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电影里的诗人:用诗歌照亮生活

电影里的诗人:用诗歌照亮生活

时间:2021-04-09 02:28:46

相关推荐

电影里的诗人:用诗歌照亮生活

诗歌对于诗人而言,就是照耀在痛苦里的太阳,没有出口的生活里的避难所。无论是名垂青史的诗人、无名的诗歌爱好者、还是离经叛道的诗人导演,诗歌都是他们对抗生活的方式。那些电影里的诗人,压抑、愤怒、悲戚、张狂,甚至平庸。他们用一点点的疯狂,达成一点点的平静。

1891年,诗人兰波在经历过疯狂且痛苦的人生之后,病逝于马赛,年仅37岁。曾经的情人魏尔伦在巴黎的报纸上得知了这位“履风之人”去世的消息,震惊地写道:“对他的记忆有如太阳照耀着我,永不熄灭。”

诗人:创作的是生命

《心之全蚀》基本还原了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伦广为人知的故事。彼时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年少俊美,和十几岁的兰波颇为符合。片中两位诗人的矛盾也与书信中描述的情景基本相似。

《心之全蚀》中的诗人兰波

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重点在于两人之间的情感变化和兰波桀骜乖张的个性。在着墨于诗歌《地狱一季》的创作时,对兰波的激情修辞地颇为动人。一边是监狱中的魏尔伦,一边是日夜创作的兰波,但他停笔的时候,他的一部分生命也就此终结。

《心之全蚀》还原了兰波与魏尔伦间的恩怨情仇

意大利诗人贾科莫莱奥帕尔迪的童年里也曾经有大片的阳光。这个被认为是但丁之后最细腻的诗人自幼就展现出极大的文学和哲学天才。

古典风格的《青春韶华》

影片《青春韶华》用及其古典的拍摄手法描绘了诗人浪漫而悲观的一生。出生于保守贵族家庭的他与父亲关系冷淡,而封闭压抑的环境和体弱多病的身体使他在反叛和无力反叛间几乎癫狂。

《青春韶华》展现了贾科莫莱奥帕尔迪的一生

但他的创作却也因此逐渐成熟。十年后,离开家乡的莱奥帕尔迪在成功与失落间起伏,而日渐衰弱的身体也使他的悲观主义缠绵在孩童式的天真和任性中。

诗歌始终贯穿于《青春韶华》 全片之中

整部影片都将诗歌贯穿在他的个人生经历中。这种文学性的介入不仅仅体现在表面的引用上,影片结构的安排和描写上的修辞亦揭示了文学性在电影中的可能。

《青春韶华》 显示出一种影像的文学性

另一种古典风格的诠释则来自于戛纳电影节历史上唯一获得最佳影片的女导演简·坎皮恩。她将济慈与邻居芳妮的故事拍成了影片《明亮的星》。

《明亮的星》来自诗人济慈的诗歌名

穷小子和富家女因为偶然对彼此产生兴趣,但这场关系终究还是遭到反对。春季的花丛,冬季的树林都是这对恋人用文字修辞的情感。婚约终不敌疾病。影片最后,芳妮带着济慈送的戒指,徘徊在被白雪覆盖的林子中,默念济慈写给她的那首诗《明亮的星》。

《明亮的星》是济慈写给未婚妻芳妮的诗歌

影片克制而平缓,完全是一种英国小说式的绵长与细腻。人物在大段大段的凝视和对话里,交代了完全可以燃烧生命的激情和理想。

《明亮的星》中的景色都是诗人心里对美的向往

济慈的生命短暂,他用星星、流水、白雪表达了爱和永恒的思念,而这种含蓄却狂热的表达在影片里完全与典雅的自然景色融合到了一起。简·坎皮恩的风格天生就适合来拍摄英国作家。

爱好者:生活的出口

电影里除了享誉盛名的诗人之外,也喜爱描述那些靠写诗逃离生活的普通人。充满人文关怀的韩国导演李沧东,把诗歌变成了一位孤独老妇人的精神寄托。影片《诗》一开始,女主角似乎附庸风雅,写不出诗却做出寻找诗意的样子。

