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西安专题片摄制方旭东:美的存在与发现

西安专题片摄制方旭东:美的存在与发现

时间:2019-08-11 17:47:35

相关推荐

西安专题片摄制方旭东:美的存在与发现

在烈日与暴雨下:黑泽明的电影

——日本电影与美学第一讲

黑泽明(1910-1993)

1.武士之家·俄罗斯文学·莎士比亚

黑泽明于19出生在东京一个武士的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八。他的父亲在一所军校担任管理人员。这位未来的导演从小就拒绝参加军训,而在绘画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来他进了一所私立艺术学校。俄罗斯文学曾经给予他很大的影响,他后来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痴》、高尔基的《童年》以及托尔斯泰的《伊万·伊里奇之死》改编成了电影。他曾经这样评论过陀斯妥耶夫斯基,“我从未见过象他这样富于同情心的人,普通的人不会去正视悲剧,而他会直面惨淡的人生。”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同样影响过他若干部作品的创作动机。

2.绘画性

黑泽明没有能成为画家,但他的绘画风格仍然通过他的电影画面以独特的个性反映出来。从《姿三四郎》(1943)中我们就可以感触到一种艺术的绚丽。其后,在《乱》、《八月狂想曲》等作品中亦可见到,而《梦》则是绘画性的登峰造极之作。

3.武士之歌

黑泽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艺术家。黑泽研究的重点是日本的武士阶层:武士阶层的历史,武士的道德风尚,武士阶层的社会作用及演变等,通过艺术去歌颂铮铮铁汉。如果说美国的西部片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精神的象征;那么黑泽明的武士片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征,日本精神的象征:武士那种忠于自己的团体、尽职、勇敢、正直、富有献身精神,纪律和克己,以及粗犷的斗争,是武士的品格,也是日本民族的品格。

4.阳刚之美

黑泽明因为热衷于表现武士和男性的阳刚之美,他的风格是浓烈的。是充满激情和强烈戏剧冲突的。黑泽明说:我喜欢这样的天气,不是烈日盛夏,就是严冬酷寒,不是倾盆 大雨,就是风雪交加。总之,他爱浓烈的口味。

5.《影武者》(影子武士) (1980)

《影武者》是黑泽明费时五年,耗资24亿日圆的名作,是1980年名噪世界影坛的巨片。本片曾在1980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大奖——金棕榈奖。西方影坛对此片赞誉备至,有的说:“日本古装片的优美传统将由黑泽明这部影片得到恢复,并达到新的顶峰。”有的说,这是一部“美学和视觉艺术的珍品。”

6.《七武士》

七人の侍

英文译名:Seven Samurai / Magnificent Seven

日本1954年

导演:黑泽明Akira Kurosawa 主演:三船敏郎Toshiro Mifune 志村乔Takashi Shimura木村功Isao Kimura 加东大介Daisuke Kato 千秋実Minoru Chiaki宫口精二Seiji Miyaguchi 稻叶义男Yoshio Inaba 津岛惠子KeikoTsushima

片长:203分钟(日本) / 160分钟(国际)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电影旬报》日本最佳电影第一名 。

7.《七武士》精彩台词

众人团坐于夜店,勘兵卫对胜四郎说:"我也像你一样年轻过,磨练自己,拼杀疆场,建立丰功伟业,将来成为城主。但是不知不觉头发已成灰白,而光阴飞逝,双亲与好友,都逐一去世……"

战斗结束,对着几座插剑的新坟,勘兵卫说:“我们又失败了,那些农民才是胜利者。武士就像风,从大地上漫卷而过,那些农民始终和大地在一起,永远地活下去。”

秋刀鱼之味: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日本电影与美学》第二讲

小津安二郎(1903-1963)

小津的一生平淡无奇,值得一提的也许只有贪杯如命、终生未婚 、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这些。然而,就是这个人拍出了被认为最有日本韵味的电影。

