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散文情感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散文情感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时间:2019-11-30 05:51:36

相关推荐

散文情感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关于散文兼学习刘小玲、刘艳琴两位老师的作品

郭宝玉

有人曾把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大散文,一类叫小散文。

前者就主题倾向而言,主要是关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性、文化等方面的情怀和思考;后者主要是个人生活情怀,以“亲情、爱情、友情”和“种花养草”“喝酒饮茶”“谈禅论道”以及“修身养性”等等为基本表现内容,以坚守文学的自律性和纯洁散文品质为己任,注重作家“自我”或以主体“内宇宙”,并且以“小我”体验为情感逻辑起点。鉴于学养的差距和知识背景的不同,新时期的散文整体上也许少了些“幽默”的品质,但却增强了“体验性”“内向性”品格和特征。

所以,囿于本人见识,感觉散文越来越多的是女性作家,似乎散文,特别是小散文,更能与女性的那种“柔美”相互共鸣。而大散文,多是男性的天下,要么是大情怀的家国天下,要么是走向式微。

其实,散文,作为抒情类文体,其艺术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它所抒情感质量的高低,而散文情感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其“真”而并不取决于其“大”“小”。也就是说,一篇散文所呈现的情感,既不能单纯地“小”,也不能单纯地“大”,既不能“八分为人,二分为己”,也不能“八分为己,二分为人”。而高质量散文情感的形成,是一个主体“大我”与“小我”相互碰撞、融合、包容最后归之于“我”的过程。

实际上,我们提出的一些理论或标准,很难真正达到或实现。毕竟文学本质上属于“唯心”的,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偏差。但只要我们的写作是基于“真”的,那就是好文章。

刘小玲和刘艳琴两位老师的几篇散文,大体也是属于上面说的“小散文”。

刘小玲老师的《蛙》,大体是回忆自己小时候对青蛙(蝌蚪),尤其是因蝌蚪与青蛙外形不同而产生的种种好奇,并在长大后产生“蛙”与“娃”的有趣解释,从而表达一种对童年美好的回望,很能激起人的共鸣。

刘艳琴老师的两篇散文,相对而言,似乎“想”的更多一些。她的《糊涂人生识字始》写了自己与“文字”的半生之缘,童年的自学文字、上学后的超前阅读以及一直“不赶时髦,任人嘲笑老土,但我的架上却不可少了书”,尤其是工具书的嗜好。她借写与文字的缘,有对过去生活的回顾,但更多是表达一种人生态度,——“与文字为伴,度糊涂人生,有何难哉?”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些痴迷文字的人的心声。

刘艳琴老师的《杏花随想》,带有随笔性质。文章先写四月份赏杏花,接着是描写杏花之美,再然后就是由杏花产生的种种联想,如周邦彦的词句,如古代那些“各有千秋各负使命的女子”,并把树上各个位置的花分别与那些女子相对应,等等。文章其实写的是人的触景生情,看到某些景物、景象,人往往会产生种种联想与想象,尤其是我们这些喜欢文字的人,更是如此。

两位刘老师的文章,除了能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鸣外,写作上也很讲究的。刘小玲老师的《蛙》,满篇充满趣味,如写孩提时代,满是童趣,即使是孩子听了也感觉很有意思;而她写“蛙”与“娃”的关系,却是成年人的童话玩笑一样,有戏谑,也有深思。

刘艳琴老师的两篇文章,内在连接很是严谨,体现一种“理性”的色彩。如《糊涂》一文,开头引入苏轼、鲁迅和郑板桥三位的话,并分别作了辨析,从而引出自己的主题。即使是文章后面,我们感觉到也是虽说“度糊涂人生”,但生活却是很有条理的一位知识分子形象。同样,她的《杏花随想》,虽然写赏杏花,但更侧重于“记人”,写榆林曾经的那些“各有千秋各负使命的女子”。她的这篇还有特点就是,前后照应,如那面写杏花绽开时的气候不好,与后面所写的那些那些女子所处的环境与命运,形成一种“神似”的连接。

两位老师的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乡土特色。这并非说,文章的语言有方言土语,而是说所叙写的内容,都是带有榆林的特色。而这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个人情怀,但实际上无形中也是与时代大脉搏相呼应的。我们正打造“大榆林”,需要一些反映地方特色的作品来烘托、渲染,甚至添砖加瓦。反过来,也只有植根于乡土,我们的文学之路才能走得更长、更顺。

#原创散文随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