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实用8篇)

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实用8篇)

时间:2018-07-21 21:52:37

相关推荐

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实用8篇)

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要突出重点,将重要的事项和成果放在总结的核心部分。一起来看看这些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我们写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灵感。

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篇一

67年前,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一座桥形碉堡阻滞了解放军的进攻。桥下,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巨响之中,敌人的碉堡灰飞烟灭。英雄粉身碎骨,用自己年轻的躯体,为战友们开辟出胜利的通道。

董存瑞舍身一举,定格为永恒的英雄形象。在电影《董存瑞》中,他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口号出自艺术加工,却凝练着那一辈英雄先烈为之前仆后继的信仰和理想,激励着后人一代代成长、奋进。

在董存瑞牺牲半个多世纪之后,英雄的壮举却被质疑,英雄的形象遭到恶搞。这让董存瑞当年的战友们无比痛心和愤怒,他们以古稀耄耋之年站出来,要以自己的亲见亲历,为英雄董存瑞正名。

“极有可能”?!

5月24日,董存瑞牺牲59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一桩关于他的官司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第一次开庭。这桩官司,就是舆论热度持续了数年的“董存瑞名誉权案”。

官司缘起于一本电影杂志的文章《〈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文中,电影《董存瑞》的导演回顾了电影的创作过程。在谈到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时,这篇文章写道:

“在真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谁也没有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经年的战争岁月,为国捐躯的壮烈事迹何止千万!董存瑞无疑只是其中伟大却又平凡的一例。”

在字面上,和被告律师在庭审中的辩护理由一样,“没有否认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事实”,但是字里行间,这篇文章却给了人们另一个想象空间:因为“谁也没有亲眼看见”,所以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碉堡这个关键事实“完全”是“推测”出来的,而且只是“极有可能”。

后来在一家电视台制作的老电影纪录片中,这位导演又亲口说出了同样的表述。

出自电影《董存瑞》导演之口的“推测说”一时间传播甚广,让很多人信以为真,更有甚者,以此认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创作”出来的,这个壮举是虚构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实际上,早在1996年,也是这位导演,也是这本杂志,就在另一篇文章里表述过同样的“推测说”。只是当时那篇文章并未引起人们注意。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不良信息也在迅猛扩大着影响,与之相伴相生的是网络恶搞之风。有人也把董存瑞当成恶搞对象,丧失底线地加以胡编乱造,像什么“炸药包两面都有胶”的恶趣味段子、“董存瑞手托巨大结石”的医疗广告等等,英雄的形象面目全非。

董存瑞被质疑、被恶搞,激怒了他的老战友们。这些和董存瑞一起参加解放隆化战斗、亲眼见证了董存瑞壮举的老兵,纷纷撰文批驳。

网络恶搞之风也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弹,众多媒体刊文加以抨击。当时的网络调查显示,八成网友对质疑董存瑞表示强烈反感。然而,恶搞英雄的段子还是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上传播。

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和弟弟董存金一纸诉状,将电影《董存瑞》的导演和电影杂志社告上了法庭。

按照名誉权案诉讼身份的要求,法庭上的原告方只有董存梅和董存金,实际上,提出诉讼要求的队伍相当庞大,除了董存瑞的亲属,还有河北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和董存瑞的老战友们,以及一大批以“存瑞”命名的单位。

一位当时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是这个原告团体的“总联络人”。他就是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原主任吕小山。

吕小山在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三十余年,1996年就已经退休。今年已经80岁的他,依然是隆化董存瑞精神研究会研究员,工作不止。

吕小山说自己与董存瑞“相伴半个多世纪”,一直在宣传董存瑞,没想到退休后,倒打了两场关于董存瑞的官司,在宣传董存瑞之外,还要“保卫董存瑞”,这让他感到有些心酸。

第一场官司他是被告。因为考证批驳了一个冒任的董存瑞班长,吕小山被那人告了。那个人家里生活困苦,想借英雄之名得到关注、谋些好处,这个官司吕小山并没有很在意。但是近些年,一些关于董存瑞的流言、恶搞,从借英雄之名牟利转向了否认英雄、亵渎英雄,让吕小山“忍无可忍”,于是有了第二起官司,也就是“董存瑞名誉权案”。原告方的律师是他当教师时的学生,不计费用代理了这起官司。

吕小山说,电影《董存瑞》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导演拍出了经典,让董存瑞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对宣传董存瑞应该记首功。但是到了晚年,他为什么会抛出“推测说”?他的依据又是什么?吕小山难以理解:“也许只是为了说明他在电影中的艺术创造吧。”

“电影为了艺术效果可以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推测说’完全不符合事实,是导演的另一种虚构。”别的不说,仅“谁也没有看见”这一点,吕小山就曾经访问过二十多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见证人。

惜乎,就在董存瑞名誉权风波乍起的前一年,最重要的历史见证人郅顺义逝世。

很多人知道郅顺义,因为当年是他和董存瑞一起去执行的爆破任务,他负责投弹掩护。实际上,郅顺义被军委命名为全国战斗英雄,主要是依据他自己的战功。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立过12次战功。这位战斗英雄生前做过近千场报告,却从不提自己的功勋,说的都是董存瑞。

时间无情地流逝。郅顺义逝世后,熟悉、了解董存瑞的战友已为数不多,见证他牺牲一幕的就更少了。当董存瑞的事迹被质疑、被恶搞之时,这些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站了出来,捍卫自己的战友。

在吕小山的协助下,记者找到了已经87岁的程抟九。解放隆化的战斗中,程抟九就在董存瑞所在连队,亲眼目睹了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那一刻。

“小黑子”

在大连的一家干休所,记者见到了从解放军某部师副政委职上离休的程抟九。

该师即为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现为沈阳军区炮兵某旅。这支传承着英雄血脉的部队曾诞生过121位战斗英雄,热血铸就辉煌战史,董存瑞是部队官兵最引以为豪的军魂。

在这个干休所里,曾经住过20多位与董存瑞有直接接触的战友,其中包括董存瑞参军时的连长王万发、一起执行爆破任务的郅顺义。

,王万发和郅顺义都已经去世。但是,解放隆化时董存瑞部队的营教导员宋兆田、与董存瑞连队一起进攻的师政治部干事程抟九还健在,他们也亲眼目睹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一幕。看到有人说董存瑞是“推测”出来的,“肺都气炸了!”

