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漫游三晋:穿越历史美景 探寻古风遗构

漫游三晋:穿越历史美景 探寻古风遗构

时间:2023-03-08 10:25:02

相关推荐

漫游三晋:穿越历史美景 探寻古风遗构

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

山西,是千年古建的沧桑遗韵,是九曲黄河的转弯之险,是黄土高原的风沙日旱,是拱门方炕的窑洞绵延,是酸掉牙的醋老醯儿,是花样繁多的面食王国,是煤炭大省的沉渣四起,是一代晋商的汇通天下,是贾樟柯电影里小人物的故乡情歌,是灿烂的辉煌之往,也是一丝如今的西山之叹……

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中,廖凡饰演的斌哥,一度叱咤冯云的江湖大佬,余生只能在轮椅上了度残日。那一抹曾经的英雄豪情、山河气概,如今已风吹四散,无由寻觅。而山西,在心头又一次打转。乘高铁之便,我分别用三个周末,三次走进三晋大地,想好好看看她的现在和以前,看看她的当下和未来。

晋西——黄河文化

先秦《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表里山河”便是形容晋国(今山西)境内大山大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山西的地貌是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太行、吕梁两座大山分峙东西,黄河在西侧称为晋陕分界,汾水中间流淌,就在这些河畔流域和平原地带,一点点文明之火星星燃起。考古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尤其是西侯度发掘的人类文化遗存,已经是距今180万前,是尧舜禹的建都所在地。这使得中国史前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1、碛口古镇

黄河一路向东,九曲回肠,撞上吕梁山后顺势南下,在中国地图上画出一个气势磅礴的“几”字型。黄河流经山西,形成诸多险弯急渡,中间的碛口古镇,是水陆码头、商贾重镇。

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道变窄,黄河水道在这里由400米猛地缩减为80米。险滩急浪,再有经验的船夫,也是“谈碛色变”,没有人敢在下游继续行船。于是,南北水路的货物只有在碛口卸下转走陆路,久而久之这个小码头便成了热闹的商贾重镇,客栈、票号、镖局等漕运经济纷纷兴起。

制高点的黑龙庙保佑着这方土地的风调雨顺,生意兴隆,据说黑龙庙上的戏台,可以“一台唱戏两省听”。穿行在高高低低的巷弄之间,仿佛还可以想见千百年前,挑夫们担着货物上上下下,生意人喝上两杯小酒,意兴正酣拨弄算盘的场景。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实不虚也。

2、李家山村

碛口的经济实力,也辐射到周边的西湾、李家山、高家坪、孙家沟等一系列古村落,独有的黄河土坡、窑洞深院,点染出一幅色彩斑斓而又深沉古朴的古镇画卷。其中李家山村因画家吴冠中曾前来写生、住宿而颇负盛名。1989年著名画家吴冠中10月到李家山采风,惊呼这里像“汉墓”。原来,这些连绵的窑洞并列在土坡上,看上去很像一座座荒凉的汉墓。吴冠中先生曾评价:“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然而,这里大隐隐于世,别有洞天。在明清时期,这里是碛口的李姓商人安置家眷的地方,故得名李家山村。仔细看来,还能在许多荒弃的深宅大院中,看到精致的石雕,仿佛还在诉说着那个深宅大户曾经的辉煌华丽。

层叠窑洞错落,山路高低相就,居民于此生息,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居高临下整体俯瞰,这里简直像一个大型的立体拼装玩具,不得不惊“人居和自然的完美结合”。虽然住宿条件有限,但在这里住一晚土炕,尝一尝地道的农家菜,看看漫天星河,也不失美事一桩。

3、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因河床由宽变窄,使得黄河之水迅速收紧下坠,千里奔腾如一壶尽收而得名。古人对黄河的壮阔之势,向来是不吝笔墨的,什么“黄河之水天上来”,什么“源出昆仑衍大流”……

此前见过的黄河多为静水缓流,而今要亲见这奔涌不息的“黄河大合唱”,内心还是颇为期待的。实打实的见到泥沙俱下的九曲黄河,如同沸腾的巧克力奶茶,滚溢着温暖和深情。

来到近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曲调迅疾回响耳畔,而脑中浮现的,则是《黄河绝恋》中,宁静饰演的八路军女战士淹没在滚滚波涛中的凄美结局。黄河,像极了我们的母亲,时而宽容平和,满载慈欣,时而澎湃汹涌,内力惊人。

