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项羽在乌江自刎 引来杜牧和王安石写诗抬杠 擦出思想火花

项羽在乌江自刎 引来杜牧和王安石写诗抬杠 擦出思想火花

时间:2021-04-10 00:04:39

相关推荐

项羽在乌江自刎 引来杜牧和王安石写诗抬杠 擦出思想火花

公元前202年,30岁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数十万大军击败,杀出重围后来到乌江边。这时候,项羽尚有机会乘船渡过乌江,躲避过刘邦军队的追杀。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项羽没有这样做,而是悲壮地狂笑一阵,高呼“天亡我,非战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后,自刎而死。

自此,曾经威名赫赫的西楚霸王就此陨落,后人为缅怀这位无敌的战士,便在乌江口建立了一座乌江亭。千百年来,项羽虽然早已不在世上了,可他的传奇故事还在一代代流传下去,赋予了这座乌江亭以历史内涵。从而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在这著名的乌江亭为项羽写诗作赋。

公元841年,有着“小杜”之称的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就来到了这乌江亭。面对滔滔乌江水,他想起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七绝《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这首诗中,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子汉大丈夫,做大事要学会忍辱负重,一次的失败说明不了什么,根本不需要自尽于乌江。江东的人才多的是,只要回到江东,一呼百应,完全是可以重新开始的。在这里,杜牧惋惜项羽的失败,更是可惜项羽不能忍辱负重,心胸不够宽广,妄自轻生。为什么不能过江东卷土重来呢?颇有几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

但是,200年后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有不同看法。

1054年, 33岁的王安来到乌江亭,同样想起了项羽自刎于乌江的故事,也想起了杜牧的《题乌江亭》,但觉得杜牧这首诗未能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和思想,于是王安石又写下了一首七绝诗,名为《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可谓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开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两句,指出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争霸以“鸿门宴”为转折点,然后从巅峰逐渐走下坡路,到“垓下一战”时,他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

当然,项羽失败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违背大多追随者的意志,导致人心尽失。更可悲的是,他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失败的原因,还无知地狂呼“死亡不是战争罪”,他生前的这些言论可以作为“壮士之衰”的注脚,也可以作为“难归”的证明。

三四两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诗人以反问的语气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这首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在王安石的眼里,楚汉相争的末期,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漕,包括项羽、刘邦在内的所有人都渴望和平,这是没人能改变的大势。大势所趋下,楚汉相争的双方,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原战场上一败涂地,都几乎没有再翻盘的机会了。

在这首七绝里,王安石审时度势,从政治家的角度反驳了杜牧的观点。诗中也表现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复杂形势和风云变幻的历史轨迹,让人读来陷入无尽的沉思当中。无论如何,王安石的这首诗以他作为政治家的睿智和果敢,理性分析与判断项羽失败的原因或许更令人信服。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陈诗旧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