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中国“神童”高华健 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 今成美国最痛恨的人

中国“神童”高华健 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 今成美国最痛恨的人

时间:2019-03-29 11:20:20

相关推荐

中国“神童”高华健 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 今成美国最痛恨的人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朝子亥

曲线救国给中国带来技术和科研人才,扭转国内科研条件,让美国损失惨重?答案就在“天才科学家”高华健的身上。

高华健是为何从万人捧到万人骂,又为何能够获得国内外科技界的青睐,他又是如何突围曲线救国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天才科学家令美国损失惨重?

一个科学家如何凭借一己之力让美国损失惨重又无能为力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高华健。

高华健,一个天才科学家,从小就展现了极高的天赋,15岁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工程力学系,后来由于成绩优异,就远赴海外求学,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在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下,他毅然加入美国国籍投身科学研究,美国也乐于给予他最大限度的扶持。在优渥的条件背景下,高华健在美30年取得众多专业成就,各种科研奖项拿到手软,先后拿下了教授和院士等荣誉。

对于这样优秀的科技人才,美国十分愿意为之付出成本培养,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不仅为高华健开出了丰厚的薪资,还提供了最好的实验室。

投入高达5亿美元巨额的科研经费,让他在纳米技术领域放手研究,一切后备资源都有美国为他做好兜底工作。

就在美国以为怀抱珍宝足以傲视群雄之际,高华健却带领自己培养的20名博士、博士后回国,其中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如王翔博士,和高华健是同学,回国后致力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执行神舟系列的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的这一行为让美国万万没想到,就算想要阻止也来不及了。不得不说,高华健是个十分懂得规划的人才。

在国际舞台上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比的是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政治意识形态、生态环境以及文化软实力等各个方面。随着时代发展,综合国力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才培养。

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建设的基本。而在科学研究当中,人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是生产创造的主体,发挥着主观能动性。

所以国际竞争中,专业人才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人才流失是国家的一大损失,人才的竞争关系到许多领域的竞争和发展。

让美国吃瘪的“天才科学家”在艰苦时代的求学之路

高华健出生在一个四川的普通家庭,按照当时的条件和社会背景,绝大多数人都会在农村种地养家糊口,但是大环境没有磨灭高华健的学习热情,开明的父母也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支持他的求学路。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很难界定,不可否认的是高华健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就在他在高年级的知识海洋里如鱼得水初露锋芒时,国家恰逢拨乱反正的转折时期,开始大力改革,恢复高考等举措纷纷出台。

于是初出茅庐的高华健在15岁那年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并攻读工程力学专业。彼时的他迈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在比他年长的同学身上他领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也埋下了他远赴美国科研30年的伏笔。

虽然他的同学成熟有经验,理论丰富,但是高华健胜在年轻有天赋,还有更大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空间。

面对自己的学业高华健也没有辜负老师对他的期望,他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为之刻苦努力,默默奋斗,经常一头钻进实验室,专心搞研究。这些努力都被大家看在眼里。

我国原来西交大的教授曾说道:“高华健一直都是众多老师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他对知识的那种渴望是十分真切的,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许多国家都向他抛出邀请的橄榄枝,高华健的选择有很多,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国人理所应当地觉得他应该回国报效祖国,建设国家。所以当他做出的留美这一决定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忍辱负重,从众星捧月到万人唾骂

高华健当初被冠以“天才科学家“的名头颇负盛名,当他决定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的时候遭到众多国人的关注和谩骂。一时之间他的热度不减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高华健“也因此成为叛国贼和背刺者的代名词。

他对于自己加入美国国籍这件事给出解释:“科学无国界。”但是国人并不买账,反而惹人非议,大骂他没良心,忘恩负义,是“卖国贼”、“白眼狼”。这些不堪的字眼就像无形的飞矢射向高华健,但是他似乎并不为所动。

当时国内的科技水平和教育研究条件确实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匮乏。如何在这片贫瘠的科学土壤上开出繁盛茁壮的硕果是国家科研领域所面临的难题。

相对于国内环境,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已然遥遥领先,在世界范围内居于优越的位置,无论是资源还是学术环境都是当时的中国所不及的。所以高华健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助力:充足的科研资金,完善尖端的仪器设备,众多的科研人才,严谨的学术氛围。

随着高华健的成就日益丰富,各自国际奖项加身,这一切似乎都是坐实他“叛国”的罪证,国内声讨他的声音更大了起来。但是同时,他却开始频繁到中国出差。

曲线救国,身在曹营心在汉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评论高华健说:“他的研究成果奠定并拓展了现代力学研究的前沿。”已经取得专业领域顶尖成就的高华健此时已不再满足于只在美国实验室做科研,同时开始带领学生,培养接班人才。