在路上见到了一家特别的饭店,一下子把记忆拉回前。这是土生土长的临汾小子——朱朝辉所开。提起朱朝辉可能你有点陌生。但提起柯受良你一定熟悉他当年开赛车“飞跃黄河”的事迹吧。没错,柯受良是开车飞跃黄河,朱朝辉则是开摩托。犹记得1998年,在电视上收看直播。岸的这边是准备好飞跃的朱朝辉,岸的那边是哭得梨花带雨的新娘,中间则是怒吼翻腾的黄河。他要骑摩托飞过去,就地举行婚礼。

不知当时他是何种心情,在万众瞩目之下,面对着爱妻的万分揪心,他是紧张忐忑,还是壮心不已。开足马力,一鼓作气,腾空一跃!他真的成功了!他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骑摩托车飞跃黄河。“黄河飞人”的响亮名号,从此伴随他一生。而今他又卸去了英雄的光环,过着和你我一样平凡普通的一生。

晋北——边塞文化

晋北之行,与晋西的黄土风貌不同,完全是一幅塞外的秋爽气象。山西北部与内蒙交接,过去可以说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地带。然而,既是边界地带,战事自然必不可少。三国时期,曹操曾让匈奴进入山西与当地人杂居,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五胡乱华。而后的辽宋对峙,明清交兵,晋北无疑都是边防重地,演绎了无数的烽烟四起,家国血泪。于是,战争、佛迹、古建,成了这次晋北之行的三大关键词,待我慢慢道来。

1、雁门关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残阳如血,凝土为紫,可见历来雁门战事之惨烈。而武侠迷们对这个地方更是不会陌生——一代侠之大者乔峰原为辽人之后,父母为中原武林所逼而死。遇到阿朱后,方解心结,相约塞外牧羊,却不想错手杀死心爱之人。而后又逢宋辽两国争战之机,乔峰为中原武林难以见容,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在逼退压境的百万辽军后跳崖自尽。雁门关,成为乔峰悲情一生的起点和终点。“塞上牛羊空许约”一章,至今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雁门关山高峰峻,大雁亦不可直行飞过,需在此地盘桓几圈方可通行,因此得名“雁门关”。在晋北,恒山山脉东西绵延,而雁门关处在相对低缓的地势,自然成为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中原的必经之路,也就成为历来北方王朝边防扼守的重要关隘。所谓“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实言非虚。

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的战事达上千次,在雁门关的南门处,一块“历史名人碑”镌刻尽了千百年来和这块土地发生过故事的王侯将相、名流俊贤。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在雁门大破匈奴十万铁骑。而今的“镇边祠”便是纪念李牧的赫赫战功。

秦朝时,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关出击匈奴,收复河套,把匈奴赶到了阴山以北。汉武帝时,飞将军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多次出雁门关北击匈奴,青史留名。唐初无敌将军薛仁贵镇守边境,大退契丹。北宋杨家将镇守三关、一门忠烈,可惜仍难挽北宋灭亡的结局。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从雁门关狼狈出走。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第120师曾于此大破日寇车队,取得雁门关大捷,一雪前耻。

多少争战俱往矣,多少血泪凝霜河,多少忠魂葬厚土,多少历史化长烟。遥望雁门关,山高不可攀。鸟飞青嶂低,人在白云间。虎豹千群壮,貔貅万灶闲。中原如此险,保障独惭颜。

2、云冈石窟

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点名要去看云冈石窟,周总理亲自陪同并作出指示要三年内修好云冈石窟。于是,云冈石窟得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容貌焕然改观。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帝为礼佛下令开凿的皇家工程,从文成帝一直延续到孝明帝,历时60余年,蔚为壮观。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而今的云冈石窟,外围已修建成一个大景区。下了大巴车,首先来到的便是昙曜广场。高僧昙曜是云冈石窟工程最早的推动者、组织者。北魏太武帝灭佛,僧人多还俗,佛事断歇。文成帝继位后,想要再度复兴佛教,昙曜提出凿窟雕佛的建议。文成帝认为正可借此忏悔祖父废佛之过,便启用昙曜负责云冈工程,这便是云冈石窟的开端。

走过昙曜广场,迎面而来的就是礼佛大道。“恩泽普武周,慈航通法岸”。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气象威严。北魏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因而云冈石窟的早期造像,还具有融合了希腊、波斯、印度等地艺术特色的独特“犍陀罗”风格,在国内的石窟中可谓是独树一帜。

