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如果这样 中国还会有医闹吗(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来读一读)

如果这样 中国还会有医闹吗(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来读一读)

时间:2024-07-16 01:23:33

相关推荐

如果这样 中国还会有医闹吗(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来读一读)

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

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

我必用我公义的双手扶持你。

让你在黑暗的岁月里能看到月亮;

让你在苦难的大地上能种出花朵;

让你在冷酷的世界中能感受到爱。

她终身未婚

却从不觉得孤独;

她没有子女

却是世上最富有的母亲;

她是所有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

她被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

她,就是林巧稚。

1901年12月23日

林巧稚出生在福建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

父亲早年在新加坡读大学

是一个受现代教育的归侨

巧稚从小就跟父亲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父亲一直教导她要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她的父亲给她取名为“巧稚”

寓意她一生能灵巧而又天真。

巧稚5岁的时候

母亲就因患子宫癌病故。

母亲去世前极度痛苦的一幕

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救苦救难。

并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理想:

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巧稚从小学习勤奋

是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19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

毕业的那天,父亲微笑着问她:

毕业后打算做些什么?

她说出想考协和医科大学。

“协和?那得几年?”父亲问。

“8年吧。”林巧稚故意说得很轻巧。

继母在一旁大声嚷起来:

”啊,八年?那得多少钱啊!”

“每年总要四五百个大头(银圆)吧。”

父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她的心里也很不好受

这么昂贵的学费对家里来说

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继母说:“上大学干什么?女孩儿家

嫁个好人家才是真的!

你现在已经是二十出头的人了

再上八年学,还嫁给谁呀?”

听到这话,巧稚倔强地回答:

“那我就不嫁,一辈子也不嫁!”

她的二哥,不以为然地笑着说:

“现在说得好听!将来相中了哪位

嘿,就跟人家跑喽

什么事业,什么梦想啊!”

这话彻底激怒了她:

“你们看着瞧吧!”

她感到很难过,她无法理解

为什么女人最重要的就是嫁人?

为什么女人

就不能有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她不想依赖男人

更不想成为男人身边的摆设!

19,终于说服家人的林巧稚

到了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

考试时,一个女生突然晕倒了

她想都没想就放下手中的试卷

去救助病人了

等她回到考场,考试已经结束。

150名考生中,只能录取其中的25名

再加上她的试卷还没答完

她也就对考试结果不抱任何希望了。

没想到一个月后

她惊喜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正是她在考场上毫不犹豫救人的表现

被老师看中

认为她的行为就是医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那时,西医产科刚刚进入中国

民众普遍持怀疑态度,产妇生孩子时

因为传统观念,不应该走出家门

往往就是通过旧式稳婆

而这些稳婆大多是一些

连基本医学知识都没有的中老年妇女

接生方式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那时中国婴儿死亡率和产妇死亡率

是英国、美国、法国的三到五倍。

那时女人生孩子,就是到鬼门关走一回!

为了自己的理想

为了挑战妇女不能持刀的传统观念

为了那些还在用生命为无知买单的中国妇女

她选择了那时还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

协和医学院的淘汰机制极其残酷

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除名

达到75分才算及格,绝无补考的余地。

林巧稚凭着自己的聪颖和努力

八年时间一直高居榜首

并获得协和象征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

开创了女生获此奖学金的先例。

1929年,她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

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

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但是,当时的聘书中竟规定:

……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老协和医院的管理者坚信

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

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

协和医院有着一流的医疗设备和发挥空间

只有在这里,才能更好地去帮助更多的人。

她说服了自己

在聘书上毫不犹疑的就签下了名字

用自己的婚姻换取了一生的医学事业。

一个圣诞前夜,医院的大夫都去狂欢了。

一位中国妇女突然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

刚留院的林巧稚

当时还是名住院助理医生

无权做手术,也从未做过手术。

情急之下,她顾不得医院的规定

就像多年前扔下决定自己命运的试卷一样

这一次她再次将前途抛在了一边

毫无犹豫的站上手术台。

如果她失败了,面临的将是医生生涯的结束。

天佑善人,最后她成功的

将那位母子的生命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之后她又仅仅只用了半年的时间,‘

就被破格聘为总住院医生

而这是常人至少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

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

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

之后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

1939年

她又远赴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

当时曾有人劝林巧稚留在海外

芝加哥大学著名妇科专家艾蒂尔

也大力举荐她留校。

但她却毅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她说:

“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夫

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

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

科学可以无国界,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祖国!”

