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形势与政策的调研心得体会实用 谈谈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三篇)

形势与政策的调研心得体会实用 谈谈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三篇)

时间:2020-11-29 10:34:42

相关推荐

形势与政策的调研心得体会实用 谈谈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三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形势与政策的调研心得体会实用一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作者:杨 宇 阁

第一部分:前言

摘要:国务院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第二部分:调查形式与结果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2.2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2.3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2.4问卷调查的结果

1. 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2. 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

3. 您将来想要到什么样的单位就业?(多选)

4. 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什么?

5. 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什么?

6. 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基层工作是否愿意?

7. 你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

8. 如果你现在去求职,你觉得你自己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9. 如果是自主创业,认为您最需要的是什么?

10. 您所欲就业的类型是否与您的专业相符?

11. 您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途径是什么?

12. 请问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13. 你期望你毕业后的工作薪资是多少?

2.5调查结论

1.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关注度不够

2.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就业形势不够了解

3.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全面,自我能力存在不足

4.大学生的就业观仍需改善,

5.学校、社会指导与辅助力度不够

第三部分:调查分析

3.1大学生就业现状认知与分析

3.1.1大学生就业形势

据了解,相对于“史上最难就业季”20__年来说,2,高校毕业生有727万名,相对去年增加28万,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2高校就业人数高达810万;同时2上半年全国民营企业有6.7万家倒闭,故此教育部表示,2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

2,中国经济已悄然进入新“拐点阶段”,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同时也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2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3.1.2 13、的就业率分析

20__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20__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突出特点:两头高中间低,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就业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就业率最低,为67.4%。

2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22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突出特点:理科类就业率较高,就业率较高的前50个专业,就业率均超过了全国本科平均91.8%的就业水平。排名前五位的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护理学专业,都是理科专业。

3.2 影响大学生未来就业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64.7%的同学认为“应届毕业生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是最大的障碍,有45.2%的同学认为企业需要较高职业能力,专业技术人才,对 专业面太窄的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30.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档次影响了未来就业,32.6%的同学认为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还有21.2%的同学认为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从这些资料里可以看出来,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大学生自主能力和工作经验得到重视,但仍有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矛盾。

当前各大学校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是为了锻炼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旨在更好的应对当前就业市场的挑战。同时大学生利用假期休息等时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打工兼职等,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收获经验。

我们同学们处于一种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各招聘信息上列出来的要求,只能勉强适应其中的一、两条,有些同学基本上很难找到自己觉得能被看重的岗位,更谈不上熟练、精通这样的要求。

3.3大学生就业的选择

3.3.1工作岗位的选择

根据调查结果,55.2%的毕业生选择了到工作稳定,福利相对较好的国有企业,这种就业观也是比较理性的。50.5%的毕业生选择先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也有所上升。

关于工作岗位的选择上,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毕业生选择的热门企业。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分工也很不相同。不管选择哪种企业,都要对公司有一定的了解,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学习、培训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3.2大学生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数据显示:省会城市或发达地区这样的一二线城市在求职者的选择工作地点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中小城市,然后才是家乡县级城市,另有相对较少人表示愿意去西部相对发达地区,个别人选择其他地方如海外。

选择工作地的主要标准:过半数的人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选标准。可见对于面林就业的学生而言,发展前景是首要考虑因素,然后是生活条件,宜居程度等。

这反映了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而且比较实际。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又关注单位和个人发展前景,都显得比较实际,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

3.3.3去基层工作意愿趋势

调研结果显示明确愿意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求职者比例都有下降趋势,而表示可以考虑的比例却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求职者对于去基层工作的态度总体上视乎更模糊。

3.4大学生毕业时的去向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52.2%的同学认为直接找工作就业,有创业想法的人数占16.4%超过想考研的人数14.4%,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10.2%求职考研两手准备,极少数人认为3.9%出国深造,也有人认为可以缓几年。

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大三起就开始忧心自己毕业后该何去何从了。摆在大家面前最为清晰的,是两条路:继续深造(考研/留学)和找工作。现在研究生扩招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深造的机会。但是一定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千万不要只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

