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四代人用音乐诉说信仰 初心与理想!上交委约四部新作迎接建党百年

四代人用音乐诉说信仰 初心与理想!上交委约四部新作迎接建党百年

时间:2020-04-28 08:16:57

相关推荐

四代人用音乐诉说信仰 初心与理想!上交委约四部新作迎接建党百年

12月5日,上海交响乐团为迎接建党百年最新委约创作的四部作品初试啼声,贾达群、于阳、郝维亚、杨帆这四位分别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作曲家分别呈现四部新作选段,由驻团指挥家张洁敏执棒上海交响在“馄饨皮”完成首次排演。

“50后”“60后”“70后”“80后”

四代作曲家共写时代强音

“50后”、被乐评誉为“20世纪音乐语汇信手拈来的结构主义大师”贾达群凭借了然于胸的民族文化积淀,以毛泽东诗句“心潮逐浪高”(选自《菩萨蛮·黄鹤楼》)为标题,写就的乐队协奏组曲《逐浪心潮》,营造出意蕴大气磅礴,没有地域和时空限制的广袤天地,表达了对理想和信念诚挚的态度,并寓意一种宽广的气魄、及理性和情怀。

△贾达群

“60后”作曲家于阳的交响乐《中国颂》是一部把握时代脉动、弘扬理想主义的原创交响乐作品。它将以浓郁的的中国音乐风格,融合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印象主义的色彩性和现代主义波澜壮阔的交响音乐语汇,展示中国当代音乐的新风尚。

△于阳

“70后”著名作曲家郝维亚,曾因电影《西藏天空》获得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音乐,这次委约作品中,他采用当代著名诗人食指的名篇《相信未来》为歌词,通过大型管弦乐队与女高音的使用,表达百年来在筚路蓝缕的现代化道路上,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砥砺前行,永不磨灭的初心。

△郝维亚

“80后”作曲家杨帆则采用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形式,用音乐的语言描绘“父辈、红潮、新梦、囹圄、觉醒、宣言”等文学意向。作曲家意图通过音乐寻找与父辈的共鸣,如作曲家在创作构思中所言,《父辈》拟采用双管乐队编制配合若干独奏乐器,纪念的是一群可敬的人:“那些身陷囹圄中为他人擎起火种的人可敬;那些燃烧生命以殉道于信仰的人可敬;那些从战火与征途中活下来的人可敬;那些立于丰碑中的,眠于尘土中的人可敬”。

△杨帆

群体创作、联合演出、共享委约

探索创演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这四部作品也是此前上海发布的首批以全面小康社会和建党百年为主题的39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之一,更将是上海交响传统品牌“上海新年音乐会”的重磅之作。

△上海交响乐团庆祝建党百年委约新作品研讨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凝结了几代人的不辍耕耘,上海交响乐团首次尝试同时委约多位作曲家,将他们的个人视角及感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聆听不同代际对于信仰和理想的不同理解和诠释,用有历史深度、人文思考、艺术高度的质感音乐,折射党的崇高信念和坚韧力量,书写几代人心中的民族记忆,展示中国音乐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音乐思考。

1965年2月,35岁的作曲家吕其明接到创作《红旗颂》的任务,要在当年5月的“上海之春”首演。一次命题作文、一场紧急任务,如何成就了一部老百姓喜爱的红色经典?在今天的上海,接过吕其明旗帜的后来者们,又能否创作出留得下来的主旋律作品?

△吕其明在新乐路家中创作《红旗颂》

为什么要请四位作曲家来写同一个主题?

创意的发起者、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凝结了数代人的不辍耕耘。而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的参与,将为这一主题带来历史的纵深和丰富的视角。

诗歌,是“50后”作曲家贾达群和“70后”作曲家郝维亚的灵感来源。贾达群的《逐浪心潮》,标题取自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中的诗句“心潮逐浪高”。郝维亚的作品《相信未来——为女高音与乐队而作》,灵感来自当代诗人食指的名篇《相信未来》。“60后”作曲家于阳的《中国颂》,融汇中西音乐语汇。“80后”作曲家杨帆的《父辈》,则脱胎自他创作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题音乐。

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编剧罗怀臻如此评价四位作曲家的四部作品:“50后”经历过苦难,仍保有理想主义的信念;“60后”大方飘逸,舒缓开阔;“70后”受过良好的教育,技法丰富、视野开放;“80后”返璞归真。“四部作品都非常高级,彼此不可替代,放在一起就像一个整体。”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透露,“上海新年音乐会”上,四部作品片段将由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三团艺术家联合演出。而四部作品完整版将在明年4月底5月初首演,并开启全国巡演。周平也希望,这一次的群体创作、联合演出、共享委约、多地巡演,可以探索艺术创作生产新模式和新机制。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说:“四部作品已经有了基本的雏形,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不断完善。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表达。”他相信,北上广三支乐团的演绎,将对这些作品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它们能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是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好的传播。

为人民创作、为未来创作,

主旋律一样可以成经典

面对同一个命题,四位作曲家作品风格各不相同。于阳和杨帆的作品相对传统,旋律性较强;贾达群和郝维亚的相对先锋,创造力强。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杨燕迪认为:“对主旋律创作而言,作曲家一方面要用专业的语言来表达艺术追求,一方面也要得到当下观众的认可。二者要结合,对作曲家而言是很大的考验。”

听完上海交响乐团委约的四部作品,原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发现,虽风格各不相同,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创作中听见了每位作曲家的真情实感。

吕其明半个多世纪前创作的《红旗颂》为何打动人?

这部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一幕。吕其明曾说,看着天安门升起的五星红旗,自己想到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其中也有他的父亲吕惠生。

“我对红旗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我曾眼含热泪,埋头书写,我把我真实的体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全都融进了音符。”

“感人至深的就是好作品,主旋律照样可以成为经典之作。”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孙国忠说。其实,古今中外不同时代的许多大师级艺术家都曾创作主旋律作品,当代中国作曲家越来越多回归到主旋律创作中来。

主旋律作品不该被打上某种标签。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认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作品,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旗帜鲜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俞峰说:“主旋律创作要让老百姓喜欢,但不能一味迎合。艺术还得有时代性、有引领性,要让老百姓踮踮脚去欣赏。我们不仅是在为今天创作,也是在为未来创作。”

图片来自:上海交响乐团

部分文字作者:郁婷苈

编辑:小刘、李宏洋

审稿:袁家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