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山海经》上古神兽之饕餮 四大凶兽之一 有何玄机!

《山海经》上古神兽之饕餮 四大凶兽之一 有何玄机!

时间:2023-11-08 19:42:43

相关推荐

《山海经》上古神兽之饕餮 四大凶兽之一 有何玄机!

2002年中国公布了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

在这些文物当中有这么几件

商朝的司母戊鼎和嵌绿松石象牙杯

西周的利簋、何尊、大盂鼎和大克鼎

当我们把这几件文物放到一起

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

这些商周时期的文物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图案

饕餮纹【taotie】

饕餮纹是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

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有一个巨大而夸张的面部

没有身体

看起来凶猛庄严

透着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气氛

非常的有威慑力

为什么它只有头部没有身体呢

关于饕餮

有这么一个传说

据说它是一种非常残暴贪婪的野兽

被人们列为上古四大凶兽之一

因为太贪财贪吃了

见到什么就吃什么

最后居然连自己的身体都吃掉了

只剩下了脑袋

这个传说似乎很好的解释了

为什么饕餮纹只有面部而没有身体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我们知道

周鼎属于礼器

主要用于祭祀和殉葬

礼器上所铸的图案都是和主人的身份等级相称的

如果真如传说中那样

饕餮是一种凶兽

古人为何在这些庄严而神圣的器具上刻上这么残暴的凶兽呢

有一种解释说

最初人们只是为了警示世人

不要太过贪婪

后来由于饕餮纹庄严肃穆的形象

逐渐被帝王贵族逐渐当作了权利、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用来威慑子民

但如果我们认真想一下

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

我们为什么把这个图案叫作饕餮纹呢?

在这些青铜器上并没有刻着饕餮二字

在商周时期的文字记载中我们也并没有发现任何相关的说明

但是在战国末期(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中

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周鼎著饕餮

有首无身

食人未咽

害及其身

这条记录向我们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第一

周鼎上的有首无身的纹饰就是饕餮

第二

饕餮是一种吃人的恶兽

这条记载正是学术界饕餮纹名字的来源

但是这里有两个疑点

一、按年代来说

这个记载算是后人对前人行为的解释了

我们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与之佐证的文物或其他记载

所以这里面有多少的主观臆断

可信度又有多少?

二、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人们认为饕餮是一种吃人的凶兽

也就是说商周以前和商周以后

饕餮都是凶兽

偏偏在商周时期饕餮是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这似乎也说不过去

所以

按照常理推断

这两条重要的信息至少有一条是很可疑的

如果说饕餮是一种恶兽

那么周鼎上的兽纹很有可能就不是饕餮

如果周鼎上的兽纹是饕餮

那饕餮最初可能并不是一种凶兽

而是神兽

《吕氏春秋》中关于饕餮吃人的记载很有可能是主观臆断

那这些兽纹到底是什么

饕餮又是什么呢

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来追溯一下饕餮最初的样子

张艺谋导演执导了一部电影名字叫《长城》

电影就是一个围绕饕餮展开的故事

讲的是长城以北饕餮这种野兽泛滥

人们奋勇抵抗

击退猛兽的故事

如果我们翻看一下古籍中关于饕餮的记载

就能发现

影片中张艺谋导演尽力还原了古人描述的饕餮的样子

饕餮

兽名

身如羊

人面

目在腋下

食人

这是《神异经》中对饕餮的描述

《神异经》是一本模仿《山海经》的书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这一描述

就是来源于《山海经》

在山海经的钩吾山上我们也看到过一种叫狍鸮的异兽

山海经对它的描述是

其状如羊身人面

其目在腋下

虎齿人爪

其音如婴儿

名曰狍鸮

是食人

这个描述基本与《神异经》中相同

但是它的本名叫狍鸮

为啥变成了饕餮呢?