对于求职的同学,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包括对就业需求的了解,对应聘公司情况的调查,就业心态的调整等。要把握好就业的主动权,只要能够抓住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就业前景。对于考研的同学,也应该做好两手准备,因为也许会错

过很多好的就业机会,所以也应该花点精力关注一下就业信息。

3.5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有56.7%的学生认为 “亲自到用人单位应聘”是就业最有效的途径,有49.3%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中介、网上中介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12.5%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获得就业,占25.3%的硕士和博士生选择由“学校推荐”。总之,概括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主要靠市场和父母的关系。从目前就业途径的选择看,网上择业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网络中介成为了一种潮流。网上求职 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由此可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职业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就业,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在求职渠道上,社会招聘会、学校招聘会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表明招聘会作为求职主要形式之一,在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3.6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64.5%的毕业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这种就业观也是比较理性的。先就业,是要求大学生摈弃陈旧择业观念,即盲目定位、期望值偏高的心态。通过先就业,在涉世之初积累社会和工作经验,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在社会竞争中发现机会,为以后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7大学生期望月薪

调研数据表明:近一半的求职者期望月薪在3000-4000元之间,22.1%的求职者期望在20__-3000元之间,少数人期望在4000元以上或20__元以下。

尽管物价在上涨,但求职者期望的月薪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依旧保持与20__年持平。

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

4.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4.1.1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4.1.2就业容量小,就业人数多

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状况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的扩招、企业的改革、我国中小企业太少(日本1.25亿人但有中小企业660万个,而中国13亿人只有中小企业1100万个),就业容量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等众多的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4.1.3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存在着缺陷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也都把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但是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身认知度不高,

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完善且有下降的趋势,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较多的只注重书面知识,兴趣范围也有限,这使得他们在竞争职位是难以胜出。

4.1.4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着误区

1.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导致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东部地区、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2.不当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急躁的心理,即所谓的“一步到位”,就是要一次性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岗位,怕麻烦,一有困难就怨天尤人;另外,不少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不少本科生希望到工资很高的公司就业,或者担当公司的要职等,这些想法都不切实际。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就业也势必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转轨。从大城市逐渐走向地方城镇乃至广大农村,从大企业走向中小企业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趋势。当前人才市场竞

争激烈,比较诱人的职位又有限定,但是毕业生却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少有人问津,部门方面毕业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外资企业、政府机关等,对广大的基层单位不愿理睬。这充分反映当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已经毕业,但是还没找到就业单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我设计过于理想化而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4.1.5就业制度上存在障碍

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

4.1.6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关注意识不强

许多学校热衷于升格改名,办学模式贪大求全,学术上急功近利,高等教育趋同性愈来愈强,竞争区间愈来愈窄。与此同时,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规划力度不够,同时现今中国的大学仍以学习为主,对于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实践的鼓励程度和推行程度都不够。很多高校决策不作市场和社会调查,陷入闭门造车、一厢情愿的境地,全然不顾市场需求的变化。

4.2大学生就业建议

4.2.1学生层面

1.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1) 正确就业定位。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要

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

2) 做到灵活就业。转变到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

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

3) 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寻找与自身条件

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2.大学生自我能力的完善

1) 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人鱼资源的能力等。

2) 加强社会实践。多多利用假期和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

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招聘会、网络资源等途

径,主动把自己的真才实学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自不易的就业机会。

4.2.2学校方面

1.改革教学过程与教育方法

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改革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融合各门各类知识,成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2.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

3.召开就业讲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应多开展类似就业指导的讲座,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创业,进

行教育改革。加大对社会市场状况的了解并将之用于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4.2.3企业方面

1.招聘标准与程序的变动

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为经验论、为学理论,摒弃用人歧视。

2) 选人标准要合理。企业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

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制定合理选人标准。

3) 确定合理招聘程序。确定招聘考核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再按考

核程序进行后,择优录用。

2.与学校的合作

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多提供一些践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2.4政府方面

