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精选19篇)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精选19篇)

时间:2019-05-18 23:13:41

相关推荐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精选19篇)

数学家的故事简短20字

抒情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既可以通过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声音、画面等方式表达出来。怎样写一篇富有生命力和触动人心的散文,需要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挚情感的表达。看看下面的一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要领。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一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在小的时候就是个书迷。那时,他们几个表兄妹最爱听大人讲故事。冰心的舅舅每天晚饭后必给孩子们讲一段《三国演义》,小冰心津津有味地听着,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每段故事都打动着她幼小的心灵,她恨不得让舅舅将所有的故事一股脑儿地全倒出来。但是,舅舅每次只讲半个钟头,就停下来干他自己的事了。而冰心那颗对书籍焦渴的心使她根本不能满足舅舅只讲半个钟头的故事,于是她就自己找了本《三国演义》,看了起来,一开始她看不太懂,但却坚持着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慢慢地居然越看越懂了。文水平在当时可见一斑,这也为冰心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读书中找到了乐趣,冰心又接着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时她看到了母亲针线箩里放着一本《聊斋志异》,可是故事是用文言文写的,虽然有些生涩难懂,但是她依旧坚持着,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地读下去,她竟读通了。对于文言文故事的阅读,她的作文水平竟然也大大地提高了,因为当时的作文,都是要求用文言文写的。因此,她的很多习作都得到了老师的赞扬,有一篇作文上老师所给的评语是“柳州风骨,长吉清才”,其作文水平在当时可见一斑,这也为冰心日扣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说勾起了冰心无限的兴趣,她不停地阅读下去。这时,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也进人了她的视野,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并一发不可收拾。11岁时,冰心在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茶花女遗事》,她觉得很好看,从此,她又开始阅读外国名著。那时只要她手里有钱,就要买外国小说来看,通过阅读外国小说,她了解了不少国外的人情世故。12岁时,冰心开始阅读《红楼梦》,起初她并没有太大的兴致,因为年龄小,其中的好多东西都不太懂,但她还是一直坚持读完。

就这样,少年时期的冰心就已经读了很多的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读书成为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后来她自己写文章、著书,成为中国著名的作家。

犹太人说“书本是甜的”,国人也都认为万事唯有读书高。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有一句诗:“呼憧不应自升火,待饭未来还读书。”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要读书,要挤时间读书。

具有浓厚的读书兴趣、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也关系到国运之兴衰,而读书是改善和调整心灵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

读书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技能和水平,还能够净化我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促进我们内心的理性和平衡。

当然,读书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学以致用,只有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诞生在福州一个幸福、美满的`书香世家。她出生时,父亲请教会医院的女医生来接生;她的二伯父是教会学校教师,时常给冰心讲述圣经中的故事……这是冰心信仰的启蒙。

19,全家迁居北京。19秋,冰心考入公理会开办的贝满女子中学。正是在这里,冰心系统地学习了《圣经》,而且《圣经》课和英文的成绩是最好的。冰心回忆道:“我们的《圣经》课已从《旧约》读到了《新约》,我从《福音》书里了解了耶稣基督这个‘人’。我看到一个穷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么多信从他的人,而且因为宣传‘爱人如己’,而被残酷地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形象是可敬的。”此时冰心并没有信仰,在她心目中,耶稣是人子不是神子。

贝满女中毕业后,冰心又考入另一所教会学校——协和女大(后并入燕京大学)。其间,冰心遇到了对她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人:传教士兼教育家司徒雷登,燕大教师鲍贵思。从司徒雷登身上,冰心看到了上帝爱的伟大与爱的能力。而在鲍贵思的熏陶、启导、牵引下,冰心正式受洗归入基督,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她生命的救主。

人们选择事奉上帝的方式多种多样,冰心选择的是文艺的道路,她用文学作品宣扬上帝的爱。

冰心在五四时期初登文坛,便以其温婉恬静的笔触,在不同的文学样式里集中表现了母爱、童心、自然美这三大基本主题,形成了充溢着真善美的“爱的哲学”。同时,在其清澈温馨的文字之中,弥漫着博爱、牺牲等精神特质。在崇尚爱的精神映照下,她真挚且虔诚地做出对人类、世界、人生的哲学思考,指出上帝的爱能够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

