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汇总9篇)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汇总9篇)

时间:2020-06-29 17:15:32

相关推荐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汇总9篇)

报告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报告可以向上级、同事或团队成员传达重要信息。报告的结构要清晰合理,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标题、图表和附录等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你的报告写作有所帮助。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一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不能回避并且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性课题。xx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打造xx“一小时经济圈”强势增长极,率先在xx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互动共荣、南北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难题的迫切需要。统筹xx城乡发展,既是战略性任务,更是当务之重、当务之急。

(一)统筹思想越来越明确。

面对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原江北县委、县政府在1986年就提出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依托xx、建设江北”的指导思想。1995年撤县建区时,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依托老城、开发新城、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四城”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较xx年前更加明确具体。xx年,区委、区政府在“1234”总体发展思路中,作出了“城市带动农村,南部带动北部”的战略部署,并且在工作中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举措。当前,正在抓紧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xx正朝着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统筹措施越来越有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xx在xx市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近郊大农村。当时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依托xx老城区开发建设龙溪,依托机场开发建设两路,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城兴业、以城带乡”的路子。进入新世纪以来,龙溪新城、空港新城、北部新城迅速崛起并呈融合之势,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强势推进,区域综合实力显着增强,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工作显着发力。

1、强势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近年来,xx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园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形成了以汽摩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集群,以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集中发展区,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实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日益增强。

2、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瞄准xx主城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和“钱袋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三色”农业、畜禽林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都市型农业。承接园区大工业,创办了8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通过努力,城乡产业融合互动格局正在形成。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实施了“一小时xx”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人行水泥便道“院院通”建设,电视信号和电话线路“村村通”建设,镇街集中供水和村级分布式供水工程,农房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等“三改一建工程”,以土地整理和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同时,实施了小城镇改造,中小学和农村卫生院危房改造,中小学寄宿学校建设,镇政府办公场所和镇文化中心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观。近年来,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正在加速向农村延伸。

4、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xx年,我区率先在全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三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每年为群众减轻负担3000多万元。xx年,xx作为全市首批6个试点区县,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到xx年,参加人数达41.4万人,参保率达到81.59%,区级财政补助1286万元。xx年,率先在全市实施农村低保制度,财政拨款424万元,让11000人得到政府生活救助。此外,还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享受到的文明成果一天比一天多。

5、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区初步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了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加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和服务。加强了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对230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免费培训。到xx年底,全区29.8万个农村劳动力中,在外务工经商农民达到15.7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473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务工经商收入成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6、公共财政尽力向“三农”倾斜。近几年来,实施了向镇街倾斜的财政体制调整和改革,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基础上,区级财政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农村社会保障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xx年区级财政投入农村的资金高达5.8亿元。在近几年中,我区公共财政向农村投入的资金总额年年居全市第一。

(三)统筹效果初步显现。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探索,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互动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有序推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通过的发展,xx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86年3.4亿元、28亿元,到xx年猛增到183亿元。财政收入由1986年3531万元、191.1亿元,到xx年增长到10.6亿元。城镇面积由1986年0.4平方公里、年11.3平方公里,到xx年扩展到7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986年0.5万人、1996年11.9万人,到xx年上升到37.35万人。

二、xx现实城乡差距与原因透析。

(一)xx现实城乡差距。

1、城乡发展速度差距拉大。近年来,xx区抓住机场建设、xx主城北移、xx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北部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经济发展迅猛,xx都市风貌展示区已显雏形。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采取特殊措施狠抓“三农”,农村经济社会自身纵向比发展较快。由于广阔的农村制约的因素较多,发展变化远不及城区,个别边远山区农村甚至仍然山河依旧。“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是我区城乡发展差距最形象的描述。

2、地区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xx年,在全区10.6亿元财政收中,北部地区拥有50万人口的20个镇仅占3%,南部地区40万人口的6个街道却占了97%,个别镇全年财政收入不到10万元。相反,20个镇均吃区级财政补贴,财政支出占了全区的30%。xx年,我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3元,比xx年的7309元增加4184元,每年增收1046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3604元,比xx年2622元增收982元,每年增收243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成倍数扩大,由xx年2.6:1上升到3.2:1,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1:1的警戒线。

3、城乡居民国民待遇差别过大。据专家统计,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等原因,城乡居民待遇差别有47项之多。一是在财政投入上倾斜市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往往是民办公助,农民既出资又出劳,城市类似建设从不让市民掏腰包;城市居民低保、社区干部待遇、复员退伍军人安置金等大大高于农村同类人员标准。二是在劳动力就业上歧视农民。一些行业和工种限制农民就业,农民工遭受不同程度的工资歧视、雇佣歧视和政治歧视。三是社会保障差距明显。城市居民基本可以享受以各种保险为核心,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村除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相关救助制度外,养老保险等不少保障制度缺失。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难以与城市职工同等享受各类社会保险。据区农业局统计,用人单位没有为我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83.5%、87.7%、94.6%、92.4%。四是享受教育等社会事业资源不平等。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优势资源高度集中于城区,农村接受教育和医疗、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与城区相去甚远。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难以就地入学。资料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入学,平均每学年学费为2550元,人均借读费、赞助费1526元,农民工家庭难以承载子女就地入学之重,被迫让幼小子女留守家中。

(二)城乡差距原因透析。

1、地理环境影响。xx位于长江北岸与嘉陵江东岸的三角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纵贯南北,将xx切分为两大纵向系统。在14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坝、台地、水体共占10%,丘陵50%,山地40%。东南地区地势较平缓,靠城依江,占地理之优,为此,xx绕城公路内486平方公里面积已纳入主城规划,并在全速建设,xx北部新城区已在这一区域逐渐崛起。北部山高沟深,东部被铜锣山脉和明月山脉阻隔,且离城区较远,这近1000平方公里区域在短期内要与南部发展同步,由于制约因素十分明显,因而显得非常不现实。由此可见,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着我区城市与农村、南部与北部的发展差距,也决定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差距难以缩小和消除。

2、经济承载能力制约。xx由原江北县嬗变而来。xx在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大县,工业和城市不发达。xx城市发育于1985年龙溪开发,转折于1992年两路城南建设,加速于xx年北部新区设立。xx现代工业起步于科技产业园区,加速于尔后设立的空港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虽然现在城市发展和产业支撑已取得不菲成绩,但要带动1300多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尤如小马拉大车,效果可想而知。特殊的发展基础只能继承,不能逾越。有限的经济承载能力,逼迫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只能选择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不顾条件操之过急。

3、体制政策障碍。一是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缺陷。我国现行的“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分别管理以及行政审批的户籍制度,把人口与土地、人口与地方组织的关系固定化,阻断了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大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这种户籍制度人为地分出了两个世袭的“种群”,户口不同,待遇就不同,让农民难以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制度设计上,实行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用地分别治理,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土地市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进入工业和城市土地市场,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严重侵蚀农民土地利益。此外,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盘活土地存在诸多政策障碍。三是投入体制未完全理顺。公共财政对农村生产建设的投入太分散,投资效益不高。尚未建立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觉投入和巨额投入的引导机制。四是行政管理体制城乡分割。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管理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设立和管理也逐步形成了“农口管农、工口管城”的管理格局。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城乡规划难以统一和衔接,各级各口资金难以集中打捆使用,城市产业与基础设施难以向农村延伸,等等。

4、“三农”弱势本质。农村地域广阔,产业和居住分散,缺少吸引聚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必备优势。在势不可挡的城镇化进程中,优势资源自动流向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城市。在这种状况下,相对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就在所难免。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规律双重作用,相对于二、三产业,始终属于弱质产业。农民受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从总体上看,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难以与时尚的市民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始终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三农”的弱势本质,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三农”上。

三、对xx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建议。

xx小城区大农村,是xx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表现和市情缩影。区委决定把xx建设成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定位准确,意义重大,切实可行。为此,对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准确把握“统筹”内涵,防止步入认识误区。

统筹城乡发展,是指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把全区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打破城乡界限,统一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繁荣。要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内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消除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政策等障碍。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协作,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目标。二是必须跳出城乡分割、两大系统封闭运行的传统思维,走出片面强调“立足三农抓三农”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的认识误区,自觉把“立足三农抓三农”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结合起来,既重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也重视激活“三农”自身要素,创造“三农”发展内在动力。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决不能只停留在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对口支援上,应从体制政策和规划入手,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并非简单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本质是城乡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事实上,要在短期内消除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差别,将几十年形成的城乡居民差异一笔勾销是不现实的。

(二)界定“统筹”原则,明晰工作指向。

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作上应遵循若干原则,最基本的大体有三条。

1、从区情实际出发,铸造xx特色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全国全市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xx属于xx主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大区,地理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等都非常特殊,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和办法,才能铸造出xx版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打造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历史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是现实的紧要工作,必须抓紧做实。为此,既要谋划长远,精心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的各项子规划;同时也要立足当前,及时启动xx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争取早日突破,尽快见效。

3、全面统筹,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城乡各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系统安排,全面统筹。由于区级政府权力、财力、精力所限,在特定阶段全面推进不太可能,因而只能选择最有条件解决好的问题加以突破,才能收到实效。从xx近期看,拟选择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城乡社会保障、城乡投入保障、土地流转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创新上突破为宜。

(三)明确历史任务,锁定长远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看,必须解决好“五大统筹”、“五大制度”和“五大网络”问题。

1、实现“五大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依法行政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就是要一张规划蓝图管到底。当前,应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创造性、示范性”的总体要求,抓紧编制或修编统一的xx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和居民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规划。二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加强各种资源和要素的统筹,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创造城乡之间的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农村二、三产业合理分工,形成衔接紧密的产业链条和城乡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四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基础上,加快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全面向农村延伸。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按照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求,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向农村倾斜发展步伐。

2、创新“五大制度”。一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适应经济大发展,人口大迁徙,布局大调整的总体趋势,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畅通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建立起城乡统一、迁徙自由、以身份证管理为中心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在“自愿、依法、有偿”基础上,建立起“资产入股、量化到人、合股经营、按股分红”等土地流转新机制。三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投入办法。组建农村发展等投融资公司,支持发展农民互助银行,鼓励金融机构贷款向农村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三农”。四是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低保、养老保险、医疗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新机制。五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城乡统筹要求,调整政府部门职能,改革城乡各管一段和职能交叉重叠体制,走出一条城乡通管、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路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减少镇街管理事项,规范镇街管理行为。

