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四十不惑的孟浩然 赠丞相张九龄一首诗 成为求职诗的千古名篇

四十不惑的孟浩然 赠丞相张九龄一首诗 成为求职诗的千古名篇

时间:2024-04-08 16:44:48

相关推荐

四十不惑的孟浩然 赠丞相张九龄一首诗 成为求职诗的千古名篇

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市)一个的书香之家,这户人家是个富裕之家,很有一些土地、田产,一家人不愁吃穿,所以父母对孟浩然宠爱有加。到了九岁的时候,孟浩然开始读书,练剑,准备走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孟浩然像

十七岁的时候,孟浩然通过了襄阳县里的选拔考试,全家人都很高兴,因为这距离参加全国的科举考试近了一步。

唐朝的科举考试规定,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一种是生徒,就是当时在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上学的在校学生。只要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便可以直接参加尚书省主持的科举考试。当然学生都是官宦子弟,别人没有资格上官学。

还有一种,就是像孟浩然这样的没有资格上官学的读书人,他们必须先通过县里的选拔考试,然后再通过州里的选拔考试,才有资格去长安参加全国的科举考试。

在参加襄州的选拔考试时,年轻的孟浩然失败了,毕竟一个州人才济济啊。通不过州的选拔,就没有资格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左思右想,孟浩然来到离他家三十里的鹿门山隐居,一边继续攻读诗书,一边借隐居之名,显示自己清高的品德,想以此引起世人的注意,获得达官贵人的赏识、引荐。

孟浩然像

张子容是孟浩然的好友,两人一起隐居在鹿门山攻读。7张子容通过了襄州的选拔考试,这年的冬天,孟浩然送张子容送去长安参加明年春天的科举考试。送走张子容后,孟浩然经过深思熟虑,觉得隐居也不是个办法,就决定辞亲远行,出去长见识,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嘛。于是,孟浩然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饮酒赋诗,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他在《与白明府游江》里写道:“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将自己比喻为还在躬耕的诸葛亮;在《姚开府山池》里写道:“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把自己比作为孔融、孔文举。可见孟浩然自己的眼界还是很高的。但是,他接触的白明府、姚开府之类的人物,都是县令级别的小官,仕途上帮不了大忙。

虽然仕途没有好的进展,但是孟浩然的诗名开始传播开来,大家都知道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作得非常好,可以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孟浩然与李白

726年夏秋间,孟浩然在江苏淮扬一带结识了李白,李白还是个年轻的小愤青,比孟浩然小十二岁,对孟浩然很是崇拜,是孟浩然的小迷弟,李白写了一首诗《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后来在給孟浩然送行的时候,李白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27年,孟浩然终于通过了襄州的选拔考试,第一次赶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出人意料的是孟浩然没有进士及第。

孟浩然与王维

不出人意料的是,孟浩然在长安结识了大诗人王维,与王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开创了唐朝山水田园派诗歌的新气象,世人把他俩合称“王孟”。

王维还是大画家,为孟浩然画了一幅绢本画像,使我们知道了孟浩然的长相,“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在孟浩然要返回老家的时候,王维写了诗《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张九龄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已经到了四十不惑之年的孟浩然,怀揣着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愿望,再一次来到长安。见到了著名的诗人,并且身居宰相高位的张九龄。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谥文献,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著名的诗人。是西汉三杰之一留侯张良的后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为人正直。在他离职后,每次有人向唐玄宗推荐人才,唐玄宗总是要问一句:“你推荐的这个人,和张九龄的风度比,怎么样?”唐玄宗已经把张九龄作为了他人才的标杆。

为了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孟浩然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后来名闻天下,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求职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是一首干谒诗,在古时候,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仕途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文,向达官贵人呈献,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他们重视、引荐。这种体裁的诗文,就是干谒诗,简单来说,就是类似现在的自荐信。

由于孟浩然年纪大、诗名盛、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却又不好意思直说,所以只好以干谒诗的形式,委婉地向张九龄表达自己的愿望。

这首诗开头两句直接描述八月的洞庭湖,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浩瀚阔大。“涵”,是指包含,“虚”,指高空,“太清”也是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混合于天空。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

第二联两句继续写此时湖上的景色,云梦泽,是古代对洞庭湖的名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就是现在的湖南岳阳市。东南风吹起,洞庭湖上水气蒸腾,一片白茫茫,湖水波涛汹涌,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该诗的名句,气势雄浑、豪放、阔达。

诗的后面四句,表达诗题写“赠张丞相”的目的。“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面对浩浩荡荡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闲居无事,心里很惭愧、羞耻。“济”字用得很妙,比用“渡”字好得多,济除了渡过的意思之外,还引申有工作或事业成功的意思。“舟楫”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比喻为宰辅大臣,孟浩然向“舟楫”张九龄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在野之身,可是并非本愿,想要出来做一番事业,却没有人接引。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只能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指张九龄,张九龄在位期间,提拔了一批优秀人才。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张丞相,您提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我很羡慕他们,希望您也像钓鱼一样,把我钓上去。

孟浩然以“舟楫”、“垂钓者”这样的比喻,来称颂张九龄,显得很有分寸,不卑不亢。以“欲济”、“鱼”来比喻自己,显得不失自己的身份。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景象壮丽、气势磅礴。后四句,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表达了写赠诗的目的,用典贴切,含蓄深沉。该诗成为了传播广泛,求职诗中的千古名篇。

收到这首诗之后,张九龄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请孟浩然到他的幕府,担任一个段时间的幕僚,后来,孟浩然辞职回家,终身未仕,作为著名诗人,人们称他为“孟山人”、“孟襄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