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名家推荐|著名艺术家宁泽为篆刻作品赏析「二」

名家推荐|著名艺术家宁泽为篆刻作品赏析「二」

时间:2021-05-20 11:57:30

相关推荐

名家推荐|著名艺术家宁泽为篆刻作品赏析「二」

艺术家宁泽为老师

宁泽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师从人美社王角、秦岭云先生;

七十年代后期得到贾浩义、陈雄立老师的指导;

八十年代初篆刻师从萃文阁刘铁宝先生;

主攻国画山水和篆刻;

自由艺术家、定居北京。

刻画之余的心得

宁泽为

我喜欢画画大概是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对刻印感兴趣是上中学时期。小的时候爱看小人书,喜欢里面的岳飞、杨七郎、关羽、赵云等骑马打仗的样子;就照着书画他们,连人带马都画。语文书、算术书、作业本,凡是有空白的地方都用铅笔画满;有几张方整的白纸是那会儿很开心的事。不记得何时上了“台阶”;不用铅笔和普通纸了,改用毛笔在宣纸上“招乎”,作为范本的小人书也换成了《介子园》。岳飞、赵云等一干人马纷纷退场,有山、有水、有树、有云彩的山水画替换了他们。

《介子园》里表现山石的披麻、大、小斧劈、云头、钉头、雨淋墙头、折带、鬼脸等等皴法十分热情的招呼着我紧紧的追随它们;用笔墨游遍了《介子园》中的山山水水。随后,开始搜寻有董源、范宽、黄子久、马远、夏圭、四王等墨迹的书报、画刊、甚至画页;十分用心又用功的学习临摹,远比写作业勤奋。那会儿总想找一些怎样画画的书来看,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点。有一天在琉璃厂的旧书店里发现一本叫做《绘事指蒙》的线装书,里面有一些画画甚至制作颜料的知识;只是艰涩难懂,看不下去。有一本费新我的《怎样画毛笔画》内容不错,看了无数遍,半页书皮都不知去向了。记不清后来如何弄到了一本石涛的画册,感觉他的山水画较《介子园》要生动的多。

还知道有一本《苦瓜和尚画语录》,便去当年北海公园旁边的北京图书馆里去找;阅后让我非常激动,爱不释手。因为当时只有阅览证而没有借书证,自己竟然把“语录”的大部分抄了回来!足见我对苦瓜和尚的崇拜。“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语录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之后在荣宝斋看到颜地、黎雄才、傅抱石、李可染、宋文治、钱松岩、董寿平等先生的作品让我懂得了“笔墨当随时代”以及“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实际意义。十分虔诚的一个星期两三次到荣宝斋去朝拜诸位先生的作品。

而让我完全弄明白“笔墨当随时代”与创作之间关系的是我的老师王角先生。老师的山水画作品让我感到新奇;完全没有我所熟知的那些技法,都是一些从没见过的笔画,看似随意点染,却极具表现力。当我再看到老师的很多写生作品后始知那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不朽;老师作品的新奇源自师法自然、内心感悟所得。去写生吧,去陶然亭、紫竹院、香山;去十渡、去黄山、去湘西的深山……。当你亲近了大自然,她一定会给予你更亲情的回报。

临摹学习古人、他人虽属必要,可以了解掌握他们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亲临大自然面对天地之间的造化;你会寻求脱离别人的经验,领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写生也让我参悟了形与神的关系;形是神的载体,精神一定要凌驾于形之上。山水画是用笔墨语言来给人们讲述;谁的语言生动、构思惊奇、笔墨张扬、有胆有识,必能打动人;而陈词滥调、了无新意的喋喋不休只能使人昏昏欲睡。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即使你理解一切,知识丰富,追随时代,但你如果完全没有一点自己的、特殊的、固有的东西,有什么用处呢!这只不过在世间增添了一个寻常事物的仓库罢了,谁能够从这里获得一点满足呢?”。是的,哪怕是平庸的,也应该是独特的,有自己的气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一位美国的画廊老板来到荣宝斋,没有中意张挂在那里的众多大家的作品;唯独欣赏老师王角的画作并且邀请老师到美国办画展。由此可见,鲜明的、与众不同的文化语境不但可以感动我们,也可以感动他们;而他们的文化语境同样影响我们。某一天,在《美术》刊物上看到一页朱德群先生的作品,虽然是抽象风格,我却从中想象出了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与图式。便十分兴奋的以其对我的启发加之我的想象画了一幅“抽象”山水,虽然是“先天不足”,但是让自己对于今后抽象的尝试非常向往。这大概是2001年的事。接下来就搜集朱德群先生的作品图片;途中发现了赵无极、然后是德库宁……。