冰心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各样的作品内涵,无不渗透着这种精神。《烦闷》表达了对生存的哲学思考与寻找,说明“完全的爱”在基督里才能够找到;《最后的安息》体现了真善美的美好,说明上帝把无限的爱赐予了人间;在《我的学生》中,可以感受一种面对苦难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说明了基督舍命的“救世”精神。

冰心的很多作品,在形式上借鉴了《圣经》的创作手法。比如,《新约》中的书信体结构,体现在小说《烦闷》的创作中。《圣经》中诗文杂糅的抒情风格,也多次在她的作品中出现。如《海上》、《月光》等,都具有诗一般的优美情调。加上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敏感细腻的心灵书写,柔美清丽、温婉透彻的语言,这些,都将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冰心所做的,就是将爱进行到底,将上帝的爱带给她的每个读者。

冰心一生不仅仅在文学上,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宣扬着上帝的爱。例如,她数次向福建、安徽灾区和“希望工程”捐款,为很多基金会奉献等等。

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谢世。那一刻,没有悲哀、没有哭泣,只有满屋的玫瑰散发着芬芳;那一刻,没有“悼念”、“追悼”的字眼,唯有横幅上冰心的手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二

萧红,19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一个地主家庭。萧红本姓张,名乃莹,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着名的女作家。萧红是其1935年在上海出版着名长篇小说《生死场》时所用的笔名。

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然而周围的朋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萧红眼中的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出奇的平和并充满善意,他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须,头发极富于特征,硬而直立,眼睛喜欢眯起来,但目光却异常锐利。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而且萧红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甚至淘气的满嘴上海话的海婴,也很快和萧红混熟了。这次见面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又于12月29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着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去。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

从此,在鲁迅的关怀引导下,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广泛联系。而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谊日益加深,这对其日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1935年12月,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成名作《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写了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生死场》的出版,不仅为萧红打开了上海文坛的大门,而且使她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着名左翼作家之林。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与鼓励下,萧红很快步入了上海文坛,创作也如山中瀑布,奔泻而来。在此之后,萧红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如散文《索菲亚的愁苦》,短篇小说《手》、《马房之夜》等等。这期间萧红写的作品大多都经过鲁迅的审阅并介绍发表。萧红是鲁迅精心培养起来的作家。

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出版方面鼓励、支持萧红,而且在经济、生活等方面也特别予以关怀和帮助。鲁迅时刻关心着萧红的成长,还经常把萧红介绍给一些外国的进步文化人士,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的相识,就是鲁迅介绍的。

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范、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给萧红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次{},萧红到鲁迅家里做客,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忘了时间,当萧红要走时已是午夜1点钟以后了,许广平送萧红出来,外面正下着蒙蒙细雨,弄堂里的灯全都熄灭了,鲁迅一再嘱咐许广平一定让萧红做小汽车回去,并让许广平先付车费。后来,二萧把家搬到北四川路,离鲁迅家住得近了,萧红就经常到鲁迅家来,一方面排解纷杂的思想因素,一方面聆听鲁迅先生的教诲。有时萧红也给鲁迅一家做一些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之类的北方面食,即使萧红没做好,鲁迅也必定要多吃一些,似乎是对萧红的一种鼓励,萧红看到鲁迅先生吃了许多,心里非常高兴。

1936年夏,由于个人感情方面的原因,在极度苦闷的心情指使下,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去东京疗养。临行前的7月15日,鲁迅支撑着病重的身体,设家宴为萧红饯行,许广平亲自下厨烧菜。鲁迅爱怜地嘱咐萧红:“每到码头就有验病的上来,不要怕,中国人就会吓唬中国人。”这一次相聚,竟成了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永诀。

1936年10月21日,萧红在日本东京得知了鲁迅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为此,她写了散文《海外的悲悼》。

回国后,萧红怀着巨大的悲痛,拜谒了鲁迅先生墓,写下了令人泪下的《拜墓》一诗。她用很多时间负责《鲁迅纪念集》中新闻报纸部分的剪贴、校对工作,以寄托她对鲁迅先生的哀思。同时也写了许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鲁迅的深深怀念、崇敬与感激之情。她用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在萧红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与鲁迅相处的日子,是萧红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着深深的崇敬与感激之情。鲁迅先生的早逝,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她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悲痛,甚至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鲁迅先生。1942年1月22日,弥留之际的萧红一再拜托守候在她床前的挚友骆宾基说:“我死后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把我的一点骨灰埋葬在鲁迅先生的墓旁……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的话,以便在天国里也能聆听到先生的教诲。”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三