董存瑞牺牲时,程抟九在他身后不足百米处,是郅顺义之外距离董存瑞最近的人。

解放隆化的部队是当年第四野战军11纵队,程抟九时任32师政治部宣传干事。战前一周,程抟九分到96团下一线连队参战——战时干部下派一级参战是我军传统,团到营、营到连,程抟九这样的政工干部,则直接下派到连队。

程抟九和二营教导员宋兆田熟识,二营又是32师主攻方向营,他主动要求去这个营。见到宋兆田,宋建议他去六连。六连是营里的骨干连,攻打隆化任务很重。而且,不久前的一次阻击战中,六连伤亡很大,连长身负重伤,正缺干部。

于是,程抟九来到了隆化城东约3公里的小山村土窑子沟,跟随六连参加战斗。董存瑞就是六连六班班长。

到隆化战斗结束,程抟九总共只在六连待了十天。这是影响他一生的十天,他全程参与了六连的进攻,见证了英雄的牺牲。董存瑞成了他毕生最敬佩的军人。

六连代理连长白福贵那时也刚到连队不久,更熟悉连队的指导员郭成华给程抟九介绍情况。程抟九回忆,那时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优秀战士,一个叫李振德,再一个就是董存瑞。没想到,仅仅一周后,这两个人都牺牲于解放隆化的战斗中。

在郭成华的口中,董存瑞被亲切地叫做“小黑子”。程抟九回忆,董存瑞个子不高,长得非常敦实,脸色黢黑,所以有了这个外号。这是专属于连长和指导员称呼他的外号,程抟九虽然也是连级干部,却不好意思这样叫董存瑞,一直带着尊敬地称他“六班长”。

“那年董存瑞19岁,我比他大一岁,可是人家是抗日老兵,革命经历是我的前辈。”程抟九说。

与董存瑞相处最久、对他了解也最深的是王万发。董存瑞从入伍到牺牲有两年零九个月,其中两年是在王万发的连队。程抟九说,“小黑子”这个外号就是王万发给起的,他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虎头虎脑的战士、全连最拔尖的班长。董存瑞入伍不到3年时间,先后参加战斗110余次,与战友一起歼敌800余人,俘敌400余人,炸毁碉堡16座,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这样的战功在同龄战士中极为罕见。正因为战功突出,1947年春,离18岁入党年龄还差几个月的董存瑞,就被部队党组织批准入党。

许多年后,当时的连指导员郭成华还记得董存瑞的入党誓词。这个爱说俏皮话的嘎小子文化水平不高,入党誓词念不全,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死记硬背宣读誓词,在“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之前,他给加了一句“我这辈子就交给党了”——这是一个战士对党忠诚的最朴素的表达。

在电影《董存瑞》中,董存瑞也是这样一个虎头虎脑的嘎小子,小名就叫“四虎子”,这个名字倒是有些艺术加工的成分。吕小山说,其实董存瑞的小名比这个要乡野得多,叫“四蛋子”。他1929年出生于怀来县南山堡的一户贫苦农家,在家排行老四,有三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吕小山介绍,如果追溯董存瑞的革命经历,那比1945年8月正式参军还要早很多。抗日战争时期,十三四岁的董存瑞就是儿童团团长,曾掩护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书记王平躲过日军追捕。后来又成为民兵,埋地雷、割电线,参加攻打沙城的战斗。正是在沙城战斗之后,16岁的董存瑞加入冀察热辽解放区八路军第24团,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1948年2月,以冀察热辽解放区部队为主体,第四野战军11纵队在辽宁朝阳地区成立。四野是当时解放军规模最大的第一主力,拥有一大批久经沙场、战史彪炳的老部队。相对而言,以地方部队、游击队为主创立起来的11纵,无疑是个“小字辈”。

据时任11纵司令员贺晋年回忆,11纵其实有一些井冈山红一方面军的老底子,基础不错。但所属各部过去都是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战争的形式已经转变为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11纵成立之初,先在朝阳地区开展了两个月的大练兵。

练兵结束,11纵大兵团攻坚战锋芒初试,剑指隆化。

三角支架。

1948年5月16日,11纵队的3个师两万多人向隆化急速开进,18日完成对隆化的合围。这次战斗的结局,尚未开始就已经毫无悬念。

驻守隆化的国民党部队第89师256团和一个保安团,总兵力只有两千多人。11纵进攻隆化,一上来就拿出了“杀鸡用牛刀”的阵势,攻守兵力对比达十比一。

真的需要摆出这么大阵仗?程抟九答道:“需要。”对11纵的很多部队来说,隆化曾经让他们吃了一肚子的窝囊气。

一年前,冀察热辽军区集中5个旅上万人的兵力进攻隆化。那时的敌守军是一个团(欠一个营)和加强的特种分队及保安团,大概也是两千多人。进攻部队中,有董存瑞所在部队,时称独立五旅。

攻城部队苦战两昼夜,基本占领隆化县城,敌军主力转移到城西的苔山和城西北的隆化中学。

程抟九在茶几上用书本和茶杯给记者还原了战场形势。隆化县城、隆化中学和苔山呈品字形排列,不大的县城尽在苔山的俯瞰之下,山上敌军不断向城区进行炮击,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战场指挥员被迫调整部署,逐次增兵转攻苔山。苔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攻击部队缺少炮火支援,同时又受到来自侧后隆化中学敌人的火力袭击,屡次攻击受挫。攻城部队苦战10日,伤亡巨大,不得不撤出了县城。是役歼敌不过七百,自己却伤亡2500余人。

11纵第二次进攻隆化,很多干部战士憋着一口恶气,部队斗志高昂。这时的11纵,已经由冀察热辽军区地方部队脱胎换骨,成了一支野战兵团,他们还有了一个炮兵旅——过去从来不敢奢望的重火力。

不过,这个炮兵旅实力还很单薄,总共只有28门火炮。好钢只能用在刀刃上,炮兵轰击方向是此役最关键的苔山阵地。隆化县城和隆化中学方向,仍要靠11纵的战士们自己啃下来。

这时的敌守军,显然也吸收了上一次隆化之战的“经验”,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工事和火力都有很大加强。特别是隆化中学,既是敌军的一个军营,也是他们赖以死守的核心堡垒。围绕着隆化中学,是成群的碉堡、暗堡,结成网的壕沟、铁丝网,形成了几百米的防御纵深。隆化中学就是一个包裹严密的大刺猬,攻下它,就要一根根地把刺拔掉。

11纵在辽宁朝阳大练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对敌牢固工事的爆破。那时的部队,重型攻坚火力几乎是空白,连威力大的攻坚手榴弹都没有。部队只能用炸药的最简单基本用法——炸药包。

几公斤乃至十几公斤的炸药包,只要贴上敌人的碉堡就能掀翻它。只是,把炸药包贴上去要靠战士冲到近前,危险性不言而喻。对爆破手最大的安全保障,就是勤学苦练的单兵爆破技能和爆破小组的交叉掩护。

在大练兵期间,董存瑞就是崭露头角的爆破尖兵。营教导员宋兆田认识董存瑞这个兵,就是因为他被表彰为团爆破模范,他的六班也是团里树立的爆破模范班。

也是在大练兵期间,放置炸药包的三角支架在部队中推广开来。

程抟九介绍,这种三角支架实际上是一根大树枝,主杆有1.5米至2米长,成人手腕子粗细,顶头分出三个枝桠,用于捆绑固定炸药包。

三角支架的主要用法是这样:爆破手抵近目标,拉燃导火索,用三角支架把炸药包按在目标上,立即侧滚或后撤,匍匐在掩体后。三角支架的作用是让爆破手能尽可能地远离敌人火力和爆炸点——尽管这个距离微乎其微,在战场上却往往能决定生死。

在遇到一些位置、结构特殊的工事,爆破手难以直接贴近时,三角支架的作用就更大了。董存瑞炸掉的那个桥形碉堡就属于此类,他当时已经没有三角支架可用,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托起炸药包。

战前准备不能说不充分。程抟九告诉记者,他到达六连的当晚,连队召开战前准备会,核心议题就是制作三角支架,每个班要做三个,总数超过六连进攻方向上的碉堡数量。

在那次六连的战前准备会上,程抟九第一次见识了董存瑞的“虎劲儿”。

所有事项说完,刚宣布散会,董存瑞高声喊了一句:“连长,我有意见!”

