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颠覆所有人的世界观——再论人类的起源(1)

颠覆所有人的世界观——再论人类的起源(1)

时间:2019-09-07 05:08:56

相关推荐

颠覆所有人的世界观——再论人类的起源(1)

圣经说:人类是上帝创造的,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后裔。

佛经说:人类是天人下凡,因痴迷物欲、滞留尘世,繁衍而成。

中国神道传说:人类是女娲造出来的,女娲是人首蛇身的祖先神。

生物学家达尔文声称: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

古苏美尔人的泥板则称:人类是外星人造出来的矿工。

......

人类到底从何处来,又将到哪里去?

几千年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话题,无数的圣哲、智者,殚尽一生为之思考和实践,为后人留下了无法宝贵的资料,更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然而答案仍在探索中。

作为一个古老的命题,也许随便在大街上拉一个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百千人就有百千个不同的结果。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很难引起人们新鲜的好奇,最终只能让人索而无味。但是,尽管如此,也无法阻止我们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在重温传说的时候,或者在茫然惊醒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问题。

能够历经岁月的磨砺而留传下来的,要么具有强大生命力,要么无比的真实。我愿意相信那些古老的传说和典籍,哪怕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荒诞不经,因为它们能留传至今本身便证明了自身的价值。更何况,那些古老的传说和典籍,虽然在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版本,有着不同的名称,可它们表达的信息却是如此的相似。

通过不断地比较,通过大量事实的印证,一个理论正在形成,它从传说中来,从远古的典籍中来,却依然有足够的冲击力,足以颠覆所有人的世界观:人类的确是被造出来的!

——君权神授

在大部分的人类历史中,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甚至到了现代社会,仍有很多人相信“君权神授”的说法。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这是君权神授最早的记载。

“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唯物主义者说,世界上根本没有神,这只是统治者为了愚昧百姓、维持他们的统治,而特意编造出来的谎言。但是,当我们追踪远古人类的足迹,却茫然发现真相或许并百这样的简单。

记载中国上古历史的典籍,当首推《山海经》和《尚书》,在这些古籍中记载了今人无法理解的一些事情,如上古人类领袖多为人兽合体,如人类领袖们的生而识之、知识渊博等等。

在那些记载中,我们依稀可以想见,初民们是如何的愚昧无知,生产力低下,完全依靠那些半人半兽的神人领袖的教导,才逐渐学会了狩猎、农耕、纺织、捕鱼等生产技术,后来也才逐渐完美了人伦礼仪、天文历法、社会法规等等。这些记载透露出的重要信息表明,上古社会非常明显地分出了两个阶层,一是拥有神秘知识的神人阶层,另一是愚昧落后的凡人阶层。

其实,人兽合体的神人成为人类的领袖,并不是《山海经》中的独创,我们可以考察其他古文明,不难发现这是各个文明的共同现象。埃及金字塔前依然屹立着狮身人面像,在现在的伊拉克、伊朗一带,仍然可以挖掘到远古流落下来的半人半兽石像,古希腊神话里也不乏类似的传说。

传说天后赫拉派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拦住过往的路人,用缪斯所传授的谜语问他们,猜不中者就会被它吃掉,这个谜语是:“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也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俄狄浦斯猜中了正确答案,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愧万分,跳崖而死(一说为被俄狄浦斯所杀)。科学家提出一项不同寻常的理论,认为人类的濒死体验就是灵魂离开神经系统,并开始进入宇宙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即使人类死亡之后,灵魂仍存在于宇宙之中,这将解释那些濒死体验者的神秘记忆。

美国亚历桑那州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和麻醉学系名誉教授斯图尔特-哈梅罗夫博士提出了这项准宗教理论,基于意识量子理论,他和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他和霍金一起证明了“奇性定理”)提出,我们的灵魂包含在大脑细胞中的微管结构。

他们指出,人体濒死体验是微管量子引力效应,这一效应也被称为“微管量子目标还原调谐(Orch-OR)”,因此我们的灵魂并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交互,它们形成于宇宙之中。

这一理论非常类似于佛教和印度教理论——人类意识是宇宙的主要部分,这也类似于西方哲学唯心主义。基于这些信仰,哈梅罗夫博士称,濒死体验中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状态,但是其中的量子信息并未被破坏,它们仅是离开了身体返回至宇宙。

哈梅罗夫在科学频道记录片《穿越虫洞》中指出,比方说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流动,微管将失去它们的量子状态。微管中的量子信息并未被破坏,它是无法被摧毁的,只是**扰,驱散分布在整个宇宙。如果一位患者死而复生苏醒过来,量子信息将返回至大脑微管,此时他会惊讶地说:“我经历了一次濒死体验。”

他强调称,如果这位患者没有死而复生,最终死亡之后量子信息将离开身体,从而可能被模糊地鉴别为灵魂。

那么,人是否真的存在“灵魂”呢?当人死后,他生前的意识、记忆真的可以在宇宙真空中保存吗?如果真的可以,那么这些存在又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想展开太多,只作简单论述,因为实在是说来话长。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真空并非是绝对的虚空,它其实是一个能量之海,这种能量被称作是零点真空能。它表现为一种能量波的形式,可以实现质能之间的互变,当处于波峰时,能量就会转化为正反基本粒子;而当它处于波谷时,正反基本粒子就又相互湮灭为能量,从而使得真空中有无数的基本粒子时隐时现。

当外界的能量场进入真空后,真空中的能量波就会发生涨落,使得原来质能互变的动态平衡打破,建立新的动态平衡。这种方式,与我们打电话、发电报的方式有些相似,当外来信息注入真空能量波时,真空能量波中就贮存了新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可以被提取。

对于某个人来说,他的每一个心念、每一次情感波动,都可以忠实在记录在真空能量场中,这构成了他潜意识的一部分。而当他回忆往事,或者从事某项与之相关的活动时,那些记忆就可以全部或部分地被提取出来。提取记忆的能力超强,那么他的记忆力就好,也就越聪明。

当这个人死后,他的意识要与原先贮存在真空中的记忆融合,于是他要全程式地回顾自己的一生,那些情感真切的记忆,会一幕幕地回放,比平时还要清晰百倍。如果此时他又活了回来,那么这段回忆就成了他的濒死体验;而如果他死了,那么这些记忆信息仍将在真空贮存,直到它与另一个与之相符的新躯体联系,人们称之为投胎转世。转世后的人,一般不会回忆起前世的经历,只有极少数例外,而且都是在幼儿期。但潜意识中却仍然受前世记忆的影子,比如人们常常到达一个全新的环境,却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前世曾经来过这里。而用催眠的方法,也常常能回忆起前世的一些生活片段,这甚至可以作用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

下面,我们再来论证第3个问题:灵识可不可以附体,甚至附在动物身上?