催稿信: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老舍40岁时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估,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着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洗星海,

长虹万籁天;

冰莹成舍我,

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旬。寥寥20宇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即洗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在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作家楼适夷(1905年生)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

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四

华生(1878—1958)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894年,他进入伏尔曼大学,五年后获得硕士学位。1900年,他又在穆尔教授的建议下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课程,师从安吉尔和唐纳森,并与1903年以《动物的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讲授心理学。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以动物为被试的实验,为其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1908年,他受聘到霍普金斯大学,在此度过了其学术生涯中最辉煌的岁月,一直到19。此间他还接任了《心理学评论》杂志的主编。

很久以前就知道他,可是关于他的情感生活却知之甚少。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他的女生学爱上了他,在一次考试中,她没有答题,而是写了一首情诗,红着脸交给了教授,他们结婚了。第二次婚姻,也是他心理专业生涯的结束,他与她的一个研究生私通,前期起诉离婚,他也被大学除职。从此他几乎淡出了专业心理领域,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广告商人。但是他仍然热爱心理专业,但是没有大学接受他,专业期刊业不接受他的文章。他只能在一些通俗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他尤其爱好儿童研究。

对于他的命运,我很感慨。也有史家感叹,如果华生没有被退出心理专业领域,心理学是否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也许他不生在那个时代,他的私情也不会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障碍。可是即使在今天,人们赋予学者的道德底线还是远远高于普通人的,作为大学教授,即使在今天,仍然要成为这个世界的良心。无论公私,都希望他们是榜样。

我不能评价对错,因为从历史事实推断,他很爱他的第二任妻子。哎,怎么说呢,中国古语,“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五

有一次,一位法国青年拜访托尔斯泰。他俩一同散步闲聊,恰巧旁边有副单杠。青年跑过去,一跃而起,抓住单杠,做了几个动作,骄傲地说:“伯爵,这门艺术,您大概是外行吧?”

托尔斯泰笑一笑。

“文人不会武,这也不必苛求……”,法国青年似乎怕托尔斯泰尴尬,连忙为他解脱。

托尔斯泰看了看同伴,走到单杠下面,轻轻一跃,双手握杠,两腿挺直朝前一仲,往后一摆,连续绕了几个「大翻车」,随后又轻松自如地做了几个难度很大的动作,像燕子那麽轻巧,像猿猴那麽自如。

法国青年看得眼花缭乱,惊诧得吐出舌头,老半天都没缩回去。他哪里知道,体育活动正是伯爵的爱好呢!

当托尔斯泰从单杠上跳下来,法国青年心悦诚服地说:“伯爵,您单杠上的动作也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没有吭声,只是淡然地笑笑。

托尔斯泰喜欢骑马、打猎、游泳、滑冰、划船等运动。除了体育,他还爱参加劳动。画家列宾就亲眼看见托尔斯泰在烈日下整天在田地里地。他主动地帮助贫穷的人盖房子、砌炉灶、割草,直到古稀之年,还坚持自己打水、劈柴,和农民一起锯木头。

有个青年总想一举成名。他去请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人好比分数,分子就是他自己实在有的那麽大小,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像的那麽大小。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於零了。”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六

诺伊曼(1903—1957),美籍匈牙利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诺伊曼出生在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是位罕见的神童。他8岁掌握微积分,12岁读懂《函数论》。

他在21岁获得物理—数学博士之后,开始了多学科的研究,先是数学、力学、物理学,又转到经济学、气象学,而后转向原子弹工程,最后,又致力于电子计算机的研究。这一切,使他成为不折不扣的科学全才。

他的主要成就是数学研究。他在高等数学的许多分支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最卓越的工作是开辟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对策论。

1944年出版了他的杰出着作《对策论与经济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战后,运用他的数学才能指导制造大型电子计算机,被人们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七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小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老数学家苏步青的养生经。

