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无限荣光无限愁:图说天安门百年沧桑“变脸史”  低格周刊

无限荣光无限愁:图说天安门百年沧桑“变脸史”  低格周刊

时间:2021-02-23 12:57:53

相关推荐

无限荣光无限愁:图说天安门百年沧桑“变脸史”  低格周刊

天安门的诞生,要归功于明朝永乐大帝朱老四。他夺了侄儿的皇位后迁都北京,请来江南名匠蒯祥给自个儿规划新窝。公元14,作为皇城正门的天安门落成,那会儿叫“承天门”。二百多年后,满清人坐了江山,取“外安内和,长治久安”之意,改名为天安门。

晚清以来,天安门正式开启“城头变幻大王旗”模式。1900年8月15日凌晨,八国联军进驻北京。清朝军队在天安门前血战洋枪洋炮,身后不远,他们的皇上和太后正玩命逃出故宫侧门。

▼1900年秋,八国联军士兵的“广场到此一游照”,身后是被他们炮轰过的天安门

第二年,光绪和慈禧从西安回到帝都,开始搞“君主立宪”。可惜,傀儡皇帝+意气书生的组合实在图森破,他们的改革没能挽救大清帝国。192月12日,天安门城头,裕隆太后颁布了溥仪的退位诏书。爱新觉罗家的天安门时代,正式结束。

帝制废,民国立。可惜民国大总统没姓孙,却姓了袁。1915到19间,天安门先后见证了袁大头和张辫帅的两出复辟好戏。两年后,你们熟悉的五四运动在广场上爆发,天安门也第一次成为了中国青年追求民主自由的背景墙。

▼195月4日,天/安/门/前/游/行/的/学/生

整个北洋时期,虽然一把手天天换,北京的都城身份一直没变。因此天安门总是处于很忙的状态,先后插过袁、皖、直、奉几家的旗子。直到1928年底,军阀毕,四海一,南京取代北京成为民国政治中心(有趣吧,当年燕王朱老四从南京迁北京,如今出身江浙财阀的老蒋又迁回去了)。北京降格为北平,天安门的政治地位五百年来也首次屈了尊,门前的热闹不比往昔了。

▼1933年左右,从天安门城楼望景山,广场上花木盛而车马稀

完成南北统一后,中华民国迎来了现代化之路上的“黄金十年”。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7月的某个夜晚,卢沟桥的狮子彻夜未眠。20天后,日军进入北平。12月13日,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消息北上传来,早已归为日治的天安门上挂出了“祝南京陷落”的字牌。呜呼!巍巍天安,中华之颜,奉天承运,长治久安,今遭敌辱,摧人心肝!

南京陷落的第二天,日本推行以华治华之计,扶植几个汉奸在北平成立了临时政府。平心而论,日治的八年为北平市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基础设施就不用多说了,1941年日本学者制定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城建理论指导也是影响至今。然而,当时华北五省的百姓确实是备受欺凌的亡国奴下奴。多嘴一句:历史的魅力,正在于它从来不是绝对的。

▼1937年12月14日,天安门前被迫来参加汉奸政权“成立庆典”的市民和学生

八年抗战,艰苦卓绝。1945年8月,北平光复。天安门撤下了太阳旗和“建立东亚新秩序”的横幅,代之以护国领袖蒋介石的戎装画像和中华民国经久不变的最高国训——天下为公。12月,蒋宋夫妇千里北上,在天安门下接受了十万青年的热烈簇拥。

行文至此,低格君必须搬出老蒋接见青年后的当天日记,这强烈的画面感,这萌萌哒语气,每次读都要笑出声:

读毕,想必您眼前也浮现出老蒋那纸板儿身材被精虫上脑的青年学生热烈围堵的画面。然而,这大概是他最后一次,在北京这片土地上,感受到这种程度的风光。(咦,好像要开虐了)

▼进入新时代前,我们再看一眼1946年冬天安门上的老蒋画像和“天下为公”吧

历史不会给任何人留假期。内战的三年如电光石火,1948年底,平津战役打响。转过年来,1949年1月31日,PLA进城,北平易主,天安门从此与中华民国一刀两断。饱经风雨的城楼上,第一次挂起了朱毛的画像,红墙还是那面红墙,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了。

▼1949年2月12日,天安门广场上的“庆祝北平解放大会”

新时代的第一页自然是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传出“兔子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经典声音,从此,天安门成为新中国政权的象征。当天,广场上举行了阅兵式,朱老总庄严检阅三军,更重要的是传达指令:迅速肃清和镇压一切反革命力量。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上的坦克部队,右下水印证明低格君的纯洁性

