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毛泽东晚年喜欢女孩剪短发 工作人员不理解 张玉凤:想杨开慧了

毛泽东晚年喜欢女孩剪短发 工作人员不理解 张玉凤:想杨开慧了

时间:2024-02-12 21:37:00

相关推荐

毛泽东晚年喜欢女孩剪短发 工作人员不理解 张玉凤:想杨开慧了

作为当时长沙一带的大家闺秀,杨开慧无疑是毛泽东爱情当中的第一把火。这把火不会太明亮,也不会太长久,开启了少年第一次的情愫,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予足够前行的温暖。

早年在毛泽东追逐革命之梦时,身边陪着他的就是不离不弃的杨开慧。革命上她是他的战友,生活上她是他的伴侣。大家都在羡慕这对神仙眷侣,认为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可是谁能想到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相识,竟还是作为小姑娘的杨开慧因为好奇跑到书房窗外偷偷观察毛泽东的呢?

那时的她,闲来无事便正在房里看书,却听见父亲的笑声和溢于言表的赞美之言,心下觉得新奇,便立即跑出查看,谁知父亲却在看一本书。

小姑娘见这本书的名字叫《讲堂录》,又没有作者署名,正觉得无趣时,父亲杨昌济说:“这是一个叫毛泽东的人上课写的一些心得体会,包含着对国内外的历史事件的看法。我看这书描写细致有力,一针见血的指出来问题所在,看法之全面,现有青年少有的佳作之一。此青年,天才,必有大好前途啊。

父亲的称赞让杨开慧越发地对毛泽东这个人产生了好奇心,早前好几次父亲就提起过毛泽东。这次更是看书中的字工工整整,一列一排都丝毫不乱,更让杨开慧暗自对毛泽东产生了好奇之情,准备下次无论如何也要见上一面。

父亲杨昌济是当时鼎鼎有名的教育大师、国学大师,得到他的赞美肯定难如登天,毛泽东这个没有见其面却如雷贯耳的人,以杨开慧的性子势必要见到一面才算作罢。

无独有偶,19的春天,怀着远大理想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学习,已经正式在恩师杨昌济门下。恩师学术赫赫有名,曾出国留学过,学习了不少的新思想。毛泽东经常拜访杨昌济,一起探讨当下中国时局,这就免不了与其千金相接触,杨开慧狡黠的抓住了这次机会要好好结识一下这位有为才俊。

杨开慧自父亲杨昌济求学回国后,一直都是在家由父亲指导自学,不说在学术上有多么的专业但也比一般人要聪慧许多。杨开慧听过毛泽东与父亲的谈话,对中国问题毛泽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是新颖又实用的办法。越听便越自愧不如,便要求杨昌济教授毛泽东知识的时候,端着一个小板凳在旁边旁听。

开始的毛泽东没有注意到这个在旁听的小姑娘,每天全神贯注的听取老师的讲解,每天都与老师交流外面的事情。杨开慧虽然年纪小却也沉的住气,日复一日的在旁边进行旁听,只要毛泽东一来就开始端家里的小板凳。

久而久之,自己的思维和境界开始变得不同起来。有时候看着他们两个谈论也会跟着插几句话,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视杨昌济为自己的恩师,看着在旁的少女身板立的端正,一双眼睛瞪的大大地,听得无比认真,开始慢慢注意到了杨开慧。由于一段时间的观察毛泽东发现这个女子不一般,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之风,渐渐生出欣赏之意,连其杨开慧也一并视为知己。

年少有为的毛泽东与天真机敏的杨开慧慢慢开始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即使当时的杨开慧年龄不大,但她的豁达开朗,聪慧敏捷以及开放的思想让毛泽东渐渐被其吸引,毛泽东宏大的理想与担当和少年与生俱来的意气风发更让杨开慧深深着迷。在毛泽东暂住杨开慧家里的这段时间里,少年少女之间的情愫正悄悄从心底发酵。

爱情,一触即发。

朦胧的暧昧期没有持续多久,19毛泽东与杨开慧正式相爱了。两个人从课堂探讨问题到月下花前互诉衷肠,聊以慰藉。彼此的无言下是两颗忧国忧民之心,“噗通噗通”,强劲而有力,二者相互碰撞、交汇、发光,是照亮寒夜的爱情火花。

他们相爱了。

杨开慧说:“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书籍,我就爱上了他。”

毛泽东曾经在回忆录里说道:“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教员杨昌济的女儿。”

杨开慧与当时的妇女气质颇有不同,长期在书籍的熏陶下,她具有先进而敏锐的头脑,她崇尚的是自由恋爱。与别家闺秀都有婚约不同,杨开慧有自己的主见,爱就是要遵循自己的意愿,并且不要旧时代那种循规蹈矩的一套。

对此,毛泽东也持有同样的看法和主张。家里人的开明和对毛泽东的欣赏使他们的恋情没有遭到阻拦,反而多以支持的态度。

却没想到,同年,父亲杨昌济不幸因病去世。伤心不已的杨开慧立马回到了长沙与杨母操办丧事。整个过程,毛泽东都一路默默地陪伴杨开慧。

葬礼的时候,杨开慧哭着说:“润之,我没有爸爸了。”毛泽东看着杨开慧泪雨交加的模样,握了握她的手:“我在。”