3、建设“五大网络”。统筹城乡发展,要重点建设城乡交通网、城乡信息网、城乡市场网、公共服务网、城乡安全网。

(四)理清总体思路,定位指导思想。

统筹城乡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和率先在xx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为切入点,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改革投融资体制为突破口,以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居住转移为载体,早日形成“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通过xx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起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设施形态、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城乡差别、南北差距缩小,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

(五)细化运作措施,扎实推进“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运作,成败在落实。必须立足现实,制定周密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

1、细化改革措施,强力推进综合改革。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对那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并且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果断地废除旧体制旧政策,以开拓创新的气魄和智慧建立起符合xx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新政策。当前,面对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两大核心改革,我们更要精密设计,精心运作,强势突破,造福xx。

2、细化发展措施,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和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做强城乡工业,做大城镇规模,做精都市农业,让产业支撑和城镇发展共同撑起xx城乡统筹发展的蓝天。

3、细化活动载体,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点突破。根据需要和可能,可择机启动“项目带动工程”、“农民转移工程”、“投入保障工程”、“土地流转工程”。通过实施这些工程,切实解决项目哪里找、地向谁去要、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等瓶颈问题,为今后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细化试点措施,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要抓紧策划并及时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等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迅速在面上推行。

5、细化组织领导措施,切实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统筹城乡发展基础上,应注意统筹区级班子领导力量,建立重点工作区级领导负责制,让工作压力层层传递到基层,从而高效推动各项工作。在区级领导和区级部门继续联系乡镇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街道、企业与镇,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农村卫生院对口帮扶长效动力机制。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二

为学习借鉴其它省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成功经验,为我市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出谋献策,4月16日至23日,市委办公室与市委政研室组成调研组,前往安徽省xx市,浙江省xx市,江苏省xx市,山东省xx市、xx市、xx市等六市进行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六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经验介绍,收集相关资料,实地考察示范典型。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深刻感受到六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现将六市的经验做法以及调研组的体会报告如下:

一、六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

六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走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城乡共荣的新路子,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六市十分注重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主要是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坚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规划,以城乡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xx市以科学规划、集约建设、精细管理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规划强化科学性、先导性和权威性,市区控制性规划覆盖率达到100%。xx市以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为重点,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计划到建设20个中心镇和一批中心村,城市化率达到70%。xx市实施“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城市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发展思路,城市发展框架基本拉开。完成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编制完成南部山区分区规划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规划、北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中心城区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展开,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xx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实施“中心极化、组群互动、梯度推进、城乡协调”的城镇化战略,构筑“一群(南部城镇群)、两轴(皖赣铁路城镇发展轴、合铜黄高速公路城镇发展轴)、三级中心(中心城区、区县城、中心镇)”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县城为骨干,中心镇为纽带的城镇体系。xx市争取在20底,实现全市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和相应专项规划全覆盖,城镇总体规划和重要专业规划全覆盖,城镇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全覆盖;实现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规划监管体系。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六市通过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以及城乡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城乡产业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一是以产业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完善产业化组织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xx市以建设高效、生态、品牌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突出抓好“四百工程”(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100万亩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基地和100万亩优质果茶花卉基地)建设。目前,xx市已经逐步培育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体验农业、节会农业、都市农业等为特点的特色产业。xx市的畜牧、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了66%,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5家。xx市整合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专业村,连点成线,扩线成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从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围绕茶叶、花卉、水产、畜牧、休闲观光等12类产业,重点建设50条左右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xx市通过狠抓基地、企业、品牌、文化旅游、市场建设,培育黄山茶叶品牌,将茶业打造成为了全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xx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郊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郊县工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工业增加值占郊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7.3%。积极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高效农业面积逐步扩大,休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二是以城镇化促进城乡产业发展。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培育中心镇,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发展。xx市加快五区融合,提高对郊区和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市对广大农村的吸纳能力。以14个省级中心镇、20个市级重点镇为重点,以北部沿海和蓝烟铁路为发展轴线,通过项目带动、配套服务设施和住宅小区建设,切实增强小城镇的集聚与带动功能。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工程。在城郊、园区和重点城镇,集中规划建设一批面向未来、面向周边农民的中低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小区。通过宅基地置换等方式,吸引零散的村落向中心村集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半工半农”农民进城定居。以产业为先导,整合城乡资源,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为农民向城镇集中提供产业和经济支撑。xx市实施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加快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镇的合理集聚,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在规划、建设和投入方面的分割局面,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xx市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强化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原则,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入15688万元,将村村通公路和通客车向边远村庄和村内街道延伸,硬化道路1032公里,硬化街道508个村。xx市新完成1181个村的编制规划,有1343个村庄开展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有52个镇、300个村开展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建设,有1192个村开展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工作,农村文化大院由原来的1602个增加到2746个,新硬化农村公路77公里,全市通自来水村庄普及率达到87.7%。建立城乡一体的交通体系,继续推进“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及“岛岛通航”工程,优化五区公交线网布局。建立城乡一体的供水体系。推行“一县一网”、“多乡一网”或“一乡一网”等规模化供水模式,推进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xx市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乡镇通油路率达100%,行政村通公路率、通水泥(油)路率分别达97.5%和83%。xx市建设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开通市区到各县城的高速公路,加快省道干线和乡村道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居民统一电价;按照“村村通、长期通、数字通”的要求,积极实施有线电视乡村通达工程,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就是统筹城乡之间的各种生产要素,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xx市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促进统筹城乡就业,初步搭建起城乡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就业服务平台、职业培训平台和社会保障平台。,在总结xx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xx区、xx区、xx市纳入区域化试点范围,并将其他四市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试点范围,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促进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就业活动,将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各类群体全部纳入就业服务范围。xx市鼓励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把职业介绍补贴与服务成效挂钩起来。并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xx市突出自己的特色,发挥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就是xx市发展以文化和生态为特征的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提升了他们的素质。据统计,,全市乡村旅游总接待量达841.56万人次左右,旅游总收入约32亿元,全市有近2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7000元。xx市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成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方式,探索建立“农民土地股份合作公司”。自开始,对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举办的经济实体,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鼓励工商企业资本参与传统农业改造,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和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破除地域、身份、行业等限制性政策,制订落实农民工进城落户、进城就业、子女进城就读“三无障碍”的具体措施。

(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六市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xx市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建立了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机制。,全市58.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6019.9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53.6万人,参合率达到87.0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去年的900元提高到1025元,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0%;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5.1万人;开展各类农民教育培训1000多场次,受训农民10万多人。xx市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仅建立完善了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还构建完善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规范完善了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16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已达199万人,覆盖到城镇各类用人单位以及包括个体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各类从业人员;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超过100万人;xx市是全国首批发放失业保险金的城市,截至10月底,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共有42111户,参保职工达到116万人。xx市实施医疗惠民行动,投入8119万元,发展“新农合”306.9万人,完成乡镇卫生院提升扩建30个;实施弱势保障行动,投入1832万元,落实了1.9万户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投入25074万元,完成“村村通”自来水466个村,解决了9.1万农户安全饮水。xx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续保农民达到55万人以上,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在80%以上。xx市扎实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全市有6.47万人和97个村实现脱贫。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和民生工程,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二、六市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做法。

六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局面。他们在生态建设过程中有特色、有新意,创造了许多可学习借鉴的好经验。

(一)发展生态经济。六市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青岛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将绿色渗入到产业最深层,建设经济新生态,推进风能、太阳能、废水回用、海水淡化、清洁能源开发等项目,计划到,新能源占全部能源的替代率达5%,到达到20%。xx市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创新性机制,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xx市创造性地对莲花峰、天都峰等景区实行轮换“休假”,让这些景区景点休养生息、自然繁衍,确保黄山生态的可持续发展。xx市充分发挥杭州产业特色和优势,走新型产业化道路,推进“两港五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生态工业发展,积极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知识型服务业为依托、绿色消费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低耗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xx市近年来建立起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园区载体、产业本体、企业主体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以电子、汽车、化工、钢铁等优势产业为龙头,发展一批生态型企业,构建产业生态链。优化工业布局,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绿色农业,通过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发展以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为特色的都市型农业,形成特色、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xx市以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为原则,全面实施《烟台生态市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改善全市环境质量。同时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健全完善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以资源依赖型企业和现代制造业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行和实施清洁生产,实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企业实行定期公布制度,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二)保护生态人居。六市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创造更加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居住环境。xx市充分弘扬徽派古建筑文化,利用各种生态资源建设生态人居。比如在宏村,水赋予村落、宅院以生气和灵性,对于村落的生态、景观和环境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为村落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使村落更秀丽、妩媚、晶莹和亲切,体现了生态价值、实用价值和景观价值。xx市着力打造“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人居环境特色。栽绿种绿,给大自然以绿色,是xx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做法,为在裸岩山体和一些远山、高山上植树造林,在荒山上实施了大面积飞机播种造林,让生态的绿色不留任何的死角。xx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写进一个指标,到“十一五”结束的时候,人均期望寿命要达到80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杭州从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做起,尤其是今年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努力做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同时进一步加大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力度,见缝插绿。还将在沿高速公路、骨干河流、道路、铁路等种植绿化,形成一张生态网络。杭州还提出一个重要理念,今后种树将被作为一xx市基础设施来配置,与自来水管、污水网、电网、煤气管一样同等重要。xx市近年来积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优势,城乡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城在江边、山在城中、湖在城内、林在四周、绿在家园的人居环境,建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适宜居住的城市。xx市按照“一城、一湖、一环”(明府城、大明湖、环城河通航)为重点的老城改造规划,加快泉城特色标志区建设。同时整理恢复芙蓉泉等泉脉水系,挖掘开发百花洲等古城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恢复“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老城韵味。

