转。第一驱动电机11a设置于底板1上并且与第一旋转轴11c啮合连接。例如,第一驱动电机11a配置有外齿轮,第一旋转轴11c上设置有外齿轮,进而通过齿轮啮合的方式实现第一驱动电机11a与第一旋转轴11c的啮合连接,最终通过第一驱动电机11a能够以手动或自动的方式实现第一旋转轴11c的旋转。第二旋转轴11d嵌套设置于第一旋转轴11c中,使得第二旋转轴11d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轴11c转动。第二驱动电机11b设置于底板1上并与第二旋转轴11d连接,进而通过第二驱动电机11b能够以自动或手动的方式实现第二旋转轴11d的旋转。第一滚轮机构2a或第三滚轮机构2c能够连接至第一旋转轴11c。第二滚轮机构2b或第四滚轮机构2d能够连接至第二旋转轴11d。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病患转移装置,至少包括:

底板(1),其形状能够由平板状限定,使其能够与地面呈大致平行的状态;

滚轮部(2),其能够设置于底板(1)的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地面方向上的第一表面(1c)上,其中,滚轮部(2)能够伸长以增大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或者滚轮部(2)的长度能够缩短以减小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支撑部(13),其能够设置于底板(1)的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地面方向并且与所述第一表面(1c)相对应的第二表面(1d)上,使得行动不便者能够坐卧于所述支撑部(13)上,其中,所述支撑部(13)至少包括用于支撑人体臀部的第一支撑板(13a)、用于支撑人体上半身的第二支撑板(13b)和用于支撑人体下半身的第三支撑板(13c),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3a)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支撑板(13b)能够铰接至第一支撑板(13a)的沿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所述第三支撑板(13c)能够铰接至第一支撑板(13a)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并且与所述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支撑板(13b)和所述第三支撑板(13c)绕所述第一支撑板(13a)旋转的情况下,行动不便者能够由平躺姿态切换为坐姿姿态,

其特征在于,

在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并且与所述地面大致平行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板(13a)、所述第二支撑板(13b)和所述第三支撑板(13c)均能够被划分为能够相对旋转的用于支撑人体左半身的第一支撑区域(13d)和用于支撑人体右半身的第二支撑区域(13e),其中,在所述第一支撑区域(13d)与所述第二支撑区域(13e)相对旋转的情况下,行动不便者能够由所述平躺姿态切换为翻身姿态而带动其重心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使得行动不便者的重心在大致垂直于地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滚轮部(2)的中轴线之间的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能够由小于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大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

所述滚轮部(2)至少能够具有第一使用形态和第二使用形态,在所述第一使用形态下,滚轮部(2)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大于底板(1)的宽度,其中,在滚轮部(2)由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滚轮部(2)的宽度能够减小,使得所述垂直距离能够按照所述中轴线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由大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小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患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部(2)还能够具有第三使用形态,在所述第三使用形态下,滚轮部(2)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小于底板(1)的宽度,其中,在滚轮部(2)由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所述第三使用形态的情况下,滚轮部(2)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减小,并且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能够增大,使得实现病患转移装置转向的转向力能够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病患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部(2)至少包括第一滚轮机构(2a)、第二滚轮机构(2b)、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所述第一滚轮机构(2a)和所述第二滚轮机构(2b)均能够设置于底板(1)的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部(1a),所述第三滚轮机构(2c)和所述第四滚轮机构(2d)能够设置于底板(1)的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端部(1b)上,其中:

所述第一滚轮机构(2a)、所述第二滚轮机构(2b)、所述第三滚轮机构(2c)和所述第四滚轮机构(2d)均至少包括伸缩杆(3)和万向轮(4),其中,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的伸缩杆(3)的长度能够大于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的伸缩杆(3)的长度,使得底板(1)能够呈现第一端部(1a)高于第二端部(1b)的状态,或者第一滚轮机构(2a)和第二滚轮机构(2b)的伸缩杆(3)的长度能够小于第三滚轮机构(2c)和第四滚轮机构(2d)的伸缩杆(3)的长度,使得底板(1)能够呈现第一端部(1a)低于第二端部(1b)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病患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底板(1)的第一端部(1a)上设置有呈圆弧状的第一滑动槽(5),底板(1)的第二端部(1b)上设置有呈圆弧状的第二滑动槽(6),所述第一滚轮机构(2a)和所述第二滚轮机构(2b)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槽(5)中以使得其能够沿第一滑动槽(5)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第三滚轮机构(2c)和所述第四滚轮机构(2d)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动槽(6)中以使得其能够沿第二滑动槽(6)的延伸方向滑动,其中:

在所述第一滚轮机构(2a)和所述第二滚轮机构(2b)沿所述第一滑动槽(5)滑动的情况下,和/或在所述第三滚轮机构(2c)和所述第四滚轮机构(2d)沿所述第二滑动槽(6)滑动的情况下,滚轮部(2)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减小,并且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能够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病患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b)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情况下,和/或在第三滚轮机构(2c)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四滚轮机构(2d)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情况下,滚轮部(2)处于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其中,第一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第一距离(d1)和/或第一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第二距离(d2)能够大于底板(1)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宽度尺寸(w1),其中:

支撑部(13)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能够限定出第二宽度尺寸(w2),滚轮部(2)在第一使用形态下限定出的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均能够大于所述第二宽度尺寸(w2),并且所述第二宽度尺寸(w2)能够大于第一宽度尺寸(w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病患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滚轮机构(2a)沿第一滑动槽(5)朝向第三方向滑动,并且第二滚轮机构(2b)沿第一滑动槽(5)朝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滑动以使得第一距离(d1)由大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切换为小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的情况下,和/或在第三滚轮机构(2c)沿第二滑动槽(6)朝向所述第四方向滑动,并且第四滚轮机构(2d)沿第二滑动槽(6)朝向所述第四方向滑动以使得第二距离(d2)由大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切换为小于第一宽度尺寸(w1)的状态的情况下,滚轮部(2)处于所述第二使用形态,其中:

在滚轮部(2)处于所述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第一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a)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能够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第一方向,和/或第三滚轮机构(2c)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四滚轮机构(2d)对应的万向轮(4)的连线能够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其中,在滚轮部(2)由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使用形态下,病患转移装置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最大宽度能够由所述第一距离(d1)或第二距离(d2)减小为第二宽度尺寸(w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病患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滚轮机构(2a)沿所述第一滑动槽(5)朝向所述第三方向滑动,或者所述第二滚轮机构(2b)沿所述第一滑动槽(5)朝向所述第四方向滑动的情况下,和/或在所述第三滚轮机构(2c)沿所述第二滑动槽(6)朝向所述第四方向滑动,或者所述第四滚轮机构(2d)沿所述第二滑动槽(6)朝向所述第三方向滑动的情况下,所述滚轮部(2)处于所述第三使用形态,其中:

在滚轮部(2)处于第三使用形态的情况下,第一滚轮机构(2a)所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二滚轮机构(2b)所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直线距离能够小于第一使用形态下的第一距离(d1),和/或第三滚轮机构(2c)所对应的万向轮(4)与第四滚轮机构(2d)所对应的万向轮(4)之间的直线距离能够小于第一使用形态下的第二距离(d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病患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病患转移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底板(1)上并与所述滚轮部(2)连接的第一驱动部(11),所述第一驱动部(11)能够为滚轮部(2)沿第一滑动槽(5)和/或第二滑动槽(6)的滑动提供驱动力,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部(11)至少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1a)、第二驱动电机(11b)、第一旋转轴(11c)和第二旋转轴(11d),第一旋转轴(11c)转动设置与所述底板(1)上,使得第一旋转轴(11c)能够绕其自身中轴线旋转;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1a)设置于底板(1)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旋转轴(11c)啮合连接以为第一旋转轴(11c)的旋转提供驱动力;

所述第二旋转轴(11d)嵌套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11c)中,使得第二旋转轴(11d)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轴(11c)转动,其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1b)设置于底板(1)上并与第二旋转轴(11d)旋转以为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转动提供驱动力;

所述第一滚轮机构(2a)或所述第三滚轮机构(2c)能够连接至所述第一旋转轴(11c),所述第二滚轮机构(2b)或所述第四滚轮机构(2d)能够连接至所述第二旋转轴(11d)。

9.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病患转移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配置形状能够由平板状限定的底板(1),使得其能够与地面呈大致平行的状态;

配置能够设置于底板(1)的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地面方向上的第一表面(1c)上的滚轮部(2),其中,所述滚轮部(2)配置为其能够伸长以增大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或者其长度能够缩短以减小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的工作模式;

配置能够设置于底板(1)的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地面方向并且与所述第一表面(1c)相对应的第二表面(1d)上的支撑部(13),使得行动不便者能够坐卧于所述支撑部(13)上,其中,所述支撑部(13)配置为至少包括用于支撑人体臀部的第一支撑板(13a)、用于支撑人体上半身的第二支撑板(13b)和用于支撑人体下半身的第三支撑板(13c),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3a)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支撑板(13b)能够铰接至第一支撑板(13a)的沿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所述第三支撑板(13c)能够铰接至第一支撑板(13a)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并且与所述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支撑板(13b)和所述第三支撑板(13c)绕所述第一支撑板(13a)旋转的情况下,行动不便者能够由平躺姿态切换为坐姿姿态;

在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并且与所述地面大致平行的第二方向上,将所述第一支撑板(13a)、所述第二支撑板(13b)和所述第三支撑板(13c)均能够被划分为能够相对旋转的用于支撑人体左半身的第一支撑区域(13d)和用于支撑人体右半身的第二支撑区域(13e),其中,在所述第一支撑区域(13d)与所述第二支撑区域(13e)相对旋转的情况下,行动不便者能够由所述平躺姿态切换为翻身姿态而带动其重心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使得行动不便者的重心在大致垂直于地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滚轮部(2)的中轴线之间的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能够由小于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大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

所述滚轮部(2)还配置为至少能够具有第一使用形态和第二使用形态的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使用形态下,滚轮部(2)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大于底板(1)的宽度,其中,在滚轮部(2)由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滚轮部(2)的宽度能够减小,使得所述垂直距离能够按照所述中轴线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由大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小于所述设定阈值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滚轮部(2)配置为还能够具有第三使用形态,在所述第三使用形态下,滚轮部(2)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小于底板(1)的宽度,其中,在滚轮部(2)由所述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所述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滚轮部(2)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减小,并且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能够增大,使得实现病患转移装置转向的转向力能够减小。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使用的病患转移装置,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均能够被划分为能够相对旋转的第一支撑区域和第二支撑区域,行动不便者能够由平躺姿态切换为翻身姿态而带动其重心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使得行动不便者的重心在大致垂直于地面方向上的投影与滚轮部的中轴线之间的沿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能够由小于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大于设定阈值的状态;在第一使用形态下,滚轮部在沿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大于底板的宽度,其中,在滚轮部由第一使用形态切换为第二使用形态的情况下,滚轮部的宽度减小,使得垂直距离能够按照中轴线沿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由大于设定阈值的状态切换为小于设定阈值的状态。

技术研发人员:韩斌如;王思;刚婷婷;李秋萍;董婷婷;郭桂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技术研发日:.11.20

技术公布日:.02.28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