1.就业措施变动与关注

1) 政府则应该完善就业渠道与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2) 应该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积极跟进报道大学生的就业情

况,从而让大学生时时刻刻了解有关就业的相关情况,更好的做好就业规划。

2.加强政策实施。

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岗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有相关的政策出台,关键是让这些措施落到实处,让大学生真正受益。

最新形势与政策的调研心得体会实用二

【摘要】纵观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从严治党的演进历程,大致经历了由强调思想建党到在思想建党基础上推进制度治党两种党建模式。思想建党是建党初期就形成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时代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制度治党日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治党取得了重要进展。制度治党是一种刚性的约束,与柔性的思想建党相比,把从严治党推进了一大步。但制度治党也不是万能的,在缺少先进政党文化支撑的情况下,制度治党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在继续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基础上,加强文化强党是未来党建模式发展的进一步创新与升级。如果说思想建党是从严治党的1.0版,加上制度治党则是从严治党的2.0版,再加上文化强党就是从严治党的3.0版。

【关键词】从严治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

【中图分类号】d232;k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570-()06-0005-08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从严治党,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严治党的模式和重心有所不同,管党治党的特点和效果也有所不同。从民主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前的思想建党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重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推动了从严治党进一步深化和全面发展。随着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从严治党的模式和重心还将进一步创新和升级到思想建党加制度治党,再加文化强党,从而形成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地新型建党模式。

所谓思想建党,即通过党内政治学习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解决党内存在的某些错误思想认识问题的一种党建模式。在民主革命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党的制度建设,但思想建党则是其中的主要党建模式。这种党建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精神利器。

从民主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先后开展了多次重要的思想建党活动,其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古田会议、延安整风运动以及建国初期的整党整风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大大小小100多次武装起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但由于党和红军一直在农村的环境活动和发展,新的党员和士兵主要来自农民,这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农村中各种小资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陋习,严重影响党和红军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为了解决党和红军中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1929年12月28日,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在上杭县古田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会议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精神,认真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严肃批评了各种错误思想,强调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人民军队的原则。大会经过充分讨论,一致通过了毛泽东代表前委起草的8个决议案,其中《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就是党的思想建党史上第一个重要文件。古田会议不仅及时克服了当时党和红军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错误影响,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思想建党建军的重要原则,明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并要求军队必须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服务于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工具。古田会议的突出贡献是在党和红军长期处于落后的农村环境中解决了如何通过思想建党建军始终保持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问题。

1941—1945年党中央在延安进行了一次全党整党整风运动,即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是在党长期遭受“左”倾教条主义严重影响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用相对集中的时间,采取读书学习、对照检查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形式和步骤,既能够触及灵魂,但又不伤害感情,既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克服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影响,最终达到了真正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目的。运用整风的形式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成功创举,对后来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在野党一跃而为执政党,其政治地位、中心任务、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给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一些过去不曾有过的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开始在党内滋长,一些过去不敢或不愿入党的投机者开始积极主动加入党内,甚至一些在战争年代没有倒在枪林弹雨中的党员干部却倒在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下。针对这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党中央及时在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了以“三反”“五反”为主要内容的整党整风运动。整风运动期间,通过学习《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定》《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等报告和文件,为搞好整党整风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运动中还依法判处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的天津市党政主要领导人刘青山、张子善死刑,在思想上给全党敲响了防腐拒变的警钟。这次整党整风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条件下通过思想建党继续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成功实践,显著改进了党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大大提高了党员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有效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从建党初期到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的思想建设,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着力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建设发展。

第一,解决了当时党内突出问题。每一次思想建党活动都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而进行的。以延安整风运动为例,整风前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风气极为浓厚,整风运动以整顿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为主,通过回顾和总结党的历史,批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把全党从“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周恩来在延安整风运动后期明确指出:“党内思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解放出来,这是毛泽东同志领导整风学习的结果,是思想上很大的进步。”

