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眷恋古城不忘本 挥洒才情著文章

眷恋古城不忘本 挥洒才情著文章

时间:2020-04-02 00:29:14

相关推荐

眷恋古城不忘本 挥洒才情著文章

很多人因为《我爱小丸子》《奇迹乘着雪橇来》而认识潘向黎,又因为《白水青菜》《永远的谢秋娘》而走近潘向黎。从她的文字里,读者可以想象到她的模样:优雅、美丽、细腻、温润……一切用来形容淑女的词,都可以用来形容潘向黎。但她又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淑女,而是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用单纯来对抗纷繁复杂的世界。

1966年10月,潘向黎出生于鲤城,东街南俊巷48号是她最初的家。其父亲潘旭澜是复旦大学名教授,全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而著名散文作家、泉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陈志泽是她四舅,也是最早发表她作品的人。这个书香世家,一直用炽热的文字抒发着对泉州的深情。

眷恋故乡,始终以泉州人为傲

潘向黎幼年时,在泉州生活,曾在晋光小学和泉州一中求学,因此对这座古城有着深厚的情感。虽然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但她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每当有人说她是上海人,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更正:“不,我是福建人,福建泉州人。”

“泉州人骨子里都有看重家乡故土‘摇篮血迹’的基因,对故乡的怀念是本能的、下意识的东西,这份深情一般人可能只停留在感情的层面,但对一个作家影响就格外深刻,因为会影响作家的写作。”潘向黎说,小时候她的父亲在家里挂了一幅画《月是故乡明》,在远离故乡的岁月里,潘向黎就是看着这幅画长大的。“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家乡就是心中一轮永远的明月。我很喜欢泉州,这个温润、古朴、历史悠久、人情醇厚的地方。”她不止一次这样说,这样写。

,中国著名作家“海上丝绸之路”采风团莅泉,潘向黎作为重要一员参加采风

潘向黎离开故乡泉州之后走过的路程可谓远矣。大都市的学习和工作把她紧紧绑住,东瀛的风雨把她牵系着,泉州老家的人以为她怕是难得再回来了。2001年,即将“升级”做妈妈时,潘向黎突然特别想念泉州,她便和先生一块回到泉州。这带给泉州的亲戚们不小的触动,原来她对故乡的感情一点没变!

热爱文学,始终不忘写作初心

潘向黎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潘旭澜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对潘向黎的文学道路影响深远;舅舅陈志泽是最早发表她作品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文学无比热爱,对泉州充满深情。

对于一个女儿来说,父亲的重要性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在潘向黎眼里,父亲是一个价值观单纯而感情丰富的人。“父亲对我来说身份是多重的:父亲、启蒙者、最严格的导师、最到位的欣赏者、最知心的朋友。”潘向黎说,从学龄前背诵父亲抄在纸上的“床前明月光”和“怒发冲冠”起,文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融入血液,无法剔除。

潘旭澜帮助女儿潘向黎在懵懂中树立了对于文学与人生的信念,并在她逐渐走上文学道路时一直不露痕迹地指点,直到如今她仍能清晰地想起父亲看似漫不经心的表扬——“我现在喝了酒,随便说说,你这个小说,是还不差的。”

如今,虽然屡获全国大奖,但潘向黎仍保持着自己写作的“初心”:“我真的爱文学,而且自认是很纯粹的那种爱。我不用它来改变命运,用它来挣钱糊口养家,我不明白为什么喜欢文学就一定要弄成职业,就像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死乞白赖地结成夫妻、柴米油盐那样。如果可能,我愿意对文学就一直纯粹下去,与生计无关。”

荣誉加身,始终在寻觅和创造

潘向黎总是以她特有的风姿面对人生,再多的辛苦在她那里都升华为诗。她总在寻觅和创造,不断地圆童年时萌生的文学梦。也就在这十来年间,她的作品见诸全国各大报刊,书也一本本地出版。

2002-,潘向黎的小说连续五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的中国小说排行榜;,潘向黎短篇小说《白水青菜》在《作家》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后来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该奖项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成为目前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泉州籍作家。

“对我来说,小说像爱情,散文像友情。”潘向黎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当爱情招手,肯定会立即放下友情向爱情走去;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会知道老朋友的可贵,会变得二者并重。到老了大概会更看重友情——只写散文。”

潘向黎认定自己是福建作家,客居在外而已。正是因为深切地眷恋着故乡,深切地领受了海洋文化的熏染,潘向黎以来自刺桐古城的古道热肠,行走在中国最现代的都市上海,写作着属于她自己,也属于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因为经历,因为性情,因为家学,注定独一无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