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日本人为什么热衷于创造「妖怪」?

日本人为什么热衷于创造「妖怪」?

时间:2021-08-25 21:31:13

相关推荐

日本人为什么热衷于创造「妖怪」?

位于日本濑户内海的「直岛」(Nao-Shima),因为艺术而闻名于世:草间弥生的南瓜雕塑、安藤忠雄的Benesse House美术馆等,每天都吸引大批文艺青年登岛朝圣。

距离直岛不远处,还有一座「小豆岛」(Shodo-Shima):这里丛林茂密,山路崎岖蜿蜒,如同迷宫一般,据说是古代居民为了躲避战火和抵挡海盗而设计的。当你置身于岛上,很容易感受到幽异的气氛:嵌在岩壁中的小型神社俯瞰着大海,看起来像是幽灵的藏身处,拥有1600年历史的松树,树枝看起来像是喷火的恶龙。

当地出身,现年46岁的艺术家柳生忠平,以岛上流传的各类妖怪传说为灵感,致力于将这座岛打造成与「直岛」比肩的「世界第一妖怪之岛」:由他发起的「妖怪造形大赏」(Yokai Zoukei Grand Prize),如今已成为日本妖怪文化爱好者们发挥想象力,创造新妖怪的舞台。

创作适合新时代的妖怪

「妖怪造形大赏」从开始,已举办了6届,总计收获了903件来自全日本各地妖怪爱好者们的设计作品,参赛者下到3岁小孩,上到83岁老人。

3月,第六届「妖怪造形大赏」于新冠疫情大流行结束的大背景下,在小豆岛上如期举行,本届赛事共收到了75件参赛作品,低于疫情前的上届数量。

经过由雕刻艺术家、动漫制作人、广告公司高管等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的评选,最终一件名为「春风龙」的作品获得了「最优秀作品奖」:这幅作品为一个女孩抬头仰望着一条卷起樱花扶摇直上的升龙,寓意着迎来春天般的光明和生命力。

评委之一的玩具收藏家北原照久点评道:「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新冠疫情,我们许多人都消沉了下来,在这种沉重的氛围之中,突然看到这个妖怪就感觉很振奋,真是一件很棒的作品。」

获得「优秀奖」的《妖怪赞!赞!》,是一只浑身长满蓝色皮毛,眼睛为心形,双手比出大拇指的妖怪。创作者「一花」表示,她试图展现妖怪既可爱又可怕的两面性:「如果你遇到这只妖怪,你的Instagram帖子可能会走红。但是,你也可能会沉迷于对点赞的渴望,所以这个妖怪也有其邪恶的一面……我希望以此表达,现代人沉迷于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别人的点赞的心理,已经幻化成为一种心魔。」

一件名为《蟲婆》的作品,创作者将肉眼看不到的导致蛀牙的细菌,形象化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绿色人头怪物。

一只名为「汉字吸」的怪物,全身覆盖着汉字,正在吮吸着象征汉字的墨汁。创作者想藉此表达对于当代日本人因手机输入法而导致的汉字退化现象的担忧。

往届作品中已有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一个长着牙齿的「高跟鞋妖怪」,呼吁日本企业停止要求女性员工必须穿着高跟鞋的规定。

一只长着长舌头的像蜥蜴一样的妖怪,正在舔舐着沉浸于智能手机的地铁乘客的脸。

「每位艺术家对于妖怪都有自己的理解」,大赛组织者柳生忠平说。他和父亲柳生义彦一起主持「妖怪造形大赏」并创办了「妖怪美术馆」,目前已收藏了900多只妖怪作品。

该美术馆由四座经过修复的明治时代的木制建筑组成,位于小豆岛上一个被称为「迷宫之城」的区域的十字路口。

从「敬畏」到「娱乐」

虽然「新妖怪」层出不穷,但当今日本风头最盛的,却是一只拥有177年历史的「老妖怪」。

新冠疫情期间,一个名为「尼彦(Amabie)」的日本古代妖怪形象在网络上大热:

漫画家伊藤润二创作的「尼彦」

「尼彦」是一个长发披肩,长着鸟嘴、用三条尾鳍行走的美人鱼。据史书记载,1846年5月,「尼彦」伴随着昼夜不断的光芒,出现在熊本县附近海域,它对当地官员警告说:「未来6年你们会收获丰收,但也会遭遇瘟疫,所以速速把我的画像传给每个人」。于是当地官员把妖怪画成了木版画,呈送给了当时的江户幕府。如今,这块版画被京都大学博物馆所收藏。

3月,日本各地政府发布了新冠防控的最严限制令,各地学校停课企业停业,包括许多知名漫画家在内的网民们在Twitter上发布了自己二次创作的「尼彦」形象,祈祷「以尼彦之力驱散瘟疫」,该形象迅速成为了象征着驱散瘟疫,被大家膜拜的「网红」,甚至被日本政府厚生劳动省采用为疫情防控宣传的「吉祥物」。

「尼彦」受到日本人的热捧而走红网络,更引发了全世界网民们对于日本妖怪文化的好奇。

「任何东西,哪怕是我们未知的,都可以变成妖怪。」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誉教授、《妖怪学文化入门》作者小松和彦如此解释日本妖怪文化的特殊性。妖怪可以被认为是「赋予了生命的物品」,这正符合古代神道教「万物皆有灵」的信仰。

在漫画家笔下,寿司化身妖怪拥有了生命。

「日本人很善于把某样东西赋予灵性,」「妖怪造形大赏」评委之一、艺术家武田充生表示:「例如当我在拔草时被割伤了,我会感觉沮丧,但当我想到『这一定是妖怪干的』时,我就会平静下来。」