季羡林大师所说的灵魂附体现象,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是官方媒体一般都熟视无睹或视若不见而已,而媒体报道过的最有名的过于台湾金门女孩朱秀华的借尸还魂事件。

1949年,17岁少女朱秀华在台湾金门被海盗杀死,她死不冥目,于是她便借助一名台湾的妇女林罔腰的尸体来重新复活,并且又活了几十年才去世。

当时,林罔腰的先生吴秋得突然发现她的太太不醒人士,于是他便立即把林罔腰送院,结果还是死于不明的原因。后来,在林罔腰出殡那天,她的尸体竟在众人眼前突然起来,并对众人说她叫朱秀华,现借助林罔腰的身体复活。当时包括林的先生吴秋得等众人都给这情景吓呆,事后这件借尸还魂事件公诸海外。

全球的灵异学家包括美国,日本等地都前来台湾访问这位朱秀华女仕,一时成为轰动国际的焦点人物。后来吴秋得为了避开各国传媒便带同这位借他太太躯体的朱秀华远离城市,走到台湾的郊野一同生活至今,55年前台湾这宗借尸还魂事件的确是当年少有轰动全球的灵异新闻。

而人的灵魂能否附在动物身上,却很难考证,因为既使它附身了,也会因为语言的障碍无法告诉你。所以,我采取了反方向的论证,如果动物灵魂可以附在人身上,那么人灵魂也应当可以附在动物身上。四川仁寿蛇娃的案例,或许能给你某些启发,那女孩子表现出来的习性和肢体动作,完全就是蛇才会有的。

但是,毫无疑问,非同类之间的灵与体是不契合的,因而所谓的灵魂附体是极困难的,或许只有极其强大的信息场(灵魂)才有可能做到吧。

追踪远古时代的历史,我们手头有文字记载的材料并不多,比如在中国,上古典籍只有《山海经》、《周易》和《尚书》等寥寥几本,而且它们无一例外都不是原始记录,都是被后人加工过的典籍。而在国外,印度有《伏陀经》,古巴伦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此外还有一些史诗记载的神话,都可以作为比较研究的材料。

我们追踪中国的那些典籍

说到这里,有一个事实无法避开,那就是中国的上古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巫史,上古时代的人类领袖,除了最初的几个本身是神以外,其实的都是具有沟通神鬼能力的大巫,包括神的后裔。这些祖先英雄获取知识的渠道,就是通过祭祠仪式,在恍惚中接受虚空中的信息。因而,他们留下的神秘典籍,绝大部分都与祭祠的仪式、礼器,以及超时代的思想与知识有关。

王子朝奔楚事件,独立学者王红旗曾经作过一番细致的研究,现将他的文章贴在后面,向他致以敬意。 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这个事件,才有了老子的归隐与《道德经》面世,也才有了孔子的修订六经。

王子朝奔楚与周室图书档案失踪之谜

作者 王红旗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九州大地社会激荡、思想迸发、文化沉浮,其壮丽诡秘之场景在华夏文明史上打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饶有趣味而又难解之谜;其中有三大千古文化之谜,它们分别是王子朝奔楚无价文化之宝周室图书档案典籍失踪之谜、大思想家《道德经》作者老子辞周退隐之谜、世界奇书《山海经》作者或编辑者之谜。种种迹象表明,这三大文化之谜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山海经》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伟大著作,它记述着那个时代的远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这种生存与发展所凭依的自然生态环境。自古相传《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大禹是治服水土的一代圣王,伯益是当时的山林环境大臣。近代多数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作于一时,其成书年代或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谓在秦汉之际,亦有相信其资料源于帝禹时代者。至于《山海经》的作者更是众说纷纭,或谓楚人,或谓中原人,或谓“海外人士”。其中“中原人士”之说又有两种观点,一说为周人,一说为齐人;而“海外人士”则涉及古印度人和巴比伦人等等。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和山海经》一文中说:“《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成的一部古书,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茅盾先生在《神话研究》一书中称:“《五藏山经》大概是东周之书,理由是:综观《五藏山经》记载,是以洛阳为中心,其言泾渭诸水流域即雍州东部诸山,及汾水南即冀州南部诸山,较为详密,洛阳附近诸山最详,东方南方东南方已甚略,北方最略。”客观地说,《山海经?中山经》详尽记述了楚地山川及楚民神话、习俗,表明作者对楚地有着真切的了解;与此同时,《山海经?西山经》则详尽描述了周地山川及那里的神话、习俗,表明作者对周地亦有着真实的了解。此外,由于《山海经》的篇目名称和结构内容,与齐国学者邹衍的大九州、小九州学术思想及其《终始》、《大圣》等著作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因此亦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成书与邹衍学派关系密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周时期,周与楚实为并存的王朝。在东周列国中,除了周人称王之外,唯有楚王问鼎并自称为王。事实上,楚与周(包括中原各诸侯国)长期为敌对方,双方时有征伐;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不大可能有学术大家可以兼通周地、楚地风情的。但是却有一个例外,这就是王子朝一行及其后裔。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5周景王死后,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王子朝(庶长子)占据王城(洛阳)数年,王子丐(嫡次子,被立为周敬王)避居泽邑;公元前5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此举得到中原过诸侯国的响应),王子朝遂携周室典籍(应当还有包括九鼎在内的大量周王室青铜礼器)投奔楚国,此事被记录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和《史记》等书中。

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王室成员、世袭贵族,也有供职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吏和学者,而长期供职于周王室图书馆的大思想家老子亦非常可能同行。至于王子朝一行所携带的周室典籍,应当是相当珍贵的,它们应当包括前朝(指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诰命文件,或许还有各诸侯方国的奏章、报表等文书档案资料。

根据《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本周。”这一方面表明周王室图书馆收藏有夏朝、商朝的图册文物,另一方面也说明携典籍投奔“有道之国”乃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也是图书文献管理官员的神圣职责。因此,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如果不是表明他相信楚国将代周而兴,那么就表示他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合法继承人(拥有王室档案乃是拥有王权的必要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在王子朝占据王城洛阳数年之间,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和学者当仍然恪守职所,这在客观上等于站到了王子朝一派。因此,当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时,这些官吏或学者无论愿意不愿意恐怕只能与王子朝同行。

然而在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也动荡不安。种种迹象表明,王子朝一行并没有到达楚国都城,而是滞留在南阳西鄂一带(今日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也就是说,王子朝很可能并没有把周室典籍送交给楚国君臣,而是将它们妥善地保留在自己手中。我国现存史书中,既没有记载楚国何时何地收到过这些周室典籍,也没有明确记载这批这批珍贵文献的下落,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从此就神秘地失踪了,而且历代出土文物中也不见它们的踪影(或许有部分典籍出土或外传,但人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周王室图书馆之典籍)。由于王子朝是有准备的带走周室典籍,而且他始终怀着复位的期望;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今天有理由相信正是王子朝将周室典籍秘藏起来了。

为此,笔者在历史探索小说《老子隐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假设有如下情节:王子朝在携典籍奔楚的途中,接受老子的劝告,对外伪称不慎失火将典籍烧毁以绝人念,暗地里则化装成商旅将周室典籍秘藏在墨山和丹崖山的山洞中(在今河南西峡县境内)。不过,《皇览》记有王子朝之墓在南阳西鄂,当地晁姓氏人自称乃王子朝的后裔;此外,今日河南镇平县与内乡县之间有地名为晁陂,或者亦因住有王子朝后裔而得名。因此,王子朝秘藏周室典籍的地方也可能在上述地区。

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事件发生在在公元前505年,但未言及事由和地点。笔者推测此事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拒绝交出典籍。与此同时,老子可能因参与秘藏周室典籍之事,遂辞职隐居直至终老;事实上,周敬王在位长达44年(死于公元前476年),在此期间,老子是不可能再回到周王室图书档案馆任职的。

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天道篇》记有:“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若是《庄子》所言不虚,似可表明周敬王由于未能从王子朝手中追回周室典籍,故而重新向天下征集图书,以重建周王室图书馆。《庄子》书中认为老子与孔子观点不同,故而拒绝了孔子的请求。应当承认,老子经历周王室内乱后,其观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过,老子之所以拒绝充当引荐人乃另有苦衷,其实他已经失去了这种资格,而且也不便公开活动(大约此后不久,老子便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隐去)。

笔者这里之所以介绍王子朝一行及老子行踪,一是周室典籍失踪之谜应当引起我国历史文化界的足够重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两千五百年来,始终没有一位学者认真提出这个问题),二是《山海经》的成书与上述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1995年,笔者在与画家孙晓琴女士合著《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已由昆仑出版社亦即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期间,开始明确意识到《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包括编辑翻译改写者),很可能正是追随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学者或其后裔。

