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为什么陆游被称为爱国诗人?从“示儿”了解他的家国情怀

为什么陆游被称为爱国诗人?从“示儿”了解他的家国情怀

时间:2021-12-03 16:37:37

相关推荐

为什么陆游被称为爱国诗人?从“示儿”了解他的家国情怀

为什么陆游被称为爱国诗人? 从“示儿”了解他的家国情怀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初唐、中唐、还是晚唐,都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诗歌创作者,以及可以传承后世的诗歌作品。

宋朝由于受到了唐朝文化的熏染与影响,所以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生活在北宋王朝晚期以及南宋初年的陆游,就是一位深受家国思想熏陶的大诗人。陆游生活在北宋已经进入了病入膏肓的时代,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尤其是北宋末年政治方法比较孱弱,经常遭受少数民族政权的侵害。这对于陆游的诗歌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陆游的诗词中,也包含了很多咏物、感伤题材,但从他的整体创作风格上来看,其实绝大部分都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示儿》是一首饱含悲愤、无奈以及期盼的爱国诗篇。公元12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已经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时,将自己的家眷叫到床边,用类似临终遗言的口吻,写下了这首传扬千古的著名诗篇。

陆游的一生基本上都生活在抑郁不得志的状态之下。再加上北宋末年以及南宋之初,国家一直受到金国的侵略,所以陆游的爱国诗中,一直都有“北伐抗金”的战斗理想。

从陆游写诗《示儿》这首诗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示儿》就是陆游的绝笔。

陆游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尽头,但是北伐抗金的影响依然没有放弃,虽然现实总是一次次的破灭,当然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依然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号召大家积极抗击。陆游在85岁高龄的时候写下《示儿》,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的爱国诗与家国情怀

陆游出生于1125年亡于12,这个时间段正是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之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这段时间正是国家饱受战乱、政治动荡的关键时刻。生活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陆游,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诗歌创作风格,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非常关系。

笔者认为从陆游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刚开始步入官场就遭人排挤,再到宋孝宗时是记者出身。陆游的仕途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顺利。

之前是在当时的南宋王朝,由于统治者以及一些大官僚,在面对惊人侵略的时候都主张“和平”解决。

而陆游作为当时的一个小官,由于屡次上表朝廷“坚持抗金”,他也因此遭到“主和”派的排挤以及打压。

政治上不得志的陆游,内心一直处于烦闷的状态。为了实现自己抗金报国的远大抱负,公元1171年陆游应邀投笔从戎。

这实际上也是陆游抗金思想的一种实际体现,但由于当时“主和”派占了上风,所以陆游想要通过武力抗金的想法成为泡影。

这也为他的爱国诗增添了几分悲凉的色彩。官员、军人、文人的身份和角色转变,为陆游诗歌风格形成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如果从积极角度来考虑陆游的境遇以及他的爱国诗,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爱国诗,不仅为南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带来了一丝生气,同时对南宋诗歌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两方面的积极影响下, 腐朽的南宋朝廷似乎也出现了久违的战斗气息。

自古以来国与家都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载体,“国”是由无数个家庭以及人口组成,而以家为单位的个人,却必须要在国家的庇护下生存。北宋末年以及南宋初年的社会现实,让又有深深的感觉到“国之不存,何以为家”的道理。

虽然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在参军之后依然没有达成抗金的目的。但是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人,却用自己的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为自己描绘出了一个崭新抗金的蓝图。

《示儿》对陆游家国情怀的体现

陆游是北宋末年与南宋初年的著名文学家,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非常强烈的文学色彩,同时也饱含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陆游存世的诗歌作品高达九千三百余首。

他也曾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虽然他没有在政治上大展拳脚,但却运用个人的文学才能,为当时的南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示儿》是陆游在弥留之际写下的一首经典爱国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七言律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是却有一种生命走到了尽头,但还有心愿没有达成的遗憾与悲凉。

从“死去元知万事空”这半句诗,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将离开人世。人死之后所有的事想一想本来都是一场空。虽然离开人世之后可以了无牵挂,但是国家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个人的报国理想还没有实现,就这样离开人世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笔者认为“死去元知万事空”, 并不是想表达诗人去世之后一了百了的状态,而是大有“死不瞑目”的感觉。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他虽然要与这个世界阴阳相隔,但是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希望后世之人能够帮他达成心愿。

