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兴来吟古句 月满去耕山——评石云先生《石云诗草》的“诗性情怀”

兴来吟古句 月满去耕山——评石云先生《石云诗草》的“诗性情怀”

时间:2020-05-12 22:51:16

相关推荐

兴来吟古句 月满去耕山——评石云先生《石云诗草》的“诗性情怀”

石云先生著作之《石云诗草》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在评价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时,以“思无邪”来概括《诗经》的全部意义,充分强调了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创作动机,强调诗歌创作要抒发真性情,“真性情”是《诗性》本身最大的文学价值,更成为了后世诗歌创作的传统以及评价诗歌的一个标准。

中国古典文化情怀在《诗经》中已浸淫了几千年,无论是楚辞汉赋,还是唐诗宋词,大多都继承着远古之民的朴素情怀,抒发真性情,沿袭其风雅;即使在红尘迷目、物质发展的今天,也有众多向往古之情怀的雅者士人以琴棋书画为乐,寄情于田园耕耘,逍遥于山水之间,写其诗,抒其情,抒发着个人的“诗性情怀”。

《石云诗草》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石云诗草》是晋阳石云先生(任建国)于出版的一本古体诗集,这些作品多为短章绝句,间有律诗,共有一百二十六篇之多,内容题材上概括来说有山水、田园、题画、观书、咏物、咏事、怀人等。

著名学者、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评石云诗

对于石云先生的诗,著名学者霍松林盛赞其“文情交融,雅静真淳”;著名红学家、文学史和文化史研究专家冯其庸也感叹到:“读石云先生诗,意在晋唐之间。有古意而无今人俗笔,是为难得。夫诗者性灵之外宣也。身处俗世而出尘不染,举世几人能到?今予得此古音,实称大喜。真空谷之音也。”

冯其庸在其中高度赞扬了石云之诗有晋唐之遗韵,皆有古意而多新声,而其诗也是石云本人“性灵”的外在表达,高度赞扬了石云先生“身处俗世而出尘不染”,隐身藏心于诗,寄情山水田园,怀幽思作韵梦,觅诗意之栖居,诗意栖居于红尘大地之中。

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冯其庸题石云句

《石云诗草》不仅从形式上对古体诗的继承,同时,反映着作者的人生观以及生命向往和“诗性情怀”。所谓“诗性情怀”,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乐于田园山水、潇洒走人间的朴素古典情怀,表达着中国人自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生观与心灵家园的情结,形成了典型的民族心灵之文化。

在诗歌创作中,以晋唐陶渊明、李白、王维、孟浩然等诗人为代表,更是将这种情怀表达到极点。在当今,“诗性情怀”更多指的是说对此种古典情怀的向往与追忆。石云先生也在其著作《中国古典诗文赏会》的后记中提到:

“或许,每个沉缅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人都系有朴素的文化情怀。我对于古典文化虽未深谙,但也觉得受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的熏染,常以长衫布衣自居。”

著名学者、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题评石云诗

石云先生出身于农家,自幼受《咏鹅》等唐诗所启蒙,成长中渐悟到诗之美妙,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唐诗宋词中度过,于寂静的时光独对,于广阔的天地驰骋。读大学时候也选读了中文专业,而后又在高校中文系任教过,任硕士生导师,研究诗文书画,

可谓是半生皆有诗相伴,写诗成为其调剂生活的一种最佳的方式,对诗向往的情怀从未改变。他自己概括为“也学陶翁,在内心的空旷处采菊东篱、种豆南山,在夏至末至时引一泉活水煮沸岁月,在秋分已分处掬一捧月光淘洗人生。或曰,诗就是我的山水田园,我的前世今生。”

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评石云诗

《石云诗草》后记中,石云先生毫无保留地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极度热爱,对诗的情怀的无限钟情,将诗说成是自己的前世今生,因此虽然身处红尘闹市之中,作者也常常心辟田园,种瓜栽桃,并多次进入深山农田进行居住耕耘。

这些从《石云诗草》所收录的诗歌中都有所反映,如“半亩蔬园蒿草生,只缘秋雨转难晴。浑家怪我生来懒,却喜飞禽绿下鸣。”《石云诗草》开篇的第一首诗《小园即景》就表达出作者向往山水田园怡然自乐的情怀。

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为石云题词“诗染云烟”

