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专业14篇)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专业14篇)

时间:2020-05-31 02:58:14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专业14篇)

总结是一个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找准总结的重点和关键,避免过于笼统或局限。以上范文只是供参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一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不是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不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所以,教师的`主动性不是主要放在设计课程上,而是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学生,忽视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培根语),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学习方法从大范围上来讲是学习艺术,也可以归结为学习科学的范畴。而本文仅就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获得营养。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那么,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质疑是学习方法的深入。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在朗读基础上的深入。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1][2]。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二

高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培养与形成的关键。语文阅读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提取运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值得高中语文教师去研究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过分注重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高低,一味地进行阅读技巧及课文“知识点”的讲授,沿用单一、机械地“灌输式”教学套路,对创新教学模式开发与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

其二,忽视学生兴趣培养。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是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成熟的有机个体。教师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阅读体验和感受,对学生的个性化观念及思维方式缺乏科学引导和必要重视,导致学生将语文阅读视为一项学习任务,而非自主感悟、自主提升、自主品鉴的文学体验过程。

其三,教学评价反馈匮乏。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部分语文教师忽视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过程中导向、调节和激励的作用,单纯着眼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导致相关的教学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不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瓶颈,不利于教师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师陈旧教学观念。

教师思想观念的合理化转变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教师准确定位和合理转换自身的心理角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将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与教师分享,从而形成文学情感共鸣。

其次,语文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应局限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更应注重延伸性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推介优秀的阅读文本,拓宽学生的文學视野,同时提高学生文学赏析能力和审美水平。

再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视教材文本的重要性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汲取知识的养分,尽量多阅览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及认知学方面的书籍,开发和创设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从而丰富语文阅读课堂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最后,语文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在阅读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思想性。

(二)注重教材深度开发,有机渗透语文阅读策略。

教材是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基础性、阶段性等特征的纲要性学习文本,是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和内化阅读技巧、要领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应潜心研读教材文本,在必要的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悬念,有效启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和剖析,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的有机渗透,主要体现在将教材内容的学习与阅读方式有机结合,分析如下:语文教材一般分为三个不同类别:经典型文本、一般性文本和辅助性文本。阅读方式主要有:泛读、略读、精读三种。对于经典型文本,语文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反复推敲和探究,细化到每个语段,甚至关键性字、词、句,强调阅读的精细程度,并要求学生以此为范,掌握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流露,行文脉络的合理化布局等等;对于一般性文本,学生可以略读,掌握大致内容,赏析优美的语句,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即可;对于辅助性阅读文本,教师可以采用辅助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关内容的参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最佳学习动机。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可和重视,在提升学生阅读学习能力方面大有裨益,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阅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最佳学习动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上课,为学生呈现有关“月色美景”的微课视频片段,学生津津乐道地赏析视频,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阅读内容的导入;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并配合优美、舒缓的音乐进行情境氛围的烘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思考,如: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有些什么特点?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围绕教师的问题积极思考,相互探讨,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自然提高。

结语。

总之,致力于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感兴趣的鲜活阅读素材导入作为有效切入点,将学生自主阅读意识,良好阅读习惯形成和正确阅读思维方式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实践的落脚点。不断探究、不断发掘、不断创新与反思,不断开拓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高伟红,艾新文.高中语文微课的设计与开发——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05)。

[2]王殿宇.教材整合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微课的应用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10)。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三

在我们的感觉中语文应该是充满了诗意的一门学科,她应该是人们快乐与哀伤时与心灵对话的文字精灵,应该是能抚慰人的内心的一门学科,然而非常可悲的是现在有很多学生提起语文就头疼,更令人痛心的是甚至有些学生把语文列入了最讨厌的一门学科的行列。这不能不让让我这个语文老师痛心,然而痛心之余我静心分析了“悲剧”形成的原因。

第一 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应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但迫于升学率压力又不得不顾忌分数和升学率,去抠“知识点”,让学生埋头于题海之中,研究试题规律。而不能花费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

第二 教师不能放心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做语文学习主角。虽然现在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学生参与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却不能放心不敢放手,这样本应学生唱主角的课堂,仍然是教师“展示”的舞台,学生的参与还远远不够,效果也就与理想中的状态相差甚远。

鉴于以上思考笔者尝试以下方法以求为语文课松绑,让语文“活起来”