程抟九当时就一愣。部队纪律严格,令行禁止,上级的命令没有商量只有执行,董存瑞却敢“有意见”。

白福贵倒是不以为忤:“什么意见?说说看。”

董存瑞真不客气:“整个部队都在做三角支架,这也不能砍,那也不能砍,剩下的树怎么够?我看规定要改一改,只要老百姓同意的都能砍。”

白福贵转头和郭成华、程抟九商量了一下,也觉得董存瑞说的在理,随后把“不能砍”的要求改了一下,强调“砍树必须征得群众同意。”

相伴存瑞50年,英雄从未走远。

1967年,吕小山32岁,是河北省隆化县二完小(现存瑞小学)的一名教师。为筹备董存瑞烈士牺牲20周年纪念大会,他被借调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自此,他的生活再也没有离开过董存瑞。

68年前的今天,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19岁的董存瑞烈士舍身炸碉堡。自此,隆化与董存瑞紧密相连。在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的30多年中,吕小山接待过中外参观者600多万人次,他自己访问过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百余位知情者,还写了不少关于董存瑞的文章。

退休之后,他四处巡回演讲,宣传董存瑞精神。为捍卫英雄形象,他打了两场官司。如今81岁的他,每天上午还到董存瑞烈士陵园整理董存瑞的相关资料。

“我相伴存瑞半个世纪,英雄从未走远。你越走近英雄,越感到英雄的伟大;越学习英雄,自己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吕小山说。

董存瑞生前屡立战功,成为英雄绝非偶然。

董存瑞牺牲时,吕小山12岁,在他年幼的世界里,“董存瑞”只是3个模糊的字。除了在课堂上学过董存瑞的事迹外,他的生活和这位英雄没有交集,直到他成了存瑞中学的首届学生。“我家里穷,没有因董存瑞而设立的助学金,我是读不到高中的。”吕小山说。

那个时候他就想知道,董存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可是,后,吕小山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时,陵园仅有一张董存瑞童年照片、一块烈士碑文和两份材料。至于解放隆化的战斗最早从哪里打响?我军是如何部署的?董存瑞所在的部队是怎么进攻的?董存瑞又是怎样舍身炸碉堡的?……这些细节都不十分清楚。

“我想知道一个更鲜活、更真实的董存瑞!”抱着这样的想法,吕小山开始了数十年的考证之路。

在董存瑞的家乡张家口市怀来县南山堡村,吕小山从英雄的父母董全忠、孙珍二老口中得知,董存瑞是“左撇子”,所以炸碉堡时是左手举炸药包,右手拉导火索,也得知董存瑞14岁就被选为南山堡抗日儿童团团长,站岗放哨,送鸡毛信。董存瑞为八路军通风报信有一套自己的诀窍——先把信包好,塞进牛粪里,然后把牛粪小心地放到篮子里,上面再用干粪盖住,敌人以为是捡粪的,很容易就躲过了检查。

吕小山从董存瑞儿时玩伴董连柱老人口中得知,董存瑞“机灵、胆子大,是南山堡的孩子王”;在董存瑞生前战友眼中,董存瑞有勇有谋,屡立战功。

吕小山在整理董存瑞资料时深深感到,董存瑞成为英雄绝非偶然。

董存瑞生前所在连队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第32师第96团第6连,他是6连6班班长,6班被上级授予“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他本人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称号。

在不到3年时间里,董存瑞参加战斗110余次,与战友一起歼敌800余人,俘敌40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

“他在短短的两年零9个月里,能取得这样的战斗成绩是非常不易的。”吕小山说。

董存瑞精神永存,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红五月、五月红,存瑞幼儿园赞英雄,树立雄心与壮志,存瑞精神永传承……”

这是为了迎接董存瑞牺牲68周年“5·25”纪念日,隆化存瑞幼儿园邀请吕小山撰写的《存瑞幼儿园赞英雄》儿歌。

“别看吕老81岁了,可只要有宣传董存瑞的活动,老人家总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隆化存瑞幼儿园园长吴红梅说。

每年的5月25日,对吕小山而言,是最重要的日子,也是一年中他最忙碌的日子。

“因为生活经历局限,董存瑞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清晰、具体的生命个体。可是每年5月25日,我还是坚持到学校开办存瑞精神讲座。虽然他们现在不懂董存瑞精神,等长大后总会有理解的一天。我们不能忘了董存瑞,忘了英雄就忘了本!”吕小山说。

吕小山退休后,受聘担任北京市、承德市和隆化县11所学校及驻隆部队的社会辅导员。最初几年,他一年有10个月的时间四处巡回演讲,宣传董存瑞精神,每年受教育者达2万多人次。他说自己最喜欢给小学生、中学生讲董存瑞的故事,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孩子抓起”。

一个孩子曾向他提问:“董存瑞是为了解放中国牺牲的,可是现在没打仗,不需要牺牲,那我学习他什么?”

吕小山回答:“你是学生时,遵守纪律、不怕辛苦,把知识学深学透。你走向社会后,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这都是学习。”

在和吕小山的谈话中,他反复提到董存瑞精神,那就是:“甘于吃苦,严于守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他说,一代代隆化人用实际行动将存瑞精神实践着、传播着,董存瑞精神永存,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学习。

上个世纪80年代,从隆化参军的王尚明在一次劳动中勇救战友,英勇牺牲。

在隆化,有存瑞幼儿园、存瑞小学、存瑞中学。1985届存瑞中学学生杨文龙,北大毕业后,历经各种艰难,创立高校后勤联盟,他多次回存瑞中学讲课,谈存瑞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我捍卫的不仅仅是共和国历史,还有民族的未来。

5月24日,董存瑞牺牲59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为战斗英雄依法维权”的案件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开庭,72岁的吕小山以证人身份出庭。

事件起源于某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质问有谁亲眼看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并妄言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

董存瑞手托炸药包为新中国捐躯的历史事实,竟然在半个多世纪后,被人称为一种“推测”。随后,网络上出现了一股恶搞之风,有人把董存瑞当成恶搞对象,丧失底线地胡编乱造。

董存瑞被质疑、被恶搞,激怒了董存瑞生前部队的老首长、老战友和董存瑞亲属及隆化人民。当地报纸和一些老兵,纷纷撰文批驳。吕小山也在《解放军报》《承德日报》等发表《我访问20多位董存瑞献身时的见证人》《让存瑞精神永放光芒》等多篇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章。但在长达近一年的时间内,当事方拒不认错、道歉,3月,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弟弟董存金将杂志社等三方告上了法庭。

为还英雄清白,吕小山访问了目睹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郭成华(存瑞生前所在6连指导员)等多位董存瑞战友,并查了自己搜集到的郅顺义、任光玉(存瑞生前所在6连1班班长)等20余名董存瑞炸碉堡见证者的访谈录音。铁一般的证据证明:董存瑞是舍身炸碉堡的英雄。