日用人伦 :小津电影的主题

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的影迷心中,小津及其同时代的沟口健二、黑泽明三位导演的作品,几乎代表着日本电影的最高艺术成就。如果说,黑泽明主要以武士及历史题材的电影著称,沟口健二侧重于表现含辛茹苦的小人物,尤其社会下层妇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则专注于反映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致力刻画微观细腻的情感世界。

俳句诗意

在小津的杰作《东京物语》和《秋刀鱼的味道》等作品中,对于迟暮之年命运的感伤成为一种重要的主题,这种情怀与松尾芭蕉的俳句诗意境经常是不谋而合的。在松尾芭蕉的一首俳句诗《忆老杜》“暮秋长喈吁,伤时叹世者谁子?西风掠髭须!”里,所体现出的是正是小津那种悲秋情绪。

能乐形式

在小津电影里,构图形式感的高度强化有着类似能乐的很多特征。能乐是日本最古老的一种歌舞剧,能乐一方面忠实恪守繁文缛节的仪式和束缚极多的程序,但同时又注意渲染得不至于使观众和演员感到拘谨呆板,极力体现出一种悠闲舒畅的视觉氛围。

小津惯于把人物安排成相似形,图形感很强,而且坚持正面拍摄人物,即使在角色对话行动时也必须保持构图水平线的平衡。小津严格要求自己大部分电影在构图和造型上的井然有序,久而久之,这种外在造型上的刻意便转化成一种小津电影内在意义上的精神形态。

简约主义风格

小津的推崇者常常赞叹他简约的影像风格,譬如摄影机位距离地面仅三英尺,与坐在榻榻米上的演员持平,摄影机永远是以一个微微的仰角来观察人物。个中原因,据日本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解释:“日本人惯于前倾着上身坐在草垫上,因此,以仰角拍摄这种姿势,就可以使它显得稳定、威严……随随便便地坐在草垫上这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恰恰是最普通、最乏味的一刹那。”

小津后期的电影,摄影机完全静止不动,镜头的处理更是朴拙到极致,摈弃了淡入淡出等剪辑语言,画面全部采用直接切换,犹如老僧入定,禅意盎然。

小津作品年表

1927年 《忏悔之刀》Sword of Penitence

1932年 《我出生了,但……》I Was Born But...

1933年 《消逝的幻想》Passing Fancy

1942年 《从前有位父亲》There Was a Father

1949年 《晚春》Late Spring

1951年 《麦秋》Early Summer

1953年 《东京物语》Tokyo Story

1958年 《彼岸花》Equinox Flower

1959年 《早安》Good Morning 《浮草》Floating Weeds

1960年 《秋日和》Late Autumn

1961年 《小早川家之秋》The End of Summer

1962年 《秋刀鱼之味》An Autumn Afternoo

秋刀鱼之味(1962)

1962年2月,小津与多年挚友野田高梧合写《秋刀鱼之味》剧本期间,小津母亲去世。葬礼后,59岁的小津在日记里写道:“山谷中春天已至,樱桃花开如云;但是这里,凝滞的目光,秋刀鱼的滋味——花儿也忧郁,清酒的味道也变得苦涩。”那年11月,《秋刀鱼之味》终于拍成。第二年,丧母的小津也病倒。这部电影成了他最后一部作品。

浪花悲歌:沟口健二的电影

——《日本电影与美学》第三讲

概说

沟口健二(KenjiMizoguchi,1898--1956),生于东京,卒于京都。小学毕业即工作,从事过多种职业,还曾到西洋画研究所学习。以1934年为界,前期拍默片,后期拍声片。电影题材广泛,以日本艺道以及传统日本女性悲剧题材的作品著称于世。沟口健二的电影被戈达尔称为“完美的电影”。在拍摄技法上惯用“一个场面、一个镜头”的长镜头表现手法。