第二,提高了党员干部理论素质。历次思想建党活动都十分重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全党,学习是思想建党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学习的内容、材料一般由党中央统一规定,重点学习党的有关文件、指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著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党员、干部都做笔记、写体会、参加小组讨论,并特别强调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个人思想认识上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整党整风等思想建党活动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亲历过延安整党整风的杨尚昆回忆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我确实读了不少书,马列的和毛主席的不必说,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同志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也是必读的。”“整风对我来说确实有很大收获,那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第三,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在各种思想建党的方式中,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群和干群矛盾、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有效方式。毛泽东曾经指出:“整风是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党内矛盾的一种方法,也是解决党同人民之间矛盾的一种方法。”以1947—1948年的土改整党运动为例,整党运动之前党内干部作风上存在着不尊重群众、不相信群众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这次整党采用党员与党外群众结合开会的整党方法,在整党过程中邀请党外群众参加党的支部会议,揭露和批评党员、干部的问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检讨过去支部的工作、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提出处理意见、解决办法。这样促进了党群干群更好地融合,使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起来。毛泽东对这次土改整党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土地改革和整党的伟大的群众斗争中,教育了和产生了成万的积极分子和工作干部。他们是联系群众的,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极可宝贵的财富。”

但从1957年的整党整风运动开始直至“文化大革命”,党的思想建党活动逐渐演变成频繁的政治运动整党,虽然其中有些政治运动整党(如60年代的“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当时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毋庸讳言,这些政治运动整党除了内容上的错误外,就其方式方法来说也因其突击性、激进性等特点而存在明显的弊端。频繁的政治运动整党不仅干扰了党的中心工作,也严重冲击正常的思想建党活动,给党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深刻教训。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仅仅靠强调思想建党已不足以应对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党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过去党的建设历史表明,思想建党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思想建党也必须与时俱进。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与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思想建党基础上开始重视推进制度治党的党建新思路,“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即制度治党。所谓制度治党,就是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功能,通过权力制约监督制度机制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治理党内存在的问题。制度治党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从严治党的突出特点,也是从根本上加强党的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经历了频繁的政治运动整党冲击后,党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都越来越重视制度治党的探索。相对于过去的政治运动整党方式来说,制度治党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深刻总结过去的党建教训时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因此,他认为,从严治党“制度是决定因素”,针对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必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特别是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改革问题。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强调党的自身建设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此,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先后对党章做了重要修改,并制定了与党章配套的若干重要党内法规,如:1980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4年颁布的《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等,党章的重新修订和党内一些重要法规的出台,为应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制度治党的思想,提出:“完善各个方面的制度,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并进一步强调:“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针对改革开放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滋生的严重的权力腐败现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制定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关于建立干部监督工作督查员制度的办法(试行)》《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若干意见(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促进了党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

进入新世纪,胡锦涛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制度治党的思想,深刻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为了进一步推动党的制度建设,胡锦涛主持的党中央先后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制定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等,这些重要文件的制定和出台从制度层面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任务更是多次指出:“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并强调:“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十八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向全党发布了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此后陆续修订出台了一系列从严治党的准则和条例,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这些重要文件的修订和出台,系统构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围绕强化党的根本制度、完善党的基本制度、优化党的具体工作制度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党内制度体系,有效提高了管党治党水平。

第一,建立健全了党内制度体系。一是强化了党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新型政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党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民主集中制:首先,全面阐述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强调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志、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这一新的阐述突出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其次,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强调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党的十六大章程明确规定: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二是完善了党的基本制度。党的基本制度包括: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选举制度、党的干部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方面,党的十二大章程规定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召开的期限;党的十七大章程要求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现任期制。党的选举制度方面,党的十二大章程规定党员有权利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党的十三大章程首次规定党内选举实现差额选举的制度。在党的干部制度方面,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废除党的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三是优化了党的具体工作制度。党的具体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是党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具体化。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规定:“建立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定期报告工作的制度;适当增加中央全会每年开会的次数,使中央委员会更好地发挥集体决策作用;建立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规则和生活会制度,使集体领导制度化,加强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和制约。”