蜚声国际数坛的老辈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百岁时还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苏老九十岁高龄时,还着书立说,带研究生、每天工作约十小时左右,精力何等充沛!那么,当有人问他健康长寿之道,他总笑呵呵地回答说:“我不懂什么养生之道,只是平素生活有规律,并注意体育锻炼而已……”

苏老的生活习惯,大致是这样的:

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每晚睡眠六小时,白天午睡一小时。早晨起身后,先在门前院子里,做一遍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约一刻钟;然后学习一小时,就进早膳。下午工作完毕,坚持步行二至三公里———雨天以上下楼梯替代。数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苏步青是浙江平阳人,出身农家,由于家境清寒,从小少吃缺穿,少年时代的苏步青,又瘦又小,身体并不怎么健康。小学毕业后,读了二年中学,十七岁东渡日本,进帝国大学专攻数学。在异国他乡,苏步青一住十二年。在这期间,他逐渐爱上了体育,兴趣广泛,划船、溜冰、网球、骑自行车、开摩托车,样样都能漂亮地玩上几手。当时,苏步青还是帝国大学网球队和划船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数十年来,由于坚持体育锻炼,苏步青身体素质极好。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上五、六层楼梯,依然不甚气喘,嘴里的牙齿,也与壮年时相仿。九十岁那年的夏秋之际,他还蛮轻松地登上安徽黄山,游览休养。一路足力之健,令人羡慕与钦佩。

”他还讲:为人在世,应该豁达大度,胸怀坦荡,凡事想得开,放得下。再者,人要多动,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要多找事情做。如果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或者一味贪图安逸、享受,对健康也绝无好处。一九八五年,苏步青退居二线,相对而言,时间比以前多了些。他马上觉察到,人闲着很容易懒散,精神空虚对身体健康不利,于是,便主动找事情做———连续办了三届中学教师(数学)培训班。

至于饮食,苏老的见解是,自己喜欢吃的,尽量少吃点,不喜欢吃的则要多吃点,荤素皆然。酒可以饮点,但绝不能过量。

苏老的夫人米子松本,是日本仙台市人,出身书香,精于茶道。所以,苏老有饮茶的习惯,他特别好饮上等绿茶。苏老讲:茶是我国人民最常用的饮料,对老年人来讲,饮茶利多弊少,既能生津止渴,利尿消食;还能去除油腻,使口内感到清新舒适。同时,茶还具有抗痢疾杆菌的功能。

苏老古稀之年以后,激烈运动是不做了,但上述的练功十八法,工作完毕后的漫步行走,九十五岁前依然坚持。每晚睡觉前半小时,或听听音乐、或读读唐诗、轻松之后,很快进入梦境。

报效祖国宏愿------华罗庚的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陈景润(1933~1966)。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八

曾被报社革职四次——不相信自己已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初次见到辛克莱·路易士是好几十年前的事,当时我和他及五六位朋友,在纽约长岛的自由港租了一艘汽艇,前往二三赏獾暮v械鲻塾恪t谀鞘蔽揖蜕罹踝约菏翟诒炔簧纤,因为当时的风浪相当大,我上船不久之后就因晕船而躺在船舱里,辛克莱却如在平地一般,毫不受影响地坐在船边钓鱼。辛克莱·路易士首次写出轰动世人的作品是在19。在这之前,他已写过6本小说,但始终未获大众的注意,直到第7部作品《大马路》出版之后,才在全国引起一阵旋风,各地妇女团体纷纷谴责,牧师也公开批评,连报章杂志也评论是有辱美国社会的作品。这股激烈的论战,不但遍及美国全土,甚至在3000英里远的欧洲也引起回响。辛克莱·路易士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坛的超级明星。

有些评论家认为:“他这部小说的确相当不错,但可能是他仅有的一部佳作,将来不可能再有相同水准的作品了。”但明尼苏答州索克中心出生的红发路易士,仍毫不灰心继续地写作,并又写了五六本畅销小说。他的写作态度相当严谨,一部作品常经过多次的修改才告完成。

我反驳说:“你从前为了做早餐,提早两三小时起床到厨房的桌上写作;又因为负债150元,洗衣煮饭都得自己动手,但你从不曾停止过写作。而且那时候花6个月完成的作品,竟然只卖了两块钱而已。”

他回答道:“那不算是什么辛苦的事,我不过是努力练习写作罢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满快乐哩!”