古典情调

当黑泽明使过去的题材充满现代感时,沟口健二却发展了过去更为遥远的情调。沟口是日本电影艺术家中,最早也是最顽固地意识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大师。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更为一贯的和单一的视觉风格,一个更为一贯的主题和环境,以及一个更为狭窄的情绪和情调的范围”。

流动之美

沟口健二把日本歌舞伎的空间观念和日本绘画的绢轴画的空间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摄影机在院子里横移,经过一个个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有事件,就象绢轴画那样慢慢地展开。

在“能乐”中,有前仕手、后仕手、配角。首先出现的是配角,跟着出来因是前仕手,他们所谈论的人物就是当他们退到台后面将要出场的那个后仕手。这里有着一个内在流动的过程,而沟口的长镜头正是这样一种内在流动的美学观念在电影中的再现。

艺术与自然之融合

沟口倾心于艺术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在作品中是全景镜头的使用。在他的影片里没有特写。他认为特写没有表现力。当他的人物向摄影机走来时,他的摄影机就往后退,总是不让他走到近景的距离。他认为远景是情绪感染力最强的。其实他强调的是环境的感染力。这体现了日本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在日本的绘画中有很多是以自然为主题,其中南宗画就是如同“画在画上的全景镜头”。

《雨月物语》(1953)

这部影片也被认为是日本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影片以两对夫妇在战乱年代的遭遇来折射女性在乱世中被伤害和摧残的悲惨命运,故事大纲脱自极具妖异、神秘、幽艳气息的上田秋成的作品,全片镜头运用和特技效果十分出色,使影片充满神秘、朦胧和凄美的气氛,再加上演员生动的演出,沟口“女性电影大师”的名号一时传播开去。

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银狮奖(该年没有金狮奖)。

《杨贵妃》(1955)

根据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改编 。

《长恨歌》是唐代文学的一个高峰,它的艳糜浮华风格对《源氏物语》以来的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情之一字,最是动人:成濑巳喜男的《浮云》

——“日本电影与美学”第四讲

成濑巳喜男

成濑巳喜男(Naruse Mikio 1905~1969),与小津安二郎同时代的日本电影大师,(1995年 《电 影 旬 报》投选日本电影史上最佳导演,名列第四),生平怀才不遇,导演了三、四十部作品,其中以家庭剧居多,在这些描写家庭生活的影片中表现出丰富的人情。

主要作品

二战前:《内心的爱》(1929)、《每晚的梦》(1933)、《与君分别》(1933)、《愿妻如蔷薇》(1935)、《劳动的一家》(1939)、《灯笼之歌》(1943)。

二战后:《饭》(1951)、《稻妻》(1952)、《母亲》(1952)、《兄妹》(1953)、《山之音》(1954)、《浮云》(1955)、《不可驯服的女人》(1957)、《在我心里的一声口哨》(1959)、《一个女人走上楼梯》(1960)、《乱云》(1967)。

《浮云》(1955)

《浮云》被认为是成濑的颠峰之作,各种电影元素调配得所,而无任何修饰痕迹,境界高远,而又引人入胜,已臻化境。

该片曾获第一届(1955)日本《电影旬报》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高峰秀子)、最佳男演员奖(森雅之)。在〈电影旬报〉评选的日本百年十部最佳电影中位居第二。深受后辈导演的推崇,是徐克、关锦鹏、许鞍华等最喜爱的十部电影之一。

哀婉之美

《浮云》根据女作家林芙美子的小说改编,剧本为战后女性题材电影的著名剧作家水木洋子所写,故事叙述一对男女的感情纠葛,缠绵悱恻,对男性的无常和女性的痴情有着淋漓尽致的描画,全片洋溢着一股透入骨髓的哀悯,片尾引用俳句“花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世的苦难是漫长的”,深得日本古典美学之三味。

耽美者谷崎润一郎

——“日本电影与美学”第五讲

谷崎润一郎(1886-1965)