理由如下:

1、从《山海经》的篇章结构来看,具有某种总体框架,当有一个写作纲领或编辑方针,并有一个彼此关系密切的写作班子。

2、《山海经》中常跳跃出四言韵句,而《道德经》中亦经常使用四言韵句,此现象已被不少学者注意到。笔者怀疑四言韵句乃上古史官兼巫师的一种常用修辞方法,并被周朝史官所承袭,此点《尚书》亦可为证。因此,《山海经》的编写者当系追随王子朝奔楚的史官(兼巫师和学者)或其后裔。

3、《山海经》中的《西山经》、《中山经》内容特别详实准确,表明编写者同时熟悉周地和楚地的山川民俗典故,此正是王子朝一行或其后裔的特长。

4、《山海经》中的大量内容,当源自周王室图书馆收藏的典籍资料,其中不乏前朝历史档案记载的上古历史传说,以及各地诸侯国的报表文书和采自民间的神话故事(远古神话传说乃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参见笔者所著《追寻远古的信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上述典籍资料其他人是难得一见的,但却是随王子朝奔楚的史官或其后裔耳熟能详的。

5、老子的《道德经》,在当时堪称长篇巨著,但却极为仔细地隐去所有特定的事件,必然有其苦心。对比之下,《山海经》也极为谨慎地回避任何与现实有特定关系的事件,当亦有其苦心。或许,《道德经》之隐与《山海经》之隐,都出于同样的原因,即它们的作者或编写者出于某种现实的考虑而竭力想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如果《山海经》的作者或编者是王子朝一行或其后裔,那么他们确实有理由隐瞒自己的身份。此外,王子朝一行及其后裔颇有点“里外不是人”的难处,因此他们也不愿意对现实发表意见,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典籍文献的整理编辑上。与此同时,编写《山海经》这样的大部头著作,需要编写者有着充裕的时间、充足的财力,并且没有或少有世俗杂务的干扰;显然,这样的条件乃王子朝一行的后裔所充分具有的,而这种工作也成为他们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乐趣。

6、相传孔子50岁才读到《周易》一书,时在公元前501年。对此我们有了新的解释,即《周易》等书原为周王室秘藏典籍,外人通常是读不到的;但是自从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后,原来秘藏的《周易》等书才逐渐流传出来。这是因为,王子朝一行及其后裔,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财富

7、邹衍的大九州、小九州观念,很可能得自于《山海经》,或得自于王子朝一行的后裔学者们(古代南阳地区的文化、学术发达,张衡、张仲景、晁错等人才辈出,亦得益于此)。这是因为,大九州、小九州观念含有以某地为中心的思想,然而齐国近海而不处于中原之中心,当时只有周王室的人(包括其后裔)才有着强烈的中央一统的观念。

8、《山海经》一书既洋溢着中央四方、天下一统的观念,同时又处处流露出对自得其乐、自给自足的家园小国的赞美和向往。对此,一种合理的解释是,王子朝一行及其后裔,仍然深深沉陷于回忆往昔美好岁月的记忆中,那时周王室虽然只有很小的直辖领地,但在名义是却仍然是天下一统的宗主国,因而能够过着体面尊严、富裕安宁的生活。有趣的是,老子在《道德经》里也向往着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或许,王子朝及其后裔之所以编写《山海经》,乃是失国后的一种感情寄托,以便在其中构筑出自己的理想。

9、事实上,《山海经》的内容既有官方性质,又有民间性质;既有中央意识,又能平等地对待远方异国;既有明确的山川地貌的距离里数,又记录着各地的物产和风情。显然,拥有上述资料(地理图具有军事价值,非常人可见),又能以平等的心态进行描述,亦非王子朝及其后裔莫属。

有必要指出的是,王子朝一行及其后裔学者,乃是《山海经》一书的编辑、整理、改写者,而不是《山海经》一书的原作者。实际上,根据笔者对《山海经》长达二十多年的多角度研究,认为《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的《海外四经》、商代的《大荒四经》、周代的《海内五经》四部古籍合辑而成的。有关论述可参阅笔者所著《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一书,以及其他相关的论文。

不过,我们今天已很难一一分辨出《山海经》中究竟有哪些内容是传自上古,哪些内容是由王子朝及其后裔学者所改写或补充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后世其他学者又进行过改写或补充)。例如,《山海经?中次十一经》记载丰山上:“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其国有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谓:“清泠水在西鄂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也。”由于王子朝避居西鄂,笔者颇怀疑上述记载与王子朝奔楚一事有关:1,“雍和”乃吉祥之名称,反言其“见则国有大恐”,当为“好人不得好报”之意,似在为王子朝伸冤;2,神“耕父”之名有勤劳为民之意,却称“见则其国为败”,亦在记述王子朝的不幸遭遇;3,所谓“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此九钟乃是周王室的重要礼器,当系王子朝奔楚时带走,其时正值深秋初冬,“是知霜鸣”可能是当时政局将变的一种前兆现象,被王子朝一行及其怀疑铭刻在心。

由于《山海经》是一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专著,具有极高的军事和政治价值,因此必然要影响到它的流传。笔者推测,《山海经》由王子朝一行的学者整理编辑成书后,被作为重要礼品送给了楚国(王子朝一行在楚国政治避难,当然要送给楚国君臣一些贵重礼物,其中应当包括典籍、礼器。事实上,今天在荆楚一带之所以出土有大量青铜礼器,或亦与此有关,因为王子朝一行很可能带走了大批周王室的工匠),并长期只在楚国上层流传,因此屈原有条件读到《山海经》,并据此创作出千古绝唱的《天问》等诗篇。在此前后,秦国对楚国构成巨大威胁,为了安全起见《五藏山经》中有关秦国与楚国交通要道的山川地貌的内容被人有意删去,这部分内容便成为失传的中次一经,其地理方位大约在今日秦岭南麓的汉水、丹水一带(现存版本的中次一经原属被次二经)。

再以后,楚国被秦国所灭,《山海经》很可能与其他典籍一起被收藏于秦王朝图书馆内(在此之前,吴军亦曾攻入楚都,不知是否有文献典籍的转移)。此后,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王朝图书馆的大量文献典籍被萧何收取,并成为汉王朝图书馆的重要文献资料

《山海经》一书成为显学而为天下学者所知,是西汉末年的事情。公元前26年(汉成帝河平三年),汉成帝为了扩充国家图书馆馆藏,一面向天下征求遗书,一面命光禄大夫刘向等人对各类古籍进行大规模的编校整理,其中即包括《山海经》的编校工作。公元前5年,刘向之子刘歆(后更名为刘秀)子承父业继续古籍整理工作;此后不久,刘秀便提交《上山海经表》,将原来流传的三十二篇《山海经》,整理校定为十八篇的《山海经》,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版本《山海经》均源于此。事实上,《山海经》在汉代受到各界人士重视,与刘向父子以及东方朔等人的努力分不开,因为他们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解释了许多远方异国的异俗异物和出土文物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刘秀所校定的十八篇《山海经》原版,以及刘秀所依据的三十二篇《山海经》原版,均早已失传。《山海经》在汉代中期流行一阵之后,便重归于寂寞。大约三百年后,东晋学者郭璞(公元276~324年,具有方士色彩)对《山海经》进行了全面的校订和注释,从此《山海经》一书又重新流传于世,至今不衰。