吕小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英雄是一种信仰,是一个民族的良心。我拼尽半生捍卫英雄,捍卫的不仅仅是共和国历史,还有民族的未来。”最终,被告方赔付董存瑞的亲属诉讼费等数万元。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现任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沈文对记者说,“郁达夫的这段名言非常深刻,英雄不容亵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隆化人民都不会允许任何人亵渎英雄董存瑞。我们也会向吕老那样,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将存瑞精神不断传承、弘扬下去。”

《孙中山》——振兴中华。

“振兴中华”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它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在孙中山之前,也有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像林则徐、魏源、严复、李善兰、徐寿等思想家、科学家,还有一些清朝的官员,都在想办法使中国强盛起来,可是他们大都是在清朝的“躯体”上进行改革,不可能成功。孙中山看透了清朝的腐败和反动,认为仅有推翻这个绊脚石,实行民主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国。

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现属美国)创立了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孙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成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之后,他又经常不断地宣传振兴中华的思想。有一次,他说:“我们明白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到了此刻怎样样呢?此刻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样样来挽救……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亡国亡种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他还要说过:“如果我们能从今日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运命,还是很大的期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前仆后继,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很多人流血牺牲,最终在19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被推翻了。虽然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可这为祖国的富强创造了条件。“振兴中华”从此成为更多的中国人奋斗的目标。

抗日名将张自忠。

此刻,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以张自忠命名的街道。因为张自忠是为国捐躯的将军,是“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经常教育部下:军人仅有以必死的决心去战胜敌人,才能对得起国家和自我的良心。

1940年5月,国民党军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军在湖北襄樊一带抗战。大洪山一战,他们消灭了1000多名日寇。日军疯狂报复,派重兵包围过来。张自忠和士兵们坚决抵抗,他手举步枪高喊:“弟兄们,必须把敌人消灭!”一天过去了,阵地还在,他们却一天没吃东西。第二天,敌人用飞机大炮轰炸。张自忠几次率军反击,没有成功。部下劝他突围,他说:“我要撤了,这一带就保不住了。我要用身体来保卫湖北西部河山!”之后他们被困在杏儿山上,无法冲出去。张自忠左肩受了伤,他说:“我是不打败仗的,败仅有死,我不能对不起部下。仅有誓死不退,才能抗敌保国。”

日军冲了上来,张自忠身中数弹,仍然立在山头,坚持抵抗。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部,血喷不止。他倒在地上对副官说:“我这样死得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心里平安。”说完,他又顽强地站起来,向敌人扑过去,敌人的子弹又射中他的腹部和头部。张自忠为国尽忠了,他是在抗战中牺牲的中国军人中职务最高的一个。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向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异常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一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可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坚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梦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的艰苦努力,最终培育成功了。

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到达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1948年5月25日凌晨,天还没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人民解放军强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敌人火力全给压住了。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我军人民解放军的大炮轰倒了,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

5时25分,命令下达,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国民党军的机枪严密封锁着他们前进的道路。六连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互相配合,很快地攻破了隆化中学东北面的旧衙门碉堡群。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了敌人4个炮楼、5个碉堡,胜利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下午3点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六连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突然,敌人的子弹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有120架火箭筒和100架加特林。这时,快要总攻了,董存瑞担心战友们被打伤、死,于是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白副连长派出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去爆破,李振德冲出不远,炸药包就被敌人枪弹打中,李振德阵亡,其余两名爆破手负了重伤。这时,团部来了紧急命令,要六连火速从中学东北角插进去,配合已突进中学院内的兄弟部队,迅速解决战斗。白副连长命令董存瑞去炸碉堡。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郅顺义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郅顺义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桥型暗堡里,国军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在快要冲进开阔地时,郅顺义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董存瑞说:“我就在这儿掩护!”一阵手榴弹把敌人碉堡前的鹿砦、铁丝网炸坏了。国军的机枪又慌忙朝他打过来,突然,董存瑞扑倒了,郅顺义站起刚要向前冲去,只见他猛然爬起来,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里,进入了国军的火力死角。

而这时,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他抱着炸药包迅速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郅顺义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急得直握拳头。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

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愣了一下,突然,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了炸药包,使其紧紧地贴着桥底,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郅顺义看到后,纵身一跳,朝桥下的战友奔去,董存瑞看见了,厉声喝道:“卧倒!卧倒!快趴下!!”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他年仅十九岁。

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篇二

我国的老革命家吴玉章,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年轻的时候,他到日本留学,在一所学校里读书。

1904年元旦那天,学校把世界各国的国旗都挂出来庆贺,可是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气愤极了,带着中国学生找到校方负责人,提出抗议说:“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学校如果不道歉,不纠正错误,我们就罢课,绝食。”校方不满意地说:“平日我们对你那么好,你家经济困难,我们不催你缴学费,还发给你零花钱,你为什么带头反对学校?”吴玉章严肃地说:“学校对我好,我很感谢。但是挂旗这件事是关系国家荣辱的大事。我不能不誓死力争啊!”校方只好承认了错误。

以后,吴玉章已经成为一个革命家了。有一次出国,他坐在日本的轮船上,正好又赶上19元旦。船上挂起万国旗庆贺,可仍然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记起前的那件事,痛心地想:祖国贫弱,被外国人瞧不起,挂国旗也想不到中国!可我是中国人,能眼看祖国的尊严受到伤害却视而不见吗?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领船上的中国同胞向船长提出抗议。船长见中国人这样爱国,又这样心齐,慌忙赔礼道了歉。

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篇三

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四

现在,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以张自忠命名的街道。因为张自忠是为国捐躯的将军,是“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经常教育部下:军人只有以必死的决心去战胜敌人,才能对得起国家和自己的良心。

1940年5月,民党军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军在湖北襄樊一带抗战。大洪山一战,他们消灭了1000多名日寇。日军疯狂报复,派重兵包围过来。张自忠和士兵们坚决抵抗,他手举步枪高喊:“弟兄们,一定把敌人消灭!”一天过去了,阵地还在,他们却一天没吃东西。第二天,敌人用飞机大炮轰炸。张自忠几次率军反击,没有成功。部下劝他突围,他说:“我要撤了,这一带就保不住了。我要用身体来保卫湖北西部河山!”后来他们被困在杏儿山上,无法冲出去。张自忠左肩受了伤,他说:“我是不打败仗的,败只有死,我不能对不起部下。只有誓死不退,才能抗敌保国。”

日军冲了上来,张自忠身中数弹,仍然立在山头,坚持抵抗。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部,血喷不止。他倒在地上对副官说:“我这样死得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心里平安。”说完,他又顽强地站起来,向敌人扑过去,敌人的子弹又射中他的腹部和头部。张自忠为国尽忠了,他是在抗战中牺牲的中国军人中职务最高的一个。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所向披摩,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书,在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

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课和绝食以示抗议。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杨儒是清朝驻俄国公使。1901年,他到任后不久,就开始和俄国政府谈判我国东北问题。当时,俄国政府借口镇压义和团,派兵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土地,又想在谈判桌上逼迫中国代表承认他们在东北的特权,永远霸占东北。杨儒坚决不同意,拒绝在俄国人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俄国人威胁他:条约文本已由沙皇批准,一字不能改。你不签字,就不必谈判了。俄中两国也就无“友好”可谈了。杨儒不怕对方的威胁,回答说:“我宁愿与你们决裂,宁愿被我国政府治罪,也决不签字!我不能出卖祖国的权益。”

俄国代表又假意安慰说:“你们政府已授权给你,出了问题责任也不在你呀!如果你签了字,贵国政府要治你的罪,我们俄国会出面保护你的。”杨儒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气愤地说:“你何出此言!我是中国的官员,怎么会寻求你们的保护呢?那不就太无颜面了吗?我难道会那样做吗?”