第二,提高了管党治党水平。一是领导代际更替有序。领导代际更替和权力交接是长期以来无产阶级政党普遍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国际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曾经指出:“一个组织越是能够不时地克服和平接班问题,领导层越是不断更新,其制度化的程度就越高。”接班人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决定政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各项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交接的有序化和制度化。高层政治制度化,政治局势就稳定,政党的生命力就强大。二是领导干部权力滥用与腐败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高压反腐为从严治党的突破口找得非常准确。一方面大张旗鼓地“打虎”“灭蝇”“猎狐”,把一大批滥权腐败的干部拉下马,另一方面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把权力紧紧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效抑制了领导干部权力滥用与腐败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狠抓制度建设,党的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制度反腐的效果更是有目共睹。但毋庸讳言,党的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仍很严重。就以反腐败为例,在十八大以来党的历史上最严厉的高压反腐形势下,仍有一部分官员不收敛、不收手。这至少说明,制度也不是万能的。在治理权力腐败方面,刚性的制度治党其威力和效果虽然强于柔性的思想建党,但再好的制度,百密一疏,也难免有漏洞。例如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各种规章制度条例一应俱全,但一遇到潜规则,这些制度机制就失灵了,这就是制度依赖路径面临的窘境。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后,党的思想建设并没有放松,党的制度建设中所制定的各种制度、条例和规定也越来越多,但党内权力腐败并没有因此比以前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堵住制度的漏洞,还必须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模式与路径。

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党建历程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决定了什么样的建党模式。从民主革命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着重思想建党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制度治党,无疑是党建模式的重要进步与完善,但随着党的建设环境与实践进一步变化和发展,党建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当今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家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观念形态上的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刻影响着国民、社会、政党以及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正因为文化的重要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推而广之,一个政党的强盛与发展也是如此。尤其在一党长期执政的国家,要文化强国,必先文化强党。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也特别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在政党文化中,政治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习近平为什么特别强调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因为执政党自身的政党文化素质高低和党内政治文化氛围的好坏,决定着党能否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能否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应是未来从更深层次推进管党治党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以文育党、以文化党、以文壮党,走文化强党之路。所谓文化强党,是指在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先进的政党文化,利用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营造党内健康的政治生态环境,增强党的内部凝聚力和党的对外影响力,提高政党的软实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当下党内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符合党的先进政治文化要求的现象,例如: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丧失、纪律观念淡薄、伦理道德滑坡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必将腐蚀党的肌体,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而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固然很多,既有思想教育效果不彰,也有制度治理不到位等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政党文化建设没有跟上。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强党应当提上党的建设重要议事日程。

与以前的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比,文化强党有着十分鲜明的党建优势和功能。

首先,文化强党是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的粘合剂。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就没有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在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各种要件中,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要使这几种党建手段和方式发挥最大效应并形成合力,还需发挥政党文化建设的粘合作用。在政党文化建设中,党的指导思想是政党文化中的灵魂。党的指导思想犹如一种黏合剂,它把党员个体紧密粘合在一起,凝聚成强大的政党组织战斗力。刘少奇曾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上的一致,来作为团结基础的。”党内团结不是不讲理念不讲原则的和稀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就是巩固党内团结的理念和原则。反之,政党的危机则首先导引于党员对党的指导思想认同发生动摇和转移,党的指导思想的变化必然引发政党认同的变化甚至政党分裂。正如学者王邦佐所说的:“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直接引发了苏共的分裂和垮台。”平心而论,苏共党的建设中不是没有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但由于没有形成一种健康的政党文化,导致党的指导思想改旗易帜和残酷的党内政治斗争,最终破坏了党的团结与统一。反观中国共产党虽然也经历过数次党内斗争,但由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党内斗争原则,形成了一种既敢于在原则上同各种错误思想做坚决斗争,又善于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团结—批评—团结”方针的政治文化,所以最终能战胜各种破坏党内团结的错误言行,始终保持党的团结与统一。因此,要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形成稳固的凝聚力,必须发挥政党文化建设的粘合剂作用。