(三)改善生态环境。六市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xx市为了保护绿色,加大环境综合整治,着重在源头上治理污染,制止了向大自然“排毒”,在空气治理上,加快重点企业脱硫进程,淘汰燃煤锅炉,为减少机动车排气污染,购置国际环保标准的公交车。以来,青岛借助奥运“快车”连续四年掀起了群众广泛参与“我为奥运种棵树”等系列活动。xx市实施“碧水”、“蓝天”、“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行动,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重点开展“大绿化”工程、“十镇百村”文明生态创建工程、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农村河溪、池塘清洁整治工程和以沼气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促进该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xx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积极开展生态村、镇建设,重点实施环境污染整治,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近几年,杭州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xx市坚持和完善环境的“刚性投入机制”已达20多年,生态建设和环保投入始终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而快速增长。近年来,xx市实施退耕还林54万亩,建设公益林200多万亩,治理小流域50多条,治理面积达250平方公里,并在水源涵养地建成面积近10万公顷的各类自然保护区。,xx市森林覆盖率达77.4%,有林地面积、林木绿化率、活立木总蓄积量三项数据在安徽省位居第一。xx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南京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xx市围绕活力之都、魅力之城、宜居家园,集中打造奥体文博等片区,突出泉水特色品牌,着力做足泉水文章,使之真正成为城市之魂、灵气所在、韵味之源。大幅度提升片区的整体形象和景观效果,达到点上景物宜人、片上气势恢弘、沿线观感优美,让泉城更美更靓。

(四)培育生态文化。六市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xx市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创新的“景点轮休制”、景区规划的“加减法”、景区垃圾“日产日清”、工业发展“准入制”、乡村旅游推动生态保护等经验做法,已经被皖浙赣毗邻地区乃至全国众多旅游城市广为借鉴。xx市举办奥帆赛,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民心,让这座城市因“白帆”更“绿色”。青岛奥帆基地不仅建筑本身采用了不少“绿色”环保科技,其建设的过程中也始终坚持“绿色”施工。青岛的市民则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尤其是广泛开展“环保购物袋进超市”活动,使环保理念逐渐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变成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xx市在全市树立起超前的城市经营理念和深入人心的环境保护意识,以环境立市为核心的城市经营理念在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各项工作中得到体现。绿色企业、学校、社区和绿色饭店、绿色房产等不断涌现,提高了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使生态市建设具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xx市在全社会树立起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产的观念,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价值观。

三、六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在对六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调研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统筹城乡协调方面的启示。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用抓城市的力度抓农村,给市民的待遇予农民。各级各部门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使城乡在互动、互融、互补、互促中实现统筹发展。二要以思想解放为动力,闯出城乡发展新路子。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工作的力度。统筹城乡发展是前无古人、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成熟先例可借鉴,必须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敢闯敢试,敢破敢立,大胆探索。只要是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发展、有利于造福人民群众的改革,就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禁区,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稳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创出新路,走出自己的路。三要突出经济良性发展,强化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互为共存、互为前提,在统筹发展中必须在经济发展上实现跨越,同时又要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统一,既着眼于经济增长速度,又着眼于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四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统筹是政府行为,统筹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资源的配置者,在城乡统筹中政府要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政府在制定统筹政策时,要体现农民的意愿,基本满足农民的需求,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唱主角,通过政府推动力和农民自身努力解决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五要突出协调发展,强化区域带动效应。从全市的高度、全局的利益出发,正确认识市、县、镇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原则,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通过调整财政分配结构,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弥合城乡区域之间的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六要突出试点示范作用,强化整体推进格局。各地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差异,不能把城乡统筹当作城乡统一。进行全面推进,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先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城乡统筹有一定基础的县区作为试点,积累经验在全市推广,以点及面,整体推进。

(二)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启示。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二要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生态自然观,培育生态消费文化。开展各阶层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城乡生态文化,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发展观。转变消费观念,引导绿色、适度消费,培育简朴和谐的生态消费文化。三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要以绿色农业为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节水农业、无公害农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生态工业。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以绿色消费为特征的现代生态服务业。将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四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必须在资源统筹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有限资源,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好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开发与保护的相互协调,引导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三

根据市政协主席会议和会议的工作安排,8月5日至9月5日,由市政协副主席马文建带队,农村委牵头,各专委配合,组织28名市政协和委员,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专题,分两个阶段分别深入到市规划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广电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设局等市直18个有关部门以及平定县、盂县和郊区三个农业县区的9个乡镇、30多个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期间,分别召开了3次由委员参加的、3次由县(区)领导参加的、15次由市、县(区)部门领导参加的和9次由乡(镇)、村有关领导、文化站、学校、卫生院及部分农民代表共同参加的汇报会、座谈会。通过走村进户、个别访谈、实地查看、汇报座谈等形式,广泛了解情况。总的来看,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指导思想已经明确,目标任务已经确定,正在扎实有序地推进,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不容忽视,各方面的工作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大。

一、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我市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典型示范,以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狠抓文明生态村镇的创建工作。

7月,、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市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累计创建301个高标准文明生态示范村,31个试点村和71个重点推进村.全部完成了“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村镇建设模式,基本实现了“一个突破、一个提高、二个促进”。

其次,突出重点,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健全新保障、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为工作中心,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着力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狠抓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实施“35155”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工程和“3+2”富民产业工程,积极做强畜牧、干果、蔬菜三大优势产业,发展生态林业、小杂粮两大潜力产业,大力实施“培育骨干企业、确立成长工程、狠抓项目建设、发展园区经济、加大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六大战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全面提速。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57.6亿元、比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24元,同比增长14.1%。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市农村公路在册里程达到4686公里,村村通硬化路率达98.3%,村村通客车率达到了100%,行政村的通达率达到了96%;饮水解困再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全市共建成各类人畜吃水工程881处,累计解决了856个自然村、28.9万人、1.6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截止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89处,解决150个村、6.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2%;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市累计完成各类造林30.55万亩,完成通道绿化1028.7公里,园林村250个,绿化覆盖率达到23.1%;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实行同网同价;“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等便民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农机、农村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5万千瓦,机耕面积60万亩,机播面积40万亩;累计发展农村户用沼气5003户,秸秆气化炉3户;农村信息化“村村通”试点工程——农业科技信息网在平定县全面启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市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指挥中心,初步形成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体系。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事业有效推进。“十五”期间共投资1.38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9.75万平方米。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了农村和农业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费,三个农业县区已有99所学校、3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用上暖气,对农村学生实行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活补助,全部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2588万元对32个乡镇卫生院、601个村卫生所进行了改、扩、新建和规范化建设,全市共有58.3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24%,参合农民最高补偿金额达到3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农村五保对象实现了按标尽保,应保尽保,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全面开展,“福星工程”全面实施,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3所,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2600元;扶贫攻坚取得新突破。整体移民搬迁56个村、6180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四是扎实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和民主管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组织科技大集、送书下乡、送文艺下乡、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数字化电影、数字化电视走进农村。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街心公园、图书馆、体育场等文体设施。其次,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开展“三级联创”、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党支部活动,对全市乡镇书记、乡镇长、农村和71个重点推进村主任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公开选聘了700多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抽调68名副县级后备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分赴全市32个乡(镇),驻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和指导工作,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展顺利。同时,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规范议事制度,突出村务、财务公开等关键环节,保障了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第三,紧紧抓住我市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唯一试点市的大好机遇,着眼“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领导,制定意见,编制规划,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四

近年来,国有、集体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进行了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对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难以为继的企业,实行解体、破产,从而出现了部分职工下岗或失业,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中的一部分党员也不可避免地下岗、失业或需要再就业,这就给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何把这些党员及时地管理起来,解决企业下岗和失业职工中党员离岗不离党组织、失业不失管的问题,是当前党员管理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也是我们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就此,我们组织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

职工中党员也将随之增多,他们数量尽管不是很多,但其范围较广,分布较散,流动性较大,思想较复杂。同时党员流动一改过去单一的组织分配,单位之间工作调动的流动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党员管理体制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其次市场经济驱使人才流动和劳动力优化配置,而传统的党员管理体制在遵循市场经济对劳动力价值驱动的规律方面明显滞后。再次,传统的党员管理体制和目前的户籍管理体制不配套,使得组织关系接转与户籍管理关系不协调,即受城乡体制、工农差别影响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在住地生活,而组织关系则无法按其意愿加以落实。由此,造成对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管理的失管现象。再加上我市对流动党员管理缺乏制度上的保证以及管理上的经验,导致传统党员管理机制弱化,从而产生了部分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特殊党员”现象。

二、下岗失业党员管理的基本对策。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管理工作是各级党组织一项严肃而重要的政治工作,抓好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的管理工作,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具体体现,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克服企业遇到的暂时困难,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五

党的17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城乡统筹发展,又包含党的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打破城乡党建二元分割的封闭格局,更好地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是当前各级组织部门的当务之急。

为此,根据湛江市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分配方案安排,徐闻县委组织部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成立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问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细致地调研。走访了全县15个乡镇(街道),60多个村(社区),以及80多个市、县固本强基工作组,并有针对性地约谈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共170多人,对当前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现状、面临的困扰进行了专题分析,并对如何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作了深入调查与探索性研究。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徐闻县共有基层党(工)委28个,其中乡镇党委14个,街道党工委1个,县直机关党工委1个,农垦系统党委5个,机关企业党委6个,以及徐闻经济开发区党委;党组32个;党(总)支部1045个,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847个,农村党支部173个,社区党支部25个(含6个糖厂社区党支部)。全县党员26218人,其中机关党员11850人,农村党员14368人。

自6月以来,我县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深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活动。四年来,省、市、县三级共派出工作队404个、954人,其中省直工作队4个、工作队员19名,市直工作队93个、工作队员249名,县直工作队307个、工作队员686名。进驻了198个村(社区)开展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的固本强基工作。,省、市派出173个城市党支部与我县173个农村党支部进行“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据统计,四年来,省、市、县工作队和城乡基层结对帮扶党组织共筹集资金2300多万元,其中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600多件,投入资金1740多万元;为驻点村上集体经济项目113个,投入资金570多万元。帮助农村加强了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了村务、党务制度,理清了农村经济发展思路。通过这些活动,干部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基层党组织增强了活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近几年来,我县主要是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开展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任职锻炼,以及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自开展活动以来,我县高度重视这些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指导、乡镇(街道)党(工)委具体协调、城乡基层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县四套班子成员分别挂钩联系乡镇(街道)负责督导;县直147个副科以上单位也挂钩联系村(社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各派出单位的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下点指导工作和现场办公。形成了级级有领导、层层有责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班子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各固本强基工作队和城市党支部以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为目标,着力加强基层班子建设。特别是今年,结合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来。据统计,在今年村级“两委”换届中,我县198个村、社区共推选446名经济能人进入“两委”班子,其中112名致富带富有能力、服务群众有本领、凝聚群众有办法的党员干部担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同时,还结合。