他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不忘教导他们要回到祖国,报效国家,他教育这些留学生不忘初心,也为不久后带他们归国做了铺垫。

高华健一直关心国内科学发展状态,他往返于中美两国,投身于国内科学的发展,经常开展学术讨论。大学也成为了他宣传的主战场,和同学们交流学术知识,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尖端的科学技术,促进国内力学专业领域的发展,拓展了现代力学研究的挖掘深度。

根据国家官网发布的文件内容显示,高华健的学术论文和引用在过去一直独占鳌头。高华健还致力于积极参加国内的学术报告,他的论文成为众多学者的主要参考资料。不仅如此,他还和国内一些科研机构一同合作,写出了更优质的科研成果。

高华健正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曲线报国,卧薪尝胆在美30年,充分利用美国的资源条件和科技技术进行深度的科学研究,然后在学有所成之际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培养的人才回归祖国。

到了今天,这些归国的科学家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了自身的实力和贡献,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科技发展,带动了科研环境的更迭,加速了中国科技研究水平的发展进程,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高华健他是“身在美国心在华夏”,一直默默地培养人才,致力于把人才和美国的技术送到国内。

国籍不改引争议,报国之心是否赤诚?

高华健带20名博士、博士后回国的消息让不少人打了脸,但是他的国籍没有更改又让不少有心人士开始“阴谋论”,觉得高华健归国心怀不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使用更加频繁便捷,消息的传播也愈加迅猛,信息的真实度需要靠受众自行考量。

但是爱国之心不应该因为各种原因遭到质疑,爱国之心没有多少的区别。爱国与否不要看浮于表面的身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高华健从来没有回应过这些不好的声音,也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

不需要纠结于高华健的国籍,因为他带回国的科学家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做出了巨大卓越的贡献,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相信在未来这样的成果会只多不少。

我们可以通过后来的结果来分析,高华健确实为中国尽心尽力培养了很多的顶尖科学家,而且他回到中国工作的时候,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我国研究人员他的一切发现和取得的成果。

尤其是美国的反应更能够说明问题,美国启动了对高华健母校西安交大的制裁,美国出手的动机很明显就针对于高华健。

同时,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还发起了一项“中国行动计划”,该计划的枪口瞄准了近百名的华裔科学家,企图要切断这些华裔科学家与祖国之间的联系。

这项幼稚的计划不仅漠视打击了华裔科学家们的尊严,还让他们失去安全感,反而反向促使华裔科学家纷纷归国。美国计划落空,而且失去了更多的科学人才。

高华健留在美国从某些方面来看,可能是一种正确的战略选择。结合当时的中国环境,对于高华健来说并没有优越的研究条件和研究团队,如果留在美国,他可以重点培养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并且把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回国助力国家发展的效率会更高。

总结

高华健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国家建设不能只靠某一个人,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只要我们心怀一颗爱国之心,无论何种身份,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为祖国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高华健报效祖国的方式是坚持长线主义的,是曲线报国,是隐忍委婉有大智慧的。高华健院士以暂时短期地牺牲自己的名声口碑作为代价,为祖国铺垫了一条更宽更长的发展道路。

等到祖国强大之时,高华健利用自己教学的机会去扭转改变中国留学生的思想,思想意识上的改变才是国内留住人才、引入人才的根本方法。解决了思想的源头问题,其他人才保留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让人才愿意留在国内建设是防止人才外出流失的根本解决措施和方案。

传播并让留学生转变思想是艰巨却一劳永逸的方法和任务。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很难,要想扭转一群人的思想会更难,更何况优秀高质量的人才的思想意识比一般人的思维更加难以攻破。

所以高华健顶着国内的舆论压力,在鲜为人知的背后默默地啃着硬骨头,攻坚克难,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出力。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报效祖国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科学没有国界之分,作为科学家的身份,他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他从来都问心无愧。我们不能以中国人的身份裹挟他进行道德绑架。

而且大家只听到了他说科学没有国界,却不知道下一句是科学家有国界。

在信息时代的快节奏中,大家往往只听自己愿意听到的,看自己想要看到的,跟风去表达对一个人的看法,而不会去纠结挖掘事实本身。

参考资料:

1.高华健.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07-29]

2.高华健校友受聘我校名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12-28[引用日期-10-13]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