李沧东在《诗》中想要表达诸多主题

但实际上,诗歌创作的本质与她的生活背道而驰。真正能够写成诗的东西是她不忍写的真相,于是只能在花花草草的无伤大雅里寻找诗意,以逃避汹涌而至的愧疚感。《诗》里有太多想讲的东西了,每一个细节都承载了表达,被风吹落的帽子也是有意义的。

《诗》的女主角背负着沉重的枷锁

而《帕特森》则是满满都是“浪费”的电影。帕特森是一个巴士司机,他和女友居住在小地方。他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下想到的诗句。但他的诗篇平庸至极,“我们家里有很多火柴,我们总是将它们备在身边。”

《帕特森》延续了导演贾木许的一贯风格

天马行空的女友鼓励他继续创作,她在家里画满了奇怪的图案。他们的生活日复一日,他写着平淡的诗,她创作着想象力。终于,在女友的坚持下,帕特森决定把诗歌印刷成册。

《帕特森》既是男主角的名字,也是他生活的地方

导演吉姆·贾木许非常热爱“重复”和“浪费”。他作品里的人物总显得有些无聊。琐碎的对话,懒洋洋的日子,疏离的关系。《帕特森》最让人疑惑的是:帕特森究竟算不算一个诗人。不可否认,写诗让他可以从平庸的日子里抽离开来。

《帕特森》中琐碎而真实的生活

他不再只是一个巴士司机,他有自己的空间。但那些诗跟女友真正的创作来比,又显得特别无聊。或许贾木许只是为了展现一种平常的状态。如果把平常的状态真实地记录下来,或许帕特森真的拥有一颗诗人的心——真诚,仔细,不害怕浪费,可以无意义,是生活的一小个出口。

诗意导演:作为情感表达

电影导演中也不乏诗人。他们创作的电影,诗歌变成了另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塔可夫斯基的《乡愁》穿插着捉摸不透的超现实梦境,但片名直白,民族身份显而易见,还是可以从它庞大诗意的视听语言里,体会到悲怆的乡愁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乡愁》中可见塔可夫斯基自己的影子

塔可夫斯基本来就是诗人的儿子。他在影片里让俄国诗人和美丽的翻译小姐同去意大利收集一位俄国作曲家的资料。这位背井离乡的同乡人,由于缠绵的乡愁而回到祖国,却发现自己无法被接受;而那位俄国诗人也重复了前者离开祖国的行为,最终却客死他乡。两位艺术家惺惺相惜,在祖国和他国之间流连,被世人误解,勾画出壮丽的杰作。

和很多前苏联导演一样,《乡愁》也绕不过和欧洲的关系

影片可以说是塔可夫斯基的自述。俄国在欧洲的微妙位置是前苏联导演绕不过去的主题。历史的长河给它奠定和欧洲深远的关系,但同时又和欧洲相去甚远。塔可夫斯基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内心与境遇已经过分疏离的人了。一个在祖国被误解的人,也无法融入另一个国家。这种游离和矛盾造就了这部一场美丽的影片。

《乡愁》中弥漫着疏离和矛盾

而另一位在祖国和他国之间纠缠的导演佐杜洛夫斯基同样也是一位诗人。在他的自传三部曲的第二部影片《诗无尽头》里,他讲述了自己青年时期的创作生涯。被父权和君权压抑的少年终于长成了一个充满欲望和激情的青年。

《诗无尽头》的导演佐杜洛夫斯基也是一位诗人

他写诗,这被父母认为是同性恋行为。他和堂弟接吻,更让自己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出走,在文艺咖啡馆里,遇到和他一样的一群人。他们愤怒、拮据,用诗歌表达所有的火团。

《诗无尽头》是导演自传中的第二部

他也遇到了女人,年长的女人,强大女人,和母亲长得一样的女人。他在和女人的性爱里,又再一次喷发出不可抑制的创造力。

《诗无尽头》剧照

90多岁的佐杜洛夫斯基依然在拍摄电影。他的生命之火就如同这诗人之火一般,似乎永远燃烧不尽。因为他内心有太多的东西,要用尽这一生去表达。

这是诗人的本质。

撰文:于小趴

原标题:《电影里的诗人:用诗歌照亮生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