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教育的发展历史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比较广泛

教育的发展历史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比较广泛

时间:2023-12-18 03:22:35

相关推荐

教育的发展历史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比较广泛

导语: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教育活动,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可以传播知识和技能、培养接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基于此活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才得以形成并执行。换言之,教育活动的发展是追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的,教育的发展历史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

知识的本源属于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曾有多种不同的认识路线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无论是孔子自身的学习过程,还是他一辈子的教学经验,都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类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生活中,孔子所恪守的领会知识的路径是“学而知之”,更偏重于唯物主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教学方法论。

1、学、思、行结合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他认为求知有且只有“学”这一条途径,不仅要通过文字获取间接经验,更要在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两者缺一不可。“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是说要向前人留下的广泛的间接经验学习。

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教育我们要通过多听、看、问来扩展知识的边界,进而获取直接经验。基于学习广泛的知识之上,孔子认为要继续深切的思索,将学与思进行融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只读书却不思考它更深层次的意思,就会抓不住关键,不分正错;但若只胡思乱想,却不通过学习吸收实际知识,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知,简单的学或思都存在局限性。所谓学习过程,就是先要掌握充足的知识材料,再对其进行分析思考。

因此,以学习知识为基础,以思考促进学习的深入和提高,把握事物本质,即学思结合这种见解与人类的认识规律相符,初步辩证地分析了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还强调要“学以致用”。

以学《诗》为例,在学懂记牢的基础上,还要能将其应用在实际中,否则学多少都是没有用的。道德的认知也同理,懂得社会道德要求,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将其付诸于实践,比如义无反顾、见贤思齐、知过必改等。能把道德认识统一于道德实践,才是孔子所要求的躬行君子。

2、启发诱导

在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助产术”很久之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应该得到充分发挥,以学生自觉需要为本,对其进行知识的传授或道德的培养。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学习,才称得上有效。所以,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先思考到一定程度,教师予以启发,学生继续思索以取得更深的理解。启发式教学蕴涵三个关键过程:首先,教师要指引学生向陌生的知识发起探索,触发其学习的欲望,对问题进行思索并力求表述准确。

其次,教师的启发教学以学生的主动思索为基本,主要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两方面;最后,提高学生的思索问题的能力,能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扩大自己的认识边界。孔子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就是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而这一方法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巧妙指引、由表及里地启发人思索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广泛的学问,而且使学生能够掌握思想的本质,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颜回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的技能,与启发式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3、因材施教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将其由始至终贯彻于教育工作之中,成效颇为显著。因材施教是依据现实条件提出的。由于社会革新,人才需求激增,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办私学,但他学生的情况非常复杂:年龄差距比较大、社会成分不一致、国家与地区不一样。

每个人的学问程度、秉性特点、品德修养等都有极大差别;目的也不同,有人只请教几个问题,有的则长久追随,稳定性低。在这个大环境下,不可能实行班级制的教学,只有从每个人的真实状况出发,依据人格特质和教育的具体需求,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方面,没有哪一种教育比因材施教更好了。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孔子认为,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姿态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首先,学生要好学、乐学。学生应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好学,所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习的人不必太关心食物和住房问题。重要的是讲话要勤勉谨慎,向有道德法律知识的人学习,才算是好学的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习的人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名利的诱惑不能触动他们的心,饥荒的威胁也不在乎。颜回因乐学忘忧而受到老师的好评。

其次,学生要实事求是。学习的目的是求知,要想将一件事了解透彻,需要用实事求是的对待它。不要从个人的思辨中去看待问题,不要主观地确定什么是必然,不要固守自己的定型观念,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在教育目的层面,孔子希望培养的贤才可以“经世济民”、“治理”天下。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如何治乱,实现“天下大治”,是各个学派宣扬自己观点和争论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各种“乱世治国”思想的崛起就代表着诸子百家的崛起。

从这一点来说,最开始的时候,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作为一种治理社会的原理提出来的,它们都是社会政治治理观念。在春秋后期,国家处于动荡之中。为了称王称帝,诸侯们不断地战斗和杀戮,周朝的有序局势彻底瓦解了。而且,诸侯之间的战争,不分正义与否,更不用提“仁义的战争”。

正如后人记载:“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春秋时期,战争是非常残酷,毁灭性的,众多百姓因此丧生,“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老百姓生活在动荡的时代,找不到一片“净土”安定自身,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乃至生活都是无依无靠的。

身处乱世,如何治理天下,使天下秩序重归以往,救民于水火,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不同学者、不同流派争论的焦点,也是各种学说出现的主要原因。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试图找到从根本上治理天下的途径和措施。

与此同时,他想培养出能够从政且德行修养良好的治理者、士、君子,在此基础上,他的教育目的必然会体现这种宗旨和需求。因此,从大局讲,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能治天下的能人、贤士,但从他自身出发,是为了培养传承者,弘扬儒家学说。

结语:作为中国古代崇高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于中外教育史是独树一帜,具有开拓性的。他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宝库,在今天依旧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