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文学方向考博经验贴

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文学方向考博经验贴

时间:2023-04-29 18:00:42

相关推荐

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文学方向考博经验贴

6月,我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博士招生考试,报考院所为文学研究所,最终幸运录取。由于文史类学科备考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区别,因此在正文中会更有针对性地讨论如何准备文科类考试。和所有人一样,在备考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真的很希望这些粗浅的个人经验能够让来年应考的同学们尽量少走弯路,把精力尽量放在学习这件事上,避免无效的忙碌和消耗,去到自己梦想的地方。

一、写在备考前的话

社科院的考博相对一般高校而言开始时间更晚、战线更长,尤其是去年与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整个报名、考试、录取过程更是被无限拉长,非常考验大家的心态。因此,如果希望报考,或许可以先问自己一些问题:

1、为什么想读博?考博需要付出哪些代价?

读博本身是一条漫长而艰险的旅途,它的回报和变现非常缓慢,对于文史类学科而言尤其如此。因此,如果只是想通过读博镀金、提升学历,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那么社科院或许并非一个很好的选择。作为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社科院的文学所、史学所等拥有优秀的学术资源与浓厚的研究氛围,但在学术圈之外的领地认可度大概是低于所谓“985”、“双一流”高校的。而它在考试上的难度并不逊于,甚至高于这些高校。因此在决定报考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如果你的确热爱学术,希望在此领域潜心深耕,那么社科院是一个极好的选择,请务必考虑好希望报考哪一位导师。

就亲身体验而言,考博要付出的代价主要是金钱成本、时间成本和过程中的心力交瘁与时刻紧绷的神经。金钱成本主要体现在备考过程中购买各项图书资料、维护设备(因为今年是线上考试)等。我个人纸质书拥有量在同专业学生中都是极大的,但依然为考试购置了价值1k-2k的各类资料。如果是线下考试,就需要提前订好住处;线上考试也要提前找一个安静无打扰的环境,并且确保自己的相关设备是完好无损的。这些都需要花钱,并且由于考试结果是无法预料的,很大程度上它们都是沉没成本。

时间成本则是更大的代价,无论是啃专业书还是刷英语题都是极度考验专注力、恒心和精力的,所以如果你平日里事务繁忙,请务必规划好学习备考的时间和进度,提前准备,越早越好。我是从9月开始正式投入备考的,如果有可能,提前一年更加保险(从前一年的3月、4月就开始准备)。在职考生最好提前1年半就开始准备。

2、你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如果你是应届硕士:应届硕士自然是每年的考博主力军,但不同类型的考生之间仍有优势、劣势之分。虽然这么说显得比较现实和残酷,但这是我在整个备考以及听取同学求职经验时都会得到的信息,也算是现在这个社会很功利的一面了,那就是大部分学校和导师都很在意考生的“出身”,即你的本硕学校属于哪一个层次。如果你刚好来自985、211大学,并且你就读的专业学科评级较高(A-以上),那么报考时会占据很大的优势。因为本硕学校决定了师资、基础课程完善程度和教育质量,老师往往会默认好学校的学生有更扎实的基础。这当然是一种成见,但却无法避免。因此,这一部分考生,可以倾向于将精力放在英语复习一类“硬骨头”上,确保自己一定先通过初试。如果你的本硕学校比较一般,那么一定要提前准备,尤其是要提前联系好报考的导师,至少消除导师可能出现的顾虑。可以通过硕士生导师提前给报考博导发送邮件,表明自己希望读博的决心以及认真钻研的态度等,尤其是要附上自己写过的论文,便于对方更好地评估你的水平。之后,你需要在专业课上花更多的精力,争取在初试中有好的表现。必须承认,第一学历的劣势决定了你必须比其他考生更加刻苦,在备考上付出更多。因此一定不能疏忽大意。

如果你已步入社会,想要考取在职博士,由于远离校园环境已有一段时间,在职考生的压力绝对会比应届硕士大很多,在考试中也难免劣势,因为必须承认,你很难和比自己小几岁的考生竞争时间与精力。但在职考生的优势是有更强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只要能够挺过关键的初试,复试时这些优势就能够展现出来。当然,对于在职考生来说,提前联系导师和行卷就显得更加重要,一定要尽可能早地给报考导师留下印象。

二、初试准备

首先,不要急着盲目地背书,弄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依然非常重要。社科院考博和近几年已成规模的“申请-考核”制不同,它相对传统,本质仍然是一场硬碰硬的“应试”,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它接近考研。

如果你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本硕期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专业上有较深积累的考生,那么不必担心自己的“硬实力”,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背诵硬性知识点(如文学史常识、名词解释、文献学知识等)和英语刷题上,尽可能在笔试中展现自己的水平。文史类学科考试的很大问题在于,一张试卷很难反映出该考生的真实水平尤其是研究能力,它仅仅反映了你“卷”和背诵的成果。但这些需要背诵的内容又的确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所以不要仗着自己有些水平就轻敌大意。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积累不够深、甚至连一些基础课程都没能完全掌握的考生,但你刚好比较擅长应试,那么在背诵和刷题之外,就需要针对性地阅读该专业领域的一些专著,尤其是报考导师的论著。总之,已经决定备战,就不要再自怨自艾。查漏补缺、发挥优势才是最为紧迫的。

我从9月开始复习专业课程和英语,专业课程主要以傅璇琮、蒋寅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为主,全套书共7本,元明清部分我看得比较囫囵吞枣,前4本都比较熟悉地掌握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编是文学史基本知识,第二编是该时代文学与其他领域如政治、文化生活等的关系略论,第三遍是该时期主要著作。我的复习分为三轮。