首先想尽方法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我非常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注重文本挖掘更注意文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一 挖掘文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不仅“吃透”文本更注重从文本中找其与社会的切入点。比如在讲到《论语》及孟子的作品时就鼓励学生通过课文及其对“孔孟”的了解儒家思想讨论其在奥运会中体现甚至讨论其思想对现代社会建设的影响。讲《触触龙说赵太后》时就让学生结合所知探讨现代社会公关技巧与古代社会相通之处。这样不仅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第二、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其实语文学习的落脚点就是生活,语文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教会人们好好的生活,而语文的学习亦在生活之中,大到国家大事小至身边的一草一木的变化:这就是我们说的生活之中处处是语文。所以我鼓励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也提倡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还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其次、大胆放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感兴趣不愿参与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头来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而要让学生参与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面广,接受能力强,因此老师再想用传统方式家长权威式思想“控制”学生已经不可能了。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老师之间不仅是平等,他们可以互相交、流对人生对理想看法,甚至可以因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而事实证明这种像朋友,如兄弟姐妹的师生关系更能使老师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亲其师信其道”在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不仅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还非常乐于与老师沟通交流,在师生思想交流中更利于教学相长。记得刚毕业时,我为了镇住学生常常摆出一种威不可侵的.姿态,学生确实被镇住了,可是我明显的感觉到在“威严”护驾的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有累的感觉,更不用谈什么享受课堂了。吸取教训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大胆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慢慢的学生敢和我亲近了,课堂也慢慢活跃起来了,而学生的成绩也以我一样不到的速度进步着。

第二 多鼓励、多表扬学生。 高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因而教师应大胆拿起表扬的武器。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成绩不太好,平时不善言谈,但有一天早上他忽然找到我说要去校园广播站竞选广播员。我听后很自然的觉得有点好笑,但看他严肃的样子,就问他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没有。他很高兴就说想让我听听他的主持,然后他就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一句话: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请全体师生肃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升国旗,奏国歌。原来他竞选的就是升旗仪式的主持人,虽然只有一句台词可是他却那么认真。我忽然觉得应该做些什么,于是就表扬他说得很好并且鼓励他在全班学生面前又试了几遍,结果赢得了同学们的鼓励的掌声。从此,他慢慢有了自信心,和同学们在一起话也多了,而且成绩也提高了。有时一句鼓励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许就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第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我们都知道,但是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它应用于教学中。在传达知识时,我尽量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讲语病知识就挑他们易犯而不自知的;讲古诗就尽量创造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体悟。抓住学生的心,然后大胆的放开他们的手,放飞他们的思绪,让他们选取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语文。比如讲《陈情表》,我就把李密的处境介绍给他们之后让他们思考如果是他们这封辞职信该怎么写,之后让他们畅所欲言,最后再让他们对照他们与李密的不同。这样,他们觉得这些事与自己有很大的联系学习起来劲头也就大了。

教学是一门的艺术,需要不止的研究与探索。由于笔者非常年轻,教学理论与经验都不甚丰富,以上这些浅陋的见解对语文教学来说还远远不够,但我相信本着学习的心,努力探索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四

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应各司其职。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教”好学生。“教”好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活动,运用最佳阅读方法,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抓线索。

阅读应是个体与文本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是个体的创造性体验。如何体验和感受文本,那就需要学生在抓住文章的线索时与文本进行透彻的对话。线索,是文章布局谋篇核心,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要按照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及思想内容。文章的线索不是单一的,由诸多因素决定文章的内容,写作特点以及风格等。文章的线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的以一物为线索等使文脉清晰,层次分明,读了一目了然,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密的联结起来。如《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为线索,以礼赞为中心,始终不离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赞美的原因―不平凡。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开篇破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有力,礼赞之情初见端倪。又如《故乡》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认真揣摩,深入理解内容,是阅读的重要方法。

二、抓主要。

[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五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不是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不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所以,教师的主动性不是主要放在设计课程上,而是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学生,忽视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培根语),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学习方法从大范围上来讲是学习艺术,也可以归结为学习科学的范畴。而本文仅就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获得营养。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那么,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质疑是学习方法的深入。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在朗读基础上的深入。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质疑的方法有求异质疑法,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的方法,发散质疑法,即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方法和添加质疑法,即对某人某事的引申、补充的提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或经验,运用以上质疑的方法,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以此为例子,指出善于质疑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关键。这就是教师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法。