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生于东京一个米商家庭,幼时生活富裕,稍长家道中落 。1908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系,接触希腊、印度和德国的唯心主义、悲观主义哲学,形成虚无的享乐人生观。文学上受到波德莱尔、爱伦·坡和王尔德的影响。19辍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早期作品倾向颓废,追求强烈的刺激、自我虐待的快感和变态的官能享受,自称为“恶魔主义”。19关东大地震后,迁居京都,自此,关西的风土人情成为写作背景,在文学上复归日本传统的审美理念。代表作有小说《刺青》、《恶魔》、《春琴抄》、《细雪》、《钥匙》、《疯癫老人日记》等,评论集《阴翳礼赞》。他还完成了《源氏物语》的今译。

美的礼赞

谷崎的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刻画极端的审美体验,代表作为《春琴抄》、《钥匙》、《疯癫老人日记》;一类是描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代表作为《细雪》、《阴翳礼赞》。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对美的礼赞。

溺美入魔

《春琴抄》讲的是盲人琴师与仆人的畸恋,热恋主人的佐助为了永久保持因遭人谋害而破相的春琴在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欣然刺瞎了自己的双眼。《钥匙》(日文“键”)讲的是性无能的丈夫为了刺激自己的性欲,故意让妻子与他人寻欢并写下日记。《疯癫老人日记》则是讲衰病缠身的老人迷恋儿媳的美足。

正如论者所说 :“谷崎写这样的小说,当然不是作者自身的或其它任何人的实际生活的反映,而是由此岸的或现世的世界观产生出来的美的反映,而且是快乐主义的反映。它只描写生活与这种理想相关联的一面,其它所有方面都被舍弃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谷崎的小说世界是抽象性的。”(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

《细雪》

日本现代文学中,萨特最喜欢《细雪》,他认为这部小说出色地描绘了日本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们的生存状态。

小说描写了一个上流中产家庭四姐妹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中爱情与婚姻的懊恼、悲哀及其幸福的存在。小说由一系列生活琐事组成,进展细腻而缓慢,四姐妹对于异性的感觉,同四季的流转十分合拍,舒缓自然地发展着。

小说不仅始终贯穿了物哀的审美情趣,而且通过观花、赏月、捕萤等四季行乐的描写,表现传统的季节感,发扬了自然与人融合、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文化精神。

阴翳之美

谷崎盛赞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对阴翳之美的发现与利用。他说:“日本居室的美与否,完全取决于阴翳的浓谈,别无其它秘诀。西方人看到日本人的客厅陈设简朴,颇为惊讶。室内只有灰色的墙壁,别无其它装饰,诚然不能理解。这是西方人对阴翳之美毫无认识之故。日本人则不然,在阳光不易透入的居室外侧筑有突出的土庇,或缘侧附建走廊,更能避免阳光直射。淡谈的日光从庭院反射,透过纸门悄悄地进入室内。……我们居室美的要素,无非是在于间接的微弱的光线。这温和静寂而短暂的阳光,悄然地洒落室内,沁入墙壁间,仿佛特意为居室涂筑了一道颜色柔和的沙壁。我们随处可以看到闪烁不定的光洒落在黄昏暗淡的墙壁上,伤佛以冀保存其艰辛的余生。我们就是喜爱这种纤细的光线。在我们看来,那墙壁上的余光或者微弱的光线,比什么装饰都美。”(《阴翳礼赞》)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小林正树的《怪谈》

——“日本电影与美学”第六讲

《怪谈》 (Kwaidan) (1964)

原著:小泉八云 Lafcadio Hearn

脚本:水木洋子 Mitsuki Yoko

导演:小林正树 Masaki Kobayashi

主演:三国连太郎 Rentaro Mikuni

新珠三千代 Michiyo Aratama

岸恵子 Keiko Kishi

中村贺津雄 Katsuo Nakamura

仲代达矢 Tatsuya Nakadai

志村乔 Takashi Shimura

配乐:武满彻 Toru Takemitsu

片长:164分钟

获奖:196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196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怪谈电影