杨儒因为担忧国事,心情沉重,加上年事已高,一次谈判归来,不慎被雪地滑倒,摔成重伤,一病不起。可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向俄国人屈服。

后来,清朝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同意了杨儒的意见,拒绝签约。杨儒的斗争胜利了,他不愧是一位有气节的外交官。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这年9月的一天,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不幸,致远号中了鱼雷,船体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献出了生命。

关天培(1781~1841.2.26),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篇五

1967年,吕小山32岁,是河北省隆化县二完小(现存瑞小学)的一名教师。为筹备董存瑞烈士牺牲20周年纪念大会,他被借调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自此,他的生活再也没有离开过董存瑞。

68年前的今天,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19岁的董存瑞烈士舍身炸碉堡。自此,隆化与董存瑞紧密相连。在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的30多年中,吕小山接待过中外参观者600多万人次,他自己访问过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百余位知情者,还写了不少关于董存瑞的文章。

退休之后,他四处巡回演讲,宣传董存瑞精神。为捍卫英雄形象,他打了两场官司。如今81岁的他,每天上午还到董存瑞烈士陵园整理董存瑞的相关资料。

“我相伴存瑞半个世纪,英雄从未走远。你越走近英雄,越感到英雄的伟大;越学习英雄,自己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吕小山说。

董存瑞生前屡立战功,成为英雄绝非偶然。

董存瑞牺牲时,吕小山12岁,在他年幼的世界里,“董存瑞”只是3个模糊的字。除了在课堂上学过董存瑞的事迹外,他的生活和这位英雄没有交集,直到他成了存瑞中学的首届学生。“我家里穷,没有因董存瑞而设立的助学金,我是读不到高中的。”吕小山说。

那个时候他就想知道,董存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可是,后,吕小山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时,陵园仅有一张董存瑞童年照片、一块烈士碑文和两份材料。至于解放隆化的战斗最早从哪里打响?我军是如何部署的?董存瑞所在的部队是怎么进攻的?董存瑞又是怎样舍身炸碉堡的?……这些细节都不十分清楚。

“我想知道一个更鲜活、更真实的董存瑞!”抱着这样的想法,吕小山开始了数十年的考证之路。

在董存瑞的家乡张家口市怀来县南山堡村,吕小山从英雄的父母董全忠、孙珍二老口中得知,董存瑞是“左撇子”,所以炸碉堡时是左手举炸药包,右手拉导火索,也得知董存瑞14岁就被选为南山堡抗日儿童团团长,站岗放哨,送鸡毛信。董存瑞为八路军通风报信有一套自己的诀窍——先把信包好,塞进牛粪里,然后把牛粪小心地放到篮子里,上面再用干粪盖住,敌人以为是捡粪的,很容易就躲过了检查。

吕小山从董存瑞儿时玩伴董连柱老人口中得知,董存瑞“机灵、胆子大,是南山堡的孩子王”;在董存瑞生前战友眼中,董存瑞有勇有谋,屡立战功。

吕小山在整理董存瑞资料时深深感到,董存瑞成为英雄绝非偶然。

董存瑞生前所在连队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第32师第96团第6连,他是6连6班班长,6班被上级授予“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他本人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称号。

在不到3年时间里,董存瑞参加战斗110余次,与战友一起歼敌800余人,俘敌40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

“他在短短的两年零9个月里,能取得这样的战斗成绩是非常不易的。”吕小山说。

董存瑞精神永存,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红五月、五月红,存瑞幼儿园赞英雄,树立雄心与壮志,存瑞精神永传承……”

这是为了迎接董存瑞牺牲68周年“5·25”纪念日,隆化存瑞幼儿园邀请吕小山撰写的《存瑞幼儿园赞英雄》儿歌。

“别看吕老81岁了,可只要有宣传董存瑞的活动,老人家总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隆化存瑞幼儿园园长吴红梅说。

每年的5月25日,对吕小山而言,是最重要的日子,也是一年中他最忙碌的日子。

“因为生活经历局限,董存瑞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清晰、具体的生命个体。可是每年5月25日,我还是坚持到学校开办存瑞精神讲座。虽然他们现在不懂董存瑞精神,等长大后总会有理解的一天。我们不能忘了董存瑞,忘了英雄就忘了本!”吕小山说。

吕小山退休后,受聘担任北京市、承德市和隆化县11所学校及驻隆部队的社会辅导员。最初几年,他一年有10个月的时间四处巡回演讲,宣传董存瑞精神,每年受教育者达2万多人次。他说自己最喜欢给小学生、中学生讲董存瑞的故事,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孩子抓起”。

一个孩子曾向他提问:“董存瑞是为了解放中国牺牲的,可是现在没打仗,不需要牺牲,那我学习他什么?”

吕小山回答:“你是学生时,遵守纪律、不怕辛苦,把知识学深学透。你走向社会后,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这都是学习。”

在和吕小山的谈话中,他反复提到董存瑞精神,那就是:“甘于吃苦,严于守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他说,一代代隆化人用实际行动将存瑞精神实践着、传播着,董存瑞精神永存,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学习。

上个世纪80年代,从隆化参军的王尚明在一次劳动中勇救战友,英勇牺牲。

在隆化,有存瑞幼儿园、存瑞小学、存瑞中学。1985届存瑞中学学生杨文龙,北大毕业后,历经各种艰难,创立高校后勤联盟,他多次回存瑞中学讲课,谈存瑞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我捍卫的不仅仅是共和国历史,还有民族的未来。

5月24日,董存瑞牺牲59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为战斗英雄依法维权”的案件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开庭,72岁的吕小山以证人身份出庭。

事件起源于某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质问有谁亲眼看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并妄言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

董存瑞手托炸药包为新中国捐躯的历史事实,竟然在半个多世纪后,被人称为一种“推测”。随后,网络上出现了一股恶搞之风,有人把董存瑞当成恶搞对象,丧失底线地胡编乱造。

董存瑞被质疑、被恶搞,激怒了董存瑞生前部队的老首长、老战友和董存瑞亲属及隆化人民。当地报纸和一些老兵,纷纷撰文批驳。吕小山也在《解放军报》《承德日报》等发表《我访问20多位董存瑞献身时的见证人》《让存瑞精神永放光芒》等多篇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章。但在长达近一年的时间内,当事方拒不认错、道歉,3月,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弟弟董存金将杂志社等三方告上了法庭。

为还英雄清白,吕小山访问了目睹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郭成华(存瑞生前所在6连指导员)等多位董存瑞战友,并查了自己搜集到的郅顺义、任光玉(存瑞生前所在6连1班班长)等20余名董存瑞炸碉堡见证者的访谈录音。铁一般的证据证明:董存瑞是舍身炸碉堡的英雄。