如今咱们已经习惯了天安门上的大头贴,其实刚建国那会儿,耄的画像也并不是天天挂在城楼上,只在每年五一十一或者其他重大庆典期间才限时展出(天天挂模式开启自文革,却并未随之结束)。必须要吐槽的是,1953年,斯大林同志去见马克思的时候,天安门前还挂过这位老大哥的画像。

▼1953年3月9日,天安门前举行斯大林追悼大会,北京市各界儿童向“伟大父亲”斯大林遗像行礼志哀。哎,北冥有爹,其名为俄,俄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建国初期的新政权在各方面都还保持着老一辈GCD人朴实亲民的画风,而那时的天安门广场也真正属于人民:自由参观,开放游行,经常举办市民活动。插播一则低格君家老爷子的亲情爆料:刚解放那会儿北京还没驾校,他们学校机械系的一个老工程师开着大吉普在天安门广场上练车......练...车...

▼约为1957年,一个小贩坐在广场上卖萝卜,身后的城楼上并木有大家熟悉的大头贴

三个五年计划过去了,天安门迎来了无数群众热情淳朴的合影脸孔,也见证着一个新生政权从百废待兴到蒸蒸日上,然后陡然滑向悬崖。1966年5月,文革爆发。对于这一PART低格君不想也无需多言,从此天安门广场不再属于正常世界,它只属于伟大领袖,和被塑造出来的“人民”。

▼1966年8月18日,耄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一图流带过那些疯狂岁月吧

天朝的大脑持续抽疯十年,跟老毛子离了婚,转而跟西方相亲。70年代初美帝和法国总统连续访华,一批西方艺术家也屁颠屁颠儿地来到了令他们既费解又好奇的红色腹地,对着天安门上的妖魔鬼怪和门下的芸芸众生拧开镜头。感谢上帝,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大量文革彩图和影像,基本都是这帮洋鬼子的多事之作。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在天安门前拍摄纪录片《中国》,这部作品被《人民日报》痛批为“一个严重的反华事件,对中国人民的猖狂挑衅”

▼1973年9月,法国总统皮蓬杜访华,随行摄影师布鲁诺·巴比拍下了天安门列队前欢迎的少女,在那个蓝灰绿军装把持全民审美的年代里,她们的花裙子无愧于绝杀一击

文革时代天安门前的最后一出大戏,发生在1976年清明节。年初,心力交瘁的周恩来同志,去了。四月伊始,悲愤的群众占领了广场,写下成千上万的革命诗词哀悼他们的好总理,发泄对时局的不满(低格君家里现在还有一本儿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天安门诗抄》)。笔尖永远比刀尖有力,因为它的背后,是人心。

半年后,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清了君侧。十年浩劫,至此梦醒。一个月,前伟大领袖撒手人寰的痛苦尚未消除,一时间举国悲欣交集。天安门上的耄像挂着黑纱,广场上再次聚集了欢庆胜利的人群,然而他们的表情似乎并不完全是快乐,还带着劫后余生的木讷和疲惫。

▼1976年10月7日,在天安门广场自发游行欢庆四人帮被粉碎的群众

耄去世一年后,在城楼前自己画像的温柔注视之下,躺进了广场上的水晶棺里。不久,小平同志开始拨乱反正,带着抽疯了十年的中国走上出院之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簇拥着“小平您好”的横幅,从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前呼啸而过。这座广场重新属于它的人民,80年代后,中外游客每日络绎不绝。

▼1985年,法国女演员卡米耶在天安门广场拍照,她身后的中国游客们衣袂飘然,脸上泛着轻松的笑意

80年代的中国,有人说,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不再被政治绑架的人们偷偷地舒了一口气,接下来就是要找回丢失多年的精神生活。老邓爷爷的圈圈在南海一个一个画起,小邓姑娘的甜歌滋润着一颗一颗久旱的心灵。对“美”的呼唤和追求就像严霜后的春笋,稚嫩,羞怯,却蓬勃。人们的衣装逐渐亮丽,表情逐渐生动,从身体到精神,都在渴望着多样性的美与自由。

▼1986年,金水桥上举行时装表演,天了噜,80年代究竟是个怎样的谜之时代?

90年代至今,天安门又经历过两次大修级别的“美容”,这座历经六百多年战火沧桑的城门如今巍然依旧,少了几分与民同乐的古朴,多了一派金碧辉煌的森严。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远去,但“在天安门前留个影”依然是广大国人心中的夙愿和来北京旅游的必备项目。在娱乐精神愈加丰富的今天,广场上威武挺拔的兵哥哥们也成了游客的合影对象。

▼4月,一位头戴熊猫帽子的老外摆出站岗POSE,和执勤中的国旗班合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