总之,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教给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质疑,辅以教师的点拨,就能达到“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的境界,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创新是学习方法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善于创新的学习方法,是指导学习方法的目的。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往往碰到这样的矛盾: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同,但并不是不对。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语文的有些答案并非是唯一的,而学生的答案完全是合理的,怎么办?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具有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养成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21世纪的人才。

作为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强调学生不必囿于唯一的一个答案,可以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各抒己见呢?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总是对教参给予的只有唯一答案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对于提问,也总是运用“你喜欢哪句话”、“你欣赏哪一段”、“你对哪个人物感兴趣”等方式来提问,暗示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答案,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同时,对学生反复强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顾忌别人的看法。

总之,指导学生以创造为目的的学习方法,鼓励创新,激发个性,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开发智力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仅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更着眼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有效的进行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六

新课程改革若干个年头了,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生们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师生互动充分了。然而,天马行空的讨论,天花乱坠的拓展,笑声朗朗的表演,眼花缭乱的课件播放……看似轰轰烈烈,本质却是高耗低效,完全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既失去昔日传统教学扎扎实实的基础教学,又达不到新课改注重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妙预设,精心建构。

时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脱离文本进行教学的现象相当“时髦”,“课堂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寥寥”,这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一篇文章怎样教,才能提高效率?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它要因教材而异,因学生而异。只有认真的研读具体文本,设计出符合语文学科基本规律和学生认知基本规律的教学方案,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学方案的设计极为重要。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才可能在课堂上省时省力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教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至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二是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三是了解战斗的经过,接受思想教育。在短短的一课时里完成这些内容和知识,时间紧,任务重。怎样才能把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知识的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呢?我设计了用三种表达课文内容的方法:分别用一句话或短语,一段话,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阅读感知本文,思考回答,然后让学生明确: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表述内容的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的概括报导内容,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就是新闻的“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翔实地报导内容的就是新闻的“主体”。通过这样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把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文体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由复杂变简单,从而提高了教学实效。

2力求简约,有的放矢。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去粗取精,返璞归真。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写字、说话、练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教学上既要“深入”,又要“浅出”,把繁琐复杂的阅读教学内容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课文找准切入口。

例如教学孙犁的《芦花荡》一课时,我单刀直入,紧扣老头子“三不怕”,让学生以特写镜头式地看到他过分自尊、过分自信的性格特点。《伟大的悲剧》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由于篇幅思想内涵较深,很容易弄得拖沓。教学中,我抓住“文眼”――“悲”与“伟大”,悲剧的故事为何蕴涵着伟大?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抓重点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3坚守本原,紧扣学科。

语文课就是“学语习文”。杨再隋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比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如果一味的让学生去欣赏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了解苏州园林的美景,学生当然兴趣浓厚,但偏离了重点,效果不佳。()应该把重点放在理解作者怎样向我们介绍其特征,从而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事物的特征及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等知识;教学《奇妙的克隆》时不可能把目光着眼于什么是“克隆”以及克隆的以展史,否则就成了生物课了,“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地上,语文课上就要讲“字、词、句、篇”,就要训练“听、说、读、写”。如果只是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文知识不落实,语言训练不到位,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

4精心设问,引导点拨。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是提高效率的保证。阅读教学既要防止满堂灌,也要防止满堂问,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去思考和回答很多问题。所以,提问必须要少而精,要能有效的促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完成教学目标;提问的难度要适当,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问题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和思考时间,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沉得住气,对于不能很顺利回答的问题,要予以相应的引导和点拨。必要的点拨犹如指路明灯,比如文字表达的异常处,就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看似很明显的矛盾:“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确凿”怎样理解?它们是怎样统一起来的?“似乎”表模糊,而“确凿”则十分肯定,是他记不清了,还是记得很清楚呢?这大文豪怎么回事?这样一来给学生设了一个很大的悬念,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来探求所以然了。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5开渠引水,延伸拓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更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用“活水”,“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如杨绛的《老王》一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分析课文后,我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是一群和老王一样正在苦苦挣扎的人,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明白:我们跟这些不幸的人相比,是幸运的。那么,幸运者应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无疑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把阅读教学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机会,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最有实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陈玉琨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透视课堂》陶志琼王凤邓晓芳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现代教学论学程》黄甫全王本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我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不把学生带入情境。.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但是,对那些差生的学习情况不容忽略,也要予以关爱,进行协调,对他们遇到的个别问题要进行个别解决,以此促进差生的学习进程,让全班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都能分享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研读中,我们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总之,“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的学者则认为,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检验是否“有效教学”,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了,这也是最终标准。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八

