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新疆洋海古墓:发现匈奴人的1种乐器 专家将其复原 结果很尴尬

新疆洋海古墓:发现匈奴人的1种乐器 专家将其复原 结果很尴尬

时间:2018-09-05 15:42:29

相关推荐

新疆洋海古墓:发现匈奴人的1种乐器 专家将其复原 结果很尴尬

提示:历史就是这样的,就像箜篌一样,人们复原不了它的原音,但不能因此就说它只能重复简单的音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找到正确的答案,但历史却永远回不去了。犹如人们在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退化了很多的原始技能。唯一需要排除的是,那些在正确答案浮出前,随意的假想与猜测。箜篌还在,但要让它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空旷优美,似乎已经不可能了。

洋海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买里村北约1.5公里,火焰山南坡的戈壁地带上。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块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台地呈现长条形,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微有缓坡。总面积5.4万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地方曾经让考古学界非常震惊,不但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葡萄藤标本(全长1.15米、每节长11厘米、扁宽2.3厘米),制作的时间应当是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可追溯至3000年多前的世界上最古老裤子,还出土了可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匈奴人最早使用的3件箜篌。

我们先来说说吐峪沟乡这个地方,其地处火焰山中段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为盆地;境内最高峰火焰山,位于吐峪沟大峡谷海拔831.7米,最低点海拔50米。如果记不住,只要记住火焰山中段南麓这个概念也就行了。洋海夏买里村大约有一种简称——洋海夏村,至于“洋海”之名,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广袤的蓝色海洋,而是指“平坦的地方”。这就是说,洋海古墓群的位置实际处在火焰山中端南麓一个地势较为平坦的村子。

弄清楚了这个地理概念,我们再来说箜篌。箜篌(kōng hóu)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一般认为,竖箜篌,汉代自波斯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通过这段历史记述,一种乐器在它诞生之初,分明有着不同的起源地,不过是后来经过交流在用途上趋于一致而已,三种箜篌形制就是最好的说明。今天人们箜篌的定义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卧箜篌是中原的产物。《史记·封禅书》中说,汉武帝灭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这里说的箜篌就是卧箜篌。《乐唐书》中说,“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是一种凤头的乐器,显然也是中原的出产。

十四世纪后期,箜篌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它的图样。在我国古籍的记载里,匈奴人也是非常喜欢箜篌的,一些匈奴的贵族总喜欢在帐房里,总喜欢在饮酒作乐时弹奏它,甚至彻夜不眠。然而,洋海古墓群发现的3件箜篌却可能不是用来消遣娱乐的。

弹奏箜篌的古代女子

洋海古墓群是当地一位农民1981年挖坎儿井时发现的,经历过一次抢救性保护发掘。为尊重考古成果,我们将当地报道的原文摘抄下来:

一具完整的箜篌摆放在尸床右侧,为整块胡杨木刻挖成。出土时基本完整,由音箱、颈、弦杆、弦组成。音箱和琴颈连为一体,通长61厘米。音箱上口的平面为长圆形,底部正中有三角形发音孔。口部蒙羊皮,蒙皮正中竖向穿一根加工好的柽柳棍,5个小枝等距穿在竖棍下。用羊肠衣做的琴弦仅存一根,但弦轴上有5道系弦的磨痕。

柽柳就是红柳,与胡杨一样在新疆很常见。出土的箜篌很显然是当地的加工生产,或者制作。报道还说,发现它的墓室的主人“已仅剩一个头骨,而其余骨骼全无”,这让人多少会产生一些联想:为什么墓主人会仅有头骨,而随葬的箜篌却有保存得如此完好?这种联想可能会有这样一种结果,那就是所谓的墓主人可能就是一个头骨,箜篌在人们心中像头骨或者生命一样的重要,进而可以推断,这座墓葬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墓葬。

事实也向这种联想的一方发展,即:所发掘的500多座墓室中,仅仅出土了3件箜篌,这证明箜篌的使用者身份特殊。身份特殊的使用者会是谁呢?考古工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萨满巫师。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在当年的一些集中墓葬区,人们会不会将某位巫师的头骨,与箜篌一起埋葬,进而达到祈求生死轮回,生命繁荣昌盛的目的?答案是:因为巫师地位的高贵和箜篌的重要,这种说法极有可能是成立的。