云冈石窟按修建的时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第16~20窟为早期石窟,又被称为昙曜五库,此时造像还相对沿袭天竺风格。第20窟的露天大佛,可以说是云冈石窟的标志,主像高达13.7米,施禅定印,微笑仁慈。有说第20窟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征,因为是他恢复了佛法,主张开凿了石窟,故而这尊大佛亦是佛教徒对他的敬意。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为第1~13窟。因石窟内部不允许拍照,故为保护文物,未能留下那些“叹为观止”的精美影像。第5窟中的释迦牟尼佛像,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膝盖上可以容纳120人,一只脚可以站立12人。第6窟是最精巧的一窟,被称为第一伟窟,中间有一根塔柱,四周是正方形。举目四望,震撼至极,整个洞窟富丽堂皇,边边角角全部都被精细的雕刻占据,是一座琳琅满目的佛国世界。而中心塔柱的四周,还雕刻了佛陀本生故事图,展示了佛陀从太子出家到悟道成佛的一生。

晚期石窟是西部诸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当地官僚、权贵和百姓自发修建的,因而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比不上皇家工程,以小窟小龛为主。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这些洞窟的造像风格又被称为“秀骨清像”。

3、应县木塔

说起应县木塔,有一连串响亮的名头:世界现存最高木结构古建;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世界三大斜塔之一。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前去窥看,这一切,都在见到木塔真身时诧然失语。

这座辽代遗构建于1000多年前,是辽国一家专门出皇后的望族修建,以祈为家族求得福报,另兼瞭望宋辽边境军事之用。抬头仰观,整座木塔在喧嚣的游客中傲然遗世独立,自带庄穆,端方静矗。塔檐的风铃随风奏出和悦清音,飞鸟围旋,盛辉漫洒。

整座木塔明为五层,实则算上内部夹层共有九层,犹如宝伞擎盖,莲瓣绽放。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更有题词“花宫仙梵”“天下奇观”。木塔高达65.84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而令人震撼的是全塔没有用一个钉子,全部部件是以榫卯结构拼合而成。一层的基石上,柱体已经些许开裂,据称全塔由3500吨木制构件拼合而成,落在第一层的每根木柱上,平均负重高达110吨,而这一承重已经持续千年……

1000多年过去了,不管是雷雨地震,还是流弹炮火,都没能将其摧毁。据说每当有强烈冲击来临时,这些斗拱就像一个个弹簧,可以松紧调节,从而保护主体不受侵害。前人是如何做到的,简直难以想象,真无愧于“中国第一木塔”之称!

然而不可避免的,塔身已经慢慢开始倾颓。但大修方案讨论了多年,谁也不敢亲手实施。其复杂的结构、开裂的塔身,谁也不能保证拆装整修后,还能否使木塔恢复原貌。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木塔就轰然倒塌,再难见到。

4、大同古城

大同,北魏古都,曾名平城,然而我更喜欢它另一个名字——“云中郡”。真是边塞上的都城,连白云都如同内蒙草原上的那般——比中原地区低了许多,大朵大朵,仿佛触手可及。站在城墙根仰观,白云仿佛是点缀在城墙边,城墙又像是天宫般建在云端,可不就是云中郡嘛!

大同古城墙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门,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南门永泰门。清晨从东门上去,有少许市民晨练,顺着阳光,一直溜到永泰门。想当年,多尔衮入关曾经将城墙削掉三尺泄愤。而今一砖一瓦虽是翻新,却是在原来古城墙的胚上复建而成,所以也算是历史还原。雁塔的风铃作响,仿佛把人拉回过去。一面是古城墙,一面是高楼耸立,历史与现代在这里激烈碰撞,融为一体。

夕阳时分,天边赤霞涌动。华灯初上,护城河里三两游船,仿佛是在游弋巡视。夜幕披在古城墙上,看着闪烁的星辉,一时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千年以前。金戈铁马,塞上秋来,胡风汉韵,灵魂交融。大同,大不同。

5、善化寺

人们来到大同,主要是为了周边景点,如云冈石窟、悬空寺、恒山,其实大同古城内亦有不少值得细细浏览的古建。出了永泰门,竟然看到一座唐风古寺,原来就是善化寺。看到善化寺的外立面,恍惚间有种身在京都看寺庙的感觉。谁说看唐风木构只能去日本?就在山西,就在这些大隐隐于世之处!善化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重建,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

善化寺占地约1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建筑大师梁思成在游历山西古建时,就曾经细细考察过善化寺,梁思成对这座辽金木构赞曰:“伟大之斗,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

