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从“光华万丈”到“跌入谷底” 古老文字如何实现自救?

从“光华万丈”到“跌入谷底” 古老文字如何实现自救?

时间:2024-01-29 19:06:37

相关推荐

从“光华万丈”到“跌入谷底” 古老文字如何实现自救?

阅读本篇前,建议先阅读上一篇。

上篇文章,我们提到了腓尼基字母和汉字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两种文字,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前者让欧洲大陆处于分裂,后者始终维系中华文化的完整性。今天,我们将继续聊一聊,汉字最初作为王族和权贵的垄断资源,是如何从金字塔顶端流向了平民阶层?如何在分裂的“乱世”成了华夏儿女的“灯塔”?如何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下征服了强大的对手?这位近万岁的老人又是如何克服了近现代的水土不服,在几近夭折后,逐步回血,直至满血复活,完成了有史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华丽转身?也许,一些人,一些事,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孔子,提前两千多年实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

春秋战国以前,受教育是王室和贵族的特权,平民百姓根本拿不到“入场券”。孔子创办学堂,首次让不同阶层的人坐在一起接受教育,提前两千多年实现了马丁路德金奋斗一生的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奴隶的儿子能够和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

孔子一生收了3000多个弟子,出了72位贤人,既有出生贫寒的子路(仲由),也有王室后裔子有(冉求)。孔子其实只是“诸子百家”时代的一个缩影。在思想之花遍地绽放的春秋战国,每一个开宗立派的人,都可以像孔子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杏坛”,有教无类、解惑答疑。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活跃、孜孜不倦的学者,文字才得以从高高在上的殿堂,飞向脚下每一寸土地,有机会触碰、启发到每一个最平凡的人,发挥它真正的价值。

秦始皇统一文字

这不得不从更早一些的商朝和西周说起。商朝是中国史上最迷信的王朝,所以不难理解,它的甲骨文主要还是用于帝王的占卜;到了周朝,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就是那位啥都会做,就是不会解梦的周公)建立了礼乐制度,因此青铜器里的铭文主要用于记录大事件、表彰统治者和功臣做出的成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个诸侯国强势崛起,周天子逐渐沦为吉祥物。没有了周天子的约束,诸侯国开始放飞自我,文字也朝着随意、散乱的“自由主义”发展,导致天下“文字异形。”秦始皇一统天下,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书同文字”,他将各诸侯国不同的文字全部统一成小篆。

发音可以不一样,但文字必须给朕“一个模子刻出来”。

“书写的统一”为什么如此重要?美国最早的汉学研究者之一、传教士卫三畏说过,一旦废除汉字,改用拼音书写汉语方言,那中国将不复存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地域这么大,每个地方的发音各不相同,还能在各地方言并存的情况下,达成共识,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因为我们写一样的字、读一样的书、传承一样的历史经验。同样的文字,将不同的民族和人群汇聚为一体。朝代会更迭,汉字本身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但是,书写和阅读同样的文字,让一个民族有了“共享记忆”,反过来也成就了汉字的经久不衰。

许慎,发明偏旁部首的东汉人

“霸道总裁”秦始皇虽然“强行”统一了文字,但汉字仍然处于发展极不稳定的“青春期”。前有战国各诸侯国随意替汉字“凹造型”,后有汉朝丝绸之路不断涌入新的外来词(如西瓜、葡萄、石榴......)。汉字,带着大汉王朝给予的空前自信,不断壮大。可是,似乎缺少点什么,直到许慎的出现,“一盘散沙”的文字终于拥有了“共同的灵魂”。

许慎,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圣”,也是古代少有的长寿老人。他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也是最早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使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使汉字的检索和识别变得简单。直至两千年后的今天,小朋友学习汉字的第一步依然是掌握偏旁部首。

北魏孝文帝,一个将自己民族彻底汉化的皇帝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林俊杰的一首《曹操》唱出了这位孤胆英雄一统天下的宏图大愿。