先进性教育。

思想解放大讨论,以及村级党支部书记主任培训班等,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级“两委”干部的培训,帮助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感,改进作风,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经济发展,增强村集体财力。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推动进步。几年来,各挂点单位和驻村工作组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一要务,发挥各驻村工作队的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帮助驻点村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利用驻点村土地、资源、地理位置等优势上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如:商贸经济、店铺经济、服务经济、特色经济和资源经济等。另外,还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驻点村(社区)的集体经济纯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到去年为止,全县共有6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实行了脱贫的目标。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各工作队驻村后,以加强维稳能力建设为己任,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一是做好调解工作。定期开展对农村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了解矛盾纠纷的苗头情况,调处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二是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驻村干部深入了解群众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并在能力范围内通过采取资金帮扶、文化帮扶、科技帮扶、医疗帮扶、项目帮扶以及服务帮扶等形式,逐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在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上,支持和配合农村修建了水泥路3008公里。三是开展普法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进行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遵纪守法意识,增强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四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特色文化村、建设文化室、举办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民在文化建设中作“主人”、当“主体”、唱“主角”,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

(五)加强制度建设,逐步规范管理。几年来,广大驻村干部积极协助村“两委”理顺关系,进一步规范运作,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为促进驻点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工作队着眼于构建相关的工作管理、监督机制,如湛江市环保局驻龙塘镇龙塘村工作队,帮助驻点村建立健全了《龙塘村村规民约》,使该村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目前,全县198个村(社区)都建立党务、村务等方面的制度,使农村基层组织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轨道。

(六)加强城乡结对帮扶,提升城乡共建水平。按照省委、市委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的安排,省、市173个城市机关党支部与我县农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共建,组织了党员到我县农村过组织生活,慰问困难党员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等,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互帮以及城乡互助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效。通过城乡互帮互助活动,城市参与农村建设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驻村干部素质。广大驻村干部乘着到农村学习锻炼的契机,肩负重任、带着感情,克服困难,一心扑在驻村工作上,自觉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扮好角色,积极充当农村工作的“调研员”、“宣传员”、“指导员”、“监督员”、“调解员”和“传播员”,主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中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经过实践锻炼,广大驻村干部更直接地掌握到村情民意,更深刻地感受到基层困难,更切身地体会到民生疾苦,增强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自觉性,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在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在思想认识、组织设置、制度建设和组织活动开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扰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四个滞后”:

(一)思想认识滞后。一些基层党组织及其领导对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而是简单地认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就是一般性的帮扶工作,导致了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三性”。一是应付性。只是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蜻蜓点水式地走过场,当村党支部遇到困难,需要共同商量解决时,却从不过问。有的单位甚至因为资金问题、领导不重视等原因,甚至有抵触情绪。如下桥镇桥南村党支部反映,结对帮扶的机关党支部只来过一次,走了后就没有了消息。在今年村里遭遇严重水灾时,结对的机关党支部连打电话来过问都没有。二是接济性。机关党支部对统筹共建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只是随便拿一点钱、物给村党支部就了事。大多数机关党支部都只是给村党支部带些钱物来,或者是慰问困难的老党员、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没有解决村党支部的实际困难,达不到统筹共建的目的。三是随意性。机关党支部没有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只是随便听听村班子个别人提出的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项目,便不自量力草草上马,也没有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结果留下“烂尾工程”。

(二)组织设置滞后。长期以来党组织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按行政或地域关系设置,实行以具体单位为单元建立基层党组织,并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纳入各自的条块范围。在城市党组织里,机关党组织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设置,而农村党组织主要是按照行政村来设置。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制约了城乡党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造成了城乡党组织互相分离、互不了解,在工作上往往出现就农村党建抓农村党建,就机关党建抓机关党建的现象,在人才培养、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上出现了城乡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三)制度建设滞后。由于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导致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不明确,使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加上一些党组织领导抓党建工作责任意识不强,造成了“无人管事”的不良局面。如省委、市委共安排173个城市机关党支部和我县的173个农村党支部结对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但到目前为止,只有55个城市机关党支部到村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仍有118个城市机关党支部从未与村党支部有过联系。

(四)活动形式滞后。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城市机关党组织在开展统筹共建活动中,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送电脑,慰问几名困难党员、贫困学生。活动内容空洞枯燥,方式简单陈旧,效果差强人意。这与省委要求的要在互帮互助活动中,开展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互帮、城乡互助,积极帮助农村党支部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更好地服务农村群众,促进城乡党组织协调发展等,还有相当的差距,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极不适应。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的原则,进一步开阔思路,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推动城乡党建互促互进,实现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相对分隔向相对融合转型,整体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实践,以统筹发展的思路,牢固树立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以新的观念来引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1、树立城乡党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各级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增强城乡统筹意识,树立区域观念,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打破城乡党建封闭格局,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做到思路谋划城乡“一盘棋”,制度设计城乡“两相益”,工作推进城乡“两手抓”,努力实现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2、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主体的平等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义务,树立农村党员与城市党员都是党内主体的平等观,消除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消除对农村党员的偏见和歧视,公正平等地对待城乡所有党员。

3、树立与时俱进的抓城乡基层党建的创新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与现行党建工作模式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好做法和好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做法进行改革,优化思路,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改进方式,健全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树立以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服务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改变“就党建抓党建”的观念,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基层党组织班子,配置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的工作,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二)创新城乡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以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来抓好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和团结党员及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按照地域、单位为主设置的基层组织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当前,务必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的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树立区域性大党建观念,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本着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管理、便于互动和有利发挥作用的原则,打破城乡界限,跨越所有制形态,以产业为纽带,以区域为依托,建立覆盖城乡的形态稳定、机制开放、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组织网络。

1、科学合理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从适应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分工化的要求出发,按照“一调二改”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一调”即调整村级党组织设置方式,由过去按农村党员居住地域就近设置党支部转变为村级设置党总支,并按产业分类设置党支部,按党员职业状况设置分类党小组;“二改”就是改变党员编排方法,由过去按党员居住地以村为单位统一编排,转变为个人意愿和组织安排相结合,以居住地和行业分类进行编排;改进党支部职责,由过去统一职责转变为组织共性与行业个性相结合的职责。逐步形成以农村党总支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构架,才能充分发挥党总支的领导作用和党支部的连带作用,有利于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共建。

2、加快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采取“保留”、“新建”和“联建”的方法,加快在城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专业协会、集贸市场、产业园区、转制企业设置和调整基层党组织,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保留,即对已有党组织的专业协会、集贸市场、改制企业,无特殊情况,原有的党组织予以保留,其建制视实际上情况作适当调整;新建,即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还未设立党组织,但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两新”组织、专业协会、产业园区,单独建立新的党组织;联建,即对党员人数不足三人,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专业协会、集贸市场、产业园区、转制企业,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自愿联合的原则,建立联合党组织。

3、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组织共建工作机构。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在机构设置上既要打破基层党组织条块分明、独立工作的局面,实现基层党组织党建资源统筹和资源共享,同时,又要解决好城乡统筹基层党建中存在的“无人管事”、“人浮于事”等问题,做到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抓。可以通过“五式一组”的模式,设置城乡统筹基层党建临时党委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好这些问题。“五式”即:区域联建式,在就近的村、社区中,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按照资源共享、以强带弱的原则,实行村与村、村与社区的党支部(总支)联合建立临时党委,促进生产要素和党建要素优化配置;产业联建式,对产业相同的村、社区、企业党支部(总支),以产业为主体,依托产业链联结党组织建立临时党委,发挥产业党组织在统筹城乡党建中的作用,实现产业内部互联互建;社区联建式,组织多个优势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党支部(总支)对接,建立临时党委,开展“多帮一”、“一帮一”、“一帮多”等,互联共建,推动优势互补,促进发展,实现双赢;村企联建式,按照以企带村、村企整合、工农互助的思路,组织企业和村、社区党支部(总支)联合建立临时党委,推动以工补农、以工促农;部门联建式,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在经费保障、人才聚集、管理规范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联合建立临时党委,开展帮扶,引领农村发展。“一组”即设置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就是在临时党委的基础上,成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牵头协调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统一领导和指导临时党委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负责检查、督促和考核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从而,在机构设置上形成城乡一体大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创新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以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无规矩不成方圆。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共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立足城乡统筹党建实际,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将统筹共建工作责任具体落实到城乡党组织及其领导,并建立相关的督促和考核评价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各级基层党组织抓好党建“主业”,才能确保城乡统筹党建工作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在这方面,要做到“三建一完善”。

1、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相关责任制度。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临时党委工作制度,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党组织。建立机关党组织与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把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责任延伸到机关、事业单位。健全各系统党(工)委之间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沟通情况,协商工作,从而形成上下联、层层创、合力抓的新格局。要制定单位党组织领导联系点及部门包村(社区)制度,明确党组织书记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人,明确党组织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工作内容。

2、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要以“量化目标、强化责任、严格考评、兑现奖惩”为主要内容,把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目标,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结对村(社区)党组织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把党(工)委、党组及其一把手抓党建“主业”的情况作为考核重点,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主要内容,把考核结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要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职责评议制度,注重考核党员、群众对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公认度和满意度,形成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要把结对共建工作与党内“争先创优”活动有机结合,把党员在结对共建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与干部年度考核和党员民主评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促互动,共同推进的工作长效机制。

3、建立相应的督促检查机制。根据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定期组织各级党组织汇报工作情况,为下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同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巡查、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强督促检查,促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扎实推进。

4、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在过去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基础上,实行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抓好本级党建,又要抓好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一岗双责”制,制定“双责”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抓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以制度来保障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成为党建“主业”的重要内容。

(四)创新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形式,以科学可行的方式来推动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以统筹为基本思路,以人才资源、组织资源、阵地资源等资源共享为前提,以联建为基本抓手,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基本目标,创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工作联动、功能互补,实现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双赢”。