我又问他,至目前为止作品一共卖了多少钱?他竟然完全不知道,我又说:“大概的数字总该知道吧?”他回答道:“我真的不知道,即使是大略的数字也不知道。”

那么,成名作品《大马路》的收入总该清楚吧?结果他还是不知道,而且他根本不关心这类事,完全交由律师、会计师处理。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九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pauli)生于1900年,1958年就去世了。他是本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principle)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原理是他在1924年发现的,对原子结构的建立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革命性的影响。

泡利在19岁(19)时就写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性论文。当时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9)才3年,人们认为他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所以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从此他一举成名了。

关于泡利的故事很多,他以严谨、博学而着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

一次,在后来发现反质子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一个报告和泡利等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象你这么糟糕的报告。”当时塞格雷一言未发。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对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士的开幕式报告除外。”

另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后来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

泡利对他的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了两天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但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因为他的敏锐和审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在物理学界还曾笑谈存在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那儿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

而当泡利说:“哦,这竟然没什么错”时,通常表示一种非常高的赞许。一则笑话说,泡利死后去见上帝,上帝把自己对世界的设计方案给他看,泡利看完后耸耸肩,说道:“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十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1590年到16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像英雄一样地尊敬他,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奥赛罗》、《麦克白》等等,在这些作品中人们看到了他非常伟大的情操,这些描写复仇的戏剧也被学者认为是所有英语范畴中非常好的例子。然而在所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让人们记忆深刻的就是《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了。

这部作品同样也是一个悲剧,主要描述的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害了他的爸爸之后又娶走了他的妈妈,而哈姆雷特在得知真相后开始报仇的故事。在1599年的时候莎士比亚开始创作这部戏剧,那时英国正在向资本主义时期过度,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正是国家发生变化的最重要转折时刻,这也是他所有戏剧作品中最长的一个。

《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开始的时候就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那个时候莎士比亚剧团不断的演绎这个作品,是所有作品中演出次数最多的一个,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悲剧之一,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悲剧意义,而且还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物性格的变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艺术手法,在当时所有西方作品中最为突出。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十一

庄子(约前2113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5261蒙(今安徽境内)人,家贫4102,曾做过宋国漆园吏。

1653传楚威王召他为相,被拒绝。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道家“二圣”)。他学问广博、性情独特,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理论,而且更加深刻、广泛,并具有朴素辩证法、自由观、平等观等思想;但也有把相对性绝对化、消极无为、宿命论等错误观点。

庄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的玄学、佛学、理学对它都有大量吸收。庄子亦堪称文学天才,其散文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文学价值最高、意味最强的,与屈原诗歌并称中国先秦文学史上两大丰碑。

现存《庄子》33篇,大多为寓言故事,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秋水》等,说理与幻想完美结合,诗意浓郁而善于抒情,想象丰瞻、笔力酣畅,汪洋恣肆、变幻诡奇,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恢宏瑰丽。中国古今说理文章,能写得活泼有趣且理论深透者,无出其右。

在写作上,其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也罕有可比。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十二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

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管谟业。”“到”。“跟着班长进去。”“是”。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话还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许的应验。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一种口感差到要命的杂交高粱,到了这里,托后方基地农场的福,他不仅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还是那种用小麦磨成的精粉!

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

两年匆匆而过。

时间晃晃荡荡,走到1984年,莫言圆了他的大学梦。那一年,解放军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军艺)恢复招生。

莫言的大哥在60年代初期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在那个闭塞的小地方,别说是大学生,就是大学生的家人,也是受到格外的尊敬,当然也不乏嫉恨,小时的莫言就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听见有人压低了嗓子议论“别看这家房子破,可是出了一个大学生”、“这家是中农,竟然出了一个大学生”。他不管听了多刺耳的话,心里也是相当的受用,有一次趁着大哥睡着了,他还偷偷把大哥的校徽摘下来别在自己胸前,小伙伴讽刺说:“是你哥考上大学,又不是你上,烧包什么!”莫言因此按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考上大学。但最终,因为历史原因,他的大学梦被击碎了。