日本人信奉神道教,主万物有灵论,相信山川树木,鸟虫百兽,乃至风雪雷店皆有灵性生命。山精、水怪、草木之气、鸟兽之魄,无不具有超越人类的力量。在此信仰下,日本民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幽灵和鬼怪的传说,与现代电影手段融合,就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鲜明的怪谈电影。

20世纪,日本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古装恐怖片,成为怪谈片的前身,早期恐怖电影的主角是怪猫即猫精,怪谈电影真正形成气候是在二战后,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1953)与中川信夫的《东海道四谷怪谈》是最老最有名的怪谈电影。小林正树的《怪谈》,居当年电影旬报十佳第二位,在影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诡异阴郁之美

有人认为,怪谈电影也许称为玄疑电影更合适。日本玄疑电影的风骨﹐来自于日本民族对于“极至之道”的追求和传承久远的阴性文化传统。对于一个连自杀都要讲究完美仪态的群落而言﹐对“美”或是“极至”这类概念的诉求可说一开始就达到了顶点﹐上升到了“变态”的程度。阴性化的思维以及表现方式使得电影的表现手法“由内而外﹑以心带行”地向外散发扩张主旨﹐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魅力。这样的电影并不是靠表面化的血腥或是突兀跌宕的情节吓人﹐说得通俗点,靠的是气氛点滴的积累;说得深奥点,可以理解为传统的自然反应﹐就像是条件反射般的平常。(Dracula:《玄疑之道───弄鬼不装神》)

故事

全片由四个故事构成:黑发、雪女、失去耳朵的芳一、茶碗之中。

从咽喉处着刀:大岛渚的电影

——《日本电影与美学》第七讲

大岛渚(Nagisa Oshima)

1932年生于京都,父亲据说是武士之后,业余写诗画画。6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童年时阅读了父亲留下的大量共产党、社会党书籍,以及诗歌文学作品。中学时代,开始热衷棒球运动,并创作诗歌小说。1950年,入京都大学法学部学习。在校期间是非常活跃的学生运动领袖,经历学运的失败。1954年毕业,因被认作赤色分子,最后到松竹公司大船制片厂工作。1959年前后,松竹公司迫于形势提拔新人,得以升为导演,拍摄《爱与希望的街》、《青春残酷物语》,获得一定成功,1960年因拍摄《日本的夜与雾》与公司上层发生分歧,怒而退出,成立独立的创造社,直至1973年,在艰难情况下,共拍摄23部电影电视作品,反映政治社会左派等尖锐主题,七十年代后对在日朝鲜人题材发生兴趣。1973年后与法国制片人德曼合作,拍出两部探讨性欲与爱情的力作《感官王国》与《爱的亡灵》,后者使他获戛纳最佳导演奖。八十年代又推出反思战争的《战场上的快乐圣诞》以及反映人猿之恋的《人猿Max》。九十年代因中风息影多年,2000年复出,拍摄具有唯美风格的探讨武士同性恋的《御法度》。大岛渚以富有个性与勇于探索而着称,在电影中深刻地解剖了人性解剖了日本民族精神。

主要作品

爱与希望的街

青春残酷物语

太阳的墓场

日本的夜与雾

饲育

天草四郎时贞

喜悦

白昼的恶魔

日本春歌考

忍者武艺帐(漫画构成)

被迫情死的日本之夏

绞刑

归来的醉汉

新宿小偷日记

少年

东京战争战后秘语

仪式

夏之妹

爱的斗牛(感官王国)

爱之亡灵

战场上的圣诞节(俘虏)

马克斯,我的爱

御法度

非常罪非常美

大岛一直以反建制的姿态出现,透过电影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控诉与关怀。罪与性是他对社会的关怀及控诉的工具,也是他的电影的主流意识及命题。