1、畅通交流渠道,加强城乡人才资源联动培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以加强城乡基层党组织班子、干部队伍和实用人才建设为核心,创新交流机制,拓宽渠道,为构建城乡党建新格局提供人才保证。一是选好配强村(社区)领导班子。要在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选”、“引”、“派”、“兼”等形式,把肯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基层领导班子。“选”,就是在坚持“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基础上,通过党员选举,把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人选进班子;“引”,就是通过公开选拔的方法,引进优秀的大学生和优秀的外来人员,到村(社区)班子任职;“派”,就是由上级党组织下派机关、企事业干部到村班子任职;“兼”,就是通过组织程序,让那些致富后愿意回报家乡、帮助建设新农村的农民企业家兼任村(社区)班子成员。二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建设新农村的模范。要建立优秀外出务工人员档案,指定专人联系,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农村人才。要制定外出务工经商能人返乡创业政策,鼓励支持他们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并采取有力措施,把一些政治素质好、创业能力强的实用人才,作为村(社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三是加强城乡党员干部交流。要打破人才工作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实现城乡人才纵横有序交流。要推行党政机关后备干部到基层任职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派驻农村、社区工作制度,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农村、社区工作等。要大胆开展实施城乡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工程,使城市机关的年轻党员干部通过下挂到农村基层锻炼,增强农村工作经验,培养优良的作风。同时,使农村党员干部通过上挂到城市机关锻炼,学习机关先进的管理经验,拓宽知识面。从而,促进城乡人才互动交流,加快城乡全面协调发展步伐。

2、坚持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党员联动管理。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党员机制。要在过去以地域、单位为主的发展党员方式上,积极探索城乡联动的发展党员工作方式,特别是在发展流动农民工党员工作上,要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培养”办法,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各指定一名专人进行跟踪联系培养,流入地、流出地定期互通信息,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共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发展党员。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培训机制。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和区域性网络资源,建立城乡党员互动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双向交流的特点,开展城乡党员互动式教育和交流。要把党员教育、信息传播、政策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组织从业分散的党员在网上参加党的活动,接受培训,提升城乡基层党员培训一体化程度,以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党员的联动培训。要充分利用城市机关、企事业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党建资源和培训设施,组织选派农村、社区党员到机关、企事业党组织培训学习。要把农村、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培训统一纳入整体培训规划,将城乡党员集中在一起培训学习,不断缩小城乡党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上的差别。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方式。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原则,加强城乡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对外出务工党员,加大双向互动管理力度,完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办法,城市社区、“两新”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接纳在本社区、本单位居住、就业的流动党员,实现从单向被动式管理向双向互动式管理转变。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劳动社保、人事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完善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建立“流动党员一体化网络管理平台”,在组织关系接转、活动证发放、党费缴纳、提供服务等方面实行网络化管理,与流动人口信息库、党员管理数据库对接,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一体化管理到哪里,实现由追踪式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

3、强化城乡合作,促进基层组织协调发展。要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推动党建资源双向流动,工作互相合作,促进基层党组织共同发展。

一方面,要创新开展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要统筹开展党内创建活动,大胆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以城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互帮互助活动,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平台,实现城乡党组织统筹发展。要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以“两创两树”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一是创党建示范点。城市机关党组织领导要把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主动帮助农村党支部抓好班子、队伍、作风和制度建设,到村党支部过组织生活,指导村发展集体经济,积极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树立典型,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二是创“五好”党支部。开展机关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帮扶,促进城乡党组织之间互补共建,共同建设“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农村党支部。三是树致富能人。城乡党组织共同组织,在党员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学习一些管理知识、学好一门技术、找准一个项目、帮带一名党员,帮助农村党员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党员,提升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四是树服务新人。要创新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式,深化和拓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活动,组织跨城乡的党员自愿者,在党员中开展争当新时期服务新人的活动。通过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助民便民活动,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

另一方面,创建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开展“关爱党员,增强党性,凝聚人心”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一是设立跨城乡的党员互助基金。采取“六个一点”方法,即“党费拨一点、党组织出一点、党员捐一点、相关部门资助一点、企业赞助一点、外出人员赠一点”,筹集资金。主要无偿用于对城乡年老体弱、长期患病及大病、生活困难的党员进行资助,对党员亡故的善后补助或者受意外伤害进行救助,以及对困难党员生产启动资金的帮扶等。二是建立跨城乡的党员互助会。把城乡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城乡党员互助会,整合城乡党员的各方面资源,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助会经常组织党员深入困难党员家中,主动与其谈心沟通,畅通党组织和党员的交流渠道,确保党员的愿望和诉求能及时得到组织的倾听和关注,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组织党员开展帮扶服务。另外,互助会还要为困难党员提供家政帮助、家电维修、法律援助、就业援助,切实解决他们生活难题。三是开展城乡党员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城乡先富、掌握技术、有生产资料的党员与贫困党员“认亲”,结成帮扶“对子”,利用先富、掌握技术、掌握信息的党员在生产技术、经验、生产资料等方面优势,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信息、资金、技术等实际困难,带领党员脱贫致富。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六

一直以来,城乡统筹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尽管在过去的60年里,中央取消了农业税,增加农产品补贴,对农村进行投资和财政的转移支付,举措不可谓不大,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是一个现实难题.值得注意的是,成都作为全国少有的.几个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出现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略有下降的迹象,可以说,成都的土地实践已经初见效果,但是,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关于这场土地上的试验,还有很多问号等待我们不断打开.

作者:杨奕萍姜妮屠锐作者单位:刊名:环境经济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economy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七

桂阳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北枕衡山,南临广东,自古为湖湘入粤的通衢要道,有“三湘之屏蕃,两广之管钥”之称。现辖26个乡镇(街道),面积2973平方公里,人口88万,是郴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也是湖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桂阳历史久远,文化厚重,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享有“八宝之地,千年矿都”美誉。近年来,桂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融入大郴州,加速新跨越,聚力建小康,争当郴州起飞排头兵”的目标定位,积极探索桂阳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打造了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示范为抓手、机制为保障、村民为主体、基建为引擎”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桂阳样本”。如何更好地构建城乡新布局、展开农村新画卷?如何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效应?1月,受桂阳县委、县政府的邀请,湖南省委党校调研组就此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与县直主管部门领导及示范镇村群众的座谈,以及到太和镇、荷叶镇、仁义镇、樟市镇等示范镇实地考察,课题组认为,桂阳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虽然起步晚,但来势好,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尽显生机与活力。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越来越快,要求越来越高,任务也越来越紧迫。为此,桂阳县委、县政府积极顺应形势,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围绕“建设宜居利居乐居幸福桂阳”目标,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形成了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示范为抓手、机制为保障、村民为主体、基建为引擎”的做法和经验。

1.坚持党委政府主导。

实践证明,我国农村的组织形式虽然是自治,但党委政府若撒手不管,农村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不现实的。党委政府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代言人,而且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引领者,只有发挥党委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从国内的发展经验来看,党委政府从规划、立项、财政、金融、科技、教育等方面创造条件,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保证。近年来,桂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先后制定了《桂阳县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桂阳县统筹城乡发展。

工作方案。

》、《桂阳县规范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操作性、科学性的指导性文件及实施办法,并通过不断加强实质性引导与资金的投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为打造“六镇十村一线”,实行资金“以奖代补”,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县财政累计投入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建设资金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6亿元,真正发挥了党委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导与牵引作用。

2.注重典型示范带动。

应该说,目前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财力是非常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财力用好?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是撒胡椒面、面面俱到,就像把一把沙子撒到大海里,难以激起一点涟漪,很难看见变化。但若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就像握紧拳头集中用力一样,往往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桂阳县是郴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如果短时间内在全县26个乡镇都投入资金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桂阳县委、县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进行示范带动,通过示范镇村建设以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以点带面极大地推动了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县委、县政府遵循“新烟区、新农村、新生活”的发展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镇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着力推进“六镇十村一线”示范建设。“六镇”即通过对流峰镇、太和镇、敖泉镇、樟市镇、仁义镇、荷叶镇进行提质改造,积极发展特色镇,做大做强中心镇;“十村”即完成邱家、中留、白云、桐子坪、岸村、塘家门、糯粉、球村、漕溪、火田等十个村庄建设,形成新村新景、新风新貌;“一线”即规范村民建房示范线建设,对郴桂嘉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村民住房按湘南民居特色进行全面改造。从正式启动到基本建成仅仅半年多时间,就使得示范镇村的旧貌换了新颜,道路平整油化了、广场亮堂了、绿树成荫了、村容整洁了、房屋变得美轮美奂了,可谓一路风光看不尽,美丽镇村入画卷。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六镇十村一线”的成功引领,大大激发了其他镇村干部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积极争取示范镇的有11个、争取示范村的有60多个,从而产生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大“示范效应”。

3.加快推进机制创新。

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有良好机制作保障。近年来,桂阳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出发,在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特别是在“六镇十村一线”示范建设中探索出了一些富有桂阳特色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集体签名的申报机制、擂台比武的遴选机制、规范统一的空心村改造机制、村民主体的拆迁机制、定期督查的考核机制、末位表态的倒逼机制、竞争淘汰的退出机制、以奖代投的扶持机制,等等。每一个机制都有具体内容和深刻内涵,都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比如,《桂阳县统筹城乡发展“六镇十村一线”示范建设实施方案》规定:按照周调度、月督查、季奖罚、年考评的办法,将“六镇十村一线”示范建设工作纳入县直部门、相关乡镇(街道)年终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减分项目,根据工作推进情况相应进行加分或扣分。每个季度对示范镇建设进行考核排队,对排名第一的示范镇奖励建设资金50万元,对排名倒数第一的示范镇罚款50万元;对连续两次(两个季度)排名倒数第一的示范镇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等等。正是运用这种具有操作性和激励性的灵活机制,极大地推动了“六镇十村一线”的建设,真正做到了上下一条心、全县一盘棋。