这就要问问史上《山海经》第一评论员了

他就是东晋的郭璞

它在注释狍鸮的时候写道

为物贪惏

食人未尽

还害其身

像在夏鼎

《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郭璞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

在我看来是没有的

郭璞只是开了个脑洞就将饕餮和狍鸮画上了等号

但是他这一条注释却给了饕餮一个肉身

由此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饕餮的形象

这样

战国末期(成书于先秦)的《吕氏春秋》将饕餮定义为一种食人的凶兽

东晋的郭璞又将《山海经》中狍鸮直接描述为了饕餮

从神话的角度来讲

这是无可厚非

因为神话形象本身就是代代相传不断演变的结果

但如果我们非要知道饕餮最初的样子

郭璞的这个等号就让我们真的无法接受了

既然叫饕餮

《山海经》中为什么不直接用饕餮这个名字

还多此一举的想了另外一个名字

另一点就是郭璞的注释中

食人未尽,还害其身

这句话并不是出自《左传》

而是出自《吕氏春秋》

这有什么区别吗

区别太大了

我们来看一下《左传》中是如何描述饕餮的

《左传》成书于春秋时期

是我们能找到的关于饕餮最早的记载

所以它不受《吕氏春秋》的影响

更不会受郭璞的影响

《左传》中的描述是这样的

意思是说

在黄帝时期

有个叫缙云氏的氏族

族中出了一个不才子

特别贪吃无德

天下人非常的憎恶他

就常常把他和三凶相比

还给他起了个恶名叫饕餮

这里的三凶分别是

帝鸿氏家的不才子“混沌”

少皞氏家的不才子“穷奇”

颛顼氏家的不才子“梼杌”

不错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凶兽

所以最初的饕餮其实并不是指一种野兽

而是给氏族不才子的一个恶名

正如《说文》中解释的

贪财为饕

贪食为餮

可以说我们现在认识的凶兽饕餮

是从《吕氏春秋》之后

文人学士们你一笔我一笔重新塑造的一个形象

既然饕餮不是野兽

那青铜鼎上的纹饰到底是什么呢

难道是另一种我们尚不知道的神兽吗?

除了《吕氏春秋》中的描述

我们翻遍商周时期的文字记载

也没有找到关于这个兽面纹饰直接的描述

但是在更早期的文化中

我们却找到了些许线索

时间回到1936年

当时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施昕更

在老和山一带进行考古工作时

注意到此地的出土器物

和他的家乡良渚一带常见的出土器物非常相似

之后经西湖博物馆的同意

施昕更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间

在良渚一带进行了三次试挖掘

并逐步发现了多处古文化遗址

正是由于他的这次尝试

人们拉开了一个新的文化遗址考古的序幕

这就是距今约5300年到4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

就在去年的7月份

良渚文化遗址还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当时由于日军全面侵华

考古工作曾一度中断

作为研究良渚文化的先驱

施昕更却在1938年因患猩红热病逝

当时他年仅28岁

后来考古工作仍然陆续进行着

但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

良渚文化的考古工作才有了重大进展

当时在江苏地区挖掘出了完整的良渚大墓

出土了大量的玉器

其中有33件玉琮

而我们的线索就出现在这些玉琮上

玉琮是良渚玉器中体积最大

工艺最精湛和最具权威性的玉器

是用来敬天的礼器

它的造型是内圆外方的筒形

中空部分被认为是连通天神与地神的通道

所以有通神的功能

考古人员发现

这些玉琮表面都刻有兽面纹

其中有一部分纹饰是人兽合一的形式

最具代表的就是一件于1986年在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

它重达6.5千克

被称为玉琮王

除了体积和重量最大之外

它也是唯一一件在中间竖槽上刻有纹饰的玉琮

上面的纹饰是良渚文化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图案

如果我们只看图案的下半部分

它是不是像极了商周青铜鼎上的“饕餮纹”

在这样一件玉综王上刻下的图案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一定是意义非凡的

因此这个图案后来被称为良渚神徽

很明显图案的上半部分应该是一位神灵

而下半部分就是神灵驾驭的神兽

由此我们猜测

图案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神灵驾着神兽从天而降

而神兽突出的双眼

以及夸张的面部

呈现出了与“饕餮纹“几乎相同的神秘与威严

我们知道文化是会传承和相互影响的

除了良渚文化

在其他一些史前文化中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类似的图案

那商周时期的兽面纹饰会不会是这些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呢

与周朝之后人们主观臆想的饕餮相比

我更相信这些不会被篡改的文物

所以这些兽面纹的真身

很有可能是一个神兽

而非凶兽饕餮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游游精彩

《山海经》中青丘九尾狐,曾经是大禹之妻,夏朝被推翻她去了哪里

《山海经》的惊奇:世界尽头的深渊——归墟 发生过惊天故事

世界“第二个古埃及”之全面了解殷墟的前世今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