逝者已逝,毛泽东杨开慧并没有过多的缅怀过去,他们深知,要想让逝者安息就必须要真正的有一番大作为。同年8月,毛泽东觉得要在长沙成立文化书社,能够更加广大的宣传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供大家讨论和交流。

新的希望在短暂的悲痛当中又充满了元气。而这次,是他们两个人携手并肩作战的。

书社成立后,在这里,他们斗志昂扬,志趣相投,他们坐下来看着现在的中国,谈论中国的局势,世界的发展,看着书报,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认识,每一次探讨的新发现都能够让他们惊喜不断。

日子在这样的时光里悄悄流逝,他们随即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19的冬季,凛冽的寒风也吹不散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的甜蜜,周遭洋溢着“别样”的喜庆。在这里,毛泽东与杨开慧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

这场婚礼的仪式只有一个,那就是杨开慧搬入了毛泽东住的房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有人觉得不公,女子迎娶向来是一件大事,如此草率的事大抵看不见新郎的真心;有人觉得,这是不遵循礼法,这样的婚礼是注定得不到幸福的。

毛泽东和杨开慧也算在当时有点影响的人物。一时间,舆论纷纷。

杨开慧甜蜜的微笑道:“我对于结婚也有我自己的了解……我也知道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事情,而且普通人是不同这块的。我想,大概是生来如此,不能随便,‘不完全则宁无吧’。

因为杨开慧的勇气使得这场婚礼多了几分别样的魅力和价值,这场婚礼就如同杨开慧一样,注定不平凡。

19,两人的婚后生活过得甜蜜又快乐,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在毛泽东的宣传和鼓励下,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自己的丈夫一同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加入了党的杨开慧辞去了工作,一心一意地给毛泽东做助理,帮助毛泽东处理一些党内事务。

毛泽东在外组织运动,杨开慧便在内整理材料和文章,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分工明确。每当二人忙碌至深夜,便只有手中的纸张和笔尖摩擦发出的声音,就好像在诉说着他与她的美好故事。

即使忙碌却依旧甘之如饴,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他们共同的信仰。

不久后,一个意外的小生命闯入他们的生活,杨开慧怀孕了。初为人父的毛泽东显然显得青涩又雀跃。毛泽东经常心疼杨开慧太过于辛苦,常常揽下许多组织留给的任务,弄得杨开慧哭笑不得。

直到大儿子毛岸英生下来后,杨开慧才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协助毛泽东的工作,连毛泽东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也被杨开慧接过大大小小的事务。

后来毛泽东被组织调往上海工作,杨开慧为了湖南的大局和照顾孩子便主动留了下来。这是两人之间第二次离别。第一次是19毛泽东的母亲因为病重不得不分开一段时间,短暂的离别使再相见时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确定了关系。

现如今,第二次的分离叫杨开慧和毛泽东难舍难分,情舍不得。在毛泽东到达上海后,杨开慧在这期间生了二儿子毛岸青。

娇妻难即,卧边空虚。

毛泽东难耐相思之苦,便赋诗写道:“堆来枕上愁和状,江海翻涛波。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相思难解,寂寞只有自己,此时的毛泽东在上海多个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对望夜空弯月,此时此夜难为情啊,也难怪抛眼泪却无由啊。

1924年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上海,回到了毛泽东的身边,如愿以偿的又在一起工作了。

杨开慧到达上海之际,在上海火车站,毛泽东远远的望见了杨开慧,两人拥抱在一起,久久不分开。望着记忆里陌生的父亲,两个儿子也没有怯生,争着吵着要父亲抱,一家人终于团团圆圆又在一起了。

来到上海的杨开慧没有沉浸在团聚的喜悦当中,为了能传播更广的知识,毛泽东与杨开慧商量着从上海的工人群众们开始。

为了打好群众基础,获得人民的支持才能够取得胜利,杨开慧便学会了上海话在四地奔波。

但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杨开慧与毛泽东奔波在多地之间,从上海到韶山,从湖南到广州。几乎很多地方都能看见他们夫妻俩宣传组织的身影。

只是很多时候,因为革命事业的需要,他们仍然要分隔在两地。分离的次数多了,两人偶尔还会开开玩笑。

太阳慢悠悠的倚着山坡,偶尔有微风吹过,空气中发酵着秋天的果子香,毛泽东与杨开慧肩并肩,一高一矮地走着,娓娓而谈。

若是生在盛世年代,他们也是一对平凡又甜蜜的夫妻吧。

毛泽东与杨开慧分别时,两人曾约好以后互相通信,交流思想,时刻关注党内事务。毛泽东回到了湖南后就马上给杨开慧写了信,开头便是一个深情的一个字:“霞”,杨开慧想象着毛泽东写给自己信的神情,不免心中一阵甜蜜,给毛泽东回信,称呼也是一个字:“润”。

果真,最短的字,最长的情。那被笔墨渲染开的一撇一捺汇成一个字,背后都浮现出那颗温柔眷恋的心。

革命节奏开始加快。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回到了湖南看望杨开慧与他的三个孩子,战争形式越来越严峻,不久后,毛泽东就不得不离开。杨开慧接到上级指令,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