其次,文化强党是提高党的制度有效运行的润滑剂。不言而喻,党的制度建设固然十分重要,它是党的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但党的制度体系能否有效运行是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而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依赖于人们对它的文化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制度之母。”没有真正的文化认同,再多的制度也只是一种束之高阁的摆设,更谈不上制度的顺畅运行了。党的制度制定与运行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人们在建构或选择某种制度时往往体现的是对某种价值理念的追求。王沪宁曾经指出:“有什么样的政党文化,便会有什么样的政党现象和政党活动。”近年来发生的党内权力严重腐败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制度供给不足,而是因为更深层次的政党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跟上。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毫无疑问,党内各种规章制度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为什么这么多制度却未能从根本上防范和遏制权力腐败的增长?这其中既有制度本身的不配套、不协调问题,也有对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文化认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很多具体体制机制,如经济上的市场体制、体育上的俱乐部体制、学术上的评价体制和反腐败斗争中的官员财产登记制度等,这些制度机制在国外理论上都已经很成熟,实践中也很有效,为什么引进到中国来却问题层出不穷?最关键的还是缺乏相关的文化土壤和气候。因此,要解决党内各种制度的配套、协调问题和引进制度的“水土不服”问题,以提高制度建设的执行力,就需要一种能把各种制度机制有机协调和有效运行的润滑剂,而政党文化建设就能起到这种润滑剂作用。

最后,文化强党是激发党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发展活力的生长剂。从政治学角度讲,相对于过去封建社会的人治时代,当今是一个政党政治时代。在政党政治时代,执政党自身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执政党,除了要通过政党文化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外,还要通过政党文化建设激发党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发展活力。习近平强调:“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又进一步提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90多年自身建设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的坎坷历程中,曾遭遇过多次严峻挑战与危机,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不仅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也使党自身建设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党史上著名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延安整风、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真理标准大讨论就是通过党的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实现根本转折的重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的政治文化成功化解各种严峻挑战和危机?习近平做出了深刻的回答:“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别的政党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核心要义所在。正是中国共产党这种深植于党的肌体和灵魂之中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的政治文化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遭遇各种严峻挑战和挫折时都是依靠党自身的力量勇于纠正自身错误,敢于排除外部干扰。这种政治文化就像一副能量巨大的生长剂激发中国共产党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力,都能顺利排除万难,继续奋勇前进。

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路已从强调思想建党逐步走向坚持思想建党基础上增加制度治党和文化强党,这无疑是从严治党模式的重要创新与升级。纵观党的建设模式的演变理路和发展趋势,可以说,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突出的是“建”和“治”,要解决的是如何建立和规范政党发展的理念、原则及行为,并治理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促进党的健康发展。而文化强党则突出的是“强”,要解决的是如何使党的素质和力量更优更强的问题。因此,文化强党是党自身建设发展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创新与升级。如果说思想建党是从严治党的1.0版,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2.0版,那么,文化强党就是从严治党的3.0版。通过从严治党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升级,中国共产党必将以更加先进而强大的形象屹立于新时代中国政治舞台中央,引领中国人民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新形势与政策的调研心得体会实用三

经过这几天学习形势政策课及查询资料,使我感触很深!

首先,我上网听了20xx年x月25日由国家民委办公厅刘宝明副主任所作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为我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他滔滔不决的话语,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国家高干所具备的良好素养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因知识的积淀所带来的无限欢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们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容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又曰:“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出生南方属地的刘博士更是见学精要,这充分体现在其讲演过程之中。对关于民族方面的八件大事的精辟叙述,以及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有力诠释,都体现出作为一名民族工作者精深的专业素养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而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的独到分析和良好的建言,更增进了我们的感激之情。但是,正因为这些,我们在感慨之余不禁产生了几许遗憾。(不知是否正确请谅解)

第一、全国的贫富差距在继续拉大,特别是广大的西部民族地区长期贫穷落后,并看不到缩小差距的迹象,这对于全国所有的民族工作者来说都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用现今国家上通行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来计算,虽然统计的口径各不一样,结果也存在争议,但查看大多报刊、杂志上散布的各个计算结果,可以肯定,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关于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可以说,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主要来自东西部,特别是西部广大的农村地区贫穷落后。