百无禁忌

在一次访谈中大岛曾说:“我喜欢打破禁忌的人和演员,希望藉着电影的呈现而解开禁忌的束缚,让每个人都能过百无禁忌的生活,可惜实际上似乎没有太大的突破。”

冲决网罗

《电影一百年》中,大岛以《日本、整个世界和自己》为题反省,他说:“日本发展的最大障碍始终是我们的家庭体制。给予父亲的极特殊的权力是向封建制的倒退,甚至在明治时代日本已走向开放以后,法律中仍然有这样的规定。父权已渗入日本的社会结构,蔓延到商界甚至军队中。公司总裁过去常常拥有过高的权力,在有的时候今天也仍然如此,这种权力会把雇员变成像儿童一样,毫无责任能力和成年人的感情。”而“年轻一代已没有任何传统观念。他们完全迷失了,他们甚至不知道要与谁搏斗。他们不再面临困难。他们甚至感到难以交流,因为反抗是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就是日本的现状,你看到年轻人自我封闭,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

《感官世界》

《感官世界》的法文片名Ai no Corrida,意为爱情的斗牛。斗牛是西方社会中表现激情与勇气的一项习俗。由牛血淋淋的倒下象征着斗牛士的胜利的画面,给予观众极大的刺激与鼓动。生命被终结变成一个刺激的

整部电影的中心,形式上似乎就是赤裸裸的“性”,完全不加遮掩,不加节制。然而,透过表层,影片是对社会常态以及性爱本质的穿透性思考。对于人类的理性与感性冲突,做了深入探索。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常态”,用剧中人阿部定的话说:“我想要与我的爱人一天到晚在一起,这哪里有不正常的呢?”

《御法度》

与《感官乐园》的主题相似,《御法度》的主题也是“爱欲与死亡”。在被问到为何要拍摄这种即使在现代日本也是难以接受的题材时,大岛渚曾用日本人独有的坚定语气说:“人要学会面对一切事情,没什么事情是必须禁止的。”

大音希声,无欲乃刚:北野武的电影魔力

——《日本电影与美学》第八讲

北野武(Kitano Takeshi )

从坏孩子到国际大导

北野武,艺名彼得武(Beat Takeshi),1947年生于东京,家里卖油漆,排行老四,小学时成绩优秀,尤擅算数与画画。中学时开始练习拳击。1965年入明治大学工学部机械工学科就读。大学时代很少上课,在外打各种零工。毕业后先做了一年出租司机,1973年进入演艺界,先后做过脱衣舞剧场脱口秀主持人、喜剧演员、漫才(相声演员)、综艺节目主持人。1983年出演《战场上的快乐圣诞》,1989年以彼得武的艺名主演、以北野武的真名导演第一部作品《凶暴的男人》。其后逐步形成个人风格,第七部作品《花火》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使他成为国际知名导演,被国人视为复兴日本电影的旗手。现实生活中的北野兴趣广泛,还写小说画漫画,作风放荡不羁,1995年酒后赴情人约会撞车导致面部半边瘫痪。

作品年表

凶暴的男人

3-4x10月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小奏鸣曲

性爱狂想曲

大家都在干吗

坏孩子的天空

花火

菊次郎的夏天

兄弟

玩偶

风格

长期的漫才表演为北野积累了深刻细微的观察力以及充满感性的表现力。同时,也使突出其来的喜剧因素成为北野电影的一个标志。

对于暴力,北野有独特的看法:“正因有激烈的暴力,才得以藉由其反动,将强烈的爱与温柔表现出来。”“暴力场面,得快速结束,才有真实感。”

在表现形式上,北野大胆省略过程、对白、颜色等一切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形成所谓削落的美学以及北野式蓝调。此外,他还崇尚即兴拍摄。

《小奏鸣曲》(1993)