善化寺的木建结构已经令人叹服,然而最令人震撼的还是大雄宝殿内部的建筑和壁画。大雄宝殿是目前我国保存下来辽金时期第三大的大雄宝殿。走进大殿中,那种失语的美感,那种震魄的力量,竟然让人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抬头仰观,大殿中部的斗八藻井精美华丽,龙凤相围。四周绘制于康熙年间的190平米的壁画,更是令人惊叹。大雄宝殿内供奉三十多尊泥塑,皆为金代塑造。步入大殿,被这种神圣庄穆的气息包裹,无由想附身参拜。无怪乎梁思成曾经说,那种感觉是“人生稀有的,由审美本能触发的锐感”。

晋中——晋商文化

提起晋中,人们的第一联想肯定就是晋商了。无论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宅院中的幽门宅妇,还是乔家大院里的汇通天下,抑或是走西口的风尘仆仆路程多艰,晋商是近代中国经济不可忽视的一个符号。由此衍生的深宅大院、票号钱庄、镖局武行、客栈驿楼,无不连接南北通路、行色人物,这其中又孕育了多少精彩故事……

1、王家大院

山西有一个民间紫禁城,规模之巨,工艺之繁,可以和故宫媲美,这就是素有“民间建筑博物馆”之称的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一建就是300多年,占地25万平米,而如今我们能见到的高家崖和红门堡建筑群只是其中的五分之一。单是这两处已经感受到浩然繁巨之工,可以想见全部工程该是怎样的气势恢宏。那王家大院是怎么来的呢?

这竟是一个由豆腐坊缘起的传奇故事:元朝时期,有一户叫做王实的农户,因生计举家从太原向南迁徙,在一个叫做静升的地方安家开起了豆腐坊。生意渐渐做大后,他又把资金投入边贸生意,逐渐积累起家财。到了明朝前中期,王家可以说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静升王氏源流碑记》)。有了钱后,自然要做好政商关系,于是,清朝时期每有战事,王家就向朝廷捐献物资,以此得了个四品官。有了官衔王氏家族的地位更加不一样。耕读传家,商宦富族,自然要大兴土木,回家买地盖宅自是不必说,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更是不能落。走仕途,朝中有人,生意才能做得安稳。据说,整个清朝王家从五品到二品的官员有百余位。

于是,就有了这一派气象恢弘的王家大院,可以称得上是晋商辉煌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王家大院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其建筑格局充分体现了官家威严和封建道统。而大院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三宝:砖雕、木雕、石雕。在这些随处可见的精密雕刻中,遍布着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等题材,每一幅都值得细细考究。

都说王家归来不看院。站在大院制高点,可一览大院建筑全貌,这一座座雕梁画栋的府邸记载了多少繁华旧梦,而就在王家第十八代以后,大院逐渐走向没落,再无人居住,成为绝响。历史终究逃不过“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循环。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王家大院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只留下这一处处曾经见证辉煌的深宅大院。

美食——面醋文化

山西人有多爱吃醋?不妨来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描绘:“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坐的客人直瞪眼。”

和镇江略带甜味的香醋不同,山西的醋酣厚、醇烈,那酸味爽且直,给味蕾极大的刺激和满足。为什么山西人特别能吃醋呢?

因为山西老陈醋的原料以杂粮为主,这和山西山地多的环境不无关系,山地多,平原少,适宜耕种深根作物和耐旱作物,如高粱、麸皮、荞麦等。这些杂粮酿的酒就成了醋——和南方小清新凛然不同的“北方直男醋”。常常吃高热量的碳水面食,佐点老陈醋,既是调味,也有益于消化。久而久之,醋就成了山西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伴侣。

山西的面花样繁多,就是一天三顿不重样,吃一个月你也吃不过来。栲栳栳、擦尖、抿尖、猫耳朵、刀削、揪片、窝窝……堪称面食王国。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农作物,这些简简单单的小麦、荞麦、高粱、豌豆、玉米……却在山西人的手中变幻出无穷魅力。面类筋道,粉类爽滑,热汤暖胃,凉拌爽口……都是一份碳水下肚满满的饱实感、安全感。

85后天蝎女,坐标郑州,普通白领,新晋宝妈。读书、摄影、电影、旅行,美好人生四部曲。旅拍控,文旅控,电影控,拍娃党。

心遁草木,乐走山川。希望结交同好,长期征宝妈旅伴,一起结伴带娃耍啊 ~

来源:高铁商旅时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