从公元2三国鼎立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只有西晋(266年-3)实现了中国短暂的半个世纪的统一。到了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皇族争夺中央政权引起的内乱)让北方民族如同狼一样嗅到了中原王朝身上被撕裂的伤口,“五胡乱华”从此开启长达100多年的“中原沉沦”。汉文化遭受了灾难性的毁坏,直到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不但把自己的鲜卑名改成了汉名“元宏”,还把自己的民族彻底汉化。他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它少数民族改穿汉服;将朝廷通用语改为汉语,30岁以下不说汉语者降职免官;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提倡鲜卑人和汉人通婚;甚至迁都洛阳、祭拜孔子。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但缓和了尖锐的民族矛盾,恢复了濒临崩溃的经济,还为汉字的传承续了一炷香火。孝文帝家族里其中一个后代——元好问,生活在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却也写得一手好诗,其中一句流传千古,“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还有一句被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很多人都没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华民族”。有一句话说得很形象,“中华民族遇到狮子,打得过就让狮子臣服,让狮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打不过就臣服于狮子,和狮子共同组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不管如何融合、分裂,不管由哪个民族来统治中国大地,华夏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再强势的政权都难以碾压。

据说日本为了侵占中国,想出了打击中国人文化自信这一招,说唐朝皇帝根本不是百分百汉人,而是带有一半的鲜卑人血统,说日本自己才是汉文化真正的传承人,以此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这种“反智”的逻辑比较容易“误导人”的一点就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独孤皇后,以及唐太宗的母亲长孙皇后都是鲜卑人。但事实是,先不说中国人的籍贯“随父”,即使母族的鲜卑人也早已在孝文帝时期汉化,到了唐朝早已成为汉人。讲汉语、写汉字、着汉服、遵汉制,便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所以,中国是一个“文化认同”的国度,而不是靠“民族认同”。

当然,这种复杂的问题是单一民族国家敲破脑子,也想不明白的。这不,韩国某教授前不久又在闹,要求把中国朝鲜族诗人改为韩国籍。这其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最难能可贵的一个品质——包容。在古代,汉族皇帝从不强迫少数民族穿汉服;除了极端时期,民族的融合几乎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不管什么时候,即使不使用汉人这一套,也可以在中国大地上和平生存和发展,讲自己民族的语言,穿自己民族的服饰。前不久,中国日报在新疆还原了一段被BBC“黑”过的采访视频。里面的维吾尔族同胞平时讲维吾尔语,为了工作,自愿学习汉语,去工厂上班。

似乎扯得有点远了...我们再回到主题吧!

宋朝,布衣宰相辈出的朝代

前面都是讲某个人,怎么到了宋朝就变成一个朝代了?这是因为宋朝在各方面都跟其它朝代“不大相同”。今天,只说科举。在宋朝,朝廷录取的进士及登科总人数飙升,是唐朝至五代登科人数的10倍,元朝的100倍,明朝的近4倍,清朝的3.8倍。更重要的是,录取的人里,平民阶层占了一大半,到了北宋晚年更是突破五分之四。不但“布衣”宰相在宋代成了主流,就连做过乞丐的(比如张雍)都能高中进士,官至三部侍郎。

唐宋八大家,有六位来自宋朝。再加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使得汉字和汉语,在宋朝再次登上了不一样的巅峰。遗憾的是,到了明清,统治者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将汉字“囚禁”起来。科举考试的命题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见解,这就是“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不但培养了一大批“做题家”,还让国家陷入一个原地踏步、固步自封的境地。

汉字的简化之路

简体汉字一直以来都被一些人诟病,被嘲讽与传统文化的割裂。汉字从8000年前的贾湖契刻,到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的楷书......直到新中国的简体汉字,每一次的改变,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最急迫的需求。

最早的汉字“书画同源”,文字的来源就是图画和符号。到了秦朝,秦始皇命李斯统一全国文字,于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一系列的“删繁就简”和“美化加工”,这就是“小篆”。这时候的文字已看不出象形文字的痕迹了。不过,“小篆”写起来很慢,并不能适应实际生活,于是民间将“小篆”书写过程中的“圆”改为“方”、“曲”改为“直”,又做了进一步的简化,这种改变也称之为“秦隶”。到了汉代,由于发挥了毛笔的作用,书写变得更加轻松自如,这时候的汉字称之为“汉隶”。

接下来的1000多年,便是汉字长大成人、高歌猛进的时代,即使汉族处于劣势,汉字依然傲然于世,成了乱世里抚慰、引领华夏儿女的一座灯塔。比如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又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每一个汉字,都能引起我们的共情,让我们愿意选择相信。