北野将自己的感性摆在最优先位置,依靠即兴摄影的方法,从这部影片开始,突然有了一种流畅均匀的—体感。影片讲述暴力团干部及其手下去冲绳后被卷入一场对抗的故事。最后一场戏散发出混乱的悲观主义。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1991)

影片讲述了聋哑青年佳石及其同样聋哑的女朋友在蔚蓝的海边渡过一个平静的夏季的故事。佳石迷上冲浪运动,日复一日的练习,终于取得小的成功,最后在一次练习中随浪而去。影片几乎没有对话,只靠影像推进。北野通过即兴摄影产生出一个自由的牧歌世界。影片结尾散发着北野喜爱的死亡气息。

《花火》(1997)

经过多次探索之后,北野的影片达到了一种精炼的成熟。本片的风格是,将现实镜头的推进和对突然插进的极其复杂的回忆镜头的处理,非常自然地插进整个作品的流程中,创造出一体感。北野手绘的一幅幅将花拟人化的色彩美丽鲜艳的图画随着戏的进展剪接进影片,支撑了整个作品的影像世界。西佳敬的善良与爱正象那美丽的花火,灿烂而转瞬即逝,这是当代社会中人生的漂浮感。单纯画面的美感,似乎预示着:生与死,在北野的眼中,本就是水乳交融,无法分割的。

关于青春的一切:岩井俊二的电影

——《日本电影与美学》第九讲

岩井俊二(Shunji Iwai )

岩井其人

岩井俊二,1963年1月24日生于日本宫城县仙台市。高中时代开始喜欢电影,大学时加入电影社团,练习拍电影,写剧本,还学过漫画。1987年从横滨国立大学毕业进入日本电视行业。此后几年,一直从事音乐电视、广告以及有线电视节目的编导工作。1995年开始拍电影短片,相继推出《情书》、《梦旅人》、《燕尾蝶》、《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作品,在国内外获得重大反响,被认为是日本新电影运动重要代表。

作品年表

(烟花) TV

Dragon Fish (人鱼传说) TV

(爱的捆绑)

Letter (情书)

(梦旅人)

Butterfly (燕尾蝶)

Story (四月物语 )

About Lily Chou-chou(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风格

岩井在一次访谈中坦承,他在创意一部电影时很彻底地走向极端,要么唯美要么颠覆。这正可以解释他作品令人困惑的题材多样与风格反差,比如《四月物语》的清新隽永,《爱的捆绑》的变态绝望,《梦旅人》的压抑疯狂,《燕尾蝶》的混乱暴力,《情书》的淡淡忧伤,《豆蔻年华》的孤独残酷。显然,这种走极端的特点秉承了日本一贯的美学精神。此外,诗化的镜头语言,对音乐的得心应手,弥漫其中的神秘宿命,以及对青春故事的念念不忘,所有这些,构成岩井电影独特的魅力。

《情书》(1995)

《燕尾蝶》(1996)

《四月物语》(1998)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

以梦为马:宫崎骏的动画电影

——《日本电影与美学》第十讲

宫崎骏 ( Miyazaki Hayao )

生平

宫崎骏,1941年1月出生于东京,母亲是聪明而严格的女性,对他影响甚大。为躲避战祸,全家搬到东北部的枥木县的乡下,这段生活对他尔后的动画创作有深远意义。1947年母亲患结核病而造成家庭的灰暗时期。从小喜爱漫画,着迷于飞行、魔法。俄国动画片《雪之女王》使他“看到了动画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业 ”。

1965年,自愿担任高田勋导演的《太阳王子》的场面设计及原画,从此走上动画之路。1978年,第一部全程监制的作品《未来少年柯南》播出并受好评,表现出浪漫气质和冒险勇气,纯洁少年与成长心情,风格和思想逐渐形成。

1982年,漫画巨著《风之谷》开始在德间书店的杂志上连载,持续。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凝结了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深层哲学思考。1984年,《风之谷》的电影版上映。1986年,GhibliStudio成立,开始了他动画生涯最辉煌的十年。1997年创作《幽灵公主》后宣布封笔。2001年,复出,创作《千与千寻》。