【第一轮】通读7册书的第一编,即文学史基本知识部分。我一般是一边读、圈点勾画,之后在电脑上自己整理一遍。个人感觉走捷径用其他人整理的版本并不可行,看似节约时间,其实模棱两可,只有经过自己一句一句手打、提炼知识点的过程,才能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些知识。每册书平均花了2-3周时间整理,根据专业方向作出调整。例如我考取的是唐宋文学方向,所以唐、宋文学史两册就各花了1个月去消化。我每天差不多拿出2-3h去复习教材,其他的时间要用来写毕业论文和读专著。如果能够腾出更多时间,复习进度就能大大加快。

【第二轮】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点打印成册,全部过一遍,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略读7册书的第二编,对相关知识稍作了解。

【第三轮】针对自己不太清楚的章节或者知识点,可找其他文学史著作来参阅。同时记诵全套书第三编的古代著作,包括书名、作者名和该书大致的内容等。

第一轮复习要在大约距离考试还有2个月左右的时候完成,三轮全部复习至少要在考试前2周完成,这样心里才会更从容。今年我们是临时收到通知,闭卷考试改为开卷,很多考生就直接准备现场翻书了。其实这样做是不太科学的,因为开卷考试题目更灵活,考察的知识点更深更难,尤其今年只有90分钟,答题时间异常紧迫,翻书是完全来不及的。因为我长期以来都是按照闭卷备考的,所以考试时几乎没有翻阅资料,靠的是依然是理解、记忆过的内容。所以无论考试形式如何,个人建议还是要按照闭卷来做准备,以不变应万变。

英语复习上,可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求购买官方途径的历年真题解析等资料,目前社科院官方不再提供,可以在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买到。词汇量和做题手感都很重要,至少要保证自己有13000以上的词汇量,可以下载一个app每天固定背一批单词。我在备考过程中大概过了7遍左右GRE核心词汇,感觉对提升词汇量很有帮助。

三、备考状态与心态调整

心态是备考过程中的关键一环。首先,考博和其他考试如考研、考编、考公务员一样,本身淘汰率就非常高,所以应当尽可能放平心态,不要认为考不上就是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对自己产生怀疑。因为考试结果是由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认真对待,把握能把握的部分,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其次,社科大的考博战线很长,它的报名、考试、录取时间几乎比其他所有高校都要晚,尤其、两年是遭逢疫情的特殊年份,时间线更是长到令人焦躁的地步。等待的过程中产生焦虑情绪十分正常,是人就会有情绪,完全不必为此苛责自己。不过,我们要尽量将情绪对个人行为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应届生应当尽量在研二和暑假的时候加快自己毕业论文的进度,避免9月开学后一面要应对繁重的复习工作,一面还要做科研、写论文,左支右绌,来回掣肘。如果实在不得不同时进行,记得将自己每天的时间做个规划,比如上午写论文,下午晚上复习。这样就不至于手忙脚乱。

一些考生之所以尤其紧张,是因为将未来的出路全部押在考博一件事上,自然压力就非常大。避免孤注一掷非常重要。报考博士提交材料的时间基本上是当年年底或来年1月,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材料,所以完全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报几所院校,提前联系好老师,增加上岸的机会。求职准备也很重要,尤其是应届硕士,应届生身份对求职至关重要,千万不要放弃这个优势。提前准备好简历,秋招、春招都去参加,因为即使过了面试,签约环节也要等到来年四五月份才能进行,并不耽误到时候的选择。只有做好多方面准备,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备考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自怨自艾的情绪,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这需要我们及时调节心态,适时放松,不要和旁人比,把比较的维度放在自己身上。只要你比昨天进步了一点点,就是值得肯定的。攀比心理毫无必要,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起跑线上就领先了你不知多少,这些难以把控的事情其实多想无益。提前规划,认真备考,才是制胜关键。

四、初试估分和复试准备

按照以往的经验,一般笔试、面试总分都是各300分,共600分。笔试三科各100分,首先是英语一定要考到55分及以上才比较稳;其次两门专业课单科不能低于55,加起来不能低于125(不同年份可能有微调),这些都是通常划出的硬性分数线,目的就是为了筛选出小部分考生。文学类里面,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打分相对较高,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相对偏低。后两者的笔试分中位数大概在210左右。

文学类的面试更考验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无论英语面试还是中文面试,都会紧密围绕你的硕士论文、已发表论文和未来研究计划展开,所以务必要提前精心打磨这些材料,这些将直接被老师们用来评估你的科研能力。毕竟之前大家了解甚少,所以指望老师大发慈悲关照自己的想法基本可以抛弃了。千万不要糊弄出一份连自己都搞不明白的科研计划书,否则到时候一问三不知,非常影响观感。只要这些材料准备得较好,面试时只要落落大方、不露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不必过于紧张。英语口语也是一个加分项,如果口语能力较弱,可在复试前多听一些英文演讲等听力材料,有针对性地逐步提升。

五、其他

考博并不单纯是一次对应试能力的检测,它考验着我们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控全局、处理事务的能力。比较深的感触是,大部分人完全是带着一种毫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考博的,在报名、提交材料、考试确认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出问题。其实官网给的信息、时间节点和附件材料等都非常明确,群主努力奔跑也在群中耐心地多次提醒,但依然有很多人摸不着头脑,只顾张嘴就问,读不懂通知内容,反复在这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浪费时间。所以有一点格外重要,那就是在申请季事务最为琐碎繁杂时候,千万不要躺平当伸手党,一定要自己反复去官网确认信息,分门别类建立考博文件夹、备忘录,不错过任何一个关键节点。在关乎出处选择的时刻,没有谁是绝对可信的,你能完全依靠的只有自己,因此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

搏尽无悔,所有为梦想咬牙坚持过的人都值得尊重。提前预祝考生一切顺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