《石云诗草》有多首写到山水田园的诗,如“辟地养桑蚕,围竹数万竿。兴来吟古句,月满去耕山。”(《山间农事》)、“木构临流卧晚风,万山拥绿鸟鸣松。眠花对月一壶酒,芟叶剔虫逗小童。”(《山中闲趣》)

“梅香隔岸袅,曲古远山幽。飞鸟云霞逗,欣然无所愁。”(《早春山行》)、“翠叶水晶收,高光照素秋。蜻蜓知我喜,相与入山幽。”(《秋日寻幽》)、“玉树秀山青,晨花垂露莹。开窗观大海,椽笔写儒经。”(《山居》)等。

石云与著名书画评论家、鉴赏家柯文辉于枣庐

这些诗歌作品在风格上意境幽远,雅静冲谈,深深表达出作者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反映着作者内心之诗性情怀。诗是人心与人生经历之反映,不同的人生经历都造成了不同的表达风格,如果说李白是因半生周游天下,远离故土浪迹天涯,因此常常在异地咏物抒怀中,表达出其思乡的赤子情怀,如《静夜思》、《春夜落成闻笛》、《关山月》等诗作,

而杜甫生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期的理想与抱负都因政权的腐败与动乱所腰斩,这也引得他的作品更多关注于现实与民生,抒发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情怀,如《春望》《三史》《三别》等。对于今人石云先生,在其《石云诗草》中表达出来的“诗性情怀”,更多的还是在于他对红尘世事的“归心”以及渴望与天地自然的合一。

著名书画评论家、鉴赏家柯文辉评石云诗书

对红尘世事的“归心”并非是看破红尘,而是在喧闹的红尘中,选择属于自己的一份怡然自乐的生活方式,回归古典风雅,以诗词书画为乐,以游山玩水为旅,以深山耕耘为味,进而让身心达到与天地自然的合一,让生命回归朴素,回归简单。

如其诗作“幽禽栖好树,涧谷悦其鸣。不羡庄周梦,清溪伴此生。”(《幽谷听音》)这里以物来拟人,表达出愿身居涧谷之中,不羡任何其他,只愿“清溪伴此生。”而“幽林微雨隐泉声,漫把清心共物争。一水一山一片月,琴棋诗酒乐余生。”(《幽林微雨》)同样是表达着这种情怀,愿意以这种生活方式来度余生。

香江著名学者、作家董桥题石云名句

“鱼戏斑驳影,斜辉落古松。花香传鸟语,声觅树梢丛。放耳听天籁,随风沐老容。从今移此住,不复返尘中。”(《游庞泉沟》)这一首同样表达着此种情怀,虽然诗作是描绘庞泉沟的天籁幽静,希望在此中“从今移此住”,

但也在咏物中抒发出自己“不复返尘中”的感想,也正因为这样“心在红尘外”(《山事》),才会“清风拂世心”(《咏杭州西溪三》)、“世事了无痕”(《春》)。

这些作品充分显示出了作者本身的处世态度与审美志向,在其他的作品中也是有所反映,如“燕来鸦去红尘闹,谁见凌烟阁上标。青史垂名一幻梦,焉如辟地去栽桃。”(《凌烟阁怀古》)

江山行吟—石云读画诗书作品展(12月太原美术馆)

“世事飘忽一梦幻,蹉跎常叹志难伸。何如沉醉图书架,周鼎唐香逐句寻。”(《读寐叟》)无论是青史垂名、还是有才难伸,世事都是如此的飘忽,从来过往都成了梦幻,虽然如此倒不如退守书房,沉醉诗书,或辟地栽桃,耕耘农田,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

对此作者是采取一种对世俗“自退”的方式,对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收心”,在物质与精神两者之间,毫无犹豫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作为一名诗人的精神之路,相信在世俗之外的另一边,在对岸还是别有洞天:“莫问人间烦恼事,只知对岸绿竹空。”(《读张渥<竹西草堂图>》

“江山行吟—石云读画诗书作品展”石云剪影

因为对红尘的“收心”,也更看到其精神路上的愉悦感,这也让作者在寄情山水田园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乐土,在天地自然之中找到了自己别样的快乐,将身心与天地自然合一容为一体,感受到更高的精神愉悦。

如“白堤行丽影,碧树啭清音。莫问湖山属,今天我主人。”(《游西湖》)西湖虽然是外物,但因为诗人作者已经将身心融入天地自然,西湖在作者看来,作者就是西湖的主人,外物与自我几乎融为一体;