回国以后

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妇产科事业

每天不停地在医院里忙碌

每年的生日,她都坚守在产房一线

她说:“我到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

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

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

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

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络绎不绝的病人和各色各样的病症

让她再也离不开医生这个岗位。

1940年,凭借出色的表现

升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

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北京协和医院

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关闭。

林巧稚却坚持留在北京

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了几间房子

开办私人诊所,经常为穷人免费施诊。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那些浊世的夜里

她常借着昏黄的煤油灯

埋头和一个又一个病人的

脓、血、便、肿瘤抗争

在中华民族生灵涂炭,存亡之际

她满心欢喜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为每一户深受苦难的家庭带去了重生的希望。

从1942年的4月小诊所的开业

到1948年5月协和医院的恢复

六年的时间,在这个小诊所里

她亲自填写的病历就有8887份。

说到医生的手写病历

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这样的?

这是破译出来的……

字迹潦草犹如天书的病历你见过很多

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吧

但是林巧稚医生写的病历是这样的:

中文书写一笔一划

字迹端正整洁,内容紧凑凝练。

英文流畅、清晰。

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

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

她时常资助生活困难的病人

告诉她们不用多花钱挂她的专家号

“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

关爱,是医生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

林巧稚医生的一举手一投足

都能感觉到她对病人的爱

她用对亲人的方式对待她的病人

直接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

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

拉住病人的手

她是怕病人触摸冰凉的铁床架子落下病根。”

“原本不安害怕的病人

看到她就能慢慢地安静下来

这是一种关爱的力量

也是医患之间互相信任的力量。

许多人千里迢迢跑来找她看病

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

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

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

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200块

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在她身上太常见了。

因为忙碌的医院工作

此时的林巧稚,早已是个“老剩女”

她却毫不在意的说:

“我一辈子没有结婚

为什么呢?因为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

就要拿出更多时间来照顾好孩子。

为了事业我从进入协和那天起

就选择了不结婚。”

虽然她没有结婚,也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

但经她手接生的孩子千千万

人们给了笃信基督教的她这么一个称谓:

不曾做过母亲的“万婴之母”。

也曾有人写诗称赞她:

孩提千万经匠手

妙手接生五万婴。

曾经有一位内蒙古的女工焦海棠给她写信

说她已经连续夭折三胎

现在又怀孕待产,向大夫求救。

林巧稚根据信中所说的症状判断

她的孩子患的可能是新生儿溶血病

国内尚无成活的先例。

接受焦海棠这样的病人风险很大

但她无法坐视不管

她查遍全世界最新的医学期刊

搜寻国外有关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资料

最后决定用婴儿脐带换血的手术

来挽救婴儿的生命,就这样

中国第一例新生儿溶血病手术成功了!

为此后的中国新生儿存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巧稚的同乡

曾三次由她亲手接生的作家冰心说:

“她不平凡的形象永远在我的心中闪光!”

她为林徽因等众多名人接生过孩子

也给周恩来夫人、朱德夫人、

彭真夫人看过病

曾经慕名前去寻找林巧稚问诊的邓颖超说过:

“林大夫不是一般的大夫

她对病人有一股特别的吸引力。”

周恩来得知她爱喝咖啡

还特意几次从国外带咖啡豆回来赠她。

作为专家她完全可以只为上流人士服务

位高权重,简单轻松

但是在她的就医生涯中

接待最多的依然是平民百姓。

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一位名叫董莉的患者

结婚六年初次怀孕

来协和检查时发现宫颈有乳突状肿物

经取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

怀疑是恶性肿瘤

必须尽早手术切除子宫。

大多数专家都觉得应尽快手术。

手术方案制定了

只等林巧稚签字确定时间。

可半个月过去了,她依然没有签字。

她每天给患者仔细做检查

反复研究了病理检验报告,查阅国外资料

认为这有可能是一种妊娠反应

不能草率就做手术

否则这位妈妈就再没有生育的希望了。

当然立即手术是最没有风险的选择。

按医学常规办事

无论出现什么问题

无论说到哪里

都与医生无涉

任何人也都无可指责。

但是

医生除了救人也要治病

她还是坚持自己的一贯做法

选择不手术切除子宫

事实也证明她是对的。

在林巧稚的守护下

一个六斤重的女婴平安降生

孩子的父母给她起名叫“念林”。

几年后,医学界才正式定论

董莉患的宫颈肿物是一种特殊的妊娠反应。

它被称之为蜕膜瘤,虽然它具有瘤的形态

却不是真正的肿瘤。

这一结论

至今仍被妇产科临床工作者广泛采用。

林巧稚的医风

深深影响着她的学生们。

她常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

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

在林巧稚接生的婴儿中

有不少名字叫:

“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的。

这是人们向她表达感恩救命之情

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在每一个孩子的出生证上,她都会签上英文:

“Lin Qiaozhis baby”

(林巧稚的孩子)

所有经她之手出生的孩子

都会有这么一份温暖的出生证。

妇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

既面对死亡,又迎接新生。

生与死的交替中

令人感慨良多,百感交集。

她常说:

“生平最爱听的声音

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这种振奋和喜悦

一点儿也不亚于孩子的亲生父母。

是啊

这是生命的进行曲

它胜过人世间所有美妙的音乐!

