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诗圣杜甫 穷困潦倒的一生

诗圣杜甫 穷困潦倒的一生

时间:2020-09-01 07:23:08

相关推荐

诗圣杜甫 穷困潦倒的一生

说起杜甫,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世人奉为诗圣。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谓家喻户晓。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却郁郁而不得。

孔子说:“德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杜甫生于唐睿宗先天元年(712)。在他五十九岁的生涯中,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朝代。 唐王朝的前一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极盛时期。特别是开元(713—741)年间,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唐诗和文化艺术都获得高度发展,王朝声威远扬四海,百姓生活富裕祥和。

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在开元盛世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其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书香门第的传统,使杜甫在盛世文明的教育下,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和早期盛唐诗人们一样,对人生对朝廷前途充满了乐观向上的幻想。

弱冠之年的杜甫,一位刚满二十岁的青年,怀着对前途的无限憧憬和希冀,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北到山西郇瑕(今山西猗氏一带),南游吴越(今江浙一带)。二十四岁,由吴越回到洛阳应科举考试。考试失败后,又漫游于齐赵间(山东、河北、山西的一部分),并结识了大诗人李白和高适。他们一起谈诗论文,射猎云游,度过了一段极为快意的生活。其诗集《杜少陵集》中有不少是怀念李白的诗篇。其中《梦李白二首》读之尤为感人,录全诗以飨读者: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侧。江南癖疡的,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揖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全诗情真意挚,从意境到情感都十分感人。李白与杜甫,他们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一个把浪漫主义诗歌写到了极致,一个把现实主义诗歌写到了顶峰。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

杜甫的父亲杜闲当时在山东作官,这一时期杜甫的游踪主要以山东为主。其著名诗篇《北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写于此时。显露了他非凡的才气和诗人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天宝六载(747)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满怀雄心壮志步入长安,幻想以文章显达,施展其“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以为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以实现其理想。哪知早年励精图治的玄宗。此时,只是游乐于豪华奢靡的深宫之院,安卧于娇媚销魂的嫔妃之榻。享乐他的帝王之艳福,很少过问政事。时为宰相的奸佞之臣李林甫忌苛文人贤士,在他的阴谋操纵下,此次考试实际上是个骗局,结果一人不取。李林甫还上表玄宗,祝贺朝廷清明“野无遗贤”。

科考落第后,杜甫旅食长安投诗献赋,希望得到他人引荐,得帝王欣赏。然而,岁月蹉跎,十年光阴将尽,仍未得到一官半职。贫病交加的生活,使他倍尝艰辛。长安十年的沦落和不幸,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对当时“盛世”的内幕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从而体察到民间的疾苦和社会弊端。使他逐渐摆脱了以前的幻想,走向实际,开始了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他先后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有着深厚社会内容和形象饱满的诗篇。

《兵车行》和《丽人行》是两首刻画对象完全相反的诗作。前者作于天宝十载,以乐府诗的形势,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唐朝对外发动的三次规模较大的战争,造成十数万人死亡的悲惨现状。《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因战争而带来的惨象何止是四面楚歌的悲哀,更多的是揪心的疼痛和白骨遍野的凄凉。而《丽人行》则极尽描写和讽刺了长安上层人物蛮横跋扈、骄奢淫逸的生活场面。全诗通过对三月三日杨国忠兄妹宴游场面的刻画,深刻揭露了杨氏兄妹依仗唐玄宗的宠幸,作威作福,腐化堕落的无耻丑态。寄寓了作者对唐朝危机四伏,渐趋衰败局势的焦虑心情。诗中描写道: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肤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皇亲国戚奢靡与腐化的生活,以及骄横跋扈的行径跃然纸上。

天宝十四载(755),杜甫四十四岁时,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的小官。兵曹:掌管武官薄书,从八品下,是个闲职。同年十一月杜甫离长安赴奉先县探家。当时安禄山已叛反,但消息还未传到长安。玄宗携杨贵妃等贵戚、达官在骊山华清宫避寒。终日宴饮游乐。而杜甫初到家就遇到幼子饥饿致死的惨状。积郁胸中的不平和悲哀喷泉似的迸发出来,他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愤懑的心情反映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残酷现状,揭露贫富间的尖锐对立。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瘠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他由己推人,想到平民百姓,想到远在边疆的士卒。对无谓的战争表示愤懑,对百姓过重的租税负担,对皇宫贵戚的腐化堕落,以及穷兵黩武的扩边政策表示愤慨。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长安沦陷。杜甫携家带口逃难。八月,他听说肃宗继位于灵武。便只身奔赴肃宗所在地——行在,途中被安禄山乱军俘获。困居长安八个月,目睹了叛军嚣张和杀戮的残酷。这期间他写了《悲陈陶》、《悲青坂》、《哀王孙》、《哀江头》等等,充满爱国热忱的诗篇。真实地反映了离乱时代的生活惨状。 至德二载(757)初夏,杜甫冒生命危险逃出长安,步行奔赴凤翔(肃宗继位后数日,迁往陕西凤翔),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拾遗是朝廷的谏官,谏正朝廷得失。肃宗继位后朝中新旧势力矛盾重重,杜甫认真执行“拾遗”的职责,直言敢谏。得罪了一些新贵权臣,又因为上书营救丞相房琯,触怒肃宗。肃宗命他回鄜州探望妻子。在这次旅行后杜甫创作了《羌村三首》和长诗《北征》。他在羌村中有这样的句子: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情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形象地写出了战乱年代丁壮们远征,村中老弱的悲哀生活现状。这年秋冬,唐军收复两京(洛阳、长安)。肃宗回到长安。十一月,杜甫自鄜州回长安。次年因房琯等被贬,杜甫因受牵累被贬为华州司助参军。他的反映战争年代人民痛苦和牺牲的纪实诗“三吏”、“三别”,就创作与他回华州的路上。三吏为:《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在《石壕吏》中: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惊恐和不安,在杜甫笔下淋漓尽致地展现。 杜甫回华州不久,因为对肃宗朝廷的失望,使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便决意辞官。这之后他辗转秦州,在那里他贫困病弱的身体难以支撑下去。岁暮天寒季节,历尽千辛万苦,辗转经同谷南下成都。靠友人资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几间茅草屋。几经战乱苦厄的杜甫总算有了草堂为家。后来经节度使严武保荐,作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后人称“杜工部”的由来。但只做了六个月,杜甫再次辞官归隐草堂。妻儿老小只靠他舞文弄墨的些许小费和朋友的接济度日。

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逝世后,没有了朋友依靠,再加之灾荒。草堂也被大风和水灾夺去,生活无着的杜甫乘舟顺江东下。大历三年(768),杜甫携一家老小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杜甫空有一腔热血,却只能以船为家,忍看世间苍凉与悲哀,而无力挽大厦于将倾;曾经的满怀抱负,只有在诗歌创作中聊慰他不是太老,却满载着沧桑的生命。

大力五年(770)五十九岁的杜甫,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病逝于湘江水上,他引以为家的舟中。在杜甫的生命中,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他都保持着永远的创作激情。他一生的创作都是围绕着忧民忧国的主题。在成都他的草堂被大风和水害破坏,一家老小无以栖身的窘境中,他也要作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离乱少睡眠,长夜沾湿和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就是壮怀一腔忧民之思的杜甫。在他的眼眸中,广大民众的悲喜哀怨,始终都是最值得关注和同情的对象。他始终都把自己融为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之中,始终都在为社会的不公、时代的不幸,而抒发忧民之思。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诗圣杜甫。

/11/15 踪影

本文由踪影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