第二、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还是要促进充分就业?当一国的就业压力大到连作为“精英”的大学生们都无法获得工作时,我们是否考虑过是不是我们的机制出了问题?抑或我们的指导思想有偏差?我们有一个通行的想法,那就是把大学生作为人才引向西部,帮助当地建设和致富,但这样做会产生几个问题。一是把他们引到西部会加重西部地区的就业负担,对本已严重的就业形势有如火上焦油。广大的西部地区学历不高这是事实,中专或大专文凭的工作者比比皆是,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们拥入西部,不但会挤掉他们的饭碗,还会给现在正就读的中专或大专学习者以致命的打击,而一旦没有了工作,脱贫致富、小康等各种目标的实现谈何容易。二是把他们引到西部能否该政策的实现预期效果值得商榷。我们都知道,人们在作投资时总要考虑回报,而一旦投资产生无回报或低回报时,便会引起撤资或在下一阶段无法融资,大学生到西部去很有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投资”现象。所以说,在政府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情况下,将就业压力转移给西部地区未必是明智之举。

第三、过分强调民族性与特殊性,是否会掩盖某些问题的`存在和延缓搁置解决现存问题的良策?

1)再就是我感觉我们国人缺少那创新精神,记得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是关于索尼创始人的经历。索尼,是个很为人知的大品牌大公司了,但多少年前他不也是像雏鸟一样吗?她从一个小小的工厂发展到现在的规模,靠的是创新,是过硬的技术!当索尼还是小工长的时候,老板就聘请许多研究人员参与研究,只要他们有所创新就让他们做,不管出多少钱,结果如何!从录音机创新到随身听多么巨大的进步啊!中国人缺少的就是这个,就是这种精神!不创新,哪来新产品?哪来祖国的繁荣?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也是大家值得思考的一个大问题!动手能力较弱的中国人只会学前人遗留的,而很少会在他们的肩膀上站的更高,望的更远!

2)我们大学需要社交能力,也就是会说话,这样到社会上能很好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能够很好的了解社会这样我们大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3)我感觉我们国人太认钱,很多有能力的大学生博士生很多都在外国,根本没有我们钱爷爷的爱国精神,他好不利己,为了国家的强大,放弃了荣华富贵,为我们国家作贡献;而切我们国家的设备也不是很高,有很多有用人才在我们国土根本发挥不出来他们的真正水平,这样我们又会失去很多人才。

第四、对现在专业学生就业分析:

1);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观察了用人单位,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上的过关,还有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的不但是丰富的知识来具备教师的资格,还要有更好的能力,这个能力就体现在讲课的方面,讲课的好与坏正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第一步筛选,那么做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技术尤为重要,那技术就体现在平时的实验中,应重视起来!

2);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积极的心态,就比如刚开始觉得实验蛮好玩的,但做久了,开始感觉到实验的烦琐和时间消耗过多,从现在开始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去思考。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3);学习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不应该盲目的随大流,对于学习要有针对性,我们现今大学生都缺乏信心和耐性,这样就会使很多大学生失去发展,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就业问题的难度。

4);善于总结。我有较好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些都归于我经常做总结的好处,在做每一件事情的当时也许注意不到的问题在事后发现后应该及时总结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更正,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东西。

5);创造自己的可取点勿杞人忧天。每年有很多的大学生毕业,就业率非常的不乐观,那么在其中想获得自己理想的职业的时候就要具备自己的与众不同点。不应太悲观,要努力出击,让自己更为优秀,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我们大学生的就业与我们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构件和谐社会,必须有人才的发展空间,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并不表示我们无所作为,只要我们本着情为民所系、力为民所用的心态,为国家为自己能更好的发展,增强我们的创新精神、有毅力耐心,脚踏实地,刻苦专研,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欣欣向荣!不断向前蓬勃发展!

以上是我目前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但是他可以见证我以后的成长,从中获取动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