是,他的小说《民间音乐》让时任文学系主任的徐怀中先生看到了,徐先生大赞:“这个学生,即便文化考试不及格我们也要了。”补了名字进考生表里,莫言一颗心放了下来,他这些年的老师不是白当的,文化考试里虽然有点点小插曲,但最终考得第二名,伙同作文最高分,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军艺文学系,成了一名年近三十的大专生。

当时军艺正大修大建,四处都是泥浆黄土,相当的接地气。莫言接着地气,在学习期写出了诸多精品之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莫言在宿舍里做了一个梦,身穿红衣的丰满姑娘手持一柄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迎着太阳……从起床号响起,他就沉浸在这个辉煌的梦境里,上课时,他一边听课,一边把整个梦境用笔头“勾”出来,两周后,稿子出来。他拿不定主意,甚至连算不算小说都说不上来。他把稿子拿给系里一位干事看,干事看完后很兴奋:“这不仅是一篇小说,还是一首长诗。”徐怀中看完后还拿给自己的夫人看,结果得到女性角度的评价:“小说里那个黑孩子让我很感动。”系里更是召集几个同学座谈了这篇小说。1985年3月,刚创刊不久的《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了这篇小说和座谈纪要,主编冯牧先生在华侨大厦主持召开了小说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等名家参加了会议……自此,《透明的红萝卜》成了莫言的“成名作”。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十三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陈景润(1933~1966)。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祖冲之。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

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报效祖国宏愿------华罗庚的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十四

东汉时期的张衡不仅是古代为数不多的数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张衡出生在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南阳县.他年少时好学,善于写作在十七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来到长安,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首都的西安.张衡在这里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后来年轻有为的张衡被当时的朝廷选中,几次请他做官,张衡在当时的首都洛阳,担任太史令,后又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感兴趣.他淡薄名利,曾经两次辞去官职,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开始著书立说。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就非常丰富,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论和宣夜说,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天就象一个鸡蛋,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另外,张衡关于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辩证思想的,他认为,天地没有分开之前,混混沌沌,分开以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张衡还用距离的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近代科学证明,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可见张衡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张衡不但注重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公元138年,张衡用它成功地记录了在陕西发生的一次地震.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学家发明的,张衡作了一些改进,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类似现在天球仪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转好一周,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哪颗星在什么位置上。

张衡还对许多具体的天象做了观察和分析.他统计出中国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星数大约有2,500颗,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张衡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也是相当准确的.张衡认为,早晚和中午的太阳,其大小是一样的,看起来早晚大,中午小,只是一种光学作用.早晚观测者所处的环境比较暗,从暗处看明处就显得大,中午时天地同明,看天上的太阳就显得小.好比一团火,夜里看就大,白天看就小.张衡的这种解释,尽管不很全面,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张衡不仅是天文学家,他还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他的绘画也相当出色,被列为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据中国的史书记载,张衡一生共留下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三十二篇,其中表明了张衡的为人和治学态度,而则是人类到星际旅行的畅想曲,是中国早期的科学幻想文章.另外,、被称为张衡的代表作,一直流传至今.在这两篇作品中,张衡细致地描写了东京、西京的景致(东京,指现在陕西省的西安;西京指现在河南省的洛阳),娓娓地叙述了这里的风俗民情,手法浪漫夸张,其中叙述各种民间技艺的表演,是极其珍贵的中国古代杂技艺术史料。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十五

王则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我国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工作,并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建议,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介绍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经济学家,几十年来为读者奉献了许多上佳作品。

他擅长用平实流畅的语言,向大众传播经济学知识,莫所出版的作品本本畅销,深受读者喜爱。

他曾发表《“西方经济学”不是一个科学的学科概念》、《下决心重写政治经济学》等论文数十篇;出版着作《经济学直面现实》、《游学北美》、《博弈论平话》、《拓扑学方法和经济学应用》、《童心与发现》、《我们都是纳税人》、《爱心护天才》、《岭南笔记》、《经济学家成长的故事》、《对付欺诈的学问》、《排队的文明》和《自由的烦恼》等20多种。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十六