吕小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英雄是一种信仰,是一个民族的良心。我拼尽半生捍卫英雄,捍卫的不仅仅是共和国历史,还有民族的未来。”最终,被告方赔付董存瑞的亲属诉讼费等数万元。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现任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沈文对记者说,“郁达夫的这段名言非常深刻,英雄不容亵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隆化人民都不会允许任何人亵渎英雄董存瑞。我们也会向吕老那样,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将存瑞精神不断传承、弘扬下去。”

《孙中山》——振兴中华。

“振兴中华”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它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在孙中山之前,也有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像林则徐、魏源、严复、李善兰、徐寿等思想家、科学家,还有一些清朝的官员,都在想办法使中国强盛起来,可是他们大都是在清朝的“躯体”上进行改革,不可能成功。孙中山看透了清朝的腐败和反动,认为仅有推翻这个绊脚石,实行民主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国。

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现属美国)创立了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孙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成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之后,他又经常不断地宣传振兴中华的思想。有一次,他说:“我们明白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到了此刻怎样样呢?此刻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样样来挽救……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亡国亡种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他还要说过:“如果我们能从今日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运命,还是很大的期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前仆后继,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很多人流血牺牲,最终在19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被推翻了。虽然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可这为祖国的富强创造了条件。“振兴中华”从此成为更多的中国人奋斗的目标。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一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可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坚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梦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的艰苦努力,最终培育成功了。

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到达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1948年5月25日凌晨,天还没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人民解放军强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敌人火力全给压住了。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我军人民解放军的大炮轰倒了,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

5时25分,命令下达,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国民党军的机枪严密封锁着他们前进的道路。六连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互相配合,很快地攻破了隆化中学东北面的旧衙门碉堡群。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了敌人4个炮楼、5个碉堡,胜利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下午3点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六连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突然,敌人的子弹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有120架火箭筒和100架加特林。这时,快要总攻了,董存瑞担心战友们被打伤、死,于是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白副连长派出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去爆破,李振德冲出不远,炸药包就被敌人枪弹打中,李振德阵亡,其余两名爆破手负了重伤。这时,团部来了紧急命令,要六连火速从中学东北角插进去,配合已突进中学院内的兄弟部队,迅速解决战斗。白副连长命令董存瑞去炸碉堡。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郅顺义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郅顺义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桥型暗堡里,国军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在快要冲进开阔地时,郅顺义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董存瑞说:“我就在这儿掩护!”一阵手榴弹把敌人碉堡前的鹿砦、铁丝网炸坏了。国军的机枪又慌忙朝他打过来,突然,董存瑞扑倒了,郅顺义站起刚要向前冲去,只见他猛然爬起来,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里,进入了国军的火力死角。

而这时,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他抱着炸药包迅速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郅顺义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急得直握拳头。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

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愣了一下,突然,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了炸药包,使其紧紧地贴着桥底,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郅顺义看到后,纵身一跳,朝桥下的战友奔去,董存瑞看见了,厉声喝道:“卧倒!卧倒!快趴下!!”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他年仅十九岁。

67年前,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一座桥形碉堡阻滞了解放军的进攻。桥下,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巨响之中,敌人的碉堡灰飞烟灭。英雄粉身碎骨,用自己年轻的躯体,为战友们开辟出胜利的通道。

董存瑞舍身一举,定格为永恒的英雄形象。在电影《董存瑞》中,他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口号出自艺术加工,却凝练着那一辈英雄先烈为之前仆后继的信仰和理想,激励着后人一代代成长、奋进。

在董存瑞牺牲半个多世纪之后,英雄的壮举却被质疑,英雄的形象遭到恶搞。这让董存瑞当年的战友们无比痛心和愤怒,他们以古稀耄耋之年站出来,要以自己的亲见亲历,为英雄董存瑞正名。

“极有可能”?!

5月24日,董存瑞牺牲59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一桩关于他的官司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第一次开庭。这桩官司,就是舆论热度持续了数年的“董存瑞名誉权案”。

官司缘起于一本电影杂志的文章《〈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文中,电影《董存瑞》的导演回顾了电影的创作过程。在谈到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时,这篇文章写道:

“在真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谁也没有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经年的战争岁月,为国捐躯的壮烈事迹何止千万!董存瑞无疑只是其中伟大却又平凡的一例。”

在字面上,和被告律师在庭审中的辩护理由一样,“没有否认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事实”,但是字里行间,这篇文章却给了人们另一个想象空间:因为“谁也没有亲眼看见”,所以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碉堡这个关键事实“完全”是“推测”出来的,而且只是“极有可能”。

后来在一家电视台制作的老电影纪录片中,这位导演又亲口说出了同样的表述。

出自电影《董存瑞》导演之口的“推测说”一时间传播甚广,让很多人信以为真,更有甚者,以此认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创作”出来的,这个壮举是虚构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实际上,早在1996年,也是这位导演,也是这本杂志,就在另一篇文章里表述过同样的“推测说”。只是当时那篇文章并未引起人们注意。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不良信息也在迅猛扩大着影响,与之相伴相生的是网络恶搞之风。有人也把董存瑞当成恶搞对象,丧失底线地加以胡编乱造,像什么“炸药包两面都有胶”的恶趣味段子、“董存瑞手托巨大结石”的医疗广告等等,英雄的形象面目全非。

董存瑞被质疑、被恶搞,激怒了他的老战友们。这些和董存瑞一起参加解放隆化战斗、亲眼见证了董存瑞壮举的老兵,纷纷撰文批驳。

网络恶搞之风也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弹,众多媒体刊文加以抨击。当时的网络调查显示,八成网友对质疑董存瑞表示强烈反感。然而,恶搞英雄的段子还是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上传播。

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和弟弟董存金一纸诉状,将电影《董存瑞》的导演和电影杂志社告上了法庭。

按照名誉权案诉讼身份的要求,法庭上的原告方只有董存梅和董存金,实际上,提出诉讼要求的队伍相当庞大,除了董存瑞的亲属,还有河北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和董存瑞的老战友们,以及一大批以“存瑞”命名的单位。

一位当时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是这个原告团体的“总联络人”。他就是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原主任吕小山。

吕小山在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三十余年,1996年就已经退休。今年已经80岁的他,依然是隆化董存瑞精神研究会研究员,工作不止。

吕小山说自己与董存瑞“相伴半个多世纪”,一直在宣传董存瑞,没想到退休后,倒打了两场关于董存瑞的官司,在宣传董存瑞之外,还要“保卫董存瑞”,这让他感到有些心酸。

第一场官司他是被告。因为考证批驳了一个冒任的董存瑞班长,吕小山被那人告了。那个人家里生活困苦,想借英雄之名得到关注、谋些好处,这个官司吕小山并没有很在意。但是近些年,一些关于董存瑞的流言、恶搞,从借英雄之名牟利转向了否认英雄、亵渎英雄,让吕小山“忍无可忍”,于是有了第二起官司,也就是“董存瑞名誉权案”。原告方的律师是他当教师时的学生,不计费用代理了这起官司。