4.突出村民主体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还是要发挥乡镇村民的主体作用,切实调动村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桂阳县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中,充分挖掘镇村的潜力、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比如,在“六镇十村一线”的遴选中为了突出村镇的主体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三有三无”、“三好三不”准入门槛,并按照这一条件筛选出纳入示范村的正式名单。“三有”,即有村民建设理事会、有村民请愿。

承诺书。

有建设筹资方案;“三无”,即无废弃杂房无旱厕无裸露垃圾;“三好”,即村组班子好产业发展好示范效果好;“三不”,即拆房不补用地不补施工不阻,拆房征地补偿由各自然村自行解决。正是充分发挥村镇主体作用,并通过公平竞争,最终由村民积极性最高准备最充分符合“三有三无”“三好三不”原则的村镇成功入选“六镇十村一线”示范点建设。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充分体现了村民的积极性主体性,最终成功实现了四大转变:示范村建设由“要我建设”向“我要建设”转变;村民建房由“要我规范”向“我要规范”转变;废弃杂房拆除由“求你拆”向“自愿拆”转变;示范村确定由以前“领导定点”向由“村组争取”转变。“六镇十村一线”的示范点建设由于做到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每个村镇各自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生态山水田园建筑风情,打造出具有湘南文化特色桂阳风格个性的美丽镇村,形成了各有特色各有亮点,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典型。比如,太和镇街道靓丽,流峰镇扩容提质后人气俱增,樟市镇文化休闲广场气势恢宏,三关村邱家自然村房屋美轮美奂,白云村正立乌珠石自然村绿意盎然生态好……可以说,“三有三无”“三好三不”原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的集中体现。

5.打造基础设施引擎。

目前,桂阳县已经基本形成以“县城为龙头、小城镇为纽带、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支点”的多层次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其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引擎。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融郴(郴州)达江(舂陵江)”的战略方向和“城(县城)园(园区)互动”的建设理念,以组团式发展为主要模式,加快推进城东两型新区、共和工业新区和舍市滨江新区等组团建设,快速拉开40平方公里、4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骨架,构建“一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大县城”扩容提质战略,拉大框架、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升品位。全面完成主干道油化、绿化、亮化及人行道硬化、街景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和出城道路亮化,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加快县城交通、供水、市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等向农村延伸。着力构建现代交通网络体系,积极配合启动桂宁高速公路桂阳段建设,加快推进厦蓉高速公路连接线、x090线、x055线等干线公路建设,启动桂嘉公路改造、桂江大道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撤并乡镇间的重要连接路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完善贯通内外、连接城乡的综合交通体系。二是科学推进小城镇建设。重点支持舂陵江、正和等区域重点镇建设,打造好流峰、太和、樟市、敖泉等省市级中心镇、特色镇和示范镇。三是有序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村镇延伸。努力把西水村打造成全省一流的新农村建设亮点工程和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样板。突出“点亮工程”和环境整治两大重点,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暗现状,努力破解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桂阳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创造的统筹城乡工作成绩令人瞩目,特别是示范镇村建设的经验吸引了很多兄弟县市来考察学习。但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桂阳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统筹覆盖不全不匀。

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针对的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所谓“统筹”就是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管理制度、城乡收入分配,等等,最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近几年来,桂阳县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专门下发了《中共桂阳县委桂阳县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桂发[]6号),并明确提出了五方面“统筹”具体工作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实施细则,以致存在统筹覆盖不全、统筹力度不均匀的问题。具体而言,目前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精力主要集中在示范点建设、村民建房及基础设施建设,而在统筹城乡管理、教育、金融、户籍、公共服务等方面还着力不多,此外,其他非示范镇村的统筹工作准备还不太充分。总的来说,桂阳的城乡统筹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或起始时期,正因为如此,很多示范村镇的年轻村民大多不愿留守村庄而愿意外出打工,变得漂亮的村庄仅剩老人、小孩守护。所以,“统筹城乡发展”既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城乡环境卫生、城乡教育等等,特别是统筹城乡教育提升广大村民的素质更是当务之急。换言之,统筹城乡发展既要注重光鲜外表的打造,更要重视内涵式发展,否则统筹城乡的实际社会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桂阳的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随着示范镇村不断增多,桂阳的统筹覆盖面应该会不断扩大、统筹力度也会不断加大。

2.统筹资金不足不活。

“示范建设本身重在资金,难也在资金”。示范镇村建设是一个民生工程,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然而如何筹集足够的建设资金是摆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者们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一是资金投入数量不足。由于“六镇十村一线”示范村镇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其他镇村的积极性,这就意味着今后每年都要继续加以推进。县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要求,要“确保示范建设可持续、可复制,再完成6个示范镇、15个示范村建设”。按照现有模式和相关配套资金政策,如果在26个乡镇(街道)推广复制示范镇村建设,至少需要政府投入50亿元,这对于县财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以荷叶镇为例,该镇镇区街道多、路线长、工程量大,除县财政配套1500万元外,资金缺口还有多万元。二是资金投入速度太慢。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示范镇建设中的一大难题是资金投入速度过慢。例如,荷叶镇的镇区提质改造已投入约3700万元,除县财政配套的资金已安排到位外,乡镇自筹资金难以落实,大多由承包方垫付,直接影响民工工资的支付,以致镇政府在年前不得不紧急筹措60万元资金用以支付民工工资。三是民间资金进入渠道不多。桂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25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9元,增长10%,均超过郴州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桂阳县民间资金的实力是很强的,然而到目前为止,民间资金参加统筹城乡工作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许多资金还持一种观望态度,亟须加强政策引导。可以这样说,多方筹措资金,盘活资金市场,是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迫在眉睫的工作。

3.统筹支撑不深不力。

一是支撑不深。桂阳县抓示范镇村建设不仅是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更能激发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据测算,示范建设财政每投入1元便能直接带动3-5元的社会投入。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群众期盼和欢迎的事,必须坚定不移、果敢决断地干下去。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搞好示范村镇基础设施、扮靓镇村工作的同时,示范镇、村建设支撑不深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这种支撑不深的主要表现就是示范镇、村的建设与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一方面,示范镇村的建设还带有行政色彩,示范镇村的建设资金还是以财政资金为主,参与建设的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机会还不多,另一方面,村镇的环境卫生、花木园林等的市场化管理还没有跟上,可以这样说,村镇的环境卫生、花木园林等如果不进行市场化管理很可能会昙花一现。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示范镇、村的市场化管理已经开始起步,但还没有形成气候,有的还处于设想阶段,需要进行政策引导和严格规范。二是支撑不力。如何将已经建设好的示范镇村环境保持下去、如何进一步做好示范镇村的后续工作、如何进一步推广示范镇村建设?关键还是要解决示范镇村的产业支撑问题。一个缺乏产业支撑的示范镇、示范村,必定是一个空心镇、空心村,是难以持续的,建得再美也没有意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镇村虽然建起了漂亮的房子、宽广的道路,但村上没有像模像样的产业,有些村依然只是一些单一的传统产业。比如,烟叶是桂阳的传统拳头产品,烟叶产业是不少镇村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控烟将是一个基本的趋势,目前很多村民仍然没有看到烟叶发展存在的潜在危机,更不懂得如何将烟叶产业转型升级,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强村民的市场经济教育,着力培养村民的市场意识,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包括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特色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支柱产业。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是桂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年”,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持续有序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这是桂阳不断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当务之急。

1.坚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确,当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就在所难免。国际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处在50%左右时,是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促进城乡融合的最佳时期。目前,我省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已经接近50%,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需要指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一定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这是因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民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根本举措。桂阳要加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一定要认清新型城镇化这样一个大的趋势,自觉走新型城镇化之路。要继续按照“做强县城,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的思路,着力构建桂阳县城、产业集聚区及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配套的现代新型城镇体系,引导和促进人口、产业、生产要素向新型城镇聚集,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特别是要强化桂阳县城和各乡镇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互相融合、城乡居民生活普遍改善,从而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桂阳。

2.大力发展镇村特色产业。

统筹城乡发展,根本在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镇村建得再好,也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桂阳县示范镇村建设还要着力促进产业发展,通过发展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经济强村,推动桂阳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各示范镇村不仅要比基础设施建设、扮靓程度,更要比产业发展情况,要通过评比、奖惩措施激发各乡镇发展产业的热情。一般来说,可以着力推进以下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提升农业发展空间,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庄园经济。近年来,桂阳县积极把现代庄园经济作为休闲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升级版”进行重点打造,安排休闲农业等专项引导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与品牌开发,强化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结合,促进融合发展,现代农庄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涌现了包括采摘观光、休闲度假、体验认知、养生保健等多种形态的农业庄园,逐步形成了如神农蜂、桥市度假山庄、阳山湖农业生态园、九竹园有机农庄、奇秀度假山庄等庄园品牌,扩大了影响,产生了效益。今后要继续因地制宜培育各种特色农庄,切实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桂阳乡村旅游业大有潜力可挖。要按照《桂阳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性总体规划》,把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作为加快桂阳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切实落实《规划》中关于“一心一圈,两带三组团,产业支撑多个点”的构想。“一心”,即桂阳城市旅游接待与都市农业中心;“一圈”,即围绕县城周边的郊野休闲度假圈;“两带”,即骑田岭盐铁古道民居休闲旅游带和舂陵江文化苦旅生态风光旅游带;“三组团”,即阳山古村组团、大溪唐文化风景区组团、泗洲古寨组团;“产业支撑多个点”,即结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着力打造芙蓉食品加工园以及水稻、油茶、烤烟、水果、药材等多个特色农业观光休闲示范点,达到连点成片、连片成景的效果,努力把乡镇旅游和农庄经济打造成为桂阳新型主导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生事物,也是培养村民市场意识、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通过市场化服务可以逐步改变农民万事不求人的小农意识。随着示范镇村的不断增多,花卉苗木、镇村环境卫生、农村金融、村民购物等都需要仿效城市相关的运作方式进行市场化管理,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让农民享受到良好的市场化服务所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四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加快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桂阳的许多农产品如橙子、豆腐等产品的品质是相当好的,一定要加大农产品加工的力度,让桂阳的农产品像临武鸭一样进行充分的加工和市场运作。此外,要大力推广村企合作模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取产业带动、合作开发、直接参与、智力帮扶、公益捐助等多种形式,与示范镇村合作共建,利用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通过村企共建拓展企业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领域。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实践证明,统筹城乡发展,政府不能靠边站,当“甩手掌柜”。政府不仅要投入,而且要按照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加大投入力度。但又要看到,政府投入始终是有限的,或者说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示范镇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的,必须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巩固政府投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规划先行、量入为出、有序推进。要继续选择部分村镇重点投入打造,以点带面,分批推进。县财政对新的示范镇建设投入1500-万元、示范村投入300-500万元的标准不能变,最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对政府资金的投入要加强资金的审计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的滋生。不然,兴起一批示范镇、村,倒下一批干部,将极大影响人们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认识,从而形成新的工作阻力。二是要鼓励有条件的镇、村集资投入。示范镇、村建设不是别人的事,而是自己的事,也就是说,示范镇村建设的主体、享受的主体都是村民自己,要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筹资建设示范镇村。例如,有些镇村条件较好,需要提高建设标准的,增加的投入就需要集资来解决。此外,在整个建设资金中集资也应占一定的比例,绝不能让政府唱独角戏。对集资必须加强管理,绝不能借口集资而肆意摊派,扰乱农村金融秩序,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三是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筹集资金,通过积极创新土地运作、资产盘活、招商引资、向上争资、名人捐资等多渠道筹融资办法,有效破解示范镇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吸引战略投资者来桂阳投资兴业,带动桂阳统筹城乡工作更上一层楼。例如,县委统战部可以围绕“同心·致和”工程,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各方面优势,引导海内外资金为桂阳统筹城乡发展加油鼓劲,献计出力。

