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苏轼水平很高的一首诗 每一句都另有所指 通篇充满了深刻的哲理

苏轼水平很高的一首诗 每一句都另有所指 通篇充满了深刻的哲理

时间:2021-12-03 11:34:03

相关推荐

苏轼水平很高的一首诗 每一句都另有所指 通篇充满了深刻的哲理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时年四十七岁的苏轼被调任湖州任知州,由于他一直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为了帮助王安石扫清障碍,只要是反对的人,全部都外调,所以当时很多的人受到了冲击,苏轼也不例外。可能我们今天很难理解,苏轼为什么要反对变法?那我个人认为,苏轼并不是真的要反对王安石,他只是认为王安石变法太快也太激进了。

王安石在宋朝名气很大,而且口才一流,人也非常聪明,精明强干,深得宋神宗赏识,两人还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重振已经积贫积弱的北宋,君臣之间一拍即合,于是宋神宗开始支持王安石变法。可是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为主的文人,则是上书反对王安石。那在众多的反对者中,苏轼还是比较克制,不像司马光同样很激进。但是宋神宗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改革,于是把苏轼等人调离京城。

苏轼在湖州任上尽心尽力,古代的官员每当一个地方,必须要给当时的皇帝上奏表,也就是感谢隆恩。苏轼写了一封《上湖州谢表》,在这封谢表里,再一次谈到了对于新法的看法,同时还说了一些过激的话,这样就被别人抓住了把柄,直接从湖州的任上被押解到京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自从“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人生就陷入了困境,先后被贬到各个偏远的地方,开始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苏轼的人生很不幸,可是他的这种不幸,又让他成为了北宋的骄傲,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苏轼没有那些特殊的人生经历,或许他难以写出后来令人惊艳的传世名篇。而且苏轼不仅词写得好,散文和诗歌更是一绝,短暂的一生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

苏轼的诗意境高远,往往一些普通的事物,或者是寻常之景,到了他的笔下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以他的组诗《陌上花三首》来说,每一首都美得如诗如画,同时又有着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另外在创作手法上也有突破,还融入了民歌,使得作品更具有可读性,深受世人的追捧;尤其是最后一首,不仅写出了新意,也美得令人惊艳,同时还有着一处淡淡的忧伤。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我个人最喜欢这首,尽管前两首也不错,可是这一首写得很深刻,仅仅是开篇的第一句就充满了哲理,生前富贵草头露,这一句看似普通,但是有着诗人对于人生最深沉的描写,生前的富贵好像是草上的露珠,很容易被风吹落,也很容易消失。后一句则又是把上接上来,再一次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每个人死后的风流情感,那正如田间地头的野花。人其实很渺小,也非常不起眼,所以不要在乎富贵,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最后两句写得很巧妙,而且这两组叠字句,也是写出了新意;那这两句也是用了典故,五代吴越王钱俶投降了宋朝,还派人送信给王妃,说:“田间小路上鲜花盛开,你可迟些回来。”苏轼把这两句用在这里,也是用出了新意,钱王已经投降了北宋,还要让妻子不要急着从陌生归家。这两句也是充满了讽刺,读来也是让人拍案叫绝。

苏轼这首诗写于早期,他在杭州为官时的作品,当时他与朋友游历九仙山,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这么一首感伤之作。整首诗意境凄美,同时那种讽刺意味也是呼之欲出,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于那段历史的感慨,还有极力讽刺了钱王,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都别具一格,不仅写出了新意,也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