吕小山说,电影《董存瑞》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导演拍出了经典,让董存瑞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对宣传董存瑞应该记首功。但是到了晚年,他为什么会抛出“推测说”?他的依据又是什么?吕小山难以理解:“也许只是为了说明他在电影中的艺术创造吧。”

“电影为了艺术效果可以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推测说’完全不符合事实,是导演的另一种虚构。”别的不说,仅“谁也没有看见”这一点,吕小山就曾经访问过二十多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见证人。

惜乎,就在董存瑞名誉权风波乍起的前一年,最重要的历史见证人郅顺义逝世。

很多人知道郅顺义,因为当年是他和董存瑞一起去执行的爆破任务,他负责投弹掩护。实际上,郅顺义被军委命名为全国战斗英雄,主要是依据他自己的战功。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立过12次战功。这位战斗英雄生前做过近千场报告,却从不提自己的功勋,说的都是董存瑞。

时间无情地流逝。郅顺义逝世后,熟悉、了解董存瑞的战友已为数不多,见证他牺牲一幕的就更少了。当董存瑞的事迹被质疑、被恶搞之时,这些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站了出来,捍卫自己的战友。

在吕小山的协助下,记者找到了已经87岁的程抟九。解放隆化的战斗中,程抟九就在董存瑞所在连队,亲眼目睹了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那一刻。

“小黑子”

在大连的一家干休所,记者见到了从解放军某部师副政委职上离休的程抟九。

该师即为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现为沈阳军区炮兵某旅。这支传承着英雄血脉的部队曾诞生过121位战斗英雄,热血铸就辉煌战史,董存瑞是部队官兵最引以为豪的军魂。

在这个干休所里,曾经住过20多位与董存瑞有直接接触的战友,其中包括董存瑞参军时的连长王万发、一起执行爆破任务的郅顺义。

,王万发和郅顺义都已经去世。但是,解放隆化时董存瑞部队的营教导员宋兆田、与董存瑞连队一起进攻的师政治部干事程抟九还健在,他们也亲眼目睹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一幕。看到有人说董存瑞是“推测”出来的,“肺都气炸了!”

董存瑞牺牲时,程抟九在他身后不足百米处,是郅顺义之外距离董存瑞最近的人。

解放隆化的部队是当年第四野战军11纵队,程抟九时任32师政治部宣传干事。战前一周,程抟九分到96团下一线连队参战——战时干部下派一级参战是我军传统,团到营、营到连,程抟九这样的政工干部,则直接下派到连队。

程抟九和二营教导员宋兆田熟识,二营又是32师主攻方向营,他主动要求去这个营。见到宋兆田,宋建议他去六连。六连是营里的骨干连,攻打隆化任务很重。而且,不久前的一次阻击战中,六连伤亡很大,连长身负重伤,正缺干部。

于是,程抟九来到了隆化城东约3公里的小山村土窑子沟,跟随六连参加战斗。董存瑞就是六连六班班长。

到隆化战斗结束,程抟九总共只在六连待了十天。这是影响他一生的十天,他全程参与了六连的进攻,见证了英雄的牺牲。董存瑞成了他毕生最敬佩的军人。

六连代理连长白福贵那时也刚到连队不久,更熟悉连队的指导员郭成华给程抟九介绍情况。程抟九回忆,那时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优秀战士,一个叫李振德,再一个就是董存瑞。没想到,仅仅一周后,这两个人都牺牲于解放隆化的战斗中。

在郭成华的口中,董存瑞被亲切地叫做“小黑子”。程抟九回忆,董存瑞个子不高,长得非常敦实,脸色黢黑,所以有了这个外号。这是专属于连长和指导员称呼他的外号,程抟九虽然也是连级干部,却不好意思这样叫董存瑞,一直带着尊敬地称他“六班长”。

“那年董存瑞19岁,我比他大一岁,可是人家是抗日老兵,革命经历是我的前辈。”程抟九说。

与董存瑞相处最久、对他了解也最深的是王万发。董存瑞从入伍到牺牲有两年零九个月,其中两年是在王万发的连队。程抟九说,“小黑子”这个外号就是王万发给起的,他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虎头虎脑的战士、全连最拔尖的班长。董存瑞入伍不到3年时间,先后参加战斗110余次,与战友一起歼敌800余人,俘敌400余人,炸毁碉堡16座,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这样的战功在同龄战士中极为罕见。正因为战功突出,1947年春,离18岁入党年龄还差几个月的董存瑞,就被部队党组织批准入党。

许多年后,当时的连指导员郭成华还记得董存瑞的入党誓词。这个爱说俏皮话的嘎小子文化水平不高,入党誓词念不全,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死记硬背宣读誓词,在“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之前,他给加了一句“我这辈子就交给党了”——这是一个战士对党忠诚的最朴素的表达。

在电影《董存瑞》中,董存瑞也是这样一个虎头虎脑的嘎小子,小名就叫“四虎子”,这个名字倒是有些艺术加工的成分。吕小山说,其实董存瑞的小名比这个要乡野得多,叫“四蛋子”。他1929年出生于怀来县南山堡的一户贫苦农家,在家排行老四,有三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吕小山介绍,如果追溯董存瑞的革命经历,那比1945年8月正式参军还要早很多。抗日战争时期,十三四岁的董存瑞就是儿童团团长,曾掩护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书记王平躲过日军追捕。后来又成为民兵,埋地雷、割电线,参加攻打沙城的战斗。正是在沙城战斗之后,16岁的董存瑞加入冀察热辽解放区八路军第24团,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1948年2月,以冀察热辽解放区部队为主体,第四野战军11纵队在辽宁朝阳地区成立。四野是当时解放军规模最大的第一主力,拥有一大批久经沙场、战史彪炳的老部队。相对而言,以地方部队、游击队为主创立起来的11纵,无疑是个“小字辈”。

据时任11纵司令员贺晋年回忆,11纵其实有一些井冈山红一方面军的老底子,基础不错。但所属各部过去都是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战争的形式已经转变为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11纵成立之初,先在朝阳地区开展了两个月的大练兵。

练兵结束,11纵大兵团攻坚战锋芒初试,剑指隆化。

三角支架。

1948年5月16日,11纵队的3个师两万多人向隆化急速开进,18日完成对隆化的合围。这次战斗的结局,尚未开始就已经毫无悬念。

驻守隆化的国民党部队第89师256团和一个保安团,总兵力只有两千多人。11纵进攻隆化,一上来就拿出了“杀鸡用牛刀”的阵势,攻守兵力对比达十比一。

真的需要摆出这么大阵仗?程抟九答道:“需要。”对11纵的很多部队来说,隆化曾经让他们吃了一肚子的窝囊气。

一年前,冀察热辽军区集中5个旅上万人的兵力进攻隆化。那时的敌守军是一个团(欠一个营)和加强的特种分队及保安团,大概也是两千多人。进攻部队中,有董存瑞所在部队,时称独立五旅。

攻城部队苦战两昼夜,基本占领隆化县城,敌军主力转移到城西的苔山和城西北的隆化中学。

程抟九在茶几上用书本和茶杯给记者还原了战场形势。隆化县城、隆化中学和苔山呈品字形排列,不大的县城尽在苔山的俯瞰之下,山上敌军不断向城区进行炮击,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战场指挥员被迫调整部署,逐次增兵转攻苔山。苔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攻击部队缺少炮火支援,同时又受到来自侧后隆化中学敌人的火力袭击,屡次攻击受挫。攻城部队苦战10日,伤亡巨大,不得不撤出了县城。是役歼敌不过七百,自己却伤亡2500余人。