4.改善民生提高民生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均衡的理念、务实的举措来改善民生,切实提高镇村的民生水平。为此,必须建立起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全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逐步实现全县村民与市民同步小康。一是实现教育发展均衡化。要加大全县农村教育投入,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建设等项目,提升农村中小学设施和师资水平,不断改善全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统筹教师资源,通过逐年招聘充实农村师资队伍。制定激励政策,对长期在桂阳农村基层和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发放特殊津补贴,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给予经费补助。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有高中以上学历又愿意扎根农村的青年进行农业专门技术培训,让其成为桂阳农村发财致富的技术能手。二是实现社会保障均等化。加快健全以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并轨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实现城乡就业平等化。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障碍,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县财政每年要安排就业创业引导专门资金,积极搭建安心在农村创业的平台,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激发民间投资和创业,扩大就业,加大对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支持力度,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四是实现文化体育事业公益化。按照“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共建共有、共管共享”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农村社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政策、法律服务“五下乡”活动,积极引导城市科学文化、信息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同步提升。示范村镇不仅要在村镇基础设施配套、房屋美化等实体方面发挥示范作用,还要在文化建设、村民素质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只有坚持民生导向,真正提高村民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统筹”领域才能做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才能在成功打造桂阳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镇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统筹更有后劲、更可持续,建设城乡和谐发展的幸福桂阳、美丽桂阳!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八

编者按: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武汉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交流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主要领导应邀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区政研室有关同志应市发展改革委的邀请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工作交流会上,各市发展改革委分管城乡统筹的领导就本地区有关工作情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各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都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做法,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的讲话精神,也有利于指导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认识。现初步整理,供领导和有关方面参阅。

北京等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北京市

1、政策、资金向郊区双倾斜

全市对郊区的政策、资金倾斜力度持续加大。政策上主要体现在支农惠农与对薄弱地区的扶持两方面,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农补贴种类达15种,对生态涵养区等薄弱地区则出台了协调发展意见,制定了一体化试点方案;与此同时,政府充分发挥了对郊区的投资引导作用,城区、郊区投资比重已从的8:2调整至的49:51,连续5年对郊区的投资比重超过50%。

2、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着力解决重大发展问题。一是城乡基础设

施工程建设,包括城乡交通体系、能源与供排水设施、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等主要内容。二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一体化配臵,不断完善郊区公共服务体系。三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设森林公园、通道绿化工程、湿地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四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过产业共建基地,强化区县合作,促进城市优质要素支持郊区发展,通过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推进现代制造业落户乡镇,通过农业基础设施与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3、重视管理机制创新

一方面,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试点机制,通过北坞和大望京试点,在农民安臵、产业发展、政府引导等多方面积累了经验;通过新农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城乡一体相关联的配套机制,主要包括部门联动政策机制、金融支农服务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与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二、天津市

1、推进农村城市化让更多农民住进小城镇和新社区

通过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模式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具体做法为:在国家政策框架内,规划建设新型小城镇,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同时对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同时在农民规划住宅小区内划出一片土地进行市场开发,其收益用于平衡小城镇建设资金。

从起,全市每年安排8000万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新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5个层次紧密关联的现代城镇体系框架,同时加大道路、商贸、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到底,郊区城市化率将达到58%。

2、完善民计民生实现城乡保障“无差别”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特困救助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扩大投资、政府买单、新型合作医疗的全覆盖等措施提升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从1月1日起,将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使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参保范围、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待遇方面享受统一标准。二是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市政府每年出资7亿元增加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提升农村居民养老金水平近60%。

三、重庆市

1、“四规叠合”试点和建立“一圈两翼”帮扶机制促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通过“四规叠合”、三级城乡规划体系与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推进规划协调,统筹城乡规划发展。“四规叠合”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目的在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在九龙坡等六区县进行了试点,规划成果正在报批过程中。

二是建立“一圈两翼”帮扶机制。“一圈两翼”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平台。一圈指以重庆主城区为圆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两翼”指渝东北和渝东南,城乡差异在重庆最大的体现即“一圈”和“两翼”的差异。“一圈两翼”帮扶机制主要包括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八大帮扶机制,“一圈”区县每年按不低于本级财政收入1%的资金或实物支持帮扶对口区县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失业保险统筹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九

*市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国务院《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颁布起正式建立,来,经历了一个由初创到稳步发展和继续向深层次发展的过程。1986年10月根据国务院《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当时覆盖范围是国有企业职工,企业按职工标准工资1%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不交费,92年缴纳比例调整为职工工资总额1%。95年依据《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河北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办法》,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及其职工,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1%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每月交纳2元失业保险费,96年职工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调整为职工工资总额的0.5%。1998年7月失业保险费缴纳比例调整为企业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交纳,职工个人按工资总额的1%交纳。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失业保险条例》,我市随之将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失业保险费缴纳比例未变。

(二)“十五”期间失业保险基本情况。

*市在市、区、县都建有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察北、塞北管理区失业保险工作未启动),20*年底全市参保职工37.6万多人。“十五”期间全市失业保险新增参保职工、失业保险费征收总额都有新的突破,新增参保职工5.5万人,失业保险费征收2.48亿元。“十五”期末同期初相比,年失业保险费收入增长2.5倍。新接收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失业保险金支出较多,新接收失业人员44989人,为47253人支付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共计1.8亿元,20*年有28985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年底有19101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十五”期间*市失业保险基本收支状况列表如下(2001年初基金结余4654万元):

近几年*市大部分县区失业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结余呈负增长,支出主要用于支付失业保险金,“十五”期间全市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支出占总支出的71.6%,20*年两项支出占总支出95.8%。县区收入占全市收入的30%,支出占全市支出的60%,为了保证县区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省、市两级向14个县区拨付调剂金,5年共计调剂资金6982万元,其中12个县区依靠调剂确保发放。“十五”期末全市基金滚存结余4947万元,占全省结余的1.92%,在全省各市中*市向县、区调剂资金力度最大,基金结余最少。由于基金结余较少,20*年市级当年未向再就业拨付资金(预算600万元)。

20*年结余中含98年以前坏帐751万元,其中市级691万元、县区60万元,实际可用基金结余4196万元。县区可用基金结余924万元,其中蔚县、宣化县、桥西区三个县区结余725万元,占县区结余的74%,其他15个县区可用基金结余平均只有13万元。

*市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和实施至今二十年来,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始终以“言行谨慎、作风优良、仪表端庄、陈设整洁”为标准,自我约束,文明办公;为了尽快让失业人员心有所属,情有所依,制定实施《*市失业人员社区管理服务暂行办法》,始终在倾心为他们营造“失业人员之家”;为了使农民合同制工人享受与城镇职工相同的失业保险政策,发布实施了《农民合同制工人失业保险的实施意见》;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对促进再就业的有效办法,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失业保险服务和就业服务的有机衔接,及时进行失业登记,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失业人员在技能、心理方面提高竞争就业的能力;增加失业保险基金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投入,通过直接组织培训和政府购买成果的形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真诚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为促进*市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有效地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安定。通过实施失业保险制度,给付失业保险金,保障了失业人员生活,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推行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促进了失业人员再就业。按照有关规定,“十五”期间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出部分资金,用于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活动,共计支付1219万元,帮助部分失业人员重新走上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再就业。

第三,积极支持配合企业改革,有效支持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失业保险制度,保障了从企业走向社会的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减轻了企业的压力,推动了改革措施的顺利出台和实施。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十五”期间失业保险基金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调剂资金5093万元,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市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的研究发现,失业保险制度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

创新。

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经济运行“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调节器”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整体运行情况而言,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与整个经济体制及就业体制改革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政策方面。

失业保险立法层次低,立法滞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但它仅仅是失业保险制度实施的一个基本规范,还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高度,其权威性、强制性不够,削弱了失业保险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作为社会保障标志性法律—《社会保障法》还未出台,失业保险的“尚方宝剑”还不够锋利。

(二)参保征缴方面。

1、失业保险覆盖面还比较窄。主要表现为:首先,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跟不上就业形势变化的需要,传统的以“单位”为服务对象的失业保险体系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其次,目前主要是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参加缴纳失业保险费,乡镇以下企业还未开展失业保险业务。最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至今没有将国家公务员纳入失业保险范围,成为制约人事制度改革纵深发展的“瓶颈”,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把部分劳动者排除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应急性有余而前瞻性不足,这不仅直接损害着劳动者在就业中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公平性,也因为企业或单位有无履行相应的缴费义务带来劳动成本的差异,从而影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2、失业保险登记制度不完善。失业保险登记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河北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征缴暂行办法》对拒不进行社会保险登记的单位处罚有限,极大地削弱了社会保险推行的强制性,滋长了少数单位拒绝参保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是劳动部门对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的获得不直接、不充分,只能借助外来资源来“共享”,不能有效地推行失业保险登记制度。