关于《山海经》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山海经》与《山海图》的关系。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图,多为一幅幅线描的怪兽人神插图,它们大体出自明代学者王崇庆的《山海经释义》(附图一卷)、清代学者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附图五卷)、清代学者汪跋(替字)的《山海经存》(附图三百余幅)。此前,宋代画家舒雅、南朝画家张僧繇亦画过山海经图,可惜均失传了;晋代名士陶渊明有诗曰:“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府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从他的咏山海经诗中可推测,其所见到的仍然属于插图性质,当与郭璞所见类似。

至于刘向父子、东方朔、司马迁等人是否见到过山海经图则不得而知。由于《山海经》的许多文字都具有“看图说话”的性质,因此不少学者相信《山海经》乃是对《山海图》的文字说明,而《山海图》最初是被大禹铸在九鼎之上的,后来部分图又被画在楚国祠堂的墙壁上,并不断出现在汉代的石刻画像里。

应当说明的是,具有“看图说话”性质的山海经图属于自然地理图和人文地理图,因为它们有着地理方位信息的内涵,因此与后世的山海经插图性质完全不同。笔者推测,最早的《山海图》应当图文并茂,其上既有图形图画,也有文字,还有大量图画式的文字(或许类似东巴文字,以及某些岩画、陶画图案)。其实,汉字的前身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前身是图画;而我们祖先在发明并广泛使用文字之前,曾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用图画记录信息的时期(配合以神话传说)。事实上,远古有关八卦图、河图、洛书、白泽图的传说,其实质都是用图画记事,其中河图、洛书属于自然地理图,白泽图则属于人文地理图。

遗憾的是,我国远古时代的自然地理图和人文地理图均失传了;但是,《山海经》却奇迹般地流传至今。根据笔者的研究,《山海经?五藏山经》是帝禹时代(公元前2200年前)所进行的国土资源普查的考察报告,当时所绘地图即早已失传的《山海图》。为了再现《山海图》,笔者与画家孙晓琴女士合作,自1995年起陆续绘有350幅白描暨水彩山海经神异图(昆仑出版社出版)、上百幅国画山海经神异图、数十幅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和山海经远古部落文明图组画,并于1999年9月9日创作出巨画《帝禹山河图》,画高5?4米、宽7?8米,将《五藏山经》记述的447座山,以及相关的水系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其中许多神异动物实际上是由人装扮的)和人文活动场景95处全部绘出,显然这是数千年来的首创,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收藏价值,亦可告慰帝禹在天之灵。

事实上,《山海经》是记录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起源与发展的最珍贵的历史典籍之一,它是一种与金字塔、兵马俑同样重要同样有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这正是笔者要历时二十余年探索山海经来龙去脉的原因,那是来自远古的信息,我们有必要倾听倾听再倾听,只有这样人类的生存经验才能延续下去。

综上所述,《山海经》、《周易》、《尚书》等都不过是那些神秘典籍中的极少部分而已,但它们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种种怪异境象,反映了至今为止人类仍未能掌握的神奇知识,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人类终究是哪儿来的?那些神秘典籍记载的都是怎样的事情和知识?

我们很遗憾,终究未能找到那些失落的典籍,也就无法破解这些疑惑。但由此,我却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另一个故事,或许是与此类似的一个故事。那是欧洲殖民者初登南美大陆的时候,当西班牙人用枪炮镇服了玛雅人土著,西班牙传教士在玛雅神庙中意外地发现了大量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记载的内容,却让西班牙传教士大惊失色,大呼“这是魔鬼的东西”,然后将之付之一炬。然而,当我们从一些劫后幸存的手抄本得知,这上面所记载的都是人类所从未知道的事情,比如在我们这代人类之前还有几代的地球文明,比如超先进的天文知识和历法知识,比如极为准确的预言。这不得不让我们惊讶,玛雅人都是怎样知道的?

玛雅人给出了解释,他们说这是他们的祭祠服过致幻剂后,在进入恍惚状态时,神告诉他们的。这种方式,与中国上古时代的祭祠极其相似,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子服所带走的那批神秘典籍所记载的内容,与玛雅手抄本上的内容具有相似的地方。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无形的虚空中,确实有一个包含无穷知识和智慧的信息库,它就是人类相信的那些神灵。补充一点,蛇的形象在人类的创始神话中从来占有非凡的地位,非但在中国如此,在其它民族的神话中也是如此。

追溯至古希腊神话,蛇从开始就扮演着象征生命的重要角色。在古埃及,宇宙起源时诸神就以蛇的形态生活在原始海洋里,蛇的形象与普通人、王室和神都密切相关;古埃及神话中很多女神都是以蛇身的形象出现。南非布须曼神话则认为人是由蛇演变而来;日本神话中的蛇是统治冥府的祖神,人从冥府中来最后又回到冥府去,生命的过程便是从蛇到人再回到蛇的经历。已经消失的巴比伦神话中说蛇盗走了吉尔伽美什辛苦找到的不死仙草,通过蜕皮获得再生的神力,而人类却永远地失去了这种本领。玛雅人的神也是长翅膀的蛇,被称作是羽蛇神。

但话说回来,种种传说中关于鸿钧的说法,确实与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种猜想很吻合,比如传说鸿钧老祖为道教众仙之祖,也称“鸿元老祖”,《太上老君历世应化图说》第二化内容指出,鸿元乃老君所化:“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体任自然。自然者,道也。强为之容即老君。以虚无为道,灵元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于空洞寥落之外,莽荡玄虚之中,寂寞无里,不可称量。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兹而生。八表穷窿,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挺于空洞,浮游幽虚。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

这似乎表明鸿钧本从“莽荡玄虚”中的“道”而生,本“无形无容”,后“强为之容”才得以降临太初之时。那么,莽荡玄虚中的道又是什么?

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谓之道。换而言之,宇宙中一切物质之所以存在并且运行,都是由冥冥之中的道决定的。小至亚原子结构,大到恒星、星系,其所有的结构和运行法则,都是由这冥冥中的道决定的。包括我们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身体构造、细胞结构、分子原子构成等等,也都是由这道决定的。

我更喜欢将这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称之为信息态宇宙,或宇宙信息场。那么上面这段话可理解为,物质态宇宙依赖于信息态宇宙而存在,它的结构和运行的所有法则都包含在信息态宇宙中。信息态宇宙无形无质,也不能为任何仪器所检测,但它却客观存在,包含了宇宙创生以来的一切知识,决定宇宙中的一切演变。这个信息态宇宙的说法并不是我的创造,而是科学界提出的概念,比如在《中国航空报》科学前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歌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真空能的物理本质》,其中就提到信息态宇宙的概念。

“物质态宇宙形成前的宇宙,是信息态宇宙。信息,是物质态宇宙形成之前的宇宙态,在信息态空间中充满对称空间的六维影像。影像是信息构成和传输的最基本要素,宇宙间的一切信息,如文字、符号、图形、音响,都能以影像的形式予以表达。信息空间为虚量空间,信息影像是虚量影像;在信息空间中,没有时间概念,没有物质质量,也没有温度测试量。但是,信息空间含有信息态能量。”

“信息态能量叠加聚合生成了大量的具有质量的宇宙间原初的最小粒子——单奇子。单奇子的产生意味着物质世界的产生,意味着物质世界时间进程的开始。”

这一种说法与前几年美国科学家提出的暗物质、暗能量的说法很相似,科学家指出宇宙中物质只占4%,其余96%都是无形无质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质是构成物质宇宙的骨架,新生的星云和星体都是在暗物质团中诞生,但至今为止,科学家还未能检测到暗物质的存在。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这无形无质的信息态宇宙可能指的就是暗物质,而占了宇宙大部分的暗能量可能就是真空,或者就在真空中。补充一点:“道”字的原型就是人首蛇身,这解释了“道本无形,强之为容”的含义,存在于虚空中的“道”只有借助于有容的身体,才能改造物质世界。而这个有容的身体正是蛇身,故而才了创世神的人首蛇身形象。