日本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让日本人自古就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在遇到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时更心生恐惧,最早的以异兽为原型的「妖怪」就在这种神秘主义心理倾向中孕育而生。

大约与我国唐宋同时期的日本平安时代,妖怪文化急遽发展,这其中既有诸侯战乱、民众亟求鬼神庇佑的内部原因,又有中国文化传入的外部影响,当时中国神怪小说《山海经》、《搜神记》等在日本广为传诵,丰富了日本妖怪的种类。据有关统计,日本的传统妖怪中70%原型来自中国。

描绘平安时代阴阳师安倍晴明的画作《泣不动缘起绘卷》

大约与我国明朝同时期的日本江户时代,商业发展下的城市化生活,让城市人减少了对大自然的畏惧之心。加之日本的博物学兴起,妖怪被认为是一种类似生物的东西,和真实存在的生物一同被收录进了各种自然百科书籍中。妖怪从此不再神秘,人类把妖怪视同比自己低等的动物,尽管不可思议但足以掌控,并开始把虚构妖怪作为一种娱乐,大量以人为原型的都市妖怪传说也开始流传。

这一时期,浮世绘画家鸟山石燕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各种妖怪,汇编成了《画图百鬼夜行》等著作。在鸟山石燕的笔线勾勒下,妖怪的形象不只都是面目可憎,更有许多角色充满了滑稽的色彩。该作品在日本妖怪画的发展中具有奠基意义,影响了后来的葛饰北斋、歌川国芳等知名妖怪画家及其流派,至今仍是日本妖怪作品创作者的重要灵感源泉。

鸟山石燕万年创作的「琵琶妖怪」

进入近代,日本的妖怪文化不仅没有因为西方科学普及而销声匿迹,反而形成了一门另类的「学科」:

日本明治时期的哲学家、东洋大学创办者井上圆了创立了「妖怪学」。他通过研究搜集整理日本的各类妖怪传说,从哲学角度,将妖怪们分门归类加以归纳解析,并出版《妖怪学》、《妖怪学讲义》等著作,他还在日本各地巡回演讲,让「妖怪学」在日本发扬光大。至今,在日本的一些大学中,「妖怪学」依然被作为民俗学的分支而存在。,因为《鬼灭之刃》的热映,这些学科甚至迎来了报考热。

东洋大学毕业生设计的体育版《百鬼夜行图》

进入现代,妖怪文化迅速以漫画为原点,融入日本的娱乐文化产业。这其中发挥了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就是漫画家水木茂。

晚年的水木茂

水木茂出生于19,年轻时参军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亲历了日军惨败、尸横遍野的地狱景象,战后他以亲身经历创作了反讽日军的漫画作品,同时也投入到妖怪画的创作中。

水木茂的妖怪画

他的代表作是从1959年开始创作的《咯咯咯鬼太郎》系列,讲述了主人公鬼太郎作为幽灵族的后裔,和妖怪朋友们一起解决妖怪与人类两个世界问题的故事。在该著作中,「妖怪」有好有坏,人类也有好有坏,「妖怪」甚至成为人类道德举止的一面镜子。该系列从1965年至今衍生出许多动漫和电影,不仅收获大批粉丝,更对后来的日本漫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千与千寻》、《夏目友人帐》、《鬼灭之刃》等经典作品都能看到《咯咯咯鬼太郎》的精神内核。

今年是水木茂诞辰100周年,《咯咯咯鬼太郎》接连推出新番和大电影

如果说近代的日本妖怪文化是「滑稽」,那么现代的日本妖怪大多数已经脱离了「恐怖」色彩,转向了「萌系」可爱化,这也反映了当代日本人的审美情趣的变化。

宝可梦最初的字面翻译是《口袋妖怪》

这种日本人对于「妖怪」审美的新变化,可以从日本人对于虚拟角色的喜爱上得到印证:日本乐天网站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从3岁到74岁的日本全年龄段人群中,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喜欢和接受虚拟形象。

日本人可谓是世界上最喜欢虚拟形象的民族:除了哆啦A梦、hello kitty、宝可梦等闻名世界的虚拟角色以外,从政治党派到各地政府,从商业品牌到街头小铺,更是热衷于在自我宣传时推出吉祥物或官方形象。从许多虚拟形象中,我们都很容易找到「妖怪」的影子。

2025年大阪世博会吉祥物妖怪气十足

在小豆岛出生长大的柳生忠平,从小就迷上了水木茂的漫画,并相信妖怪是真实存在的。「我真的相信,如果我一直画妖怪,那么他们肯定会来看我。」柳生忠平目前一边出售自己的画作,一边承接一些为客户创作新妖怪的设计工作。

在宝可梦游戏中,玩家们在架空的世界中冒险,收集各种形态的「妖怪」,最终目标是合成完整的「宝可梦图鉴」。每届「妖怪造形大赏」的获奖作品,也都将放置在「妖怪美术馆」的特设房间内永久展出。

越来越多的「新妖怪」们,未来将会是怎样呢?评委之一的柳泽大辅对它们充满信心:

「这些新时代的获奖妖怪们,100年后就可能成为正式的妖怪。」

参考资料:

A Japanese Island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New York Times

逸趣横生的日本妖怪文化: 董强《百科知识》

日本独特的妖怪文化,是日本种族发展的必然结果: 梅利的吟游诗

妖怪:虚构的精神世界,乐在其中的日本人:香川雅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