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曹雪芹的医学造诣不比文学差?贡膳廷分享名人中医小故事

曹雪芹的医学造诣不比文学差?贡膳廷分享名人中医小故事

时间:2020-04-28 01:23:16

相关推荐

曹雪芹的医学造诣不比文学差?贡膳廷分享名人中医小故事

中医是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而且中医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是华夏文明的代表之一,并且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人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以及理论知识,是中国古代智慧及医疗经验的总结。

在古代,即便是寻常百姓家,也拥有一定的中医药知识储备。而白居易、苏轼、曹雪芹等知名文学家,也都对中医药有一定研究哦!贡膳廷作为精耕中医药膳文化的老字号品牌,特地搜集了有关他们与中医药的有趣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白居易与地黄

白居易(772—864),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据记载,唐宪宗元和八年(8),关中大旱,一春无雨,地里的麦苗无法返青,大多枯死,而秋季庄稼无法下种,即使下种也会禾苗枯萎、颗粒无收。政府赈灾不力,百姓衣食无着,无奈背井离乡寻求生路,到处一片凄凉景象。

白居易一次外出查看,百姓三三两两在田野山坡上采挖一种有根茎的野草,就上前询问,得知这种野草叫地黄。因为灾荒导致粮食紧缺,于是百姓们出来挖些地黄,卖给一些富豪之户作为喂马的饲料,以此短暂维持生计。而豪门富户用这些地黄来喂自己的马匹,据说马吃后长的肥膘体壮,皮毛光亮,光可照地。

面对这种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白居易听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动荡,有感而发,一气之下写了《采地黄者》诗:“麦死春不雨,禾损秋寒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之易侯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肥老马,可使照地光。愿意马残栗,救此苦饥肠。”该诗是当时百姓的真实生活写照,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政府救助的不利与不作为。

苏轼自种药材

苏轼(1037—1101)在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因“讥刺先朝”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任宁远军节度副使。

苏轼到惠州后,为了实现衣食自给,便开荒种地,种蔬菜瓜果,基本解决了一家人“厨无烟”的困境。苏轼生性豁达,不以田间劳作为苦,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将体力劳动视为怡情养性的一种方式。他在《雨后行菜圃》一诗中写道:“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这里的“菘”就是大白菜,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通利胃肠、宽胸除烦、解酒消食、下气等多种功效。

苏轼知医懂药,有《苏沈良方》传世。苏轼初到惠州时缺衣少食,生活凄苦,难免生病,所以自种药材以养生健体,种的多是无毒的、药食同源或滋补类药材如人参、地黄、枸杞等。苏轼曾高度赞扬地黄和枸杞,他认为枸杞嫩叶、枸杞子均可食用,其根可煲汤,久服令人轻身延年。

曹雪芹与定黄灵

曹雪芹既是文学家,又是比较精通中医,同时又是食疗专家。据载有一天,曹雪芹正在写作,有人前来看病。患者为22岁的女性,结婚2年,月经推迟2月未至,头晕眼花,少食懒言,时时泛泛欲吐,心悸心慌,畏寒肢冷,脉息细弱,但少阴脉稍盛。

脉症相参,曹雪芹为其诊断为“气血两虚,早孕少荣”,治宜补益气血以保胎,处方以“定黄灵”,每日2次,每次10丸。患者经服半个月再诊,自诉饮食渐增,精神亦振,面色润华,继服半月而愈。后来生了一个胖娃娃,患者家属十分感谢。

“定黄灵”是曹雪芹自制的一种食疗方,其配制很简单,取一只重约2斤的活甲鱼,蜂蜜二三斤。先将甲鱼洗净,不去内脏,用绳子缚住,放在阴阳瓦上焙干,一边刷蜂蜜,直到把甲鱼焙脆,再碾为细末,加入蜂蜜做成药丸,如梧桐子大。曹雪芹根据孕妇妊娠的生理特点,不用药物,以食疗方法为主,选用血肉有情之品,用甲鱼与蜂蜜加工成小药丸,易于服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