巧合的是,在佛教中也有类似的传说,据说在人类产生以前,有无形无质的“天人”下凡于世,他们见到地球上的物产丰富,出乎五官的贪欲,就托灵于地球生物。结果时间一长,他们的身体越来越重,就再也飞不起来了,只好留在地球上,他们就成了地球上最早的人类。前面我们通过考察多个民族的上古神话和宗教传说,得出一种猜测:最初的人类可能由一些半人半兽的“神”创造的,而这些“神”又可能由虚空中的某种信息场,附灵于动物身上而成。人类创生之初,“神”和他们的后裔,利用信息场中贮备的先进知识,教会了人类农耕、纺织、医药,以及各种社会规范。神的后裔具有沟通宇宙信息场(也称为“天界”)的能力,他们被称为巫觋。

巫觋是早期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渠道,对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上古时代有“无巫不成村”的说法。但也正因为此,据《山海经》记载,上古时期一度巫术盛行,民间都有通神能力,普通人也可直达“天界”,获取前所未有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威胁到当时的最大统治者,神的直系后裔、当时的王族首领——颛顼,所以颛顼下令禁绝民间行巫,改由国家统一祭祠天地鬼神。通过这样的宗教改革,一下子将从天界获取知识的权利收归到王族所有。

关于颛顼和这一段历史记载,古籍上记载不多,《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又据《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鳞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作为天帝的颛顼,其最大的功绩便是命重、黎“绝地天通”。原来,远古时天地相去不远,“民神杂糅”,这为蚩尤胁迫民众作乱提供了条件。为了防止这样的叛乱再度发生,颛顼就命令自己的后代把天和地隔离开,这就是“绝地天通”。《山海经?大荒西经》云:“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命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

这里所说的“绝地天通”就是禁止民间行巫,阻断普通人与天地鬼神的沟通,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垄断。

实现宗教改革以后,王族的权威被树立了起来,颛顼也成了一位威震四方的帝王。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从此以后,只有王族才有资格成为巫觋,才有资格与神沟通,也只有他们才掌握沟通天地神鬼的工具和技术,才拥有从神秘的“天界”获取的大量知识。后来,这些沟通天地神鬼的技术就发展成了一套特定的祭祠礼仪,沟通所用的工具就成了特定的礼器,根据沟通获得知识以及祭祠的礼仪,所编写的书籍就成了王族的神秘典籍,它们随着王权的更替代代相传,成为王权的象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玉石在通神方面有突出的效果,所以上古时代的礼器绝大多数是由玉石打造的,包括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周礼》称之为“六器礼天地四方”。正是这个原因,《山海经》才会如此对玉如此重视,东方也才有了神秘的玉文化,甚至到了现代,玉器仍是东方修行者和西方通灵师的最爱。

王族中负责撰写和保管神秘典籍是一项极基神圣的工作,非道德高尚、天资聪颖者不能担当。开始,这些神秘典籍只记载祭祠仪式、占卜内容,以及巫师培养的方法,后来还记载上古帝王的言行、功德。这一种记录方式在以后的几千年里一直沿行,也正是所谓史官的由来。

这些神秘典籍直接关系到“神”对人类的统治,所以作为史官,他所忠于的对象也只能是冥冥中的“天神”,而不是当时的帝王。所以,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本周。”这一方面表明周王室图书馆收藏有夏朝、商朝的图册文物,另一方面也说明携典籍投奔“有道之国”乃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也是史官的神圣职责。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周朝之前,不管有多少次的帝王更替,这些神秘典籍一直都完好无缺。

直到东周末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乱象,即与神沟通的次数与效果都已远不如前,周王朝以下的诸侯国也才渐生异心,天下出现了动荡不安的迹象。再到后来,周王子朝与王子丐相争,王子朝将这些神秘典籍和王室的礼器一起带走,从此它们便不知所踪。

神秘典籍和礼器失踪后,周敬王也曾派人向王子朝追讨过,但王子朝宁死不交,最后王子朝被周敬王杀死。周敬王下令向民间收集图书,但由于历来知识由王族垄断,民间哪有同类的典籍?而没有了这些典籍和礼器,周敬王更加没有能力沟通“天神”,他的统治地位更不能言正名顺,各诸候国更加不听号令,历史进入乱纷纷的战国时期。为了挽救末落的周王朝,孔子提出了两点政治主张,一是恢复“周礼”,二是行“仁政”。时人以有后人多不理解孔子的这两点主张,认为是迂腐之言,对于当时的政局毫无用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对于当时的周王朝而言,最缺的恰恰就是得不到认同,既得不到上天的认同,也得不到各诸侯国及普通百姓的认同。当务之急是迅速与“天神”沟通并得到其认同,这样依然可以通过先进的知识,来号令天下。

所谓恢复“周礼”,其实就是设法重新沟通上“天神”,因为“周礼”本质上就是一种祭祠仪式。而行仁政,则是在讨好“天神”,而非百姓和诸侯,从而获得“天神”的认同。

继续更新,前面我们谈到东周礼崩乐坏,特别是王子朝带着神秘典籍和礼器奔楚以后,周王朝的威信更不如前,历史从春秋时期进入了乱纷纷的战国时期。而孔子正出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提出了“恢复周礼”和行“仁政”两大政治主张,企图重新沟通“天界”,重建人界的秩序和伦理,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诸侯采纳他的建议,连老子也觉得他这样做是毫无用处的。

孔子毕竟是一代圣人,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在游说无效的情况下,他重新整理并编订了许多散落到民间的皇家秘籍,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修订出了六经,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周易》《春秋》。这六经不仅仅是儒家的根本经典,也是诸家百子的根本经典,它们两两一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导向。

其中,《诗》《书》组合主要受体是普通百姓,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可称为“诗书存正”。《论语·为政》里有一句话,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可见,《诗经》三百首,就是要教导人们要想该好的念头,做善的事情,而不能想邪念、做邪事。《尚书》的大部分资料都是远古到西周初期的公文,即帝王对百姓发布的指示,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意在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规范。

《礼》《乐》组合主要针对知识的传承者,即远古的巫觋、祭祠,和后来的乐官、史官等士大夫,告诉他们如何恢复祭祠的礼仪,如何取悦于天神,以及于如何用礼乐教化人心。孔子以周公为本师,发愿恢复礼乐,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论语·子罕》所说的:“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但是,孔子所提但是的这种礼仪,因为缺乏巫觋人才培养的实质方法,注定只能是个形似实非的表面文章,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到了后来,礼乐就成了统治者维持尊卑制度的形式,和娱乐耳目的工具。

孔子认为,只有《诗》《书》《礼》《乐》都做到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士大夫,才能出来做官、既能顺应上天的旨意,又能管理好老百姓。

《易》和《春秋》则不同,它是为帝王和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写的。《春秋》为史,以史为鉴,告诉帝王应当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故《孟子·滕文公下》上说:“《春秋》,天子之事也。”《易》道阴阳,可知凶吉,是最神秘的一部典籍,其来源可能是上古时期祭祠的经验总结。据说,孔子整理《易经》后说了8个字,“洁净精微,易之教也”。大概是说读了《易经》,才知道人的心灵要时时保持宁静和清静,即要时时重返心灵世界,这样人才能睿智。孔子修订《六经》,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理那些流失在民间的古籍抄本,而这些古籍抄本很可能就是随王子朝奔楚的史官们写出来卖钱的,这在前文王红旗老师的文章中已经谈到。因为抄本上的内容散杂混乱,或者残缺不齐,孔子才不得不化大力气重新整理成书,还加上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注释。孔子的这项工作,与后世的编制《四库全书》有得一拼,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虽然有众多的弟子帮忙,从各处收集资料到整理、编注,这才化费了他十几年的时间。孔子和众弟子,化了几十年的时间周游各国,也许不只是为了游说各国诸侯,可能也为了收集民间资料的意图。

