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诗五言压卷之作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诗五言压卷之作

时间:2023-09-19 08:53:27

相关推荐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诗五言压卷之作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 ,绛郡(今山西新绛)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诬丢官,遂漫游北方,到过边塞。闲居十五年后,复出任文安县尉,唐玄宗天宝元年卒于官舍。据《唐才子传》记载,他少时有侠气,击剑悲歌。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相唱和,名动一时。每有一作,都被歌女广为流唱。可惜《全唐诗》仅存六首,但这六首足以让他位列唐代大诗人之列。

【背景】

这首诗具体的写作时间已不得而知。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大唐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国力强盛、自信空前。这种社会环境,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再加上他本人的游侠气质,有囊括天地、包藏宇宙的气度,于是在登上鹳雀楼时,有了这一名篇。

【注释】

鹳雀楼:在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岸边,因为常有鹳雀栖息其上,所以称为鹳雀楼。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高三层,木质结构,石砌底座。因为建造在河中高地,所以历来为人们登高游览的名胜。当年的鹳雀楼已经在元代毁掉,现在的鹳雀楼是21世纪初重建的。和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四大名楼。

山:这里的山,应是中条山。沈括《梦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哥,唐人留诗甚多。”中条山在居太行山和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绵延一百七十里。

穷: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门见山,大笔如椽。一轮白日渐渐西沉,仿佛依靠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脚下奔腾的黄河向东流去,直到大海,永不停息。仅仅十个字,就用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一幅意境雄浑、境界阔大的登楼远眺图。人往往在登高远眺的时候,会感到自身之渺小,宇宙之宏大,而从心底生出一种崇高感。此时体会到的,是大自然山川河流的壮美,是无限时空的永恒之美,是生命意识闪耀的人性之美。一个“依”字,仿佛落日舍不得下山、脉脉含情的神态。一个“入”字,仿佛黄河没有一丝留恋、一往无前的意志。

前两句的妙处在于,诗人没有做具体的描写,如鹳雀楼的形态、形状、位置,也不写自己为何登楼,以及登楼的具体过程,更没有抒发思古幽情。而是从第一印象出发,从大处落笔。“白日”、“黄河”、“山”、“海”,诗人选取的意象均极具视觉冲击力,而且纵横万里,气势恢宏。白日渐渐沉到山下,这是立体的、纵向的,黄河流入大海,这是平面的、横向的。这些景物蕴含巨大能量,是多么充满生命力啊!这两句可谓写尽了鹳雀楼的盛景,有色彩的对比,有动静的结合,有远近的转换,有虚实的相生,而仅仅用了十个字,真可谓“纳须弥于芥子”。

后两句则将此诗又推进了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是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于是就要“更上一层楼”。因为此诗前两句已经下笔千钧,精彩绝伦。若再写景,估计也无法写得更妙。于是诗人宕开一笔,由事入理。已经看得很远,还想看得更远,怎么办呢?又没有望远镜。那就更上一层楼吧!不过这里也是虚写,因为就算更上一层楼,也不可能望到千里远的地方。这里更直观地表达了“登高望远”的平常规律,更体现了诗人那种不断进取和高瞻远瞩的人生态度。

站得高看得远,是生活中很简单的道理。但是说理的方式也有不同之处。《诗经》、汉魏南北朝用比兴之法说理,谢灵运喜欢老庄之道,寒山多用佛家语,宋代人则纯粹是枯燥的说理了。而王之涣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在写景的基础上说理,不仅有景物之美,更有探索精神。而且这首诗,华仔以为其目的也不在说理,而是通过说理的方式,让登鹳雀楼所看到的景物得到了升华,得到了拓展,这就是王之涣超越他人的地方。

【今译】

白日依偎着远山

含情脉脉,不忍离散

黄河向着大海

奔腾而去,一去不返

我要再上一层楼

视线才不会阻断

因为站得更高

所以看得更远

【英译】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小结】

鹳雀楼早在唐代就是风景名胜,历代文人都在楼中留下了诗篇。沈括说只有王之涣、李益、畅诸三人“能状其景”,而王之涣这一首更是千古传诵,被誉为唐诗五言压卷之作。华仔觉得此诗的妙处在于,诗人在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抒发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且王之涣不是单纯的枯燥的说教,而是像一个热心的朋友,感觉非常亲切。因为这是诗人通过亲身实践,发自内心的感悟。只可惜,我们通常都是坐在屋内,手捧书本读诗,而不是真正登高揽胜、极目骋怀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