吕恩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参加了洋海古墓群的保护发掘,他说:“箜篌之音可传向天际。在2500年前的新疆吐鲁番,巫师在超度亡灵时,弹拨箜篌通知上天又有一个灵魂升天了。”言下之意是,箜篌极有可能是古时只有萨满巫师才用的一种宗教神器,或者法器。这和后来被世俗化为乐器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但不管是神器、法器,还是乐器,在形制相同的情况下,其产生的声音应该是大致相同或者基本一致的,这就有了考古工作者面对箜篌的尴尬一幕。

手绘图标《箜篌》

因为箜篌后来在壁画里才能见到,而出土的箜篌保存又十分完好,专家们便想将其复原,听一听它的声音。尴尬一幕也就是这时出现的——吕恩国说,复原后的箜篌根本弹不出令人期待的音韵——依样复原的箜篌只能重复简单的音节,结果令人失望。这件事让我想到了十多年前,在宁夏某考古现场见到的一个场景——当时,有教授带了好几个大学生、研究生进行钻木取火,但只见木头里冒烟,却不见木头里冒火,结果是理所当然地失败了。箜篌的复原和考古现场的钻木取火,让我禁不住问自己:难道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某些原始的技能也被退化了?答案应该是一定的。这也引发了我面对箜篌,关于历史的一些思考。

音乐是文明的一种密码,音器是凝固的一种文化。箜篌,我们已经很难复原它的原声了,但它始终就在那儿,在洋海古墓群与它相近或者类似的是葡萄藤标本。过去,史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公元前329年到3,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明带入中亚,从此栽培葡萄、酿造葡萄酒和酒神崇拜,开始在粟特人中流传,进而让栽培葡萄、酿造葡萄酒流传入我国,事实是:洋海古墓群的葡萄藤标本不仅把吐鲁番地区栽培葡萄的历史年代提前了一大步,而且向传统的说法与观念提出了挑战。因为洋海古墓群的葡萄藤标本的出现,专家们经过论证得出:“西域栽培葡萄的历史已突破公元前五世纪,其用葡萄酿酒的历史也当同时发生”。(中国历史研究院卫斯《唐代以前我国西域地区的葡萄栽培与酿酒业》,《农业考古》第6期)

另外,就是关于洋海古墓群的人种来源,在过去,一些人认为,“洋海人”大约在3500年前,从目前新疆的西北边或者是从北部阿拉泰地区迁徙来一支游牧民族,到达吐鲁番盆地后,适宜的生存环境使这支人定居下来。甚至有学者说,历史上,新疆人种有几个欧洲类型,既有跟我们比较近的地中海类型,也有北欧类型的欧罗巴人种,从而形成史前新疆这种丰富多彩的体质人类学的情况。从洋海出土的大量头骨分析,他们深目高鼻,高加索人种所占比例更多一些,但也可能跟楼兰地区的人种上存在某些联系。

但是,这一切在均被推翻了,10月27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由中德美韩四国团队组成的合作团队完成的研究,题为《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干尸的基因组起源》,认为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人群属于一支遗传上独立的本地人群,并不是外来者,古北欧亚人,基因上是独立的。“与今天的人群相比,塔里木盆地的干尸没有显示出与任何其他全新世群体混合的证据,而是形成了以前未知的基因隔离,在定居塔里木盆地之前可能经历了一个极端和长期的基因瓶颈。”(海峡都市报《新疆干尸小河公主来自哪?中外团队基因测序有新发现》-11-01)

洋海古墓群出土的箜篌

历史就是这样的,就像箜篌一样,人们复原不了它的原音,但不能因此就说它只能重复简单的音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找到正确的答案,但历史却永远回不去了。犹如人们在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退化了很多的原始技能。唯一需要排除的是,那些在正确答案浮出前,随意的假想与猜测。箜篌还在,但要让它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空旷优美,似乎已经不可能了。#箜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