1949年,林巧稚收到了

开国大典的观礼邀请函

但林巧稚却选择当天留在医院

她一刻也离不开那些心心念念的病人。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

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她没有生过孩子

却比谁都理解产妇的痛苦和感受。

如果她见到产妇疼痛

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产妇。

产妇常常会把她的手捏得青紫肿胀

她却一声不吭,默默忍受。

她家中床头

摆着一部老旧的电话机

那是她“唯一的伴侣”。

只要医院有严重病例

她就整夜守着电话等待消息。

她总是笑着说:“我是个随时待命的医生。”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

林巧稚对周恩来说

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

也不能欺骗自己。

她是虔诚的基督徒

入党恐怕不便。

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

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而在“文革”中

她却因此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

“反动学术权威”

从一个大夫,变成了护工

每天的工作就是

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

清洗便盆、倒痰盂……

但她却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

心平气和地在产房里叠尿布,在门诊叫号

她觉得,还没有离开协和

就是再幸运不过的事了……

林巧稚在产房里度过了60多个春秋

亲手迎接了50000多条小生命来到人间。

“文革”结束后

林巧稚已年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

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

耗尽了她全部的精力,她重病不起。

1983年春4月22日

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

期间她总是会断断续续地喊:

“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

然后,她脸上露出微笑微弱的说:

“又是一个胖娃娃

一个晚上接生了三个,真好!”

这是她离开人世时的最后一句话。

她那颗曾与万千新生命之心

一同搏动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她在协和的病床上溘然长逝。

享年82岁

遗嘱中

她将个人毕生积蓄的3万元捐给医院托儿所

遗体献给协和医院做医学研究

骨灰撒在了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这位鼓浪屿的女儿,最终魂归故里。

阅尽82载寒暑春秋

她走得安静,走得洒脱,走得心安!

加拿大渥太华某任市长的纪念碑石上镌刻着:

如果你想寻找市长

就请看看你的周围。

这个城市发展建设的功劳

就是他的纪念碑。

“林巧稚医生也是一样

她在新中国的妇产科事业中

也留下了这样的一座丰碑。

世间难寻林巧稚

踏平底布鞋

着素布旗袍

挽中式发髻

这位八闽才女

医技达炼,医德服人。

顺境不骄逆不沉,做堂堂正正人

平境不庸浊不乱,行廉廉洁洁医。

她不是母亲,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曾言:

现代医学实践的弊病是

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

以及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纵使我们异常警惕

但这些弊病依然毫不留情地暴露了出来。

如今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医疗诊断技术突飞猛进

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让我们隐忧。

病人有思想、感情、家庭,‘

如果这一切医生都不管

那么病人就会像躺在冰冷的流水线上

每一个部件任由医生去检查。

现在大家太看重技术了

病人来了

很多医生只看化验单

甚至没看病人就下了结论。

技术发展愈快

医生思想的板结就愈严重。

我们今天讲述和怀念林巧稚医生

不只是为了在一段人物传奇中

获得一时慰藉

更希望凭借重新解读林巧稚医生

而为眼前中国的医院困境找到一些解决线索:

如何理解医患关系?

在现代社会,为医之道何在?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的医者

把“大医精诚”奉为真理。

为医者,应要: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

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我们必须要回归于医学的本源

医学本源就是人的纯洁,善良和慈悲。

如巧稚一般,善良天真。

医者不能在历史的推进、

科学的演变和技术的进步中丢失了本源

对病人颐指气使。

病人才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通过症状,病人给予医生经验

所以医生对病人不可以不尊重。

患者也不能对医生鄙薄轻视

医生是你一辈子离不开的人。

人的一生,从起点到终点

都需要医生的陪伴。

人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往往是医生

临终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也常常是医生。

尊重医生是人类在生命延续中达成的共识。

医学是爱的产物

也是人性善良的表达。

既然生命至上

医生作为生命的守护神

就应受到特殊礼遇。

坦诚不仅关乎医患和谐

还是疾病诊治科学性和可靠性的一个保证。

今日中国,时代变了

但医患关系的本质不应有变。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都应有责任和使命

让正常的医患关系早日回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