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高考作文赏析:对悲伤的同情

高考作文赏析:对悲伤的同情

时间:2020-07-28 18:35:23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赏析:对悲伤的同情

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心怀同情,领悟悲伤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处于集体。因而或多或少地心系他人。我们可以为他人的成功而喝彩,同样地,也为他的悲伤而落泪。同情心根植于我们每一个并非冷血无情的人的心中。但是,在同情他人的悲伤时,我们真的同“情”了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看到一个小朋友拿着五十分的卷子啜泣时,我想当然地认为他这次发挥失常,向他投去了同情的目光。而事实上呢?他从来没有因此悲伤过,他的悲伤主要是因为爸爸许诺的迪士尼(之游)泡汤了。

由此可见,作为对他的生活管中窥豹的人,我们所见的悲伤未必是他们心怀的悲伤。若要究其根本,以我之拙见,大致可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正如上面所说,我们终究只是“管中窥豹”者,缺乏对他人充足的了解,自然也就难以做到对他充分地理解。悲伤作为主观的情感,其诱因往往十分多元。想要以如此片面的信息来领悟他人心中的悲伤,相当困难。

其二,我们所见他人的悲伤,只是见到他人悲伤的表现,进而反推出来的。我们所领悟的他人的悲伤,也只是我们在脑海中虚拟着他人的经历,进而想象出来的。悲伤作为一种主观情感,本就无法被客观准确地感知与描述,而个体性差异更加重了这一层误解:子非我,安知我之哀?

其三,当我们去想象他人的悲伤时,往往受到自身经历的制约。一个丰衣足食的现代人多半不能对饥民感同身受,同样也不能要求杜甫理解手机没电的痛苦。

那么,这种建立在“不同情”基础上的同情就毫无意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似前文所说,他人所见的同情亦只是见到我们同情的表现,同情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尽管可能不那么到位。退一步讲,数不清的人赞颂同情为金子般的品质,由此可见同情即使没有建立在同“情”的基础上,依然有其价值。

但是,如果能更好地同“情”,想必能更好地同情,对症下药的同情,应当能给悲伤的人以更多的温暖。怎样才能更好地领悟他人的悲伤呢?我想这里也得“对症下药”。其一就是多了解进而理解,了解了悲伤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二是全方位地换位思考,包括思考方式,脑回路相似的两人自然更容易感同身受。如果能做到这两点我想,以后听到“你不懂我”的次数应该会大大减少。

心怀同情者,去尽力领悟他人的悲伤吧。若想做心灵的白衣天使化解他人心中的哀痛,首先至少得学会望问闻切对症下药。然后才有资格悬壶济世医天下之悲伤。

【评语】

面对这道试题,能不能举出恰当的例子是摆在考生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很好的解决了这道难题,作者所举的小男孩考试考砸的例子举的十分贴切。

在举出了这个例子之后,作者分析了“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的三点原因,也接近实际情况。如果作者能在分析原因时结合前面所举的例子,从点到面地进行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更为紧密。

在分析了“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的原因之后,作者肯定了这种同情的意义,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全文的思路中规中矩。

从文采的角度来看,本文不见得会得到某些老师的喜欢。但编者觉得议论文是一种说理的文体,如果道理都讲不明白,再好的文采有什么用?

如果作者在分析原因时,不用“其一”、“其二”、“其三”之类表示序号的词语,而是换一种方式,行文就不会显得有些呆板。如果要求再严格一点,那么提出解决问题的部分,作者讲的太笼统了点。不同的人产生悲伤的原因未必相同,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应该相同。作者说应该“多了解”,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极少的,甚至是个别“悲伤者”,因为成年人的“悲伤”很多涉及个人隐私,“悲伤者”未必愿意将自己悲伤的原因向别人倾诉,所以“多了解”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实际操作有很大的难度。还有很多“同情者”是通过网络知道“悲伤者”的悲伤的,因此也不可能具备“多了解”的现实条件。

悲欢是否相通

同情心是人类良知的特有产物,是对弱小者的体恤与关怀,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被唤醒。然而同情者对被同情者悲伤的反应,却往往决定这一情感的真正价值。

在当代,信息饱和的背景使人们前所未有地抱成一团,任何事件与情感都更容易被放大和聆听,我们对社会的悲伤不再盲知,而是带有普遍而强烈的同情,这样的人性关怀固然是社会的弥合剂与公共道德的前提,但却鲜少有人反思过它是否只是一股徒然的冲动。

鲁迅先生曾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一语句看似无情,却也质疑了同情的本质。在他的小说《药》中,看客与群众们或许同情小栓的病,或许同情夏母失去儿子,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应悲伤的革命者为无知之人白白牺牲。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此话不假;因为我们观察他人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人们喜欢看反映底层百姓生活的摄影作品,对他们的贫穷与艰苦一番感慨,然后便继续自己忙碌的脚步;不曾想过也许他们的悲伤不是缺乏物质,而是没有人相信他们对光明的渴望,把他们的挣扎精神当作珍惜自己幸福的理由。这种自我满足式的同情比比皆是,人们不但没有理解被同情者的悲伤,反而变相利用了它。在如此消费别人的同情(悲伤)中,很难说大家关心究竟是他人,还是满足了所谓善欲的幸运的自己。

此外,快节奏信息流所导致的情感沉淀的缺失也造成了同情者与被同情者的脱节。人们总是能在各式媒体中接触到各式的悲欢,仅仅来得及感叹,甚至来不及分辨真伪,很快又投入了新一轮悲伤。许多媒体也不惜用“卖惨”来博人眼球,更加阻隔了我们对被同情者真实心境的体会。

那么,何为有意义的同情?同样是鲁迅先生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不再是快餐式的同情,而是由同情所建立的社会责任感。也许我们永远难以完全换位思考明白他人的悲伤,也许我们不能常常剥开层层包装正视他人的内核。但我们能做到的是反思这些悲伤背后的原因,努力让它们不再有滋生的环境,才是真正对被同情者的尊重,是“路有冻死骨”的悲悯情怀。

与不幸保持距离,因为他不需要你渲泄式的同情和眼泪,你未必能感受他的悲伤。但徜若你被他的悲伤所触动,就从现在开始,创造更多光明。

【评语】

文章用很大的篇幅来批评对悲伤的“同情者”,提出了“我们能做到的是反思这些悲伤背后的原因,努力让它们不再有滋生的环境”。对作者的这些意见,编者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正如“悲伤者”悲伤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同样,“同情者”的同情也各有不同。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作者所说的“消费别人的‘同情(悲伤)’”的现象,也有媒体如同作者说的“不惜用‘卖惨’来博人眼球。但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对“同情者”都予以批评,那么这个世界还有谁去同情那些“悲伤者”?这样,我们的世界不是太冷酷了点?也因为“悲伤者”悲伤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所以要想“努力使它们不再有滋生的环境”,也许在某些方面我们是可以努力一下的,但是在很多方面,作为“同情者”的我们是无能为力的。譬如由于家庭矛盾引起的“悲伤”,这种滋生悲伤的环境,有的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的,但是也有很多“环境”,他人是帮不了什么忙的,只能靠悲伤者凭借自己的智慧去消除这种环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写好这篇文章是有很大意义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