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 也许你不懂!走进诗圣杜甫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 也许你不懂!走进诗圣杜甫

时间:2022-12-26 05:50:27

相关推荐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 也许你不懂!走进诗圣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小老师就在耳边叮嘱我们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读书,书读得多了,自然写文章就容易多了。

这句话来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当时的杜甫正想通过这首诗把自己推荐给一位韦姓的大官,这句话其实是杜甫对自己的概括。

作为诗坛史上一颗耀眼的星,杜甫留给我们的是大量的诗篇,我们从小就背他的诗,然而在那些古诗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杜甫的故事。

公元7,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太子李隆基于这一年登基是为唐玄宗。而这一年,在河南巩县的一个小地方,杜甫出生了。

从这一年起,唐朝开始进入到了历史上最辉煌最繁盛的开元盛世。社会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这几句描写出自杜甫的《忆昔》,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何其昌盛,人们的生活是何其幸福。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杜甫在慢慢地长大。

由于出生在官宦世家,家学渊源,杜甫得以获得良好的教育,以及开阔的眼界。杜甫的诗词才能一方面得益于自己的天赋,另一方面得益于家族的遗传。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而且曾经官至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也就是皇帝御用的文人。当时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为“文章四友”。杜甫的父亲,曾任职过朝议大夫,妥妥的正五品的官职。

如果说,没有安史之乱,没有奸臣当道,凭借家族的良好基因,加上杜甫先天的天赋,他将来在仕途上肯定会大有作为的,年轻的杜甫估计也是这样想的。

这时的杜甫是骄傲的,内心是自豪的。他怀着远大抱负和对祖国的深深的热爱,在20岁来临后,走向社会,开始到各地漫游。遵循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宗旨,他踏访名山,寻遍名胜古迹。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24岁的杜甫赴洛阳参加第一次进士考试,虽然考试落第,但这并未影响他的雄心壮志。他继续游览名川大山。在登上泰山时,他留下了千古名篇《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时的杜甫25岁,正值青春的最好年纪,充满了激情、浪漫和对未来的勃勃雄心。

说起杜甫和李白,我们常常用一对好“基友”来形容他俩,看似好像他们的来往非常频繁。其实,他们两个人,这一生只见过三次面。

公元744年,32岁的杜甫和43岁的李白第一次相识。

此时的李白,在朝廷上做了不到两年的御用文人,感觉自己的才能没有机会发挥,又受到各种势力的排挤,不堪忍受,选择辞官回家。杜甫对李白大名早有耳闻,两个大才子一见如故,于是相约一起去游梁宋。

公元745年秋,李白与杜甫如约而至,在游梁宋期间又遇到另一位诗人高适。

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相互袒露心迹。李白由于在朝廷的不顺,表现出对仕途不再幻想。而风华正茂的杜甫还未进入宦海,他对未来则是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对长安则是心向往之,为此他还给李白写诗相劝,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呢?

可见两人的友情之深厚,否则就李白的脾气,怎么可能允许别人这样说自己,早就一句狂语怼了回去。的确,杜甫是懂李白的。只是,此时的他还没有过李白的经历,生活遭际不同,此后,他慢慢进入社会,就更理解了李白以及李白的无奈。

同年的晚秋,在东鲁,两人第三次相见,友情愈加浓厚。他们一起饮酒赋诗,一起谈论炼丹求仙,一起访问隐士野人,一起拜访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依依不舍的分手了。

杜甫为此写下诗句,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喝醉后可以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就可以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大家别想歪了,这应该是比喻,两人心神相连,友情真挚可见一斑。

然而,从此以后他们就天各一方,终生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但深厚的友情又岂会因此而消失,反而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越加浓烈至死不渝。