作品年表

太阳王子 原画、场景镜头设计

熊猫·小熊猫原作、脚本

阿尔卑斯的少女海吉场画

未来少年柯南监督

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脚本、监督

风之谷的娜乌茜卡原作、脚本、监督

名侦探福尔摩斯脚本

天空之城Laputa原作、脚本、监督

龙猫原作、脚本、监督

魔女宅急便脚本、监督

红猪原作、脚本、监督

平成狸合战企化

侧耳倾听(梦幻街少女)脚本

OnYourMark原作、脚本、监督

幽灵公主原作、脚本、监督

千与千寻 原作、脚本、监督

风格及主题

宫崎动画制作的特色:优美精致的画面、丰富多采的人物、幽默诙谐的对话、积极向上的精神 ……

宫崎动画的主题,从对环境的关注,到怀疑“环保”的正义性;从对人类本身的关怀,少年青年直至中年的成长历程的思考,到对人类本身的起源,意义的质疑和解读。“最终奥义”则是:在混沌黑暗的时刻提出的“生命是黑暗中闪烁的光”,因此无论多么艰苦,一定要“活下去!”。

风之谷(1984)

宫崎骏的成名之作,剧中独特的世界观以及人性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十余年的日本动画走向。作品描述了一千年后的世界模样,战争不仅严重破坏了人类的住所,破坏了生态,更破坏了人类的居住环境。都市中到处都是有毒的物质,连植物放出的气体都是有毒的。

龙猫(1988)

在宫崎骏的乡下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种神奇的小精灵,他们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居住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普通人是看不见他们的,只有纯真无邪的小孩子才能看得见。”幼年时期的宫崎骏曾经认真地在小径上等待,在草丛间找寻。长大后的他,心中始终念念不忘。在这种情感下《龙猫》问世了。《龙猫》描述了温馨的家庭亲情以及小孩子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感情。

幽灵公主(1997)

这个故事,背景设置在日本开始侵略山林的室町年代,描写山林中的物化族以及发展中的人类两个圣域的战争。影片最后,没有通常的大团圆结局,而是认识到战争还远没有结束的阿席达卡对小桑所说的那句“一起活下去吧”。这是宫崎对自然和人类关系苦苦思索不得其解而呕心沥血的作品。

千与千寻(2001)

《千与千寻》是宫崎骏为他的五位小朋友而创作,叙述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十岁日本女孩千寻的一个生活片段,讲述她在面对困难时,如何逐渐释放自己的潜能,克服困境。在这个寻常之眼无法透视的人类后台,身材弱小的千寻代表所有的人寻找着名字、记忆、身份,寻找着早已被遗忘的重返伊甸园之路。

宫崎骏的作品,一般被看作两个系列,一个是关于人与自然的,一个是关于童年和成长的,在这两个系列里面,他分别在寻找人类与外物、与自身和内心的和谐。到了《幽灵公主》和《千与千寻》,这两个主题已经合而为一,人的成长不再异于自然万物,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人类的成长与自然共存共生,才能找到双方共同的出路,关键的也是最难的,是人类如何生存、如何自处、如何认识自己。

服务范围:

电影、电视剧的摄制与发行

各类电视专题片、系列片、纪录片的摄制

企业、产品、企业家形象电视广告、宣传片、多媒体展示光盘的摄制

产品推介片、宣传片,影视广告片的策划、创意、拍摄和制作

各种三维、二维动画的设计与制作

各种文艺晚会、演出、庆典、会议电视摄制

企业形象设计,企业CI、VI设计宣传推广

宣传画册设计推广,产品样本设计制作,包装设计等

CD、VCD、DVD光盘批量制作

我们将在影视制作、广告创意及上述相关服务方面为您提供积极支持。热忱欢迎致电、致函我公司

shangteng@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