11纵第二次进攻隆化,很多干部战士憋着一口恶气,部队斗志高昂。这时的11纵,已经由冀察热辽军区地方部队脱胎换骨,成了一支野战兵团,他们还有了一个炮兵旅——过去从来不敢奢望的重火力。

不过,这个炮兵旅实力还很单薄,总共只有28门火炮。好钢只能用在刀刃上,炮兵轰击方向是此役最关键的苔山阵地。隆化县城和隆化中学方向,仍要靠11纵的战士们自己啃下来。

这时的敌守军,显然也吸收了上一次隆化之战的“经验”,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工事和火力都有很大加强。特别是隆化中学,既是敌军的一个军营,也是他们赖以死守的核心堡垒。围绕着隆化中学,是成群的碉堡、暗堡,结成网的壕沟、铁丝网,形成了几百米的防御纵深。隆化中学就是一个包裹严密的大刺猬,攻下它,就要一根根地把刺拔掉。

11纵在辽宁朝阳大练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对敌牢固工事的爆破。那时的部队,重型攻坚火力几乎是空白,连威力大的攻坚手榴弹都没有。部队只能用炸药的最简单基本用法——炸药包。

几公斤乃至十几公斤的炸药包,只要贴上敌人的碉堡就能掀翻它。只是,把炸药包贴上去要靠战士冲到近前,危险性不言而喻。对爆破手最大的安全保障,就是勤学苦练的单兵爆破技能和爆破小组的交叉掩护。

在大练兵期间,董存瑞就是崭露头角的爆破尖兵。营教导员宋兆田认识董存瑞这个兵,就是因为他被表彰为团爆破模范,他的六班也是团里树立的爆破模范班。

也是在大练兵期间,放置炸药包的三角支架在部队中推广开来。

程抟九介绍,这种三角支架实际上是一根大树枝,主杆有1.5米至2米长,成人手腕子粗细,顶头分出三个枝桠,用于捆绑固定炸药包。

三角支架的主要用法是这样:爆破手抵近目标,拉燃导火索,用三角支架把炸药包按在目标上,立即侧滚或后撤,匍匐在掩体后。三角支架的作用是让爆破手能尽可能地远离敌人火力和爆炸点——尽管这个距离微乎其微,在战场上却往往能决定生死。

在遇到一些位置、结构特殊的工事,爆破手难以直接贴近时,三角支架的作用就更大了。董存瑞炸掉的那个桥形碉堡就属于此类,他当时已经没有三角支架可用,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托起炸药包。

战前准备不能说不充分。程抟九告诉记者,他到达六连的当晚,连队召开战前准备会,核心议题就是制作三角支架,每个班要做三个,总数超过六连进攻方向上的碉堡数量。

在那次六连的战前准备会上,程抟九第一次见识了董存瑞的“虎劲儿”。

所有事项说完,刚宣布散会,董存瑞高声喊了一句:“连长,我有意见!”

程抟九当时就一愣。部队纪律严格,令行禁止,上级的命令没有商量只有执行,董存瑞却敢“有意见”。

白福贵倒是不以为忤:“什么意见?说说看。”

董存瑞真不客气:“整个部队都在做三角支架,这也不能砍,那也不能砍,剩下的树怎么够?我看规定要改一改,只要老百姓同意的都能砍。”

白福贵转头和郭成华、程抟九商量了一下,也觉得董存瑞说的在理,随后把“不能砍”的要求改了一下,强调“砍树必须征得群众同意。”

抗日名将张自忠。

此刻,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以张自忠命名的街道。因为张自忠是为国捐躯的将军,是“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经常教育部下:军人仅有以必死的决心去战胜敌人,才能对得起国家和自我的良心。

1940年5月,国民党军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军在湖北襄樊一带抗战。大洪山一战,他们消灭了1000多名日寇。日军疯狂报复,派重兵包围过来。张自忠和士兵们坚决抵抗,他手举步枪高喊:“弟兄们,必须把敌人消灭!”一天过去了,阵地还在,他们却一天没吃东西。第二天,敌人用飞机大炮轰炸。张自忠几次率军反击,没有成功。部下劝他突围,他说:“我要撤了,这一带就保不住了。我要用身体来保卫湖北西部河山!”之后他们被困在杏儿山上,无法冲出去。张自忠左肩受了伤,他说:“我是不打败仗的,败仅有死,我不能对不起部下。仅有誓死不退,才能抗敌保国。”

日军冲了上来,张自忠身中数弹,仍然立在山头,坚持抵抗。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部,血喷不止。他倒在地上对副官说:“我这样死得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心里平安。”说完,他又顽强地站起来,向敌人扑过去,敌人的子弹又射中他的腹部和头部。张自忠为国尽忠了,他是在抗战中牺牲的中国军人中职务最高的一个。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向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异常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六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出名的武将叫廉颇。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善于用兵打仗。秦国、齐国这些大国常来攻打赵国,赵王用廉颇为统帅,多次打败了敌军。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害怕。可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赵括骄傲轻敌,使赵军打了大败仗,赵国也险些亡国。

赵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将军身体怎么样,是否还愿意为国效力。廉颇见到赵王的使者,高兴极了。为了表示自己威风不减当年,还能上阵打仗,为国立功,他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了,又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舞枪刺杀,果然身手不凡。他对使者说:“你看我,虽然老了,可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万死不辞,马上回去领兵参战!”

使者走了以后,廉颇日夜盼望赵王的调令,可一直没等到。原来那个使者接受了一个叫郭开的坏人贿赂,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了瞎话,说廉颇饭量虽好,可一会儿工夫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认为廉颇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调用他。

廉颇为赵国的安宁奋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为国出力,对人说:“我真想有一天,还能率领赵国的兵士冲锋陷阵啊!”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地报效祖国。这就是爱国英雄们的本色。

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篇七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平时的一些误会,积怨很深,感情很不好。平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

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霍去病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xx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爱国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八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姐姐路德维卡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出名的武将叫廉颇。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善于用兵打仗。秦国、齐国这些大国常来攻打赵国,赵王用廉颇为统帅,多次打败了敌军。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害怕。可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赵括骄傲轻敌,使赵军打了大败仗,赵国也险些亡国。

赵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将军身体怎么样,是否还愿意为国效力。廉颇见到赵王的使者,高兴极了。为了表示自己威风不减当年,还能上阵打仗,为国立功,他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了,又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舞枪刺杀,果然身手不凡。他对使者说:“你看我,虽然老了,可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万死不辞,马上回去领兵参战!”

使者走了以后,廉颇日夜盼望赵王的调令,可一直没等到。原来那个使者接受了一个叫郭开的坏人贿赂,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了瞎话,说廉颇饭量虽好,可一会儿工夫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认为廉颇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调用他。

廉颇为赵国的安宁奋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为国出力,对人说:“我真想有一天,还能率领赵国的兵士冲锋陷阵啊!”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地报效祖国。这就是爱国英雄们的本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