《上天的蚂蚁》这一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11单元以“努力”为主题的主体课文。文章通过描写一位巨人和一只蚂蚁对待“爬通天树”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孩子们学习蚂蚁“人小志气大”“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肯努力不放弃”的精神。懂得只要肯努力,再难的目标也能达到的道理。

在“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先讲滴水穿石的故事给学生听,让他们初步感受“努力”二字。在出示课题时,先让孩子们谈谈对“蚂蚁”的印象,出示课题后,让他们自由质疑,他们提出了许多不错的问题;“这只蚂蚁为什么要上天?”“蚂蚁借助什么上天”“蚂蚁上天了吗”“蚂蚁上天后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通过与孩子们课前谈话,自由质疑后,他们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在“角色朗读理解感悟”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孩子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白胡子爷爷、巨人、蚂蚁说的话,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指导他们朗读,组织他们进行动情投入的角色朗读,还鼓励几位孩子们尝试角色表演,这样,通过朗读、表演、人物对比,孩子们能充分地感受到巨人的胆小怕累,蚂蚁的勇敢、努力、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

在“联系生活课堂延伸”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围绕“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蚂蚁的什么精神?”“当你遇到了困难,你努力了吗?”这两个话题,组织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自由交流,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做法。因为班上有很多孩子就像“小猫钓鱼”一样,做事总是无法坚持,于是我抓住这点,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引导学生朗读《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还告诉学生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为了让童第周从小就明白坚持的重要性,让他能执着地学习和做事,特意给他题了“滴水穿石”的条幅,告诫童第周世界上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没有耐心的人。相信通过这些故事的熏陶,孩子们今后做事时,会更有耐心。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九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视频,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的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十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十一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林认养活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动物小卫士——松鼠。(教师板书:松鼠)。

你对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松鼠最爱吃松果了,(教师板书:松果)学生齐读课题。

那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的生字。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3.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句子,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练读。

例:如总。

(1)读: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2)用“如果”说一句话。

以:讲解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练写。

4.指名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练读。

例如:第二自然段的练读可以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老师读陈述的句子,学生读心里想的句子;或者学生读陈述的句子,老师读心里想的话。

4.小组之间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朗读等方式练读。

5.质疑解疑。

(1)松鼠、松果、松树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

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回答,教师引导。

6.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用朗读体现出来。

7.戴上头饰表演。(松树、松果、松鼠)。

四、复述课文。

1.教师出示提示: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

2.小组之间复述后全班交流。

五、指导书写。

“意”和“总”中“心字底的写法。

六、扩展练习。

1.师:以后这里会是怎么样的呢?

2.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

3.看看在我们学校的哪些地方栽上什么树木会让学校更加美丽?(出示校园平面示意图)。

七、布置作业。

1.把你刚才的想法在图上画出来。

2.除了松树和松鼠,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和动物?回家之后,运用各种方式调查了解。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十二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近两年,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我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不解与反思。

反思之一: 课堂教学流行的用语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主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就会发现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如: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 “你学懂了什么。”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场面热烈感人。“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 “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 ,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孰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龙源期刊网 http://

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

二、探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鉴于此,笔者认为: 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 2、 3、 4、 5、 6、 7,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 ,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力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首先抛出趣味性浓的问题: “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这些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如此引导、熏陶,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十三

“自助开放式”课堂分为两方面:“自助”和“开放”。“自助”要求孩子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简言之就是学会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孩子获得知识的渠道也应是多种多样的,这和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我在教一年级汉语拼音《b、p、m、f》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孩子感兴趣的拔萝卜、爬坡、捉迷藏、老爷爷拄拐杖图片引出四个声母的学习,通过拼读让学生将这四个声母与前面所学的六个单韵母进行比较得出发音轻短的结论。学习完b、p后,让孩子通过观察比较出两者的区别,强化孩子对这两个声母的印象。拼读完以后,我继续出示课本13页的.四幅图,让孩子们找一找这四个声母都藏在哪?这里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注释功能让孩子自己到前面来画一画,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参与的热情很高。在拼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在暑假里都学过了汉语拼音,都会读,这时老师就要少读,把读的机会让给孩子,让拼读能力强的孩子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将课堂展示的机会让给每一个孩子。对于那些拼读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要让他们站起来,大声地读出来,让其他孩子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课堂应该成为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当这还需要老师不时地鼓励和肯定,肯定每个孩子的优点,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分享篇十四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