此时的她,已经足够成熟的独立组织领导斗争了,距离她与毛泽东分别的时间差不多已经三年了。

这三年里,因为革命的需要,她与毛泽东聚少离多,两个人都非常的忙碌,不知道是不是与毛泽东分别太过久远,以至于每次想起毛泽东的时候,杨开慧特别的难过。这一次的分离似乎格外的让人悲伤。

“润之……”杨开慧就快要呼之欲出,最后却化为沉默。

事实证明,某些方面女人的直觉是很准确的,这一次的离别正是夫妻二人天人永隔的最后一面。

战乱中的生活是艰苦而又难耐的,对于杨开慧来说,自己受的苦难远不算上什么,只是身边几个年幼的孩子,总归是苦了他们。好在,远方的丈夫传来捷报。

1927年秋收起义爆发,农民起义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勇往直前,势如破竹,连连攻破了岳阳,平江等地区。随后,又立刻对长沙发起了猛烈的攻势,火力全开。连当时的湖南省主席何键险都险些被抓获就地正法。

捡了一条命的何键险怀恨在心,对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毛泽东恨的牙痒痒,恨不得取其头颅,挫骨扬灰。正巧听说毛泽东的妻子就在湖南长沙的板仓居住,便下令将其抓住。

谁知杨开慧知晓了这个消息,便提前匆忙地出去躲避风头了,敌人的愿望又扑空了。一日两日可以忍受,然而思子心切的杨开慧到底是抵不住对儿子和母亲的担忧,准备回家探望探望,一路小心翼翼。国民党军早有准备,探子发现了杨开慧的行踪并提前告知了敌人军官。

天还是雾蒙蒙的亮,杨开慧的家门被狠狠的踹开,院子里的狗狂吠不止被国民党军一枪打死,孩子们惊慌不安,哭喊着叫爹娘。杨开慧被国民党军抓走了,连同毛泽东年幼的孩子们一起被扣押着上了车。一旁企图阻止的陈玉英被殴打在地,也扣押在另一辆车带走了。

这时的毛泽东并不知情,秋收接连而来的胜利消息让毛泽东增长了不少信心,可谓是喜上眉梢,此前在湖南对中国农民的观察让他心里渐渐找到了该怎么走下去的方法。他相信中国在不久以后就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远在天边的湖南,何键险疯狂地对杨开慧威逼利诱,实施各种泯灭人性的酷刑。敌人暴跳如雷的叫骂声混着鞭子的呼啸声远远的传出牢房。

我们的女英雄,坚韧地一声不吭。

杨开慧对革命的信仰坚定不移,连同毛泽东都是她在世界上深深信任的人。

即使敌人告诉她,只要她承认自己的行为有错,便可以放过她。只要她公开在报纸上自愿解除与毛泽东的夫妻关系并且指控毛泽东的错误行为,便可以放过她的老母亲和尚且稚嫩的儿子们,并且既往不咎,功高厚禄。

她与毛泽东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夫妻关系了,他们是战友、是革命党人、是共同的信仰者,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灵魂伴侣。

我誓不屈服,我的生命早已不计较,死不足惜,唯……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牢房里虚弱而又骄傲的声音响起前:“我们的革命终将胜利。

杨开慧的行为彻彻底底地惹怒了国民党军,他们无法理解,觉得一个妇家女人不好好呆在家里做女人该做的事情反而投身革命事业,简直不可理喻,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于是何键险不顾上头命令留着杨开慧的一条命,以后处决,便私自下令“枪决,暴尸三日。”

1930年11月4日杨开慧运往刑场被施以枪刑,她倒在血泊当中,她挣扎着似乎想要挣脱着命运的囚牢,运动加速了血液流失的速度,她就慢慢的静静感受生命的流逝。

惆怅无已时,良朋尽如此,数亦何聊聊。念我远方人,复及教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

1936年,毛泽东曾对斯诺作过这样的回忆——

毛泽东记忆里的杨开慧,是一位大方优雅的新青年。但在爱情这方面,她虽然爱毛泽东,却绝不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毛泽东的老师而“强迫”毛泽东。或许两人从来就是这样默契。

许多年后,在李淑一想要毛泽东早年对杨开慧写的《虞美人》时,毛泽东又想起了那个曾经令自己困扰爱情的小姑娘,一时冲动,写下来《蝶念花》。宁愿强行改韵也要《蝶恋花》这个词牌名。

毛泽东的好友章士钊,在读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后,曾当面问他:为什么把杨开慧称作“骄杨”?

毛泽东回答说:

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晚年的时候,工作人员孟锦云问毛主席剪什么发型好看,主席随口说剪个短发,前面有个刘海,后面的头发齐齐的。当时孟锦云没有理解,后来才从张玉凤哪儿得知,原来那是杨开慧年轻时候的样子,主席思念杨开慧了!

是啊,在他的记忆当中,开慧就是一个骄傲又才华的女子啊,他深爱的女子,或许在他写的那首诗里,他们早就融合在一起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