孔子周游列国图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孔子一直想进入楚国游历,等到楚昭王召请孔子,欲以书社之地封孔子,还没让孔子一行高兴一下,便因令尹子西的反对而撂浅了。

考察孔子游历的路线,和在各处停留的时间,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他的大多数时间都停留在河南境内,也就是古时所说的中原的核心地带,只有楚国境内迟迟没有机会踏入。

而当年的王子朝奔楚,据说所寓居的地方可能也正是在河南南阳一带。那么,孔子的游历的目的有无可能正是楚国的安阳呢?我想很有可能,因为孔子曾发宏愿要恢复周礼,那么王子朝所带的皇家秘密典籍,无疑正是他最想见到的东西。

孔子虽然最终没有去成楚国,但是他还是如愿收集到了不少流落到民间的秘籍抄本,这为他后来的修订《六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孔子和老子诸子百家绝大多数与河南相关,墨子为河南商丘人,韩非子是河南新郑人,商鞅是河南安阳人,惠施是河南商丘人,鬼谷子是河南鹤壁、新乡一带人,许行则是楚国江陵人。这不是偶然现象,王红旗先生认为诸子百家的兴起与王子朝所带神秘典籍的散落民间有关,我深以为然。

所以,我们要考证这些神秘典籍上的内容,也可以从诸子百家的经典上寻找答案,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修订的《六经》着手。除此之外,《山海经》和《皇帝内经》也是另外的突破口,因为我们同样有理由怀疑,它们也是从那些周王室的神秘典籍中来。 在这一些典籍中,个人认为要研究上古人类历史,可以研究《山海经》,结合世界文明史和上古神话;如果要研究神与人的关系,则可以研究《道德经》和《六经》。

曾在网络里看到一篇研究《山海经》的文章,觉得很有道理,与我之前的一些猜想不谋而合,将在下面介绍给大家。审视〈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我不觉得有多少荒谬,因为“神话是人们对过去历史的记忆”,那些神话传说或许可以帮我们揭开上古历史的迷雾,还原历史的真相。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昆仑山始终是核心,最初的神话似乎就是围绕昆仑山而展开的。按常理来说,只有人们长期生活的地方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就如从没见过海的人不会写海洋上的故事,那么这昆仑山是否就是人类最初生存的地方?如果是,它又会在哪里?

考察有记载的历史,不难发现在夏周以前,古老的中华文明应当还有一段较长的文明史。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哪怕翻遍了全中国,考古学家还是无法找到那段文明存在的证据,所谓的尧舜禹汤,难道都只是编出来的故事?如若不是,难道他们原先生活的地方并不是中国的版图内,而中华民族原本是一个迁徙过来的民族?

《山海经》古今地名考察的结果是其实就是最早的世界地图(转载,作者不详)

【人类语言文字的起源】

在上古时,人类只有一种语言,世界大同,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氏族或称部落。每个不同的氏族有着不同的分工,有专司天文,有专司地理,有的专司农耕,彼此之间没有歧视,皇族的部落之间的转换我们后人称为“禅让”。所谓黄帝活了几百岁不过是黄帝的氏族掌握皇权几百年而已,并不但指那个人,一旦分清了这个道理,你再看看是不是上古的脉络开始分清了。

《圣经》中记载,上古的人类为了为了上到“天”,建造史前巨观“通天塔”,但通天塔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未造好便倒塌了,于是参加建造的各个氏族之间相互埋怨,诋毁,互不信任,不欢而散,氏族之间的隔阂造成互相之间的不向往来,语音便产生了变异,渐渐的连语义也发生了变化,记录的符号也变得越来越不一致了。

而在中央帝国,皇族使用的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傲慢的皇族将他们的旨意传达给信使,信使再口头转告臣民以及下属的氏族,而那些地处遥远的氏族将听到的口头旨意以简单的十多个语音符号记录下来,这便是拼音字母的由来。

轩辕皇帝的封地在轩辕之丘,也就是现今的欧洲的匈牙利,公元前3633年,黄帝的氏族在涿鹿击败了炎帝的氏族,夺得了中央帝国的皇权。公元前3627年,黄帝的氏族执掌天下。黄帝发现炎帝氏族地的文字与己有差异,便命苍诘参照两族地的文字做了修改,造出了新的文字,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汉字前身。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很感谢古人使用的汉字,使我们比较能够看懂古文,而现代的英国人则连莎士比亚的原文都看不懂,我一直认为汉字是上古中央帝国用的,而拼音字母则是四夷用的,没有文字只有语音。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具有“民族自大狂”症,只是对上古文化的一种研究,我一向认为民族之间互相平等,只有人数的多少,而没有人性的贵贱。

民族如此,而人于人之间也是一样。

写了这一段,我发现建造“通天塔”是人类分裂的起因,究竟为何要建造?因何倒塌?仅仅只是想“通天”?什么“天”

“天”有些观点认为是外星生命,而人类是他们基因调和的结果,或许吧。我认为人的生命的来源是有疑问的,进化论的解释目前暂时难以信服,这是题外话,不予置评!

【昆仑何在】

在中国人的心中,昆仑一直是个神圣的地方,昆仑往往被当成民族的象征。那么,上古时的昆仑是不是现在的昆仑山呢?回答当然不是,古代的昆仑并不是现在的昆仑山或喀拉昆仑山(黑昆仑)。

《大荒西经》中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也类似狮身人面像?)。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西海当时为地中海,西海之南,也就是在地中海南方。

流沙当指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沙海的古音),流沙之滨,在撒哈拉大沙漠边沿。

赤水为红海,上古时旁有国家名阿卡德(阿卡德,就是红的意思)。

黑水指青尼罗河。

弱水之渊,指东非大裂谷

河湖海环绕,其四面有维多利亚湖,尼罗河,红海,印度洋。

炎火之山即乞力马扎罗山。

从地理位置看只有位于非洲的肯尼亚以及埃塞额比亚一带符合条件,昆读音就是肯,仑指land也就是陆地,和尼亚同意。

西王母即西方称的示巴女王,西王母拜见过西巡的穆天子(即周穆王),而示巴女王也去觐见过所罗门,指的就是同一个事。近代埃塞额比亚最后的皇帝还自称是所罗门与示巴女王的血脉。(注:特意考察过周穆王与所罗门王的经历和政治,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以后有空再谈)

东非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是应该有它一定的道理的。

注:此图为禹和启年代的世界地图,图中昆仑山即不周山位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一带。此图也可参考下面一张山海图,该图中的中央大陆应当是亚、欧、非大陆,中原即现在的河南一带。

【禹和启的年代】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公元前2146年至公元前2137年,鲧治洪水,不成功后被杀.

鲧的氏族分工是专门负责治理江河水利的,鲧之子为禹,禹之子为启.鲧被处死后,禹再度被舜任命治水.公元前2086年--公元前2084和公元前2076年--公元前2067年,禹经过的努力治水,水患方平.

《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白马即现在的巴尔干半岛,鲧的封地就在巴尔干的夏(希腊).

希腊南方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的克里特即为启的古代读音,岛上的米诺斯文明的米诺斯即是禹的古音.

伏羲氏时,埃及为居南的南岳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就是共工据有上埃及.

