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何如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心脏病

何如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心脏病

时间:2023-01-15 02:34:29

相关推荐

何如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由于糖尿病所引起的,在糖和脂肪等多代谢紊乱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基础上,在心脏所发生的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其中大血管主要是位于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即所谓的糖尿病合并冠心

1警惕糖尿病遇上心脏病 糖心病如何预防?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由于糖尿病所引起的,在糖和脂肪等多代谢紊乱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基础上,在心脏所发生的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其中大血管主要是位于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即所谓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微血管是指心肌内的微小血管,即所谓的糖尿病心肌病;支配并调控心脏运动的自主神经形态、功能异常可导致心律紊乱。

这些都会导致心脏功能的障碍而影响健康,而其中又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所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最为常见。因冠心病事件而住院的患者中,一年内的死亡率在糖尿病患者是没有糖尿病人群的2至4倍。

糖尿病性心脏病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可以上述三种损害的单一情况出现,也可三者交叉混合。患者早期可能无临床症状,或呈非特异性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头晕、失眠、多汗、心悸等。有的容易疲劳,过度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发绀等。多数经常有心肌缺血的症状,胸闷、憋气、胸骨后疼痛等。但糖尿病患者常有无痛性心梗,除无胸疼外,可有胸部不适、冷汗等症状,此时要排除低血糖,及时做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当病人由卧位到站立时,出现头晕、心悸、大汗、眼前发黑,或突然晕倒等不适。这是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时的一种表现。糖尿病性心脏病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或猝死。

糖友要如何预防糖心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或猝死。由于死亡率较高,糖尿病性心脏病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不是糖尿病性心脏病本身,而是至今还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糖尿病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不知道糖尿病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严格控制血脂、血压,还要及时纠正体内的高血黏、高血凝、高胰岛素血症状态。这正是预防糖尿病性心脏病要注意的,一定不要看病时仅仅查一下血糖,特别是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想方设法把上述其他指标都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至少也要严格控制最常见的“六高”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等,才能减少或减缓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

2糖尿病性心脏病能预防吗?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由于糖尿病所引起的,在糖和脂肪等多代谢紊乱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基础上,在心脏所发生的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其中大血管主要是位于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即所谓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微血管是指心肌内的微小血管,即所谓的糖尿病心肌病;支配并调控心脏运动的自主神经形态、功能异常可导致心律紊乱。下面让小编为你讲讲糖友应该如何防治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有哪些?

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冠心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为26%-35%。北京和天津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患病率为非糖尿病的3倍。从病理改变来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病理变化与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基本相同,但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多、狭窄程度也较重、易发生心肌梗死;从临床表现来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无糖尿病的冠心病人相似,可出现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但有以下特点:临床症状不典型,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率随年龄、病程而增高,与病情轻重的关系不大,随糖尿病的控制程度而减低,无痛性心肌梗塞发生率增高,可能与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有关;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糖尿病心肌梗塞病人发生心脏骤停、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的心肌梗塞,此可能与随着糖尿病神经病变而来的自主神经不平衡和心电稳定性的减低有关。

糖尿病心肌病是指糖尿病本身心肌微血管病变所致的心脏病,由于心肌微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心肌可有广泛缺血、变性、坏死和纤维化。心肌代谢紊乱,心功能减退。可出现易倦、乏力,劳动耐量减低,尤其女性病人伴有高血压时心功能不全症状出现早,心脏可有轻度扩大,心慌气短,可有心绞痛。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临床上常不易于冠心病鉴别。

糖尿病人常有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特点为心率变异性减低,表现为静息时心率增快,活动时变化不大,深呼吸时心率差异也减少,从卧位快速起立时心率的加速反射减弱,快而固定的心动过速常是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长期糖尿病人约有40%-60%心率变异性减低。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糖尿病患者,尸检可发现心脏自主神经纤维数目减少,并常有分段的梭状或圆珠状增厚改变,易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因此,检查患者的心率变异,对判断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帮助,用于指导治疗可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也可作为病情判断的一个参考指标。

如何预防糖尿病性心脏病?

