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三顾茅庐的故事300字(三顾茅庐的故事300字作文)

三顾茅庐的故事300字(三顾茅庐的故事300字作文)

时间:2019-12-08 15:38:14

相关推荐

三顾茅庐的故事300字(三顾茅庐的故事300字作文)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简述

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就和关羽、张飞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恰巧诸葛亮外出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外出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扩展资料:

三顾茅庐原因:

当时刘备处于很不利的状态,迫切的需要一个能帮他处理政治和军事问题的军师,他开始请了徐庶,但徐庶被曹操施计骗离。所以他更迫切需要找到下一个军师。

他当时被曹操包围,几乎快要灭亡了。在荆州的地位也快随着刘表之死而变的一文不值,如果他不能改变现在这种逆境,刘备势力的灭亡将是迟早的问题。他会三顾诸葛,也就是想借用诸葛帮他改变逆势,想在天下中立足。

三顾茅庐主要人物简介:

1、刘备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2、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故事主要内容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军师傅,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

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非常谦恭的站在院子里等诸葛亮睡醒没有打扰,张飞和关羽都认为诸葛亮拖沓很不高兴,而刘备仍然谦恭的等待。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帮助刘备。

扩展资料:

三顾茅庐的背后心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

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

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

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说,“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是刘备先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刘备,是见了三次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

如果说他们真的是谈了三次,我们就无法知道它的全部内容,我们只知道一个结论性的意见,那就是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隆中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对策。

《三顾茅庐》故事概括是怎么样的?

《三顾茅庐》故事概括:

刘备脱离曹操后,占有荆州自立为王,以皇叔身份招贤纳士。可后来刘备的谋士之母被曹操挟持,谋士被迫投靠曹操。那谋士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能人诸葛亮,要刘备必需亲自去请。

刘备第一次到了卧龙岗后空手而归,因为诸葛亮当时去游山玩水了。

第二次去的时候,刘备遇见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均告知刘备诸葛亮又与一帮贤士好友去山中赏梅了,要一两个月才回来,刘备只好又怏怏而回,不过他留下了一封信告诉诸葛亮自己十分地敬仰他。

第三次来时,诸葛亮恰好就在屋中睡午觉,刘备不愿打扰诸葛亮,就在屋外等候。诸葛亮醒后,将刘备迎进屋中,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对”,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章武元年(2),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来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水淹万军、巧夺三城、火烧赤壁、收服千将、七擒孟获、七伐北魅、火烧上方谷、收姜维……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的故事 文言文版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公元201年,在曹操迫下,刘备逃往荆州投靠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备凭着汉朝宗室后裔的身份,使得荆州一带的豪杰名士纷纷归附于他,有了落脚之地的刘备就开始图谋更大的发展,四处寻访能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贤才。

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一天,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说:我朋友诸葛亮,人称卧龙,是罕见的人才,将军不想见他吗?于是刘备表示希望见见诸葛亮,并希望徐庶带诸葛亮来。徐庶则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只能您去见他,不能随便召他来见您!

本来,刘备认为徐庶已是个难得的人才,想不到徐庶如此推崇诸葛亮,方知诸葛亮更是人才,于是刘备带了关羽、张飞,准备一份厚礼,到隆中卧龙岗去拜见诸葛亮,欲请他出山,帮助他治理国家。不巧的是,那天诸葛亮那天不有家,刘备白走了一趟。刘备并不灰心,过了些时候再次前去造访。这时正值隆冬时节,半路上忽然风雪交加。

刘备一行人顶着风雪艰难地跋涉着,没想到千辛万苦地赶到后,却被告知诸葛亮和朋友一起出门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一连碰了两次壁,刘备仍没有灰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决定第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诸葛亮家时,他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台阶下站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醒来后,刘备恭恭敬敬地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

诸葛亮见刘备胸有大志,求贤诚恳,便与他畅谈天下形势,他说:目前曹操不仅兵力逾百万,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大的军阀,不能与曹操争锋;孙权占有江东,已经三代,而且江东地势险要,可以联合孙权作为外援;虽然刘表占据荆州,但他懦弱无能,是夺取荆州的良机;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但是其统治者刘障昏庸。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后即取益州,然后与西南少数民族修好,再和孙权结成联盟,内修明政,等待时机北伐,兴复汉室。刘备听了诸葛亮透彻的分析后,极为敬佩,于是极力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

诸葛亮见刘备礼贤下士,心胸开阔,抱负远大,正是自己想要辅佐的人,于是就答应刘备的请求。

“三顾茅庐”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的故事

因为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才有了后面三国鼎立之势。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

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简介:

刘备(161年-2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三顾茅庐的典故:

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刘备礼贤下士,真心诚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诸葛亮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跟随明君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却一直备受争议,各类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焦点就集中在究竟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遍访明君“毛遂自荐”呢?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三顾茅庐的启示:

诚实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三顾茅庐的故事300字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卧龙岗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