后祝融氏族迁往埃及,获得共工之位,占据整个埃及.原共工之臣相柳臣服于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为鹰图腾,下埃及为蛇图腾.

由于祝融氏征战埃及,埃及当时原有的最高统治阶层崩溃,诸侯各自为政,产生了一个*乱时期,西方史学称为"第一中间时期"(公元前2270年--公元前2060年).

后来,在大夏(希腊)的禹为了报复在埃及的祝融氏族杀父之仇,借口以埃及的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肆意毁坏河道为名,跨海征战埃及,杀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了金字塔.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武王伐纣."

鲧之死是禹和启篡夺中央帝国政权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报复,也因为那个时代的他们已经看到了权利的作用,当然后来禹和启的势力强大也是一个原因.

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的消失实际上是由于禹和启举族东迁造成的(去做中央帝国的君主族群了.),加上后来的火山爆发(距今3500年前)造成的海啸将旧址破坏贻尽而消失,直至近代被人发现挖掘,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

公元前2070年,禹和启取得了中央帝国政权后,以家族的领地夏(希腊)的名字建立了王朝,史称夏朝,禹之子启终止了从上古沿袭下来的禅让制度,父传子承的君主制度一直延续到大清国的灭亡!

另:所谓的炎帝黄帝并不是单指某一个具体个人,而是指他所承袭的中央帝国王位总称,伏羲也是如此,没有谁能够活上几百上千年来统治中央帝国的,只能是一个族群中的数十代人做了黄帝、少昊或者是颛顼.

从夏开始,中国帝王的传承终于有了名字的记载,而尧舜禹以前还是一片模糊,只知道黄帝朝600年,谁承谁没有记载,笼统称作黄帝. 注:据考证,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时间约是公元前2500年,这个时间对于古埃及来说是个很神奇的时间,因为科技似乎在短时间内突然大踏步前进了。非但造出了数学、天文水平极高的金字塔,木乃伊技术也从原先的只能保存几十上百年,突然进步到能保存几千年了。因而,学者们估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一定发生某件重大的事件。值得关注的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恰好是中国上古帝王颛顼当政的时候,他最重要的功绩就是禁绝民间行巫,将各地的巫觋集中起来祭祠,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罕见的大巫,具有很强的沟通天神的能力。颛顼在位期间,社会大治,他的威信更遍及四方。所以,我怀疑这胡夫金字塔可能就是颛顼造的,这也与神话中的颛顼杀共工、筑共工之间的记录相符。【狮身人面像】

一提起埃及,大家都会想到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那么狮身人面像究竟是谁的造像呢?

《海外北经》: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台(共工之台)之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这就是狮身人面像,似乎更应该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对。古埃及人似乎更喜欢蛇一些。下埃及的图腾就是蛇。蛇身,人面,披发,在共工之台侧,应为共工之造像。

上古留下的伏羲女娲图都为蛇身人面,看来上古人类更喜欢用这样来描绘部落的首领。

狮身人面像在西方又称“司芬克斯”,而上古时,共工氏族的社会分工就有“司分”之职。

狮身人面像应为共工的造像,具体是哪一任共工,我无法知道,因为我不清楚历代共工的传承,我想也不会有人知道的。

【金字塔的建造】

《海外北经》: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以上为最早的埃及金字塔的文献记载,有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以及共工之台,证明金字塔为众帝之台,非一般寻常建筑。台四方,正是金字塔的形状。

伏羲氏时,埃及为居南的南岳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就是共工据有上埃及。后祝融氏族迁往埃及,获得共工之位,占据整个埃及,共工之臣相柳臣服于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为鹰图腾,下埃及为蛇图腾。

大禹征战埃及,杀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

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金字塔,由此可见,金字塔的石块用的是类似水泥的物质浇制,并非天然的石头所制成。现在的考古发现也已证明这一点。

但金字塔并非大禹初建,在此以前已有共工之台。台(共工之台)之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就是狮身人面像,似乎更应该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对。

再看地理位置,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昆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现在的肯尼亚(东非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应该有它一定的道理),柔利,现在的尼日尔以及尼日利亚一带,古埃及比现代埃及大的多,范围涉及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地理位置正处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古代埃及】

伏羲氏时,埃及为居南的南岳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就是共工据有上埃及。

后祝融氏族迁往埃及,获得共工之位,占据整个埃及,原共工之臣相柳臣服于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

由于祝融氏征战埃及,埃及当时原有的最高统治阶层崩溃,诸侯各自为政,产生了一个*乱时期,西方史学称为“第一中间时期”(公元前2270年-公元前2060年)。

后来,在大夏(希腊)的禹跨海征战埃及,杀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结束了第一中间期,埃及恢复了统一的管理秩序。

【附: 】

公元前1785年-公元前1580年,史称“第二中间时期”,古埃及自称受到‘来自亚洲的的喜克索人的侵略,驾着战车作战的喜克索人击溃了埃及的军队,很快的便征服了整个埃及。

后来,埃及人学习并采用喜克索人的作战技术和武器,在公元前1570年将喜克索人逐出了国境,随后四处征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埃及帝国,这是埃及历史上的全盛期。

来自亚洲的的喜克索人,就是《大荒西经》中的西周之国,在两河流域。需要注意的是,此西周之国并不是周平王东迁之前的西周,但都是后稷的氏族。

西周之国与现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有着关系,后稷的生母为有邰氏女曰姜原,也就是说他的母亲家族为炎帝氏族的有邰氏,我将另有文章叙述。

古埃及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古王朝时期 ( 公元前2613-2160),中王朝时期 (公元前2040-1750)以及新王朝时期( 公元前1550-1086 )。

法老时代是埃及的全盛期,但随着内乱外患来袭,埃及势力逐渐式微。后期的埃及遭逢了来自利比亚,亚述,努比亚,波斯以及希腊等民族的侵略,到了公元前30年埃及遭罗马帝国所吞,法老时代至此正式宣告结束。【古代希腊】

希腊上古称大夏,我国上古时也有夏朝,禹之子启即为夏朝的创建者。

那么启为何将他的王朝定为夏呢?因为启的封地就在希腊,启将他的封地的名称沿用至他建立的王朝,夏的读音就是希腊。当然现在的希腊并不是古希腊。

颛顼产伯鲧,居于大穆之阳。大穆即现在的多瑙河。

《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白马即现在的巴尔干半岛,鲧的封地就在巴尔干,大穆之阳即为希腊之所在。

鲧之子为禹,禹之子为启。公元前2146年至公元前2137年时鲧治洪水,不成功后被杀,估计禹的氏族专门负责治理江河,于是禹再度被任命治水。经过的努力后水患方平。

鲧之死也是启篡夺中央帝国政权的原因之一,当然势力强大也是一个原因。

希腊南方海中的克里特岛的克里特即为启的古代读音,岛上的米诺斯文明的米诺斯即是禹的古音,禹的名字叫作文命。

禹后来因为相柳肆意毁坏河道,率领军队征战埃及。在埃及杀共工之臣相柳(法老的古音),筑金字塔(众帝之台),名声大噪,势力壮大,权倾一方。

米诺斯文明的消失实际上是由于启举族东迁造成的(他要去做皇帝了嘛),加上后来的火山爆发造成海啸将旧址破坏贻尽而消失,直至近代被人发现挖掘,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

启夺权后终止了从上古沿袭下来的“禅让”制度,父传子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大清国的灭亡!