“大漠茫茫红日悬,白云袅袅鹭鸶旋。草亭石桌茶一盏,莫道人间只剩喧。”(《咏沙湖》)“落木萧萧秋水长,罗衣不耐夜风凉。孤舟独坐长鸣客,别有胸怀寄大江。”(《读宽堂<谷山无尽图>》)等诗句则是通过寂寥浩孤的自然情景,表达着人在其中的存在与情态。

石云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

在天地自然之中,作者的心境与胸怀也达到了别样的广阔:“敢有凌云志,长空万里白。”(《登高》)、“购来佳酿三千斗,袒腹吟哦到日曦。”(《汾河景观桥赏景》)、“哦哦吟者独居客,一片闲心化朵云。”(《咏阳泉翠枫山》)

在“身居非所地,心寄在竹林。幽谷观蝶舞,清泉听水音。吟诗登岭脊,采果下溪津。唤取嵇康饮,蟾宫共抚琴。”(《心居》)这一诗中,作者更是具体地表达着心之所居,寄情竹林幽谷,观蝶听泉,采果吟诗,还想着能够唤来嵇康一同相饮,并能够在月宫中与嫦娥共同抚琴。此种胸襟与情怀,几乎是超脱了世俗,与天地自然合一,可谓是极尽精神之乐。

石云自题自诗书法扇面“一丸凉月照空山”

在《石云诗草》集中,诗作皆是抒发着诗人作者的“思无邪”,诗人的真性情,充分表达着作者对古追思的“诗性情怀”,情感方面是颇为到位的,也是非常难得的。

在意境风格上,由作者作品多表达山水田园以及归心情怀所看,众多作品都表现出了清新淡雅特色,少有悲壮苍茫的意境,这些或许是与作者本人人生历程中较顺的原因所影响,如“夔门半掩水堆波,万里峡江崖陡峨。莫问猿声何处起,静听风月唱渔歌。”(《过长江三峡》)

“挂橹河溪一叶舟,水汀满目著红秋。仙翁忘态随情唱,惊起幽林数鹭鸥。”(《咏杭州西溪一》)“不需画栋玉石园,木案一杯小树前。浮世几得闲静日,且邀风月伴流年。”(《汾河散步有感》)等,这些作品深受晋唐诗作风格影响,具有很浓的晋唐意境与遗韵。

石云自题诗《咏牡丹》书法作品(图/雅昌艺术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逝者如斯,即使冠盖京华,也终究沧海。不如效仿陆游,矮纸斜行,落笔为诗,如是这般。信然。”

这些诗作都是作者动情于衷时偶尔写出来的作品,皆是出自内心的什杂与心血来潮之感,并且还是随写随扔,也不留底稿,如今能够幸运结集此百来篇精品集成此书留于世,也算是人生来过走过的一份证据,就像作者在后记所说的:“我知道,它们是时间的见证,是我老去以后再次打开青春之门的钥匙。”

石云题自诗书法中堂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往事虽然如烟,但也无意中留意踪迹,就像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有如此一本《石云诗草》以及众多反映真性情的诗歌留世,石云先生的这一生应已无憾。

人归缓缓,笛声迢递,逝去的永远都是最美好的,诗歌则是最佳表达着赤子情怀之心的文体,但愿我们都能记得那些以诗为名的美好时光,留住与追寻属于我们生命中的“诗性情怀”。

文/王生宁

.10.15 改于京华朝阳大悦城

石云简介

石云,原名任建国,别署易简、枣庐。

1964年生,山西太原人。

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

先后师从董锦璋、梁归智、李元茂诸先生。

著有《周鼎唐香清韵袅——古典文学赏会》

《石云诗草》《石云诗书》等。

有“月滿耕山”“春风无限意,一夜到君旁”等佳句。

王生宁(1986—),海南万宁人。

毕业于延边大学中文系,师从孙德彪先生。

歌词作家、音乐人、文艺评论家、诗词研究员。

曾为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创作主题歌,

为《安居》《我是幸运儿》《四美图》等十余部影视、歌舞剧创作主题作品

与国内五十多位著名歌唱家、作曲家合作,

作品多次登录人民大会堂,百多次登录央视。

创作有《你让世界从此不同》《山水间》《爱在四季》《出塞曲》等200余首歌曲。

撰写有《歌词作家作品论析集》《先行的声响—中国音乐漫谈》《明清与朝鲜诗歌交流》等著作。

如果你喜欢,请分享与关注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