3、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力度不够。虽然失业保险费总量每年都在递增,但实际筹集过程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事业单位不按时上缴失业保险费,出现失业保险费“不缴”或“欠缴”行为。少部分企业以各种方式拖欠、抵制失业保险费的缴纳,出现了类似少报职工人数或工资总额等失业保险漏费行为。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事人认识上存在偏差。许多单位和职工认为失业保险是“劫富济贫”,尤其是效益好的企业、事业单位认为:职工根本不存在失业问题,交也是白交。另一方面是《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欠缺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导致它的实施机制较弱。《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3条虽然规定加收0.2%的滞纳金,并且在26条规定拒不交纳社会保险费及滞纳金的可以提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但整个罚则并未规定对强制征缴未果的法律制裁,使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义务人存有侥幸心理,使这种拖欠缴费的行为得不到强有力的惩处。

4、失业保险基金统筹调剂层次较低。我省目前失业保险基金以市级统筹为主,省级调剂为辅,而全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失业状态很不平衡,各地在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方面苦乐不均,不少地方失业保险基金绰绰有余,个别地方失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出现全省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总量年年增长,呈现过剩,而个别城市、个别县区由于失业保险支付能力不足,财政负担不起,造成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得不到及时救助的不正常现象。

5、中断交费人数增加较快,缴费人数持续下降对基金征缴产生较大影响。主要是企业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并轨的步伐加快,企业改制、破产力度不断加大,职工大量的被解除劳动关系或提前退休,造成参加失业保险人数持续减少。

1、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界定模糊。《失业保险条例》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有“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实际操作中“非因本人意愿”难以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由于就业不充分、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工资太低等原因,“自愿”解除劳动合同的失业人员按规定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而这又与设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初衷相悖。第二,一些垄断行业职工解除合同,获得高额经济补偿的人员,比普通企业安置费还要高很多,按理不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但在具体执行中考虑到社会稳定、行业利益等种种原因,仍为他们发放了失业保险金。第三,一般企业买断工龄、给予很低的经济补偿的解除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由于和企业签订了自愿解除合同的协议而丧失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

2、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标准偏高。失业保险待遇给付带有特别强的不可逆性,或者说刚性,标准确立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后,要将其降下来是十分困难的。目前我省失业保险金标准由省级统一制定,城市失业人员每人每月领取的失业保险金、门诊医疗补助、医保补助平均在450多元,对于象*市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城市,给付标准偏高,与当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带来了失业保险待遇支付能力不足,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间不愿意就业等经济和社会问题。

(四)管理服务方面。

1、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从目前失业保险所发挥的作用看,还停留在生活保障上,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所发挥的功能还不够。首先,失业保险基金不足,基金大部分用于支付失业保险金,导致用于失业人员培训和职业介绍的费用不足。“十五”期间*市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向再就业拨付资金三项支出占收入的97.77%,20*年达99.25%。其次,失业保险制度对失业者积极求职的经济激励方面仍有缺陷。最后,由于培训、职介经办机构经费紧张,存在挤占挪用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的问题,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没有发挥真正作用。

2、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失业保险政策是集职工参保缴费、失业保险待遇申领发放、失业人员转岗培训和再就业于一体的完整制度体系,但由于信息化程度落后,很难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致使不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和隐形就业人员领取了失业保险金,造成了基金的流失。统计手段落后,造成数据失真。失业保险基金的资金运作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保值增值更无从谈起。

3、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建设不完善。立足基层,开展社区服务,是失业保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目前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受双重领导和管理,工作人员“兼职”,办公场地和办公设施与社区居委会共用,办公经费空缺的情况很普遍,无法为失业人员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目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认为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全部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管理与服务社会化的新型失业保险制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健全失业保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加强立法是解决问题的制度保障。要保证失业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失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无法可依,就会使失业保险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如征缴困难、欠费普遍、管理不规范等。因此,只有尽快立法,才能为失业保险制度的。

创新。

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使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走向健康发展轨道。

(二)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

依法扩大了覆盖范围。失业保险的特点之一是其具有很强的共济性,覆盖范围越大,共济性越强。扩大覆盖范围,根本目的是为更多的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帮助,解除他们以多种形式实现就业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与其他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鉴于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实,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应适当扩大失业保险的适用对象,让所有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凡是有可能失业的劳动者都参加失业保险制度。

在做好扩面工作的同时,必须强化基金征缴工作。强化征缴工作的重点:一是调整用人单位的注册登记环节,将失业保险登记和税务登记结合起来。在税务登记之前,用人单位必须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真实用工人数,并以此人数作为缴纳失业保险的依据,减少参保或税收的不足,均衡用人单位用工成本,维护用人单位的公平竞争。二是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管理。可开征社会保障税,用征税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确保基金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并加强管理,防止基金的流失、浪费,而且还要运作好基金,让其保值、增值。三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党委、政府在安排机关事业单位的年初财政预算时,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把机关事业单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资金足额纳入预算。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弥补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不足的财政预算,从而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总量,避免发生应急性“兜底救济”。

(三)合理确定享受条件、期限、标准。

合理确定给付条件,严格审核领取资格。失业保险的对象不是一般劳动者,而是一些具有劳动能力却因暂时失去职业,而丧失生活来源的人。也就是说,作为失业保险的失业给付受给者,有着严格的资格条件。只有具备以下资格才能有享受失业保险金的权利: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者;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且有劳动能力;必须提供足以证明其为非就业人员并积极要求就业的证据;失业前工作过一段时间,有过一定的投保经历;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者原单位交纳一定额度再就业基金,防止用人单位随意的解雇劳动者,筹集再就业基金用于失业者重返就业岗位。由此表明,凡无充分理由自动离职者,或因个人过失被解雇者,或失业未在劳动部门登记者以及无故拒绝接受劳动部门分配、介绍工作者,不交纳再就业基金的,均不能享受失业保险的相关待遇。

待遇水平不能定的过高,而是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就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失业保险所能提供的还只能是较低水平的、最基本的保障。对于提高津贴待遇问题,不可盲目从事,避免因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而影响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不要像发达国家那样,出现保护水平过高导致失业者再就业积极性的下降以及其他情况,对这个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待遇水平以维持失业人员在当地最低生活需要为准。

适当缩短给付期限,重新确定期限依据。我国现行的制度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两年。这恐怕是世界上最长的领取期限之一了,德国为12个月,阿根廷为16个月,巴西仅为4个月,就连瑞典这种高福利的国家,最长的失业保险金发放期限不过300天。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停止失业保险待遇,那么失业者当年的失业时间将从4.3个月下降到2.8个月,可见,过长的期限不利于敦促失业者积极求职。过长的失业保险期限可能使失业者丧失迅速就业的心理冲动,降低了失业者的职业搜寻成本,延长了失业者的职业搜寻期限,不利于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参考世界先进国家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我国的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以1年左右为宜。

(四)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随着失业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管理和服务工作难度也更大。因此,把基础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十分必要。

1、建立科学、完整的失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没有相关信息地收集,就没有科学地分析与预测。在工作手段上,应大力推动失业保险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和计算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了使基金真正体现社会保障功能,应尽快建立信息监控网络,实现失业保险的全方位监控。建立以失业人数、失业结构、失业再就业比例与结构、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数量与结构、失业保险金的增值与保值比例等指标为主的统计指标体系,有利于失业保险基金现状的真实反映。

2、立足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完善管理服务和信息化建设。要把失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纳入“金保工程”和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的总体安排中,完善就业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建立就业信息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动态跟踪系统,并提供失业保险及相关的政策指导、法律咨询等综合信息服务。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和信息传送网络化,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服务的全程化、个性化,为企业和失业人员提供更有成效的帮助。

3、将失业人员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要结合街道社区平台建设,将失业保险经办业务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在申领登记、待遇支付、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失业人员增多,服务内容更广泛,工作标准更高,都要求失业保险工作职能向社区延伸和拓展。依托社区开展工作,可以更贴近失业人员,做细做实管理服务工作。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一是通过社区办理失业保险金的申领发放;二是与社区就业组织配合,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三是与有关部门协调,切实做好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衔接工作。

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建设,要解决“由谁抓”的问题,建立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解决好“如何抓”的问题,把组织保障与制度建设、人员到位与措施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

(五)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目前我省失业保险基金只是在设区的市实行基金部分统筹,省级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由于统筹层次低,调剂范围、力度小,导致因各地失业率不同而出现失业保险基金或严重紧缺或大量储备的现象,不利于发挥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因此,改革目前我省失业保险金所处的县级统筹和市级统筹分散管理的状态,破除本位意识和狭隘的地方利益思想,树立失业保险基金全省一盘棋的战略,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省级统筹,中央调剂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调剂范围和社会化程度,既可以加强失业保险金的统一管理,使失业保险基金在各省、市、县之间的调剂使用,较好的解决个别地方支付能力不足,财政负担不起的问题,提高了失业保险机制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基金安全性,探索失业保险金保值增值的可靠途径,还可以提高中央掌握失业保险基金的比例,加大失业保险收支的可控性。

(六)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加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是国际上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趋势。失业保险如果仅限于保障生活,势必不利于减轻就业压力,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国际经验表明,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不仅是促进失业人员尽快重返就业岗位的最有效手段,而且也是稳定就业,减少失业保险金支付压力,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数量的重要手段。

要围绕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困难加强管理服务,本着保证其基本生活有着落,准备就业有帮助的思路,根据制度规定制定地方性政策,进一步细化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两项补贴的使用办法,用好用活这笔资金。把享受待遇与是否积极寻找工作、接受职业介绍和培训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加强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有机联系,设立专门的就业和职介的基金,以增强失业保险基金的再就业功能。一方面,通过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引导失业人员尽快实现重新就业,另一方面,及时掌握失业人员接受就业服务的情况,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好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有关政策。

创新失业保险制度,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又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百姓生计的重要保证,意义深远。因此,只有按照依法实施,失业救济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失业救济低标准与广覆盖相结合,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失业风险,合理分摊负责等原则,深化失业制度改革,才能充分实现失业保险制度的保障功能、收入分配功能以及再就业功能,以保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国有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