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读诗人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读诗人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时间:2018-08-04 17:51:33

相关推荐

读诗人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有不少以书愤为题的诗作,大多作于晚年。诗中所书。几乎都是报国志、孤臣愤,可见陆游晚年那种爱国壮志不能实现的激愤是十分强烈的。在许多《书愤》诗中,以这首为最好。宋孝宗浮熙十三年(1186),陆游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这时他罢官乡居已有六个年头。中原恢复无望、报国壮志难酬的忧愤时时袭来,因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过去。首联以忆开端,回顾自己早岁的壮志。“早岁”,指陆游37岁投身卫国战争到48岁被迫离开前线这一段时间。“那知”不是阅世太浅的不知,而是超乎寻常的难以预知,这就大大加重了“世事艰”三字的份量。“世事”,当然是指恢复之事;“艰”,并非指金人的强大,而是指国内的曲折。

诸如高宗退位后的幕后操纵,孝宗上台后从主战到主和的转变,投降派的嚣张,主战派将领刘铸的死、张浚的败、王炎的调离前线、自己的置散赋闲等等,无不都蕴含在这“艰”字之中。“艰”字意蕴的深广与诗人激愤的强烈成正比,因此这首句的反跌便奠定了全诗愤激的基调。第二句才正叙早岁的壮怀。

“气如山”的“气”字同样是极有分量的。对敌人的怒气,进军中原的勇气,抗金必胜的豪气,至大至刚的民族正气,都积聚在这“气”字之中,所以诗人北望中原时气愤填膺,壮气如山。颔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它在句法上全用名词构成工对,在章法上紧承首联具体展开,在内容上分写两处战地景象。

从而巧妙地以宋、金对峙的两个热点为背景,概括了当时的战局以及诗人和其他爱国者的战斗经历,再加上它又以秋风夜雪的肃杀之景渲染边地浓烈的战争气氛,以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烘托英勇雄壮的豪迈气概,使这一联在全诗中异峰突起,为后人所激赏。

赵翼誉为写怀佳句,陈衍说是“美不胜收”(《剑南摘句图》),方东树说是“声色动人”(《昭昧詹言》),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诗的后半部分写今日的感慨。颈联转折,“塞上长城”总上,说明过去怀抱壮志,自比长城,以身许国;“空自许”转下,引出今日无限的慨叹。这里,出句的“空”字,对句的“已”字,都下得极为沉痛。壮志空许,已经是爱国者最大的痛苦;衰鬓已斑,更使这苦痛加倍沉重。

首联所说的“世事艰”于此点破,诗人胸中的激愤也于此点透。尾联先宕开,赞颂先贤,含有自我激励之意;后绾结,感慨今世。既愤慨当世无诸葛,又期待来日出孔明。有叹惋,有希冀,感情复杂而深沉。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放翁诗“每结处必有兴会,有意味,绝无鼓衰力竭之态”,用来评这个结尾,也十分恰当。

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这首诗是“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有愤也”。着眼个人去理解其愤,未免过浅。其实,国家山河破碎、朝廷投降误国、遗民泪尽胡尘、志士怀抱空许,这才是诗人浩渺深广的愤。方东树又说:“妙在三四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否则近于枯竭。”充分肯定颔联固然不错,但“枯竭”云云,则显然是片面的。

他既忽略了首联的含蕴、颈联的激愤、尾联的深沉,忽略了这三联在表现、深化主题方面的多层作用;也没有看到诗人巧妙运用七律四联的起承转合手段,去酿造一种曲折跌宕、淋漓尽致的诗情。李慈铭说它“全首浑成,风格高健”(《越鳗堂诗话》),才是中肯之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