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而作 流露出诗人渴望以文建功的复杂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而作 流露出诗人渴望以文建功的复杂感情

时间:2022-07-13 00:51:11

相关推荐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而作 流露出诗人渴望以文建功的复杂感情

《鲁连台》屈大均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屈翁山的诗文气节,博得时人及后人的崇敬;而屈翁山自己所崇敬的人物之一,是鲁仲连。五律《鲁连台》,是屈翁山游览聊城鲁连台有感而作,但它并不专写这座建筑物,而把鲁仲连其人其事当作吟咏中心,流露出诗人渴望以文建功的复杂感情。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削尽冗繁,摒绝套语,第一联就把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事迹概括出来。上句写业绩,下句写态度;出句写气节,对句写情操。诗人擅长五律,精于锤炼,仅十个字就活画出鲁仲连不畏强秦而又清廉高尚的形象,字里行间包含着诗人的尊崇和景仰。

第二联巧妙地运用“流水对”,提出:有谁能像鲁仲连那样,为别人排解大难,而又不屑于论功图报?“谁能”用疑问句式,突出鲁仲连精神品质的难能可贵。所谓“流水对”,不是一般的正对或反对,它的出句与对句之间,既有对立关系,又有上承下接的关系。“不屑”既与“谁能”相对,又是“谁能”的内容之一。对得贴切而巧妙,不仅强调出鲁仲连的崇高品节,又表达出诗人的高度评价。

经过这样的记叙和抒情,第三联才照应着题目,写鲁连台所见:“古成三秋雁,高台万木风”。鲁连台畔遍地秋光,诗人选择入诗的,既不是冷艳的黄花,也不是摇落的草木,而是高入云天的“三秋雁”,悲壮呼啸的“万木风”。它们既是鲁连台边的实景,又是屈翁山有意选取的典型事物,用作鲁仲连精神德性的象征。这一联对仗,完全不用动词谓语,而只用名词性词语罗列构成骈偶(即列锦修辞格),它们叠加在一起,成为鲁仲连高洁品德的写照,记叙了鲁仲连的业绩,歌颂了鲁仲连的精神,描述了鲁连台的景物,诗人这才发表议论:“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上句从鲁仲连的话“所贵于天下之士者”化出,下句是诗人指出的规律:能建立奇功的“天下之士”,不会出现在锦衣玉食的贵胃名臣里,而只能从“布衣”的行列中产生。这番议论,见解尖新,不管是否确当,确能促使读者掩卷太息深思。

从这首怀古诗看,诗人的确工于五律。短短40个字,括约那么多的史迹,有叙有议,章法灵活,确是咏怀古迹的上乘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所咏的多是“义不帝秦”的事迹和品节,这座鲁连台并不设在邯郸(“义不帝秦”发生的场所),而在山东聊城。涵泳之下,我们不禁要问:鲁仲连在聊城建立过什么功业?为什么能唤起诗人如此强烈的共鸣和深沉的感受?诗人借鲁连台为契机,要表达的是些什么思想情绪?

据《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捆扎在箭上)以射城中,遗燕将。”遂使燕将自杀而城破。在后世诗文里,这个典故称为“射书”,“鲁连书”,“一箭书”,“鲁连箭”,“鲁连矢”,“聊城矢”。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固然讴歌过鲁仲连义不帝秦的高风懿行(《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但更服膺鲁仲连在聊城以文克敌、不战而胜的业绩。

如李太白集中《奔亡道中》诗之三:“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江夏寄汉阳辅录事》:“君草陈琳横,我书鲁连箭。”等等,看得出,李太白以鲁仲连自许,把聊城射书作为自己为国立功的理想方式。处在明末清初的屈大均,怀着“义不帝秦”的节概誓不降清,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当年聊城射书的鲁仲连一样,或者有一个鲁仲连那样的英雄站出来,以文克敌,不战而屈人之兵!

尽管登临鲁连台时,他不曾具体地陈述聊城之战,但“排大难”和“万木风”两句,就分明蕴含有这样的希望和憧憬。这首五律,当是屈翁山明亡之后漫游至山东聊城所作。清代初年,对明末遗民的追踪搜捕颇不鲜见,诗人不得不用简括而又隐晦的诗句来委婉地抒发自己的感受。这一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读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揣摩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