【俄罗斯与南斯拉夫的渊源 】

在北约空袭科索沃以及南斯拉夫联盟时,米洛舍维奇曾经宣布南斯拉夫加入俄罗斯联邦。当时就有许多人以为南斯拉夫是为了找一个坚强的后盾,才想并入俄罗斯联邦,其实不然,事实上这里面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

《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呜生岁十有二。

《大荒北经》: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后土为句龙氏(勾龙氏),管理北方土地,句龙氏后来在春秋时又称皋落氏,清代称罗刹国,现译为俄罗斯,从古到今一直在中国北方。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两个同为炎帝氏族,赤狄别种。后土又生噎呜,噎呜就是末代炎帝榆罔,榆罔被黄帝打败后,中央政权也被夺走,上古最伟大的英雄蚩尤也是共工之子,他先被黄帝任命为少昊,蚩尤不干,后又被任命为风后,蚩尤还是不干,坚决要谋反,并带领氏族与黄帝氏族作战,兵败后逃至美洲大陆,又被黄帝派遣雨师应龙追至凶犁之谷杀死,而后他的同族兄弟信的儿子夸父也被杀。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凶犁应该处在南美洲的东北角,即现在的苏里南(荷兰球员古利特的家乡,我忘了里杰卡尔德是哪里人了?)。

这也可以解释中美洲的玛雅人的图腾为蛇图腾和虎图腾的原因,因为蚩尤和夸父所属的共工虽是鬼方,实际上是由南方祝融来掌握的,祝融是兽方,下有蛇方,虎方,鹰方等等。玛雅人信奉的神为雨神,应为雨师应龙。而中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部为蚩尤和夸父的遗族。有关玛雅我以后有空写一些。

句龙氏就是俄罗斯,夸父即斯拉夫。

因此,南斯拉夫与俄罗斯起源同一个种族,同是炎帝子孙,同为赤狄别种,所以科索沃问题发生后,南斯拉夫要求并入俄罗斯联帮,也就不奇怪了。

【两河流域文明】

在西方的历史中,一致认定现在文明最早的中心是苏美尔,大约为公元前3500,位于中东伊拉克南部由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古称“美索不达米亚”。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美)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说:“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当然奇怪了,因为他们是来自东方的蜀人。

黄帝氏族自公元前3627年左右从炎帝氏族手中夺取中央帝国的皇权后,地处广汉平原的蜀人便被西迁往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蜀人氏族应该是炎帝族群的分支。

蜀人也就是苏美尔人,这个蜀人与三星堆的蜀人为同一氏族,只不过西迁的苏美尔人更早的多。

《旧约全书》中称苏美尔为“希纳”(land of shinar),很明白就是“夏”。

后来因为两河流域发生了长达70年的干旱,辉煌文明被毁灭了。

郭沫若先生曾经考证巴比伦的古十二岁名即中国古代的黄道周天之十二宫,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所罗门王与周穆王】

古籍《穆天子》中载在西周时(周平王东迁前的周,非早前的西周之国),周穆王西巡,在耶路撒冷接见西王母

旧约全书中记载为所罗门见示巴女王,《古兰经》记为苏来曼见示巴女王,实际上都是记载一件事。

周穆王名叫满,全名叫周穆满,上古读音与所罗门。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示就是西,巴是方的古音,示巴女王也就是西方女王。所统治的国家在也门一带,在昆仑虚北,正处在埃塞额比亚的北面。

直至近代,埃塞额比亚的海拉西一世皇帝还自称系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血脉。

周穆王西巡的时间为公元前980年左右,他尚未做皇帝,而所罗门在位的时间为公元前960年-930年,时间上也是一致的,可以肯定周穆王就是所罗门王了。那么所谓所罗门王的宝藏就应该在中国。

这么看来中国人与以色列人有渊源了?确实如此,我有空会写出来。【山海图说】

《山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成书的年代不详,作者也不详,鲁迅先生认为是上古之巫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说法不免有其片面性。

在研究《山海经》前,应先了解一些知识。

《山海经》古时称为《山海图》。从名称上来看,应有图,而今不存,从全书来看,更象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标满了各方的地理,物产,氏族,历史演变以及风土人情。

从时代上看,书中多记载有某地产金,某地产玉,成书年代应为青铜时代。

而书中的所记的方位与现今有一些差距,因为当时地球的倾斜角度要小,北极点应在今天的格陵兰一带,即今日的北磁极附近。

在3600-6000年前,不知因出了什么原因,估计是一颗巨大的太阳系外星球从地球的近旁擦过,使地球的极点移到了现在的位置,相应的地理方位也发生了偏转,古人惊恐的发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赤道也相应的发生了偏移,而横亘蒙古至中欧的大草原应比现在更偏向南方。

而这颗星球与谷神座附近的行星发生了碰撞,在谷神星附近留下难以计数的碎片,于是地球上的人便看到了碰撞后的碎片,天文学家称为谷神座小行星,其中巨大燃烧着的碎片有九个,加上太阳,上古的人类称为十个太阳,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照耀着地球,光辉所到之处万物枯焦,此时应为尧这个氏族执政时期, 为《山海图》中记载后羿射日的由来。

由于过于炎热,海洋中的水份大量蒸发,所以当碎片冷却,气温下降,于是就开始下暴雨,且这几个碎片接二连三地坠入地球的海洋中,称为焦侥,冲击掀起涛天巨浪,引发全球性的大洪水,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洪水,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都是这个时代的事情。(有关上古神话传说由来的假说,我有空会专门叙述)。

关于语言,上古时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圣经》中记载,上古人类在通天塔未造好便倒掉后,语言便发生了混乱,上古时,bpmf,gkh,zcsr,jg等等,上古人类是无法分清的,也就是今天多音字的由来,如:给--贾;又如:夏--亚,亚细亚就是夏,希腊也是夏,由此看来古希腊与中国有着渊源。

根据语音,山海图中许多地名现在大都存在:

○在欧洲,北方的部族勾龙氏,又称皋落氏即今天的俄罗斯;

邻族白龙氏不要说就是白俄罗斯;

石夷也就是柘夷,独逸,即德意志,戎民即是日耳曼;

方氏为法兰西;

夸父为斯拉夫;

奄兹为英吉利,乌孙为英格兰人的祖先撒克逊人;

其邻大月氏为今天的威尔士;

大夏为希腊;

大蒙即丹麦;

羯为捷克,西落鬼戎为斯洛伐克;

黄帝曾孙黎最初的封地在无怀,后亦称吴回,即乌克兰;

白马即巴尔干(半岛),大穆之野即多瑙河流域,沃民之国为伏尔加河流域。

黄帝杀蚩尤后,封黎于祝,又称祝栗,后来也称作吴回,亦称乌桓,也就是东胡的由来,后称通古斯,通古斯大爆炸发生的地方。

○在非洲,共工之臣相柳所居的赫胥为今天的埃及,相柳即法老的另一读音,禹杀相柳,筑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为众帝之台。

共工之台即胡夫金字塔,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面冲南方,不用说就是狮身人面像,西方称为司芬克斯;

寿麻即索马里;

不周负子即莫桑比克。

○在美洲,下夷,虾夷即夏威夷;

文身国即阿留申群岛;

汉大即加拿大;

日落之处的昧谷即墨西哥;

后照后称洪札即洪都拉斯;

应龙杀蚩尤和夸父的匈犁之谷即南美的苏里南;

而古代的印加帝国即是被击败后浮海而去的人方。

○在大洋洲,日升之处的汤谷即汤加;

於菟即澳大利亚,胡余为澳大利亚的古音;

不庭胡余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合称;

不庭,又称波母地丘,为巴布亚岛,印尼称为伊里安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称为新几内亚岛,此岛在高空中看象是一只巨大的鸟,而岛上就有一处地名叫鸟头;

由于大洋洲中多是新西兰或新喀里多利亚这种地名的国家,所以无法更进一步的研究,待以后查到古地名再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