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苏轼写了一首词 从头到尾夸一个人 是何人 有何德

苏轼写了一首词 从头到尾夸一个人 是何人 有何德

时间:2023-09-23 15:43:33

相关推荐

苏轼写了一首词 从头到尾夸一个人 是何人 有何德

苏轼谪居黄州时,他巧遇一位隐士,甚感投缘,就写了一首词,叫《满庭芳·三十三年》。

词前有小序,如下: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大意是:有一个叫王长官的人,他弃官隐居到黄州,有33年了。这个人在当地非常有名,黄州人就叫他王先生。

苏轼怎么有缘认识他呢?

是因为他和苏轼的好朋友陈慥关系非常好。

陈慥在黄州也隐居多年,他听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来,所以来看望。

估计陈慥与王先生说了此事,所以王先生就和陈慥一起来到黄州看望苏轼。

苏轼见到这个世外高士以后,非常有感触,所以写了一首词。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这首词比较长,但是没有一句不是围绕王先生去写的,而且句句是夸赞王先生。

那么本词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这个世外高人的呢?这位高人又有哪些美德呢?

一,用衬托、类比、比喻,赞其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他弃官归隐有33年,过着清心寡欲、简朴自然的生活,从此与名利无关,与富贵无缘。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苦和冷寂,只有他坚持下来。

苏轼用衬托手法,就突出了王先生的与众不同,卓然独立。

苏轼还用了类比和比喻手法,把王先生与长江相提并论,把王先生比作万古长存、流淌不已的长江,表达了对他极高的敬意。

二,再用比喻、环境衬托,赞其志向高洁、凛然难犯。

苏轼把王先生比作凛然高耸的松树,这棵松树还不是一般的松树,它的枝干覆盖着白霜,世间找不出第二株。

松树在古诗中,象征一个人具有凌霜傲雪,不卑不亢,正直刚强的品德,是君子的象征。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以松柏不凋,来比喻一个人品格志向坚定不移,经得住考验。后人遂以“松柏之志”代指坚贞不移的志节。

在苏轼的心中,王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坚贞不移的君子。

苏轼不单直接把王先生比做松树,而且,描写他居住在一个古县,周围白云缭绕、溪水潺湲,四周被竹林和松林环绕。

云溪,写出环境的脱俗清幽。竹与松,象征先生的高洁和坚贞。这就是用环境来衬托人品的典型体现。

再比如下阕的第一大句,写王先生来的时候,风雨交加,这也用环境描写显示出王先生非同一般。

还有最后一句,说宴会还没结束,王先生还没起身,而船家催促的鼓声已经响起。苏轼用相别时的急促,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三,直抒胸臆,赞其孤高自傲、不媚世俗。

苏轼交代这次见王先生的原因,是因为王先生要送陈慥来看自己,自己才得以认识这位世外高人。

从以上内容得知,苏轼能见到王先生,是占了陈慥的光。

言外之意就是说,自己想见王先生并不是那么容易,也可以这样说,王先生不是那么轻易见人的人。

这就说明王先生真的是一个清高自傲的人。

下阕苏轼说,希望与王先生痛饮极欢,而且感到与王先生相知相识如在梦中,这两句都表现出苏轼对王先生的尊崇和珍重。

这首诗没有一句正面描写王先生的外貌、才识、气质、品质,但王先生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