由于死亡率较高,糖尿病性心脏病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不是糖尿病性心脏病本身,而是至今还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糖尿病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不知道糖尿病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严格控制血脂、血压,还要及时纠正体内的高血黏、高血凝、高胰岛素血症状态。这正是预防糖尿病性心脏病要注意的,一定不要看病时仅仅查一下血糖,特别是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想方设法把上述其他指标都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至少也要严格控制最常见的“六高”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等,才能减少或减缓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

3糖友护好心 看糖尿病性心脏病病因

我国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通过对门诊高血压患者调查发现,在5000名门诊高血压患者中,有62.1%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或者处在糖尿病前期。另一项研究显示,刚诊断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同时合并心血管病的也已占到40%,并随着糖尿病病情的加剧逐渐增多。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具体情况吧。

糖尿病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广义的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心脏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常起病比较早,糖尿病患者伴冠心病常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梗死面积比较大,穿壁梗死多,病情多比较严重,预后比较差,病死率较高。

流行病学

糖尿病患者有70%~80%死于心血管并发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男糖尿病性心脏病性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充血性心衰发生的危险性增加2倍,女性增高3倍。Stoamler等报告在多因素干预试验的随访研究中,与非糖尿病男性相比,在年龄、种族、胆固醇、收缩压及吸烟等配对的情况下,男性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增高3倍,在低危险状态[收缩压<120mmHg,胆固醇<5.2mmol/L(200mg/dl非吸烟)]的患者中,则心血管死亡的相对危险性增高5倍多。除了发生率和病死率增高之外,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损害的程度要明显严重,冠状动脉造影和尸检显示糖尿病患者2~3支血管同时受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对照组,且常呈现弥漫性病变。但既往对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脏病常仅注意冠心病,而随着对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进行非创伤性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开展,发现部分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并未见冠状动脉病变,甚至尸检亦未见冠状动脉阻塞和心肌梗死,而表现为心肌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这亦与糖尿病患者心脏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增高部分有关。

临床上,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有几大特征:一,休息时心动过速。糖尿病早期,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而迷走神经受损,故心率常有增快倾向。休息状态下,如果心率超过90次/分钟者则要考虑是否已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当这种心率增快比较固定,不容易受条件反射影响,就可提示迷走神经已经受损。二,直立性低血压。当病人从卧位起立时,如收缩期血压下降>4千帕(30毫米汞柱)或舒张期血压下降>2.67千帕(20毫米汞柱)称直立性低血压,常伴头晕、软弱、心悸、大汗、视力障碍、昏厥,甚至休克,尤其合并高血压而口服降压药者。三,无痛性心肌梗死。由于糖尿病病人常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心脏痛觉传入神经功能减退,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可达24%—42%。糖尿病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较非糖尿病病人为多,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且易再次发生梗死,此时预后更差,易发生心脏骤停,必须提高警惕,平时糖尿病不严格控制者更易发病。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糖尿病呢?首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这些人遗传了糖尿病的易感性。其次肥胖的人,特别是腹型肥胖者,长期摄入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加之体力活动不足。最后,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的人,以及分娩过巨大儿的妇女。如今,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已年轻化,以上人群到了40岁都已成为高危人群,需要格外关注。目前国际上已有公认的预防糖尿病措施,如果都能做到,糖尿病发病率至少可以降低50%。具体方法是:“多学点”———了解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少吃点”、“勤动点”———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量;“轻松点”———开朗、豁达、乐观,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控制病情,以降低伴发心血管病事件的风险。西药在降血糖方面药物很多,其作用机理明确,临床疗效肯定。此外,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一些疗效肯定的中药,可以达到控制血糖甚至减少西药用量和种类的目的。例如,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疲乏力,肢麻疼痛,头晕耳鸣,自汗等症状,中医辨证属于气阴两虚,脉络淤阻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通脉降糖胶囊,以养阴清热,清热活血。如果已经出现冠状动脉或脑血管硬化,辨证属于气虚血滞,脉络淤阻或淤血闭阻,还可联合脑心通胶囊或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

