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来自畲民俗语“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传说

来自畲民俗语“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传说

时间:2019-02-13 17:29:14

相关推荐

来自畲民俗语“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传说

“有眼不识泰山”,比喻由于自己知识面窄,见识狭小,面对真正有本领或地位、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看不出来,甚至加以冒犯。这个词语究竟如何产生的,在民间传说较多,各地都有不同的版本,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来自霞浦境内牙城一带畲族村民的“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霞浦县牙城镇田家新村(积谷山下的南乾自然村,紧邻福温古道,原是章氏村寨,整个村寨依山而建,家家户户以连廊相连接,走门串户不会被太阳晒或雨水淋湿,人口约有三百多人,寨中按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戏台(按春夏秋冬四季选戏台演戏)每天都有剧班在演出,从四八方赶来看戏或进行商贸的不计其数,可谓是福温古驿道上比较繁荣的村寨之一。

寨中住着一户人家钟姓,在明嘉靖三十一年春,因逃倭害携妻李氏沿着福温古道来到村里,原想小住几天,由于村中环境比较好,小俩口便决定在村中安居,夫妻俩非常恩爱,但生了两个孩子都夭折了。自从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夫妻俩都很担心孩子的健康。有一天,在村东戏台旁恰好一位算命先生给人算命,大家都说很准。于是钟氏和李氏抱着出生刚二个月的孩子来算命,先生按孩子的时辰八字屈指一算,连叫数声“啧、啧、啧……这孩子会聪明伶俐,有一番成就。可惜五行缺土……”,先生还拉长声调说:“这个土非一般的土呀!”,夫妻俩听到先生的话中有话,深感不解,越想越怕,俩人额上都冒出冷汗来,连忙问:“先生如何补救?”先生说:“这孩子就叫泰山,泰山可是五岳之首,连皇帝都要上山封禅祭天呢!”从此,这孩子就按先生取的名叫“钟泰山”。

时间一晃泰山已到十六岁了。有一晚夫妻俩商量着:“孩子已十六岁,可算是一个男子汉了,假如让孩子能掌握一门手艺,不怕将来无饭吃”。经夫妻们商量后决定,把“泰山”送到村西一个名叫章有衍木匠师傅哪儿学习木匠活。而章有衍师傅是远近闻名的木匠,由于手头的活儿太多忙不过来,也正想招收一个徒弟。有一天夫妻俩来到章有衍师傅家,并把来意说一遍,原以为章师不肯,没有想到章师傅乐意接受“钟泰山”为徒。夫妻俩把孩子拜师之事说妥之后,便选上一个吉日,把泰山送到章有衍师傅家,正式学习木工技能。

自从“泰山”入门学习已有六个多月的时间了,师傅想考一考泰山的技能掌握的如何,有一天正好人手少,而有逢六都亭村一户东家,做大梁切(钜)木的吉日(房子大厅的主梁),师傅便派泰山去完成,临行前师傅还特意交代,大梁尺寸为三丈八八。可是泰山听得一知半解,到了东家后师傅交代的尺寸忘了,想了半天还没想出来,最终他把章师傅说的“三丈八八”,他理解为“三丈八切”,于是就把房东的大梁以三丈(当时一丈现为3.11米)切掉,做成大梁放在木架上等待吉日上梁,过了半个后,上梁大吉日到了,应主人之邀师傅带着泰山一同去东家安大梁,师徒到达后,师傅再一次丈量一下大梁尺寸,结果差了八寸,害得师傅流出一身冷汗,幸好师傅应变能力极强,马上做了个梁垫,美其名曰副梁,才蒙混过关。自从此事发生后,师傅认为“泰山”不是一个料,一气之下便把“泰山”送回家。

“泰山”回到家后,也很委屈,就是这么一次就被师傅赶回家了,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好几天卧床不起,后悔自己粗心大意,学习不够认真。通过多日反思后,他决定以此次事件为辱,往后要更加发奋自学自己爱好的雕刻技艺。俗活说得好“功夫不负责有心人”,通过三年的努力,他的雕刻技艺达到较高的水平,他凭着精湛雕刻技术去三沙做起了根雕生意。

有一日,章有衍师傅为筹备孩子结婚的事,去了三沙一趟,正好路过泰山的店前,见许多人排队争相购买根雕,便想结识下这位高人。一打听,才知道此人便是自己赶走的徒弟泰山,章有衍师傅感慨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后来,这个故事在畲村流传开了。畲族人们就用“有衍不识泰山”(因为“衍”与“眼”谐音),后来就成了“有眼不识泰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畲族人们常常用“有眼不识泰山”来比喻对比自己地位高或本领强的人出言冒犯或攻击的代名词。(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