我们知道,李白的一生漂泊不定,仕途坎坷。在他晚年的时候,又曾因为在李璘幕府从事,受到李璘造反的牵连而被治罪入狱,流放夜郎。

而此时的杜甫,也正在经历人生中的最低点,他已经到了衣食无着落的地步。得知李白的事情,他一方面担心好友的处境,一方面同情好友的遭遇,一方面也在思念好友。

以至于他三次梦见李白,为此他曾经写过多篇怀念李白的诗,而最让我感动的是这篇《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一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读出了杜甫才是李白最相知的知己,“不管世人如何看待你,你在我心中永远是最有才的。” 我想此刻,他们之间的友情已经超越了世间的一切情感。

杜甫希望李白晚年能回归故里,如果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在李白去世的前一年所做,而第二年李白就客死他乡,而杜甫也死在了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死后将近半个世纪,遗骸才得以归葬祖坟。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再读这首诗,怎么不让人为之泣泪呢?

“性格决定命运”

李白的一生虽有着匡济天下的抱负,却也在遇到挫折时心怀退隐之心。而杜甫却是抱着那种“无论生活如何虐待我,我对待生活都如同初恋。”的态度,一往无前。

公元746年,36岁的杜甫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又失败了。

这个时期,唐朝正在经历一次转折,由极盛至衰的转折。唐玄宗的昏庸淫乱,宦官奸臣当道,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科场的又一次失败,对原本野心勃勃的杜甫打击很大。他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困顿生活,奔走在达官贵人之间,受尽世态炎凉之苦,饱尝人世辛酸。

其中开篇提到的那首诗,就是杜甫为了谋取一官半职而写的。为了生计,他只好委屈求全,做了一个看管兵甲器械的小官。

此时的杜甫已经42岁,一个月后,他回老家省家,刚刚踏进家门,就听到院内有哭泣声,原来他的小儿子由于没有东西吃,竟被饿死了。

仕途不顺,又遭丧子之痛,使杜甫惭愧难当,于是他便将自己在长安十多年的感受和回家途中的见闻,写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这首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我们上学时候非常熟悉的一句话。杜甫从这时候起,开始用诗歌来记录历史。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杜甫开始更多的关心贫苦百姓,了解他们的悲苦生活。

两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了。对于很多人来说,面对战争,唯恐躲之不及。而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有人求一己之名,有人追一己之利,但杜甫这个人,心里除了国家命运、人民悲苦,几乎没有自己。

很多人调侃说,杜甫很忙。

是,他确实很忙,他的后半生,短短,始终漂泊不定,他自己曾说,如果想过富足的生活,他是可以过的,但是他不想一个人置身事外,而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不顾。

他关爱妻子,“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他担心兄弟,“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同时,在自顾不暇之际,他仍关心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陌生人,

他同情织造绸帛的贫寒妇女,“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他心疼天寒织网的渔夫,“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他为底层人民鸣不平,“河间尚征伐,汝骨在空城”,“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还漂泊在船上。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打算举家去投靠舅舅崔伟。然而,船行到耒阳,遇上江水暴涨,只得停泊在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耒阳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未退,杜甫原一心想要北归,这时只好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十一月,饥寒交迫的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了。

这颗诗坛上的巨星,就这样陨落了,留下了他未完成的拳拳报国之心。而让人怎么也不能想到,那首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就是在这一年的春天所做。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梨园戏子,一个闻名海内的音乐家,此时已是一个流浪的乞丐,当年那个风流倜傥的青春少年,此时已是一个疾病缠身,牙齿脱落的老人。

两个很久没有谋面的旧友,异地重逢,此时无声胜有声。又有谁想到这一次见面,就是最后一面。

读杜甫的诗,很容易走心,他那种孤苦愁闷,忧国忧民的悲郁之情展露无疑。他的大格局,大气魄,他的家国情怀,心系天下,是我们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使我想到前几年盛行于网络的杜甫恶搞之风,网络上对此也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这是同学们的创意,应该鼓励,有的说这是对古人的不尊重,坚决抵制。

其实,我想说的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就要真正的走近他,了解他的一切,感受那个时代环境。如果我们能真正走进杜甫,就能读懂了他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一个重阳节的午后,一个疾病缠身的老者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