4何如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所有糖尿病性心血管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此病如能尽早地得到诊断和治疗,患者的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其预后也将有较大的改变。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患了糖尿病性心脏病呢?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若出现以下三种症状,就应考虑患了糖尿病性心脏病。

1、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伴有血压升高的症状。但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却恰恰相反,他们可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即经常在早晨起床后或久蹲后起身时出现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眼前发黑甚至昏厥等情况。研究发现,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其体位由卧位变为站位时,其收缩压可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其舒张压可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其心脏的调节功能下降、无法在人的体位急剧变化时进行自我调整,同时,也因为其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过高,损害了其植物神经,使其调节血管的功能减弱造成的。

2、休息时心率加快

正常人的心率都是在运动时加快,在休息时减慢。但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则不然。此类患者常在休息时(即静息状态下)心率加快。他们在休息时的最快心率可达到每分钟90次以上。同时,此类患者在休息时还可出现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使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导致其心脏功能紊乱造成的。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其心率不是随着他们进行活动或休息而增快或减慢。这种心率叫“固定心率”。出现“固定心率”也是心脏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

3、可发生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

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人群。但是,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不会出现普通人常出现的胸前区呈“刀割样”或“压榨样”剧烈疼痛的症状,而是感觉不到疼痛或仅感到轻微的不适。这是由于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常伴有严重的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病变),导致其身体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造成的。这种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是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

此外,患者发病时的年龄较小也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点之一。很多人都认为,心脏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其实,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脏病时的年龄要比非糖尿病患者患心脏病的年龄小5~10岁,尤其是一些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30多岁时就患上糖尿病性心脏病。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不管自己的年龄大小,都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即使没有出现上述症状,也应定期去医院进行心脏功能的检查(如做心电图检查等),以便对糖尿病性心脏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5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

相信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不会把自己的疾病与心脏病扯上关系,那么糖尿病与心脏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糖尿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心血管系统病变,该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健康和劳动力的严重威胁,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不仅要积极的控制血糖,还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心脏。下面让小编为你讲讲糖尿病心脏病。

为何会发生糖心病?

糖心病,即糖尿病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并发或伴发的心血管疾病,包括(整理)糖尿病心肌病变、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高血压以及冠状动脉心脏病变。

关于糖心病的发生,专家介绍,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慢性高血糖状态,其脂质及蛋白质糖化与氧化过程势必加剧,而这一过程亦参与了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病。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就已经有冠心病。在糖尿病易患人群中,胰岛素抵抗是最早出现的变化。它可发生在临床糖尿病之前15-25年。胰岛素抵抗与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有关,它可在临床糖尿病出现前许多年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注意糖心病的“蛛丝马迹”

专家提醒,糖尿病对心脏的损害是缓慢的,患者同时可能合并神经病变,使患者对疼痛的感觉不明显。实际上,心脏病的疼痛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只有疼痛了患者才知道去看病,如果在此之前一点感觉都没有,一旦发生一次严重的疼痛,就可能是心肌梗死。更糟糕的是,可能一点疼痛的警告都没有就被心梗索取了性命。

但是,糖尿病合并心脏病虽然没有疼痛症状,但早期也还会露出些“蛛丝马迹”,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头晕、多汗、心悸,容易疲劳,过度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胸骨后不适等。

方药治糖尿病性心脏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性心脏病是因为消渴病没有及时治疗,而致病情进一步发展而成。消渴病阴虚燥热,不断耗伤气阴,累及于心,使心脏气阴耗伤,心体受损,导致心脉阻滞为病。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脾两虚、血脉痰气淤阻,临床常见两种类型。

心气阴虚,郁淤阻脉:症状为心痛、憋气、口干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益气养心、理气通脉,可服生脉散合丹参饮加减。

心脾不足、痰气阻脉:症状为心痛、憋气、胃脘痞满、二便不爽、苔白腻、脉细滑。治宜疏气化痰、益气通脉,可服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