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高考作文热点人物素材(二)

高考作文热点人物素材(二)

时间:2023-10-17 14:25:21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热点人物素材(二)

曾庆存:成为一株绿竹

【人物简介】曾庆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凭借在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上的贡献,1月获颁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是一位爱写诗的科学家。

采访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时,记者得到了两本诗集:都是七言或五言之作,形式为旧体,但内容并不旧。如果没有采访,从这些诗歌里我们或许也能读懂他的人生。

“可怜桃李花开际,千里黄尘蔽日空”,这是他在写风沙天气。“恋枝黄叶忽稀疏,树动尘扬水不波”,这是他在写初冬寒潮。“桃花刚笑靥,杨穗又惊心”,这是他在写春季天气阴晴变化之快。“诸葛佳谈传千古,东风今日始登坛。飞机撒药沉云滴,土炮轰雹化雨幡”,这是他在写人工降雨。“神箭高飞千里外,红星遥测五洲天。东西南北观微细,晴雨风云在目前”,这是他在写气象卫星……

很明显,这是一位极为关注气象的“诗人”。这位自称“非专业诗人”的科学家,在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领域——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作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的贡献。

为何写诗?他说,这是一种“调剂”,因为“搞科学太累了”。

不过,不管累还是苦,他都心甘情愿。因为国家需要气象人才,他上大学时服从分配,学习气象学。求学期间,“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更坚定了他的选择。

如愿以偿开始气象科学研究后,他进入“安、专、迷”的状态。安贫乐道,在几平方米的房子里不分昼夜,完成80万字的大气动力学和数值天气预报理论专著《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专心研究,被周围同事称作“曾景润”;痴迷真理,“饿着肚子推公式”。

他曾写诗明志,“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如今硕果累累、荣誉满满,周围人送来“登顶”的祝贺,但他断然拒绝:“还没有登上顶峰,只是在攀登的路上初步建立了一个营地”。

他曾赠诗学生,“既蓄高峰志,勿扰世俗尘”。既是劝人,也是自勉。

“献绿山河不着花”,他写诗称羡家乡的绿竹。他自己正在成为这样一株绿竹。

张礼:只要脑子还行,我就不会放下

【人物简介】张礼,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今年春季学期,他开设“量子力学前沿选题”在线课堂,开启了自己从教70余年“挑战无极限”的“再出发”。

第一次采访张礼教授,是。走进清华园里那间堆满了文献资料的办公室,得知年逾九旬的他仍坚持每周备课、上课、看文献学习,记者忍不住惊叹先生旺盛的学术活力和对讲台浓烈的爱。

短短两年后,张礼教授又给了我们一个更大的惊喜:他搞在线课堂、建微信群,和身处天南地北的学生在“云端”相会,让艰深的物理理论像泉水一样汩汩流淌,浸润学子心田。

惊喜,但并不意外。

95岁,从教71年,玩转在线课堂……当这几个关键词碰撞在一起,便已有了成为“网红主播”的潜质。但在我看来,为先生赢得众多感动的,并不在于他将在线教育的技术应用得多么娴熟,而在于深深蕴藏在他从教71年来所讲授的每一堂课中的为人为师之道。

他的课堂时刻充满了对学生的热爱。从1946年以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从辅仁大学毕业,1949年放弃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免费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北洋大学物理系任教,张礼就再没离开过讲台。“我喜欢物理”“我喜欢讲课”,这是张礼总挂在口头的两句话。每当说起“喜欢”这两个字的时候,他的声调都会上扬,嘴角也会跟着上扬。

他的课堂浸润着对教育的敬畏。“对学生有没有好处”始终是张礼恪守的原则。他的学生胡嘉仲告诉记者,尽管这门课已经讲了几十年,但每次课前,张礼要用至少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备课,为了开设在线课堂,先生还主动找自己讨论了不知多少回。更重要的是,张礼从不止步于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更重视把对于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传授给学生,“自己知道1、2、3,就教给学生1、2、3,这不是一位好教师”。

还记得第一次采访时,我问张礼先生:“教了这么多年书,有想过退休的那一天吗?”

先生坚定地说:“除非有一天我的脑子糊涂了,看不懂东西了,那我不讲课了,就养老了。只要脑子还行,我就不会放下!”

教一辈子书,育一辈子人。张礼用71年的坚守生动地演绎了一位人民教师令人赞叹的精彩人生,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先生”。

张金霞:为菇农们的幸福再干二十年

【人物简介】张金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因贡献突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从事食用菌科研42年、产业扶贫33年、走遍40余个深度贫困县、建立了“首席+团队+县主管干部+技术经济明白人”联合扶贫攻坚模式……一个又一个数字,绘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的“扶贫地图”。

食用菌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新兴产业,收益高、见效快,是农民的“钱袋子”。但是,食用菌天生“娇贵”,生产技术要求高,需要按照微生物学的原理操作。一旦批量发生杂菌污染,就会颗粒无收。