尤其是德库宁的作品对我影响最深。他们作品的形式、色彩、构成;丰富的点、线、面,甚至强烈的笔触都让我激动不已!我阅读、研究了他们大量的作品,试图理解他们的艺术语言。其间,以我的感受和参悟把他们抽象的画面构成结合大写意山水的笔墨意境进行摸索试验,勇于尝试,以期对传统的山水画语境有所变革。非常欣慰的是我的努力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肯定和鼓励,坚定了我坚持走大写意形式与抽象风格结合起来“意象·山水”之路。

相对于书画艺术的大众化,有人说篆刻艺术是小众的,我赞同此论;并且认为它今后大概也很难普及成为大众的艺术。因为书画艺术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官宦、下至市井平民,张挂于厅堂或民居而雅俗共赏,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大众基础;印章却不然,由于其形制难以推广、不易接受而难于流行,就广众而言,知之者甚少。至今人们经常与早先领工资、来电报时所用“戳儿”混为一谈,对它的认知也只限于此。如此这般,小众不虚。当然,对于刻“戳儿”而头脑发热、与其较劲、乐此不疲的人还是有的;本人就是,至今锲而不舍五十余载。

每每设计出一方诱人心动的印稿,忙不迭地捉刀在手,刀角耕石,或切或冲,石屑奔忙,耳畔嘎嘎作响;这份惬意正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啊!篆刻,其实并不简单;虽属“小技”,要想得意,则需大而广的知识(包括印章的历史起源、古文字研究、训诂之学、美学等等)、智慧和手段为基础。“篆刻”,首先是篆,即印文篆字。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砖刻、陶文、古玺印文字等等;根据印章文字的内容、或朱文或白文,再来确定使用那种字体。务必要确定篆字的可靠性,以“六书”为要。再妙的章法、再精湛的刀法、再动人的印面效果,出现错字,即是废品。我在设计印稿时会考虑多种多样的形式;各种字体、各种章法。少则几个、多则十几甚至几十个印稿,在捉刀治印时,有时仍会“见机行事”而脱离印稿。就像国画作品究竟是笔重要还是墨重要的讨论一样,篆刻的篆法与刀法孰轻孰重很难定论。好的印稿没有精湛的刀法去治刻不行;再好的刀法而篆法欠佳也不行。

宁某认为,就像我们行走一样,要迈开两条腿,那条腿不得劲儿路都走不成。篆刻同很多其他的艺术一样,缺乏悟性很难做好,悟性来自于“天生我才”以及知识和践行的积累。当年自己初入篆刻之门时,师从刘铁宝先生。先生强调一定要熟读《说文解字》;了解文字起源、掌握“六书”之要义和使用。

在先生的指导下临摹了很多古玺、秦汉印;通过临摹来学习、领会、掌握古文字在印面的章法,以及开合、虚实之间的关系。古玺印都是铸成或凿刻的,由于年代的久远而形成斑驳的金石味道;需要我们用多种刀法来把这些非常丰富的金石韵味展现出来。临摹古玺印是学习篆刻的必由之路,是日后创作的基础。创作出精彩的印章绝非易事,需要辛苦的付出,不断的努力,反反复复的琢磨——在磨好的印石上琢,琢不好,磨平了再琢。绝妙的印章需要“天机”与“心机”。在章法和刀法上一定要做到出其不意,如果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如何能打动人心呢。我现在很喜欢刻大写意风格的印,这种形式让我感觉惬意、痛快;章法意气飞扬、刀法随心所欲。

水墨画大写意的风格以及西方抽象绘画的构成对于我的篆刻创作很有启发;让我内心对于章法甚至刀法生出一些灵感与冲动。使得印章不再是那些简单的或纵或横、或斜或弧的线条,而是在符合“六书”的前提下把一些可行的字体的笔划变为点、线、面的结合,以增强印面视觉效果。印面和画面一样,一定要留出想象的空间,不要一览无余。我会有意的把一些线条做一些抽象的、似是而非的处理,形成微妙的想象空间,留给人们去联想、思索;面面俱到反而不完美。刻印和画画一样,要尽量避免收拾,除非是“硬伤”非收拾不可。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不收拾尚可,一收拾后悔不已。大胆落笔,小心收拾;落笔时的一往无前与小心翼翼的收拾,此时的心态不同于彼时,后果可想而知。

一件东西虽有瑕疵,也比打补丁好看;前者是完整的、天真的,后者怎么看都不顺眼。优秀的作品应该让人过目不忘;犹如一曲动听的音乐之后,人们赞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怎么会绕着房梁转悠呢,其实是她美妙的旋律久久地萦绕在听众的心里,漫说三日,永远都不会忘怀。任何山峰再高也有顶,艺术之峰似乎看不到头;所以引得无数追求艺术的人不断的往上爬,渴望凌绝顶。 以上是宁某对于画、刻的一点理解和体会。

媒体平台:艺术中国百家

编辑:印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