可是,谁也没料到,当中国的国门被西方的“尖船利炮”强行轰开,汉字的命运便和中国的国运、民族的自信心一起,滑到了谷底。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从被看不上眼的“外夷番邦”用鸦片毒害,到被自己的“千年小弟”吊打,再到被八国联军“群殴”,中国人走上了一条“全方位否定自我”的道路,首当其冲的“出气筒”就是汉字。几十年的奇耻大辱,全冲汉字来了。

来看看民国KOL怎么评价汉字:

陈独秀: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蔡元培: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鲁迅:汉字是普通人身体里的一个结核,病菌都在里面了。倘若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能自己死。

汉字,曾经光华万丈,彼时在中国人心里,却变成了千古罪人,并时刻接受着被丢入垃圾堆的命运。不过,当时的人民,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谁也没有精力来关注它。就这样,汉字逃过一劫,没有被废除,中国人民也没有用上拉丁字母。

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简化再次提上议程。一穷二白、孤立无援的中国,如何才能与汉字携手前进,在那个跟西方世界相差几十个量级的年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立道路?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发展经济,只有走现代化建设之路。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的文盲率80%,小学入学率仅20%。要发展经济,让国家变得富裕强大,第一步就需要扫盲,提高人民的知识普及率。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最先进的科学知识,还为了降低沟通和理解的成本,形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简化汉字,学习拼音,让普通人尽快上手,势在必行。

汉字,再也回不到那个焚香抚琴、摆案研墨的时代。汉字,当务之急,是要收藏过往的“千枝摇曳”,将自己变得更加轻快、干练,凝聚一身的力量,与普罗大众一道,奔向全新的年华。

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

1956年1月1日起,全国报刊实行横排,使用简化字。

1975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报请国务院审阅。

1986年,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汉字的简化,源于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太平天国的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使用简体。总共使用的一百多个简体字中,有80%为后来所用,其中最有名的简化字是“囯”(里面的“王”是“玉”的本字。)

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952年,蒋介石再次提出简化汉字,“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但遭到一些学者的强烈反对。最后,由于中国大陆率先推出简体字方案,蒋介石不再提这个问题。

至此,汉字的故事还没结束。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60年代,IBM动用上百位计算机工作者、汉语工作者耗时数年,花费上千万美元,研究汉字在电脑上的运用。他们本来希望垄断汉字录入电脑的技术,却以失败告终,于是得出结论:“不是汉字死,就是电脑亡。”

1979年,一位外国专家公然宣称:“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中国,因为汉字无法进入电脑。”

80年代,连中国内部都出现了“放弃自救”的声音。“历史将证明,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士。”这是来自权威刊物《语文现代化》丛刊的一篇文章。

当然,这些现在我们看起来“打脸”的结论,背后反映的却是那个年代最现实、最无奈的社会诉求。

汉字,这位从上古时代走来的近万岁老人,被信息化时代紧紧裹挟,动弹不得。难道真的到了退场的一刻?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汉字亦然。这一次,拯救汉字的是一群“超级英雄联盟”。

钱伟长,中国“三钱”之一,那位曾经因为日本“九一八事变”愤而转学物理的历史系学霸,开创“钱氏汉字电脑输入法”,为汉字输入立下“开山之功”,让曾经判汉字“死刑”的IBM中文电脑放弃“日码”,转用“钱码”。

支秉彝,另一位汉字编码和信息处理的开拓者。最艰难的时期,依然在牛棚里对着一本《新华字典》在茶杯盖上研究编码。没有纸和笔,就在茶杯盖上蘸一点水,尝试汉字编码。

......

时间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脚步,却能将他们铭记下来。

,全球首家孔子学院成立。,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在中国以外的领域,已经有超过1亿的人在学习汉语。

从开始,中国农历“谷雨”这天被定为“联合国中文日”。

这一次,不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内,语文学习也迎来了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得语文者得天下,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生统一使用语文部编版教材,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100年前,汉字被“公审”,几近夭折;10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拾“劫后重生”的汉字,珍而重之。钱伟长、支秉彝等拯救汉字的先驱者已高寿离去,眼下的这一幕也无法再看见,但这盛世,如你们所愿。我们的下一代,没有历史包袱的10后,20后,一定会比我们更好地将汉字的薪火传承下去。

附:中国汉字在其它国家的发展

日本:公元9世纪,出现假名。平假名简化自汉字草书,片假名简化自汉字楷书。1946年,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此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新加坡: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韩国:1946年开始,废除汉字。

参考资料: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央广网:汉语有多火? 全球学习使用汉语人数已超1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