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晓角:没有上过学的17岁失学少女 诗歌却登上了《中国校园文学》

晓角:没有上过学的17岁失学少女 诗歌却登上了《中国校园文学》

时间:2023-06-10 12:03:55

相关推荐

晓角:没有上过学的17岁失学少女 诗歌却登上了《中国校园文学》

《中国校园文学》是一本专注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文学期刊,主要刊登校园作者的文学作品。但在今年6月上半月号上的“00后”来了这一栏目中,却发表了17岁失学少女晓角的诗歌作品《一个少女的冬天(组诗)》和创作谈《不愿被自己遗忘的人生》,以及诗歌评论家霍俊明的评论文章《失去的与赢得的》。

《中国校园文学》以“我是路上的长生天——一个失学少女的文学和人生”为题把这些内容发布在了网络上,之后又被中国诗歌网转载,感动了不少读者。当然,笔者也是被感动的读者之一。读了晓角的这组诗和创作谈,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如晓角在《三天过完十六岁》一诗中所写的那样,“我是路上的长生天/一步出生/一步死亡/一步彷徨”。

晓角原名李华,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一个农民家庭。晓角说自己的家庭是畸形的,她是一个边缘人。她出生时,父亲已经49岁,母亲36岁,且因为年轻时没考上高中而患上了精神疾病。晓角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住的是土坯危房。父母经常吵架,使童年的她经常陷在无助和绝望之中。偶尔去外婆家住几天,是她最开心的时候。

晓角的童年被浓重的戾气包围着,时间一长,自身的戾气也越来越重。如晓角自己所说,她就像是“夹缝中的困兽”,知道自己在困境之中,却无力改变。晓角也曾要求上学,失败后差点轻生。但很幸运,她很早就遇到了文学,之后又凭借文学开始了一场自我救赎。

晓角虽然没有上过学,是在外公和母亲的指导下自学识字的,但较早就接触了文学。八岁时,外公送给她一本《唐诗三百首》,要求她每天背一首诗。其中的很多诗句给她的心灵带来了冲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晓角家的生活有了改善。家里有了一部手机,电子书被她视为“神奇的东西”,让她得以阅读大量的名家作品。晓角这一笔名,很可能就是取于鲁迅的最后一个笔名。

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提出过一个著名“铁屋”寓言。钱玄同建议鲁迅“做点文章”,鲁迅说出了自己的顾虑,熟睡在密闭的铁屋中的人,在昏睡中渐渐闷死,不会感到痛苦,如果叫醒他们,让清醒的人意识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就对得起他们了吗?

晓角就在阅读中唤醒了自己,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思考自身和父母的归属、身份,以及如何改变。这甚至给晓角带来了一种“乍生乍死”的感觉,因为文学唤醒了她,让她感到了重生,但是,“醒了后,四周空无一人”。

为了记录自己的特殊人生,也为了给情感找到一个出口,晓角开始了写作。晓角说,自己起初的写作都是发泄式的,虽然“烂到没法看”,但这个习惯成了她心灵的凭依。她说自己的写作至今都没有技巧,只是依靠灵感。

其实,晓角的诗也并非完全没有技巧,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不可能没有技巧。看得出来,她对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已经十分娴熟。另外,《母亲于我》一诗用了时空对照的手法,写十七岁的自己梦见母亲的十七岁。

我们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去读晓角的诗,会发现她的诗是有技巧的,但没有过于明显的痕迹。对于她自己来说,的确是没有技巧,因为那就是她的生命真实。所以,她的诗非常质朴浑融。

不同于起初的宣泄式写作,晓角这组诗看不出童年时的阴影,具有很强的韧性。她把个体的生命体验诉诸诗歌语言,在文学和生活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描绘出了苍凉的村庄和厚重的生活。晓角的诗歌语言是平静的,但会让人感到其下的深度。这不是隐忍,而是精神意志具有韧性的体现。

一个失学少女的文学和人生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诗文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