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从《宁德诗篇》中能读到什么?李少军 李云雷 李壮这样说……

从《宁德诗篇》中能读到什么?李少军 李云雷 李壮这样说……

时间:2021-07-23 23:43:11

相关推荐

从《宁德诗篇》中能读到什么?李少军 李云雷 李壮这样说……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肖姗姗

新时代的诗歌有何特点?诗歌如何参与“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

2月5日下午,《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青年评论家李壮围绕诗人谢宜兴创作的的系列现实主题诗歌《宁德诗篇》,聚焦新时代诗歌的理论与实践,针对扶贫诗歌与谢宜兴的创作展开三人谈。

据悉,《宁德诗篇》是对新时代“闽东之光”的礼赞,曾获《诗刊》社脱贫攻坚特别诗歌奖和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近日由中国言实出版社正式出版。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开启了宁德30年“摆脱贫困”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把闽东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和闽东人民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称为“闽东之光”。诗人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次深入宁德乡村,“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遇见”我们生活的时代,触发诗歌灵感。

新时代的主体性不仅是个人的主体性,还应体现民族和国家的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新时代文学也就应运而生。对于新时代诗歌,可以通过时代性、人民性、主体性以及新的美学原则和新时代意象形象等四个特点来理解。

李少君表示,新时期诗歌有对主体意识的强调,整个社会从集体主义过渡到所谓个人的觉醒,自我的发现,个体主体性是支撑新时期诗歌不断发展的动力。但又由于解构主义思潮对启蒙和主体性的解构,新时期文学处于巨大的矛盾和迷茫之中,到了1990年代,个人主义趋于极端化,走向对宏大叙事的反叛颠覆,走向自我贬低自我丑化自我否定,走向极端走火入魔,新时代文学应对其有所纠正。新时代的主体性不仅是个人的主体性,还应体现民族和国家的主体性。随着国家崛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个人主体性、人民主体性开始张扬,新时代诗歌中应体现民族国家的主体性和对于自我的肯定。

“面对一度泡沫化的语言,新时期诗歌恢复了汉语诗歌的弹性,扩展了诗歌的视野,”李云雷表示,同时也要看到,新时期诗歌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其精英化、形式化、西方化的倾向,成为阻碍新时代诗歌发展的弊端,值得反省。那么,新时代诗歌如何超越新时期?李云雷认为,书写脱贫攻坚是一条探索路径,新时代诗歌的主体性需要置于具体时代变迁和生活经验框架中。

李壮表示,新时代意味着巨大的历史想象,我们国家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在强起来的中国,诗歌何为?”针对这个问题,李壮的看法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结构与以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新时代的历史想象和生活经验,都需要被纳入到诗人的表达体系。对于90后一代,体验到的历史焦灼感是原子化的个人、孤独的个体,无比渴望和时代发生关系。如何离开单个的原子化状态,与他者和社会发生关联,是书写新时代诗歌的一个动力。

扶贫诗歌的出现是新时代诗歌的重要事件

中国现代以来,文学往往是从理论探讨开始的,先有文学理论,再有文学实践,比如胡适提出新诗革命新文学革命理念,再开始白话诗尝试。

新时代诗歌也是如此。在理论上,《诗刊》于开展“新时代诗歌大讨论”,举办全国诗歌座谈会,大量诗人参与到讨论中,集结出版了论文集。在创作方面,扶贫诗歌是新时代诗歌近年瞩目的具体实践。

李少君介绍,“脱贫攻坚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承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现在要兑现这个承诺,到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大量诗人介入扶贫工作,工作在扶贫第一线。中国诗歌网发起‘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诗人’征集活动,反响强烈,很多诗人在脱贫工作中是驻村书记,实际参与了社会实践,深入人民,写起来很有个人体验和心得体会,读起来让人动情。”

扶贫诗歌的出现是新时代诗歌的重要事件,把个人体验和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诗人既是创作主体也是实践主体,以往诗人的一些反映社会大行动的作品,仅仅是采风、采访和调研,本人没亲自参与具体实践,而脱贫攻坚诗人具体参与其中,像陶渊明写田园诗那样有亲身躬耕的经历,写出来的作品才更有细节、具体痛感,因为他是实践主体。参与扶贫工作的诗人驻扎贫困乡村很多年,扶贫工作变成生活的部分,体验体会就不一样,与蜻蜓点水的写作不一样。

李云雷谈到,“很少读诗歌,但读脱贫诗歌,有些诗特别打动我,像是王单单、北乔、谢宜兴等,他们的诗里把个人与时代结合,在诗意探索上有所创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发现诗意,让人想起艾青、李季他们,到民间去探索,这个方向是对的,在与民众结合的过程中,方言会对诗人的语言产生影响。扶贫诗歌是新时代诗歌开展的一个新起点,诗人自愿投身于社会实践,发现诗意,创造诗歌。”

李壮认为,脱贫攻坚与以往的大事,如奥运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脱贫攻坚发生在神经末梢,扎根在泥土里,而越是末梢、越是细部越敏感,越适合用诗歌来表现,与民众发生紧密的关联。毋须讳言,脱贫攻坚是主题写作,尽管是书写很大的公共性话题,但是扶贫诗歌呈现出难得的有血有肉、非常细腻的作品,视角独特、真实感人。

通过谢宜兴的诗歌,读者了解了解了宁德的方方面面

4月,《诗刊》头条刊发了谢宜兴的组诗《宁德故事》,随后中国作家协会将《宁德故事》纳入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谢宜兴、王单单获颁脱贫攻坚特别贡献奖。通过谢宜兴的诗歌,读者了解到宁德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了宁德的方方面面,比如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仙蒲村,观赏了官井渔火、花竹海上日出、嵛山岛风物,领略了“车窗外的霍童溪”,感受了寿宁县下党乡(曾是福建省定贫困乡、宁德地区四个特困乡之一)的发展巨变。

李少君谈到,谢宜兴现在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早期是宁德地方宣传干事,从1980年代起亲眼见证了家乡宁德30多年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开展扶贫工作期间,他也跟随过调研。他对扶贫的关注和写作具有持续性完整性,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很少有这样一本诗集,三个篇章总体看很完整,单独一首诗拿出来又很独立。《下党红了》一诗在福建流传甚广,“一路红灯笼领你进村……小村与大国有一样的起伏悲欢”。因为更多历史宏观视野,谢宜兴的诗更多抒情,比较而言王单单更多叙事,谢宜兴偏向于总体感受,王单单写身边发生的事情。两个人放在一起,可以代表扶贫诗歌的一个大致面貌。

李云雷认为,谢宜兴对家乡风物的描写不光在写宁德,而且在写时代,谢宜兴的诗时代性很强,能够唤起读者共鸣,包括那种时代变化太快的乡愁情绪,读来很有感触。

在李壮看来,谢宜兴笔下的山、溪、云,不同于传统的山水诗,放到历史语境中,他写得很自然。如柄谷行人提出的,风景本身是一种政治,蕴含价值立场。谢宜兴的诗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观察细致,细微之处有整体的历史想象,语言调子缓慢、悠长、从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