华生(1878—1958)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894年,他进入伏尔曼大学,五年后获得硕士学位。19,他又在穆尔教授的建议下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课程,师从安吉尔和唐纳森,并与19以《动物的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讲授心理学。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以动物为被试的实验,为其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19,他受聘到霍普金斯大学,在此度过了其学术生涯中最辉煌的岁月,一直到19。此间他还接任了《心理学评论》杂志的主编。

很久以前就知道他,可是关于他的情感生活却知之甚少。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他的女生学爱上了他,在一次考试中,她没有答题,而是写了一首情诗,红着脸交给了教授,他们结婚了。第二次婚姻,也是他心理专业生涯的结束,他与她的一个研究生私通,前期起诉离婚,他也被大学除职。从此他几乎淡出了专业心理领域,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广告商人。但是他仍然热爱心理专业,但是没有大学接受他,专业期刊业不接受他的文章。他只能在一些通俗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他尤其爱好儿童研究。

对于他的命运,我很感慨。也有史家感叹,如果华生没有被退出心理专业领域,心理学是否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也许他不生在那个时代,他的私情也不会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障碍。可是即使在今天,人们赋予学者的道德底线还是远远高于普通人的,作为大学教授,即使在今天,仍然要成为这个世界的良心。无论公私,都希望他们是榜样。

我不能评价对错,因为从历史事实推断,他很爱他的第二任妻子。哎,怎么说呢,中国古语,“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十七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十八

高扬芝(1906—1978),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简短篇十九

物理,两个刻印在统一教材上的文字,我们困惑又迷茫。这门严肃而又庄重的学问如此深不可测,叫我难以面对。

以上,是我个人粗略而短浅的认识,请不要见笑。至少我知错能改,通过一本书,我马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物理是物理学的一部分,我忘记了这片浩瀚的天空,坐守井底。

书很普通,书名也一目了然:《物理学家的故事》。但这些人,这些最值得我们现代人敬仰的人,也是最古怪的家伙们。

也许是兴趣吧?

年轻时爱因斯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联邦工业大学,从此与物理学结下不解之缘,已至成天呆在自己的公寓里,一头埋进书籍中。这让他的教授们很不满,把他当作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学生”。而玻尔很类似,一个人认真钻研金属电子,只可惜丹麦还没有这方面的专家,于是就当机立断,前往剑桥求学,那里有着“电子之父”汤姆逊这一绝好的“学习资源”,使他趋之若鹜。爱因斯坦和玻尔他们不大可能天生就喜欢物理学,只是巧合地闯入物理学的神奇世界,心就被她拴紧了。

也许是叛逆吧?

凡是建立新的理论,就要推翻旧理论,获得所有人的承认。我们都知道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但这一发现理所当然受到了质疑。那时候人人都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这就好像苹果熟了就往下掉,绝不会向左或向右,更不会向上掉――几乎没有人相信汤姆逊。可这个奇怪的汤姆逊,偏要一意孤行,反抗这再正常不过的“真理”,甚至在他提出自己的理论时,堪称该领域权威的赫兹也做出“完美”的实验驳斥他的想法。似乎这时,汤姆逊已经遭受“横眉冷对”和“千夫指”了,一般人差不多该选择放弃,这样也不至于被整个业界排斥。但汤姆逊靠着这股反逆精神硬是不肯让步,终于找出赫兹实验中的破绽,守护了真相,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己和大自然的认识,而汤姆逊对电子的发现也确确实实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无线电、电视到雷达、电子计算机,我们现在的便捷生活都离不开电子的发现。要感谢就感谢汤姆逊的叛逆吧!

也许是爱情吧!

面对日常生活,这些物理学家多少有点心不在焉,这一点在爱因斯坦身上极具代表性。一个生活邋遢的人,头发蓬乱,衣着随便,眼窝深陷,一般人都认不出他是那个伟大的爱因斯坦。在他那捉摸不透的眼神中,却藏着他最挚爱最销魂的物理学,最喜欢做的事,是一个人呆在物理学的领域里尽情徜徉。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深深恋慕使他的妻子都嫉妒不已,以至最终他为了追求物理学,而离开了他曾深爱过的妻子。

这就是物理学家吧,固执地追求着他们所认为的真理,在一条道路上头也不回地向前走。此中,我隐约窥见了物理学那矫健、摄人心魄的姿态。物理也不再是简单的词汇或一门繁琐的课程,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美情人,让无数人为之陶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