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唐杜荀鹤哲理诗三首

唐杜荀鹤哲理诗三首

时间:2019-06-08 08:40:29

相关推荐

唐杜荀鹤哲理诗三首

杜荀鹤(846~904)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黄巢起义爆发,他从长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进士。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受田頵重视,用为从事。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有《唐风集》。

《小 松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出身寒微,屡试不第,中年时中进士,后返乡闲居。 诗人描写的是一株尚未发育的幼松,他关注的是松树从埋头深草到高出蓬蒿,再到成为凌云巨木的过程,象征了诗人坚信个人所具有的崇高志向和出众才能总有一天能够凌云直上。此诗的哲理体现在多方面,首先,它形象性地展示事物发展的渐进性过程,即新事物由弱到强是一个漫长过程,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这一过程。其次,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盲区,即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待新事物的态度,人们往往囿于经验和价值判断,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价。对于新生事物的可能性以及对新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一般人往往缺乏清醒、正确的预见。人们往往将个性鲜明的“刺头”视为异端,有意区别幼松和“深草”“蓬蒿”的待遇,甚至故意践踏新生事物。现实中,对小松的摧残实际上也代表了对有识之士的迫害和摧残。

《泾 溪 》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将祸患的危险消灭于萌芽之时。首联“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二句,阐述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的重要性。泾溪激流险滩多,礁石密布,航路不畅,容易导致船只的倾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触礁翻船、船毁人亡的悲惨事故。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客观环境的恶劣导致了行船人主观上的高度紧张,他们总是保持着谨慎小心的态度来面对险滩急流,从而得以平安地渡过这一段险象环生的水面。这样才有了“终岁不闻倾覆人”的好结果。相反地,尾联却描绘了另一幅图像。“平流无石处”反倒屡屡翻船,波平浪静、水流潺湲的水域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恰是因为环境的改观使得行船人滋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放松了警惕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行船态度,而不同态度带来的是不同的结局。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这是一首包含禅理的诗歌,杜荀鹤此诗不但是对悟空上人的赞扬,更是对“自我心净”的禅宗境界的礼赞。悟空上人深处三伏天的暑热之中,却身披禅衣,安然独坐。虽然没有松竹为他遮蔽阳光和暑气的侵袭,他却全然不受影响。他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抵抗外在酷热所导致的烦恼不安呢?原来他的心中已经灭却了世界的相对差别,达到了万法皆空、如如不动的金刚境界。面对自然界的四季交替、寒暑变异,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他的态度就是不抵抗,亦不屈服,随遇而安,调和好自己的精神,净化自我的内心,自然达到寒暑皆一,冷暖不知的至高境界。正基于此,参禅不一定要在宁静的山水边,禅寺亦无须广占名山大川,只要进入无心的境界,物我两忘,处处皆是参禅的好去处,纵使人在酷热之中,也会自然凉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