“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诗其实想要表达的就是,虽然被离开人世并没有什么恐惧感,只是“但悲”没有看见“九州同”。

陆游至死都没有看到国家统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人生的遗憾。

实际上“但悲不见九州同”,主要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悲怆的心境。陆游深知自己将命不久矣,所以他再向自己的儿孙交代后事。告诉自己的后代自己就算死了,也没有办法摆脱这种“不见九州同”的悲痛心情。没有亲眼看到南宋统一,这种遗憾是没有办法排解的。

诗人在临终之前的悲怆之感,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生死之事,而是对国家依然处于羸弱状态,以及尚未统一的悲痛和伤感。他希望自己的后世子孙,能够帮助自己完成这个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够安心的埋入黄土之中。

濒死之际陆游心心念念的依然是“王师北定中原日”,他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派遣军队,如果真真正正的与金朝来一次正面,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失去的国土重新收复。但是陆游的这种想法或期盼,在南宋朝廷灭亡之后都没有实现。

笔者认为生活在北宋与南宋之交的大诗人陆游,既是一位力主武力抗金的南宋官员,也是一位用思想与笔杆书写爱国情怀的大诗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陆游用尽一生呼吁收复失地的主张。但天不遂人愿在他就这样带着遗憾与悲愤离世。

陆游的遗憾其实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北宋灭亡之后匆忙建立起来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能力重新恢复宋太祖与宋太宗时期王朝景象。相反南宋只能够偏安江南一遇,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这与陆游的爱国情怀简直南辕北辙。

所以陆游在《示儿》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果有一天国家能收复失地,后世子孙一定要在祭祀的时候,在坟前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告诉我。

这样我在九泉之下也可以感到欣慰。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这样含恨而亡。

《示儿》充分体现出了陆游的爱国以及报国情怀。他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在时候也希望后世之人能够帮助自己达成。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事实上陆游的爱国诗,尤其是以《示儿》为代表的诗词,其实都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陆游家国情怀与现实矛盾

陆游在悲愤与遗憾中与世长辞,他的家国情怀要化作一捧黄土。笔者认为从陆游个人的精力,以及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对陆游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当时的宋朝的内忧外患,有了更加直白以及深刻的剖析。

陆游在晚年诗作中,一直都深受家国情怀的煎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无法释然的情绪,其实主要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有关系。当国家出现内忧外患的局面时,宋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勇气去面对,所以才会一直支持“主和“派。

而陆游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北宋朝廷简直可以称为异类。他纵然使劲浑身解数,也不可能改变宋朝统治者的想法。

再加上当时一些贪生怕死的“主和”派官员,不断对陆游进行打击和排斥,最终导致陆游含恨而亡。

在梦想被现实敲碎的时候,陆游在晚年的《书愤》一诗中,对这种思想做出了非常好的诠释:“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结 语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时,实际上宋朝的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纵然有陆游这样的仁人志士,并且一直抱有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但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也依然不堪一击。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对陆游后期的诗歌创作风格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从陆游早年意气风发想要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再到最后满心遗憾、壮志未酬,这种人生起起落落的坎坷经历,不仅对陆游的思想与性格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他后期的诗歌创作,以及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想,陆游在政治以及军事方面不得志,其实也恰恰未他的诗歌以及文学作品,能够在宋朝时期达到顶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以家庭和国家为旋律的诗歌作品,不仅对宋朝文坛产生了非常大的震动,同时也对对华夏文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我们在读陆游的诗词时,也能够发现一些触景生情或者以物咏志的诗词,但这些只是陆游诗词中的一小部分,虽然这些作品也能够体现出陆游诗词的特色,但是将比较于他的爱国诗词来说,总是会给人一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感觉。

【参考文献】

王艳萍《壮志难酬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高立君《谈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邓璧 《追怀爱国诗人陆游》

黄子云《满腔热血凝成 爱国千古绝唱——关于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诗及其影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