为了让更多种菇人过上好日子,张金霞一头扎进蘑菇的世界,一干就是42年。

1987年,张金霞的蘑菇扶贫路,从武陵山区的湖南永顺开始。从武陵山区到燕山—太行山区,从秦巴山区到滇桂黔石漠化区,33年来,张金霞带着她的蘑菇走遍了我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为亿万贫困户带来新的增收希望。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着食用菌的销售和生产,给脱贫攻坚带来严峻挑战。她每天与扶贫县和体系专家联系,了解当地天气、疫情、生产、销售情况,提出疫情期间生产技术建议和生产原料的运输装卸安全准则,发往各扶贫县和食用菌主产县。为了让蘑菇卖得更好,她撰写各类食用菌的营养和保健要点,提供给销售商。她更是抓住疫情防控安全期,先后6次到燕山-太行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平泉市,秦巴山区的河南省汝阳县、卢氏县,湖北省郧阳区,为菌棒厂的菌种质量把关,为打造南水北调路上的绿色生产模式和特色品牌出谋划策。

几十年如一日,张金霞为贫困县制定产业规划,促进产业因地制宜高效发展;她研发菌种生产技术,给贫困户带去优质菌种;她关注市场需求,给偏远山区送去市场信息;她提出优质精品生产方向,提供提质增效技术措施。

面对繁重的科研工作,她初心不变,矢志不渝。她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没有8小时工作制,每次出差都是白天工作,夜间赶路。

平泉是她在扶贫中距离北京最近的市,从办公室到长途汽车站,再乘车到平泉要8小时。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她一直拼车往返。当地多次提出派专车接送,可她每次都婉言谢绝。她说,自己出身农家,在农村长大,不能丢掉农民朴素、实在、厚道、勤俭的本色。

面对这样一位扎根泥土、扎根“三农”的科学家,菇农们深感幸运、幸福、满足,人们称她为“说实话、接地气、干实事的科学家”。

看到农民致富的笑容,张金霞更是乐在其中。如今已65岁的她说,自己还要在蘑菇的世界继续深耕,为菇农们的幸福生活再干二十年。

黄璐琦:白衣作战袍,临危见忠胆

【人物简介】黄璐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疫情期间率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临危受命,率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奔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凶险地带……

国有难,召必至,战必胜。在武汉期间,黄璐琦率队累计收治患者158人,危重型治愈出院率88%,同时参与救治了千余例普通型轻型患者,形成了一套中医药诊疗方案,获得了一个新冠肺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批件。

“到达武汉后,看到街头空旷无人,来往的只有急驰的救护车,那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战场,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时至今日,黄璐琦的话语依然在记者耳畔回响。“白衣作战袍,临危见忠胆”,诚非虚言。

在战疫第一线亮剑,黄璐琦等中医药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亮丽答卷。然而,社会上仍有人对中医中药持不信任态度,甚至有新冠肺炎患者被中医治好后还声称自己是“中医黑”。对此,黄璐琦虚怀若谷,他说:“古人云:人而无责,于世何益。大疫当前,医务人员必须是中流砥柱。”

医者父母心,是中医药人传承千年的职业操守。在中医药领域浸淫多年,黄璐琦依然保持着赤子之心,他说:“医学不是简单的科学,而是有着温度、需要‘共情’的人学,需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不能只见病不见人。”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几千年来与中华民族血脉共存。这一役,黄璐琦等中医药人再次展现了心贴心的“中医温度”,书写了新时代的“大医精诚”。

吴晨:交出“80后”的抗疫答卷

【人物简介】吴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因在抗疫期间的突出表现,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

她,是一名“80后”,也是一名入党快的老党员。

她,是“弱女子”,可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第一时间报名前往武汉。

她叫吴晨,是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一名优秀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曾因绘制出中国人食管癌的遗传学图谱,为肿瘤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今年抗疫期间,她又多了一个称号——“吴队”。2月4日一早,中国医学科学院选派吴晨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移动P3检测队队长,带领20多位队友将P3车开到武汉,增援检测力量。

这一去,便是60天。而这一去,中国医学科学院移动P3检测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核酸提取质量接近100%,检出率稳定在99%以上。高质量的检测结果,为东西湖方舱医院创造了“零回头”的佳绩。

这一行的经历,远不能用60这个数字概括。这60天,给吴晨的“思考和成长远远超出预期”。一流科学家去做统筹协调而非纯技术性工作,从事肿瘤这种高精尖研究的医者去疫区直面传染病,特殊时期,吴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可喜的是,抗疫归来时,检测队所有队员毫发未损,这也是她最看重的“成绩”。

今年,因在抗疫期间的突出表现,她又增添了两项沉甸甸的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但在吴晨看来,“这些荣誉有前线的一半,就有后方的一半;每一份荣誉都属于移动P3检测队的所有队员”。

当疫情袭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吴晨用智慧开路,与死神抢夺生命。当国家遭遇危机时,作为一名青年人,吴晨以勇气铸魂,为国家攻坚克难。

“面对疫情,我们义无反顾。”吴晨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